本文专述锡伯族女性的生活习俗,其中不但反映她们外表的美,更能看到她们的内心美。文中也寄托了作者,对先辈的缅怀。
一、头发、发式及首饰
也许是祖先以鱼肉为主的原故,所以锡伯族妇女皮肤都比较白晰,头发乌黑,从小就留蓄长发,到成年以后,低下头来,头发都能拖到地面。
这样长的秀发,需要常常洗头与保养。锡伯族妇女在这方面是很讲究的。古代洗头发是用一种天然的植物,名字叫做皂角,是豆科,成熟时结半尺多长的豆夹,里边有很大的皂角种子,把这种子泡在水里,便可生出滑腻的粘液,洗头时将皂角液揉搓在头发里,再用清水冲洗干净。因为头发太长太多,常常得放在一个大盆里洗头发。洗完低头擦干时,头发就会拖到地面。头发晾干后,用桂花油护发。经过这样洗发、护发之后,头发乌黑油亮。
梳头,做成各种发式,是锡伯族妇女的一件大事。为了创造出美的发型,在妯娌之间夺魁,往往要天不亮,五更初就起床。这样才能在一个时辰(约两小时)之内梳妆完毕,天亮以后,给公公婆婆请安。
锡伯妇女的发式,大致可分为三种:
第一种,清代以前。为了适应渔猎生活,姑娘和媳妇分别梳辫子与发髻。无论梳什么发式,第一道工序便是挑缝。当时挑缝用染成红色的半透明的骨头簪,将头发挑成中分或偏分各种式样。姑娘梳辫子,一般前边留刘海儿,刘海儿也有各种式样。媳妇梳髻不留刘海儿。鬓角如刀裁一样整齐,水葫芦长得靠下,再梳上去,认为是美人。
姑娘们在挑缝以后,就根据中分偏分等形式,先辫头顶上的小辫子,以后汇总到下边扎成一条大辫子。在小辫子的头发根上戴花。可以戴鲜花,也可以戴绢花或绒花。
梳后边一个大辫子里,扎头发根比较麻烦,一般有三种扎法:
第一种,用红色头绳扎,爱漂亮的姑娘,常常用头绳和自己的头发编成图案;策二种是用两种颜色的头绳扎,第三种用一截一截彩色头绳扎成交错的图案。媳妇则是在头顶上盘发髻,后边的头发做成雁尾儿,雁尾中间,要用自己的一根头发缝合起来。为了渔猎方便,发髻下边要戴围头座,前边戴抱头帘,实际上,这已经是一种妆饰品。
第二,清代时期,姑娘仍旧梳辫子,与以前没有多大变化,媳妇的发式与满族的两把头相似,这种发型叫头发翅。梳这种头非常麻烦。要先用“各巴”做一个直径约二寸半、高二寸的圆筒,外边用剪下来的头发缠好。再做一个架子,一个横梁叫扁方,连接两边像梯子一样的架子。把头顶上的头发挑成圆状,从“各巴”筒里穿过。下边戴上围头座,将扁方连接的架子,放在“各巴”筒后边。把穿过的头发分成两边,盘在架子上, 后边剩下的头发,做成雁尾儿。
梳这种头发翅,行动就不大方便,所以早晨给公公婆婆请安时,就用右手摸鬓角行礼;中午休息时要枕一种特殊的枕头,叫耳枕,这样休息可以保持发型不变。晚上睡觉前要把头发翅拆掉,盘在头顶一个发髻。(注:各巴,用旧布粘合在一起,平时用来做鞋底用)。平时则用榆木刨花泡成水,用红色骨头把的小刷子,抹在鬓角及两边,这样不起毛,鬓角发际,总像黑色的缎子一样,又黑又亮。
第三,清代以后,一直到现在,青年妇女的发型比较随便,节日假日一般都戴抱头帘,平时不戴。老年妇女仍旧将发髻盘在头顶上面,不戴抱头帘。
锡伯族妇女的面部化妆,在清代以前不太清楚。清代末年化妆和现在不一样。洗脸之后先用雪花膏打底儿,再用鸭蛋水粉(又名宫粉)增白。胭脂是一种小纸包,用时不必打开纸包,只须将纸包蘸一点水,将纸包在手心上擦一下两支手将胭脂匀开,擦在眼窝及两腮。因为锡伯人鼻梁比较低,这样化妆,可以显得鼻梁高一些。描眉打鬓(将鬓角画整齐)是用一种纸卷成眉笔,蘸青黛描画,不但黑,而且显得毛绒绒的。鬓角要画得像刀裁一样整齐,才是美人。睫毛只靠天生,所以睫毛长的妇女是别人没有的天然美。口红与现在完全不同,只在下嘴唇点一个小小的方块,人们说这样的樱桃小口是很美的。(见图七)
耳环,当时称为嵌子,一般一只耳朵要扎三个耳眼。最下边的耳眼戴一付有嵌子头的耳环,一般是银的或包金的,上边套一付翡翠的环,上边两付戴小一点的嵌子. 现在化妆与以前不一样了, 但戴耳环还是和以前差不多, 老年妇女还是在大耳环下边套上翡翠环,年轻的妇女又恢复清代的习惯,戴二个、三个耳环。戒指与手镯从古至今没有太大变化,项链一般用珊瑚珠子穿成,因为古代以渔猎为生,还沿袭了用雉鸡翅膀尖上的骨头做胸饰的习惯。
珊瑚珠串的右端挂在大襟咀的钮绊上,左端挂在雉鸡翅膀尖骨头制做的胸针上。这种习惯一直沿续至今。现在每逢节日,年轻的女子盛装舞蹈时还这样打扮。
锡伯族妇女的头饰品一般有金、银、珊瑚、翡翠与鲜花组合成。有两种簪子是必不可少的。一种叫挑牌,用红珊瑚根做簪子,头上用珊瑚镶个葫芦,下边用珊瑚珠子和翡翠盘串起来。另一个簪子是银制的小花瓶,里边可以装几滴水,鲜花放在里边,戴在头上,可以保持一天不谢。其余的头饰有花簪、金簪等等。戴鲜花一般是三种戴法,大花是中间一朵,中花分别戴在两旁,小花则戴成斜线。
首饰的颜色一年四季,根据大自然颜色的变化来选择。春天花开的季节,在自然中红色比较多,这时妇女们喜欢戴红玛瑙的首饰;夏天则戴绿色的翡翠饰品;秋季,牧草庄稼都黄了,戴黄金饰品的人较多;冬季,白雪皑皑的时候,妇女们喜欢戴银饰品。三、五个人,携手在大自然里游逛时,交相辉映是很美的。
老年妇女在新年和过节时,发髻旁边一定要戴大红的绒花,这样可以给儿孙们带来福气。老年人因为有多年化妆的经验,所以打扮起来别有一番风韵,不仅美丽,而且慈祥,使老人、小孩都想亲近她,她们也喜气洋洋地主持祭祀,照顾全家人节日的酒饭,互相祝贺。无论是年轻女人还是老年人,天气寒冷时,外出时都将头发盘在头顶上,再戴上坤秋帽。这种帽子后边有两个飘带,戴上很庄重、很大方。是年轻的或是老年妇女,秋天天氯寒冷以后外出时,都不梳头发翅,而是改梳别的发式,因为要戴防寒的坤秋帽,这种帽子因年龄不同颜色不同,但帽沿一般是黑色的,最好的是用海豹皮制成,后边两个长长的飘带,可以绣多种花样,但一定要有平金花(即用金色线平盘,用别种线缝在面料上),戴这种帽子使女性潇洒大方。
二、衣服和服饰
这里只介绍锡伯族妇女平时的衣服和服饰,因为她们在婚礼和葬礼期间的衣服和平常不一样,放在后边专题介绍。
锡伯族妇女一方面是为了渔猎生活方便,一方面是封建社会的影响,所以在过去有束胸的习惯,从青春期发育时开始,习惯贴身穿一件白布做的紧身小背心儿,常常把乳房束得很紧。锡伯人把这种帖身的小衣服叫“小汗褶儿”,后来不束胸了,但还是把衬衣叫汗褶儿。
主要的服装是长袍,坎肩儿(现在一般人叫背心儿)和长裤。只有在自己的居室里和未成年的小女孩子可以穿短衫,这种短衫也必须是大襟的而不同于男人穿的对襟的。成年的女子。无论未婚已婚,只要走出自己的居室,一定得穿长袍,这种长袍与满族的有区别。为了能说清楚这种服装的特点,先简单介绍一下各部位的名称。锡伯族妇女为了适应渔猎生活,长袍的上身都比较瘦,从抬裉到上腰,基本是紧身,到中腰(即臀部)就比较宽松了。从中腰到下摆一直宽下来,这样便于骑射。大襟咀上的纽绊一般要戴各种妆饰品。左边的开气通常用云子头的绦子褶上。算盘疙瘩有的是用缲的扣缗儿结的,有的则用铜的。袖子上褶的绦子有二、三道,也叫做挽袖。
锡伯族妇女长袍上的绦子是比较讲究的。要根据自己的身体裁剪好衣料后,再用各种面料铺在剪好的衣料上,依照衣料的样子裁出领窝,托领,大襟咀,开气的云子。之后用丝线绣上各种颜色的花,绣绦子比较麻烦,要把丝线破成四股纫在针上,再从浸泡过的皂角籽里穿过去,才能开始刺绣。为了能把自然界五彩缤纷的花卉、鸟、蝶绣在很窄的绦子上,必须精心刺绣,有时一个小小的花瓣,要套上三到四种深浅不同颜色的丝线。刺绣的花样子有蝶恋花、幽兰、松竹梅三君子及苏子纹等等。一般浅色的衣服褶深色的绦子,深色的衣服褶浅色的绦子。
为了骑马方便,还有一种长袍,是前后左右都有开气的,这种长袍一般是在野外或舞蹈时穿着,而在家庭生活、外交场合和祭祀时,一定穿着前一种长袍。冬天的长袍有棉的,也有皮的。做皮袍必须要“出风”。所谓“出风”就是要根据衣服面料的颜色,与皮毛的颜色互相配合,让皮毛露出来,在领口、袖口与开气“出风”,像绦子一样,使衣服生浑加彩。浅色的衣料,一般“出风”是黑色的,或是深灰色的,深色的衣料“出风”则是雪白的,或者是银灰色的。
穿长袍时,往往在大襟咀上带服饰,服饰有槟榔荷包与针扎两种。槟榔荷包绣工精美,通常是未婚妻绣好送给男方做为定情的信物的,里边装槟榔、砂仁、豆蔻,饭后含在嘴里帮助消化。后来妇女在大襟咀上也带这种荷包做为装饰,荷包里的小食品也可以给情人吃。另一种服饰叫针扎。针扎一般用帖花,但做工特别精美,上边的盖子可以打开,盖子的花样是蝙蝠,目的是求上天降福,下边的花样是个桃形,目的是求儿女长寿。针扎里有丝绵,把绣花针放在里边,随时可以拿出来用。人们常常从荷包与针扎的做工上判断一个女人是否手巧。
相传古代锡伯族银城的美女乌尔星芝嫁给了金城的少年舒兴阿。荷包不仅是姑娘送给少年的信物,而且在战争中,乌尔星芝还将求援的信放在荷包里,让鸽子带到远方,求来了援兵,挽救了这个民族。所以荷包还是忠义的象征,在这一对恋人死后,经历了许多许多年代,乌尔星芝亲手绣制的槟榔荷包还一直被后代珍藏着。
锡伯族妇女在长袍外边常常穿坎肩,一方面是防寒,另一方面也是一种装饰。这种坎肩一般有对襟、大襟、琵琶襟三种。坎肩的颜色必须与长袍搭配。红色的长袍穿黑色的坎肩,兰色的长袍穿花坎肩常常给人稳重的美感。坎肩也常常“出风”。
自从满族建立清朝以后,锡伯族妇女不能穿正黄色,只有太后与皇后才能穿黄色,庶民穿黄色是犯王法的。所以锡伯妇女,年轻的穿红色绿色淡兰色比较多,年老的穿深兰色、黑色、棕色、灰色比较多。
锡伯族妇女一律穿长裤,年轻妇女散裤脚,裤腿脚褶绦子,老年妇女扎腿带子。因为裤腿要从长袍的开气儿露出来,所以年轻女子要在裤腿脚上褶两、三道绦子,老年妇女因为要扎裤腿脚,而腿带子通常又是黑色,所以裤子一般是灰色或兰色。无论是年轻人还是老年人的裤子,都必须用白布绱裤腰。扎布的腰带,在本命年时,一定要扎红色裤腰带。
锡伯族妇女的鞋子,在清代以前穿靴子的比较多,靴子有两种,一种是鞋匠做的,这种靴子一般是羊皮或鹿皮做的,比较柔软,另一种是女人自己做的,这种家里做的靴子样式很多,比较多的是云子靴和绣花缀缨靴,年轻妇女穿靴子时把裤腿放在靴子里便于骑射。
满清时期,锡伯族妇女因为与汉族不同,不缠脚,所以穿鞋时与满族妇女基本相同,在当时比较流行的是三种鞋;第一种是花盆底鞋,第二种是四散底鞋,这两种鞋的鞋底都很高,穿这种鞋走路必须很慢。第三种是家庭平底便鞋。无论哪一种鞋都必须绣花,如果不绣花的鞋,就叫瞎鞋,如果哪一个女人穿瞎鞋将被人称为“懒老婆,穿瞎鞋”。她将在亲戚朋友面前抬不起头来,所以锡伯族妇女经常在晚上绣花。
民国以后,锡伯族妇女的生活习俗,发式穿戴又与满族区别开来,在许多方面恢复到满清以前。特别在最近这一阶段,各种轻纱多了,在服装方面又有很大变化,在节日里,妇女们常常穿一种左边开气里有纱裙的长袍,在跳舞时把纱裙轻轻舞起,非常漂亮。
也许是清朝禁止穿黄色而金黄色又很漂亮,也许是现在的锡伯族在新疆较多的缘故,她们现在在节日里特别喜欢穿金黄色长袍跳舞,在绿色的草原上显得格外清新明快。
三、新娘的礼仪与服饰
清朝乾隆二十九年(1764年)锡伯大军及亲属西迁伊犁之后,至今已有227年。两个多世纪以来,一个民族分居大西北与东北两地,在结婚的礼仪方面已经不完全相同了,本文不着重记叙婚礼前后的繁琐的礼仪,而是重点记叙一个多世纪以前,留在盛京(沈阳)的锡伯族的婚姻制度和新娘在婚礼中的礼仪及服饰。
锡伯族是一夫一妻制,那时男女婚姻没有自由,一切由男女双方的父母决定。锡伯族不准许本姓通婚,但近亲可以通婚,可是一定要骨血正流,严格襟止骨血倒流。男、女一般在十七、八岁时结婚。没有子孙的父母亲,为了能有人养老送终,可以招养老女媚作为财产继承人。结婚的前一天姑娘就要扯脸,用线把脸上的汗毛扯净,把鬓角边沿的汗毛扯掉,这样四鬃刀裁才可以做新娘。人们公认只有扯脸之后化妆才更漂亮。
结婚这一天早上的梳妆与平时不一样。要在头顶正中扎一个大红色头发根,然后将头发分成两边,梳两个大抓髻,这样表示吉祥如意,成为结发的“抓吉夫妻,从这天起结束了姑娘梳辫子的生活,开始做妻子了。从这一天起,前额也不能再留刘海儿。结婚这一天,不戴一般的耳环,要戴红珊瑚的葫芦钳子。
结婚这一天要穿红衣服,无论什么季节,都要穿红棉被,夏天也要有一点棉花,认为这样才吉利,能够“福寿绵长”。红色衣料、裤子、鞋都不能用缎子,因为怕“断子”。梳妆穿戴完毕,新娘子的两脚便再不能踩地,所到之处都在脚下铺红色毛毡。
下轿前要戴上红色的盖头,这红盖头只有新郎可以揭开,其他任何人不准动。
男方来迎娶的花轿到了女方家之后,新娘没上轿之前,要用香熏轿内。上轿时,提前盘腿坐在垫子上,和自己的亲哥哥脸对脸,两手把着哥哥的肩膀,由哥哥抱入轿中坐稳,轿子抬起后,一边走,一边新娘要掉下告别父母的眼泪来,老人说这纯真的眼泪是给娘家留下的金豆子。
花轿到了男方要先抬到后门,再抬到角门。但是后门和角门都不开,这样做叫“憋性格”,就是从今天起要有意识的改一改做姑娘时的脾气,今后好做一个温顺贤慧的媳妇。最后花轿从院子前门抬进来,一直抬到新房,轿门对着房门,新娘子才下轿。
在新房的门内有两个小姑娘等候,她们都梳一个辫子,头上戴各色花朵。两个人手里棒一个宝瓶壶,瓶内装五谷杂粮,两个瓶子用一条红绳连起来。新娘子一下轿,两个小姑娘走上前去分左右两边把宝瓶壶递给新娘,并且要提醒新娘“抱住”。新娘抱住宝瓶壶之后就要踌过脚下边为她早已准备好的马鞍子。这样夫妻二人以及全家老小才能永远“平平安安”。
新娘跨过马鞍之后,由两个小姑娘接过宝瓶壶,放在早已设好的神案两旁,这时屋内的喇嘛开始念经,祝福新婚夫妇平安吉祥,白头到老。新婚夫妻行大礼叩头,一拜天地,二拜公婆 ,最后是夫妻对拜,新郎只跑左腿,新娘要双膝跪下,相对叩头。行大礼之后新郎用红缨马鞭将新娘头上的大红盖头挑下。这时人们能见到新娘的容貌。大胆的新娘也敢偷偷地看一下新郎,羞怯的新娘只是低着头。
夫妻见面之后,在灶前对跪,用“哈达”将切成片的羊尾巴油,送入灶火之中,做为“白头之盟”。有神灵为证,向喇嘛叩头,念经的喇嘛依次摸新郎新娘的头顶,做“白头之证”。
作完“白头誓盟”之后,搀扶新娘入洞房,新娘上炕坐账。从上午开始坐账,到晚上吃“合欢酒”之前,不能下炕,不能走动,所以往往在婚礼前几天开始,为了做新娘这一天,整天不上厕所,就只吃鸡蛋,不吃蔬菜水果之类。在结婚的头一天晚上开始不喝水。新娘坐账到中午,有人端上饭来,但不吃,只用筷子攉喽攉喽,以后过日子好启发,好有更多的“活路”。中午饭后,有的地方新娘下炕站着,有的还在炕上坐账。
晚饭时,新郎上炕与新娘分东西两旁对坐。先喝“合欢酒”,再吃子孙饽饽子孙面。这一仪式由男方请的代表奥母主持,女方的直亲(如姊妹、史弟)在场。两杯酒,新郎新娘要互相交换几次,再相对而饮。子孙面和子孙饽饽(很小的饺子)放在一个锅里煮,子孙面的意思是夫妻长长远远,子孙饽饽的意思是儿孙很多。男女双方都有年青的朋友来贺喜,他们都抢着吃桌上的羊骨肉,彼此都要显示自己的力量比对方强。这时新娘下炕来给公公婆婆装烟、点烟,双手捧上表示从今以后开始孝敬侍候公婆。
新婚这一天新娘的礼仪除上述种种之外,还有一项就是男方的亲友要从新娘的陪嫁物中评论新娘的手艺巧拙。评论女方是否家庭富裕。陪嫁物一般有牛羊、毡毯、箱柜等。送陪嫁的车到男方大门前,新郎的父母要在门口匝候,并向送嫁妆的客人敬酒,之后女方的送嫁人才卸车,并打开箱子,请婆家人看新娘缝制的各种衣物的手艺,这时婆婆必须得往箱内放钱,钱少了不关箱,钱放够了才关上箱子,并把钥匙交给婆婆,表示新娘是他家人了,一切权利交给他家了。
结婚第二天,由男方的嫂子引见,分大小叩头,凡是受礼的长辈,都必须给东西,有给钱的,有给账子(衣料)的,院子里要搭起天棚,把五颜六色的账子都挂起来。而新娘此时也要打开箱子,把早已刺绣好的枕头顶,钱包,粉扑,搭裢等手工艺品,分送给公婆、小姑、小叔。这时人们可以仔细观赏新娘的手艺。为了在这一天能显示自己的手艺,不受婆家的岐视,锡伯族的女孩子,从七、八岁开始就要学针线活儿,学习各种针法的刺绣。如:平金、套线、打籽儿、垫绣等等。平金,是用金线平平地盘成各种花样,再用别的线把金线缝结实;套线,是用深,浅色的线把一个花瓣的颜色绣制的和真的一样;打籽儿,是钱包上的图案与字形,缝得特别结实;垫绣,则使所绣的花样凸出来,至于各种衣服鞋、袜的剪裁缝制,更是要从小就学习的。
别人对新娘在三天之内不分大小,都可以和她用各种方式向她祝贺和开玩笑。比如:新郎的哥哥,本来在日常生活中,一定对弟媳要十分严肃的,绝对不能轻佻。但在三天之内,也可以请新娘点烟、斟酒、夹菜。但是,三天之内公公与婆婆不能与新娘开玩笑的,而新娘在每天早上梳洗打扮完毕之后,都必须先给公婆请安。奶奶婆则可以和新娘开玩笑,她常常说:“轱辘轱辘木头墩儿,明年给我抱小孙儿。”新娘当然很害羞,这时年轻的朋友们便围着新娘问她:“奶奶说得对不对?”非要新娘点头答应才算满意。小姑子(新郎的妹妹)也要与嫂子取闹,常常扔在地下一把羹匙,之后对嫂子说:“嫂子嫂子替我捡羹匙儿,明年给我抱小侄儿。”嫂子低下头去拣羹匙,等於答应明年一定要生一个男孩子。这时青年朋友们都高声喝采,表示祝贺。
第三天,新婚夫妇上坟地祭祖,祭祖时必须由公公婆婆率领,在祖坟前焚香、摆供叩头。这一天男方还要请娘家客,一般要请新娘的父母及姑舅到自己家来,摆酒席款待,这时娘家人也可以用各种方式表达对新娘的安排还有什么不妥当之处。
结婚第九天,新婚夫妇一同到娘家省亲,看新娘住过的房屋,在娘家住一个月,叫做住“对月”。新娘回娘家时要向公婆请安,回来也要向公婆行礼,回去时要在太阳出来以后,回来时必须在太阳落山以前。因为只有太阳能给新婚夫妇带来光明,给公婆带来吉祥,这一点新娘必须特别注意,如果天黑以后才从娘家回来,将在一生中被婆婆打骂。
住“对月”回来以后,新娘子便可以抛头露面了,可以上街买东西,也可以出游。在正月十五看花灯和看戏时,附近十里八村的新娘子都会集在这最热闹的地方,说是看灯看戏,实际上是互相比美。这一天丈夫都把自己的妻子打扮得特别漂亮,以显示家庭的富有,炫耀自己妻子的美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