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生辰与葬礼
锡伯族人非常重视本民族的繁衍与对祖先的祭祀。而妇女在生育子女与丧葬祭祀中都占有极重要的地位,都要做很多的事情,在不同的礼仪中,要遵从与执行本民族的规矩与礼法,要穿着不同的服装。
为了子孙健康家宅平安,锡伯人从古至今都供奉“喜利妈妈”,认为她是保佑家宅平安的神灵。传说很早以前,锡伯族聚集在大兴安岭地区,以打猎铺鱼为生,因为当时还没有文字,所以每做一件事,便在木头上用刀刻一个符号。因为锡伯人盛行崇拜祖先,就把祖先的辈数刻在木头上,一代一代往下传,每逢新年及节日大家祭祀。但日久天长,木头腐烂了,后代便记不清自己祖先的名字及辈数了。人们慢慢的使用“喜利妈妈”,做为保佑家宅平安的神灵了。从室内顶棚的西北角到东南角上,拉一条绳子。锡伯语“喜利”是蚕丝的意思,表示传宗接代长长远远。而锡伯人男子在外打鱼狩猎,妇女主持家务,养育子女,料理田园,因此妇女常常是被家族尊重的人,所以母亲便与保佑家宅平安的神灵“喜利”联系在一起,被称为“喜利妈妈”了。
每生一个男孩子,妈妈就要做一个小小的弓和一支箭袋系在这条绳子上,或者做一双小小的靴子系在绳子上也可以,总之表示这个家族添了一个男孩子。生了女婴同样受到重视,母亲或是在绳子上系一个红布条,或是做一个小小的摇车系在绳子上。也有系铜钱或小水桶的。每一辈人之间系一个羊髀骨。这些事一般都由妇女来做。每逢过年过节就将“喜利妈妈”挂起来,举行隆重的祭祀活动,焚香摆供按照大小辈行三叩头大礼。一般人只三叩头就表示了对祖先的敬意,而年长的祖母就在她跪下之后,要虔城的祷告,常常要说:“列祖列宗,请保佑全家吉祥,财源茂盛,大小孩子无灾无病太太平平的。列祖列守必升西方极乐世界。”新年和节日以后,就将喜利妈妈放在黄布口袋里。放在居室的西北角上。
这样大的祭祀活动通常要由家族中的祖母主持,提前几天就要用香灰把铜香炉和锡伯蜡台擦得很亮很亮。供品很丰盛 ,有各种菜肴水果糕点,正中间一定要有一只鸡,这只鸡要把两个翅膀展开,头也要抬起来,像凤凰一样,象征吉祥如意。
这些活动由年长的女子主持,是保留了母系社会的遗风。后来在“喜利妈妈”上又增添了很小的木锹与木叉,表示农业能获丰收。
无论生男生女,都要办满月,在孩子满月这一天,要请亲戚朋友来赴家宴,来祝贺的宾朋都要送礼,可以送钱,也可以送衣物或食品。这一天产妇浓妆艳抹,穿红戴绿,抱着新生的婴儿出来见客人,所有的宾朋都说一些祝贺的话。而产妇与婴儿见过客人之后并不陪宾客入席,仍旧回房休息。宴会上宾客只举杯向祖父祖母,与孩子的父亲表示祝贺。
“满月”之后,母亲要忙着做小孩穿的许多衣物。因为按照锡伯人的习惯必须让孩子等衣服,不可以在孩子出生前做很多衣服,让衣服等孩子是很不吉利的,认为这样孩子生下来会得惊风死去。在孩子出生前只做大领毛衫。毛衫,就是衣服的底边不缝,这样不但穿起来舒服,而且有一种象征,认为毛衫长长的,这样长大以后总有吃有喝,无论到谁家去,都赶上别人家刚刚要吃饭,他可以进门就吃。所以一直到现在,锡伯人到别人家办事情,如果一进门赶上主人全家人吃饭,便会开玩笑地说:“你大概是小的时候毛衫长,所以才到处都赶上好吃好喝。”这位不速之客也一定要随便地坐下,陪主人喝一杯酒,吃一点饭菜。
孩子过了满月之后,妈妈要做许多非常精巧的衣、帽、鞋来打扮自己的孩子,而且妯娌之间要比赛,看谁的手艺巧,给自己的宝宝打扮得漂亮。锡伯妇女给小宝宝做的风领帽,真是精美的艺术品。
小宝宝到一百天时,过“百岁”,一般不请客,但家里人要在一起聚会,吃一般的家宴,这时年轻的妈妈打扮得漂漂亮亮头戴鲜花,抱着她精心打扮过的小宝宝参加家宴,这一天要给小宝宝穿鞋,一般是小猪鞋,也有虎头鞋。因为猪和虎都有眼睛,大家祝愿自己家族的后代,在以后的人生道路上,永远顺利,不会有哪一步会踩在如同粪便一样肮脏的东西上,脚下有眼,一生都不会被人坑害。也不会遇到灾难。也有的母亲,在孩子学走路时,给宝宝用好看的面料或柔软的鹿皮做小,里边放进草,穿起来轻便暖和,可以在雪地上游戏。无论是猪鞋、虎鞋都是一块整的面料做成,不另外绱鞋底,这样穿起来舒服,而且吉祥,一生“圆圆满满”。
小宝宝满月和“百岁”时,亲朋中的寡妇一般不来参加喜宴活动。人们认为这样不幸的人会把母亲乳汁带走。但是她们可以做各种精美的衣物托别人送给宝宝,祝贺这个家族又多了一个后代。
无论生男生女,过“百岁”时,亲戚朋友中比较有钱的,送给小孩“长命百岁”锁,戴在身上,有金 的,也有银的。
锡伯人相信生死轮回,认为人死后,灵魂不死,根据该人生前所作所为再次转生,
做恶事多的下地狱,其次则托生畜生或被人宰杀,或被人驱使,鞭打。做善事之人,可以托生人。而一心仿佛的人则可以在死后,灵魂升入极乐世界,永远再没有轮回的痛苦。所以,锡伯族的女人,在一开始做母亲时,就是考虑到自己的孩子死后的情况,从孩子刚一会说话时,就开始教导她们必须有善根,做善事。在所有的事情中,第一件事就是要孝顺。对祖父、祖母、父亲、母亲决不能说不礼貌的话。如果孩子开口骂长辈人,母亲就要告诉他们会遭天打天五雷轰,打爹骂娘死后会堕入地狱被恶鬼割掉舌头。
锡伯族人的葬礼与孝服就是与这种生死轮回的信仰有关。新生的婴儿,在三个月以内死去,要进行天葬,就是把死去的婴儿用芦席或棉布包好,送到野外无人处的芨芨草旁,芨芨草是一种多年生的长叶植物,可以保佑幼婴及早轮生。因为幼婴一生不到三个月,没有做过恶事,灵魂不必受苦,可以直接轮回。幼婴的尸体被飞禽走兽吃掉,就表示他已经转生,这是喜事,但母亲在感情上还是不能接受,所以天葬,是由父亲将幼婴的尸体送到野外,母亲不能去,母亲的眼泪会干扰婴儿的灵魂及早托生。
正常死亡的人都是将尸体入棺木埋入坟园。但自杀的人,得恶性病而死的人,或因意外事件而死的人,或因难产而死的产妇,则要进行火化。锡伯人认为火可以洗净不纯的灵魂。因为凡是因以上原因死的人,必定是他的前生做了恶事,今生才遭此恶报,火化可以帮助死者去恶从善。火化后不能埋入坟园,暂时要埋入坟园之外。这当中与妇女有关的就是产妇,锡伯人认为没有善根,不做善事的女人就会难产,平时人们看到那些凶恶的女人就常常会说:“这样女人,必定横生竖养”。这是一种封建迷信,但这种道德观念也会使妇女变得善良。
下面着重介绍一下锡作族正常的葬礼中,妇女应该做的事情,以及妇女在居丧时期的服装。锡伯族正常的丧葬是将尸体入棺,再埋葬在自己家族的坟园中。死者在病重时,老人在年过六十之后,家中的妇女都可以为他们制做寿衣。寿衣除衬衣衬裤外,一定要有棉袄棉裤,及罩在外面的长棉袍。在缝寿衣时,线要长长的,意思是老人的福寿将长长远远的留给后代,线的后端不可以挽疙瘩,意思是活着的人不可以与死者结怨。寿衣比一般的衣服肥大,剪裁缝制一般都要由中老年妇女来做。寿衣的面料,一般是深兰色、咖啡色、上面有“寿”字花纹。老人过六十岁以后,既便很健康,也可以把寿衣、寿袜、寿鞋做好,寿袜与寿鞋的底子上都要绣荷花。这样可以使老人延年益寿。
人刚刚断气时,全家人都不能哭,认为此时死者的灵魂如果不得安宁,就不能升入极乐世界。这时要给死者洗净全身,修剪手指甲,换上寿衣、寿袜、寿鞋,再把死者从炕上抬放到一块木板上,头向西脚向东停放在西屋的佛龛下边,脸上盖一块白色的丝绸。妇女们此时将煮熟的公鸡、点心、水果等等供放在死者的头前,在头前与脚后点起常明灯。脚后边还要一个泥瓦盆,准备后代人和来祭祀的人烧纸用。再摆一个小桌子,准备来祭祀的亲戚朋友供放祭品用。这一切都安放好之后,焚香,烧纸,全家穿好孝服之后举哀,才可以放声痛哭。
妇女们要连夜缝制孝服。孝服用白布缝制袖口与衣服底边都不缝,就毛边穿上,表示儿孙们心情非常悲哀,来不及仔细缝制,就草草穿上,向老人尽孝道。孝服的式样根据死者的亲属远近而有不同样式。直系亲属如祖父母、外祖父母、父母、岳父母、姑舅亲等一律穿孝袍,长到脚面,腰里系一条长长的孝带子。男的要戴孝帽子,女的用一条长长的白布,从额头缠在脑后,系成大蝴蝶结,白布带子一直拖到腰下边。孙子孙女则在肩膀上缝一块小小的红布,曾孙辈则在后背上缝一个小小的红叉。
白鞋,在死者刚离世时,不另外做白鞋,只在原来的鞋上用白布罩起来,后边留出一块,如是孙子辈的,则在鞋后边再缝上一块红布。
人死之后,在家里停放三天,冬季停放七天。停放期间要请喇嘛念经超度亡灵。子女要日夜守灵,不能让猫狗小动物接近死者,这样会惊动他的亡灵,或者会乍尸。儿媳妇要跪在死者脚下,给前来致哀的亲朋斟酒、烧纸。
选择良辰吉日出殡,这一天死者入棺,要举行各种仪式表示哀掉。其中有两项必须由女人来做。第一,将死者入棺后,全家痛哭时,死者的妻子跪在棺木的右侧,将他生前喜欢穿的各种衣物一件件烧掉,一边烧,一边对死者说最后告别的话,叫他的名字,告诉他,有些什么东西已经烧了,请他收下。第二,灵柩抬上车出大门之前,由儿媳妇在大门前,摆好供桌,焚香摆供,跪拜,其他的人再按辈份,年龄一一哭祭诀别。
棺木入土之前,死者的妻子下到土坑里开棺盖,揭掉他脸上蒙的白绸巾,最后整理死者的头部。然后再有长子盖棺钉板,由长子填第一锹土,大家再动手成坟。
在上述葬礼中,重要的环节都由女人来做,这仍然是保留着母系社会的遗风。
守丧期有百日丧期,有四十九日丧期。近亲丧期是百日,锡伯族的近亲有祖父母,外祖父母、父母,岳父母,姑舅等。伯父母,叔父母的丧期是四十九天。在丧期妇女不许戴首饰,比如耳环,手镯,戒指,头簪,头花等,而且不可以化妆,不能唱歌跳舞,不能进入娱乐场所。新年时,墙上不可以贴年画,门外不可以帖对联,不能出门拜年。夫妻不能合房。
丧期中,第七天要到坟地去祭奠,直系亲属都要来参加。第四十九天时,同样要有祭奠。
丧期四十九天或一百天,到丧期结束时,所有载孝人到坟地举行除丧仪式,焚香摆供,燃火,大家将孝服脱下,按大小辈依次在火上摆晃几下,捆成一束带回家去,洗净收好。
除丧之后妇女可以化淡妆,戴银首饰,戴白花,穿素服,白鞋,如果是公婆,父母或是自己的丈夫死了,这样素服淡妆要三年,三年之后才可以穿红戴绿。如果是丈夫死了,三年之后才可以改嫁别人。
不过这样的素服淡妆往往使妇女们比平时更加漂亮。人们常常说:“要想俏,一穿皂”。或者说:“要想俏,身上要带三分孝”。因为锡伯族妇女普遍皮肤比较白,所以如果穿一身黑色的衣服,确实显 得容颜如玉。穿素服也比平时更加雅致。特别是公公或是婆婆去世了,妯娌几个将全部穿素淡衣服,那么她们就要比赛看谁的梳妆典雅而漂亮。
清朝末年,盛京(沈阳)一带。锡伯族妇女们在治丧三年之内,在发式与头饰方面,有几种样式。三年之内的素服及靴鞋,在样式上与平时没有太大区别,只是在颜色与做工上有不同。红色、绿色、黄色等比较鲜艳的颜色是不能穿的。只穿黑、白、灰几种颜色。但在绦子、花边的做工上的讲究,也同样美丽动人。
春、夏、秋三季必须穿白鞋,白鞋上边可以绣素花,冬天的棉鞋可以穿黑色、兰色、灰色的。妇女在三年素服期间,一般不去参加亲戚朋友的婚礼,如果有人来请,可以婉言谢绝说:“有热孝在身,不便到您府上打扰”。
三周年的祭日,要到墓地祭奠,焚香摆供烧纸,有钱的人家同样要请和尚,喇嘛念经,从墓地回到家里以后,才可脱去素服换上吉服。
特别要提到的是锡伯族不但在人死后要葬埋祭奠,而且在狗死后也同样要有一定的纪念活动。平时锡伯人忌吃狗肉,任何人不能杀狗,狗老死以后,要埋葬在固定的墓地 ,并且要树碑,碑上要写死去的是谁家的狗,叫什么名字,并且也要摆一定的供品。
对其他的牲畜也同样要祭祀。在屋里供奉的喜利妈妈是女祖宗,或是女神,这是因为妇女在屋里主持家务。在西屋外西南墙角上供奉的则是男祖宗,是一个男人的坐像,放在木盒里。人们认为男祖宗是保佑放牧,狩猎的神,所以过年过节都要焚香摆供祭祀男祖宗——海尔罕玛法。主人还要选自己最心爱的骏马,妇女是不准许骑的。妇女也不可以在西屋西边小便。
可见锡伯人把一切动物都看作是神圣的有情之物,除了人的葬礼之外,其他动物也各有各的祭祀方法。
五、节日及娱乐
锡伯族人民有自己传统的节日,这些节日有的与汉族相同,但渡过这些节日的方法又与汉族不同。另外还有本民族的一些特殊的节日。这里按照时间的顺序,把每个节日怎样渡过的细节描述出来,从这些民俗中可以领会到人民善良的心愿。
农历十二月二十三是祭祀灶王爷的节日,也叫过小年。这是孩子们最关心的节日,母亲、祖母一天都要为这个节日忙录。要炸油饼、做发面饼。买一种用麦芽做的空心的糖瓜,也叫灶糖。下午就开始把这些好吃的摆在灶王爷灶王奶奶的画像前。吃过晚饭以后,就要把贴在墙上的灶王爷灶王奶的画像取下来,把灶糖溶化了抹在灶王爷灶王奶奶的嘴上,意思是请灶神上天去不要说人间的私事和说过的错话。这时孩子们心情特别紧张,要仔细地看是不是把嘴巴完全糊好了,因为孩子们非常害怕灶神到天上把他们平日对长辈说过的不礼貌的话带到天上去,汇报给玉皇大帝。在送灶神上天之前,年轻的母亲要和孩子们一起,用高梁秸做一辆小马车,送灶神上天。将灶神画像和马车一起投在灶火中烧化,这时一家人都跪下叩头,祖母则代表全家人祷告说:“上天言好事,下畀保平安。”小孩子们也小声说:“请千万多说好话,以后我们一定听大人的话。”送走老的灶神之后,将新的灶神贴在灶前,等下一个小年时再烧掉。
春节是最隆重的节日,有许多习惯与汉族、满族相同,但在具体渡节方式上又有本民族的特色。过完小年以后一直要忙录许多天,准备新一年的到来。老人们这样说:“二十三灶王爷上天,二十四写大字,二十五扫房土,二十六宰猪肉,二十七杀年鸡,二十八把面发,二十九蒸馒头,三十走油,初一叩头。”每一天妇女们要做的事都很多,都很忙,人们把这些活动叫做“忙年”。“二十四写大字”时妇女们要提前准备纸笔墨砚,请人写字时要在一旁侍候,敬茶敬烟,还要准备酒饭招待。“二十五扫房土”,外边宅院由男人扫除,室内要妇女们仔细的清扫,特别是佛龛、祖宗龛,神案前的祭器,都要用香灰,擦得雪亮,做这些事要十分小心,万一不小心打碎一样东西,必须马上说“岁岁平安,岁岁平安!”“二十六宰猪肉”,杀猪是男人的事,但女人比男人还忙,要趁新鲜把猪身上的各个部位加工成不同的半成品,猪头猪蹄要酱煮,特别是猪头要处理得特别干净,三十晚上上供要用。猪血要做成血清(白色)与血浆两种,灌在猪肠子里,做成红、白血肠,后肘子要红烧;前肘子要留起来炒菜,血脖要加工成丸子与饺子馅,肝与腰子要冻起来,是初一年饭最好的佳肴。所以杀猪这一天,妇女们很忙很累。“二十七杀年鸡”,杀鸡是男人的事,但杀完之后,要把鸡翅与鸡头做成凤凰的样子,再做熟,这就必须要老年女人才能胜任。“二十八把面发”除了要发小麦面之外,还要准备黄粘米面,红粘高梁面,白糯米面,还要糊豆馅。“二十九蒸馒头”,蒸出来的馒头上边要点上红点,还要用面蒸成花卷,寿桃,佛手等各种样子,上供。除此之外还要蒸年糕,年糕是一层粘面一层红枣,一层豆馅,间隔成很好看,上边放上青丝红丝,切成菱形的斜块,粘豆包要蒸很多,放在缸里边冻起来。“三十走油”,是三十下午开始要用油炸许多种小点心,一部份上供,大部份冻起来,慢慢吃。还要炸年糕,炸肉丸子等各种食品。
这一切都准备完毕以后,开始渡除夕。首先要摆好佛龛,以及各位神祖,挂好喜利妈妈。下午一家人携带纸钱、木锹到墓地打扫积雪,园坟,摆供祭祀,叩头。回到家里,各家门口堆麦草点火驱妖,避邪,给佛、神、祖先摆供,屋子内外全部点灯笼,高高挂起来。全家叩头求吉祥如意。 之后全家吃年饭,除了丰盛的佳肴美酒之外,必须有鱼,这样才能“年年有余”。到午夜时,放鞭炮,小孩每人手里一个灯笼和大人一起跑前跑后,午夜还要给死者烧包袱(也叫冥资),包袱里有纸钱和用金、银箔叠的元宝和个子。这些活动都在午夜进行,叫做辞旧迎新,午夜之后一直到天亮大家都不睡觉,叫做守岁, 守岁时妇女们要包饺子,准备五更天不亮时吃。五更天不亮时再放一次鞭炮接财神,之后全家人在一起吃饺子。天亮以后全家男女老少都要换上新衣服,穿新鞋子,戴新帽子,妇女都要戴花。合族拜年,所有小一辈的都要给长辈叩头拜年。老年人要提前用红纸包好一包一包的钱,凡是没有成年的儿孙叩头时,都要给一个红包,这里边的钱叫做压岁钱意思是借老人的福寿,可以使后一代消灾延寿。平辈的人只是互相祝贺新年,说:“恭喜发财”“过年好”之类的话,不必叩头。
为了在大年初一这一天全家人都要换新装,妇女们要提前做很多的针线活,有的时候要点灯做半夜。
初二这一天妇女可以外出拜年,第一家就是自己的娘家,回娘家拜年,丈夫一定要一起去,而且一定要拿礼物。但是必须在太阳落山之前回来。
初五这一天还要吃一顿饺子,叫“捏破五”,意思是把人与人之间的“隔膜”,都能捏合在一起,在新的一年里,一切圆满顺利,运气好。
正月十五元宵节,除了自己家里要张灯结采摆酒席之外,所有大的商店,和有钱的人家都要在大街上张灯结彩,花钱雇地方上的艺人耍龙灯,跑旱船,踩高跷,扭秧歌。这一天的晚上,年轻的姑娘,媳妇都可以上街看花灯。
正月十六,锡伯族有个特殊的节日叫做抹黑节,汉族和其他民族都没有。据传说:古代有一对夫妇把烧糊了的发面饼喂了狗,被巡天神路过看见,他发怒用神法将锡伯人的麦子变成了黑丹。老人们率领全族人向巡天神请罪,并发誓吸取这次教训,宁愿往自己脸上抹黑。抹黑节的用意是请求五谷之神,免掉庄稼的黑穗病,给人间丰收,为此人们用抹黑提前代替谷物爱神灵惩罚。
这一天同民族的人要互相往睑上抹黑,前一天晚上大家都用黑布与毡片抹好锅底上的黑灰,天亮以后,互相见面时就往脸上抹一点黑,见了老年人要先跪下左腿行礼,问好,请安,站起来之后再往老人脸上抹一点黑,以示尊敬。抹黑的时候大伯哥不可以往弟媳脸上抹,小叔子可以往嫂子脸上抹,姐夫可以往小姨子脸上抹,但不可以往大姨姐脸上抹。儿媳妇不可以往公公婆婆脸上抹,女婿可以与岳母互相抹黑。抹黑节的意思是,请求五谷之神,免掉庄稼的黑穗病,保证丰收。人们互相抹黑是代替五谷杂粮爱神灵的惩罚,在新的一年里庄稼不会有灾有病,能获丰收。这个替五谷爱罪的节日,后来就成为锡伯族一个喜庆娱乐的节日了。
在正月十六以前妇女不干活,全部的时间是互相拜年,游戏,看戏,逛灯。妇女们除了初一给长辈拜年要叩头以外,其他时间互相问候时不跪,只是双手放在膝盖上边,微微蹲一下,嘴里说:“给您请安了!过年好!”妇女们的游戏带有赌博性质,因为都是亲戚之间玩,所以输赢的钱额不是太大,一般赢了钱的,就请大家吃东西了。游戏的方式大致有两种,一种是看纸牌,和现在的麻将牌差不多,但是用硬纸做的,细长的纸牌,玩的方法也和现在打麻将大体相同。还有一种游戏是锡伯族特殊的玩法,叫抓嘎尔哈,是鹿的两条后腿上有两块很小的四方形骨头,这两块骨头四面不一样,女人们常把红纸蘸湿,把嘎尔哈包起来,第二天就成红色了。要有四对或五对嘎尔哈,还要用几个铜钱串起来,叫钱头。玩的时候先把嘎尔哈随便撒在炕上,这些小骨头必定会有两个两个同样的图面的。这样把钱头向上抛起来,下边要把两个同样的嘎尔哈抓起来,同时要接住钱头,这就算一分。如果连续的把所的嘎尔哈抓起来,就赢了。这是最简单的玩法,还有许多变化的玩法,那常常要高手才会玩。锡伯人不仅妇女们玩,男人有时也玩。不仅是过年时玩,男人们在平时也玩,或者用来赌博。
妇女们后来受汉族影响,一直到农历二月初二以后才干活。因为二月二龙抬头,如果在这以前做针线活,针会扎到龙的眼睛,就会有灾祸。一般在二月二这一天还要吃好东西,还要带孩子去理发剃头,这样吉利。
从农历二月初三以后,妇女们才开始做家务做针线活。
清明节锡伯族叫“杭西”。锡伯族与汉族不同,要过两个清明节,农历三月的清明节叫“鱼清明”,农历七月的清明节叫“爪清明”,这与这个民族以鱼猎为生有关,主要在这两个节日里祈祝鱼猪丰收。无论穷富,在这两个节日都要携酒祭墓,给祖坟培土。
锡伯族最隆重的节日就是“杜音拜专扎坤”(怀亲节),这是为了纪念乾隆29年(1764年)的西迁壮举而定的。古老的锡伯族在十六世纪以前生活在呼伦贝尔大草原及嫩江流域的绰尔河一带。十七世纪先后编入蒙古和满州八旗,移居于齐齐哈尔、墨尔根(今嫩江市)、伯都纳(今扶余市)和吉林乌拉等地驻防。以后又分批迁入盛京(今沈阳)及其所属的二十多个城镇、京师(今北京)及山东德州驻防。当时于沈阳建立了锡伯家庙---太平寺,作为集会、祭祀与娱乐的场所。乾隆29年1764年皇上下令让锡伯族到新疆伊犁驻防戍边。骁勇善战的锡伯官兵1020人,携同亲眷3237人在农因四月十八这天,在盛京太平寺前,杀羊祭祖,焚香礼拜,祈祝一路平安,留居家乡的同胞举行盛大宴会给亲人饯行,大家依依话别到翌日凌晨。西征大军走了一年零四个月,行程二万余里,于1765年7月到达伊犁。从那一年开始,每年农历的四月十八,锡伯族人民各自集中在自己的住地渡过最隆重的怀亲节。焚香祭祖,集中宴会,男人们摔跤,射箭,女人们都穿节日服装唱歌跳舞,这个节日一直延续到现在,因为现代交通比较方便,所以常常在怀亲节时新疆、东北各派代表团,彼此祝贺节日,远方的同胞互相见面格外亲切,互相馈赠,集会祝贺。
端午节是农历五月初五,在过节的方法上与汉族不同。在前半个月,就要给儿童们后背上挂个布条,叫做“申”。在端午节这一天,清早要在门前泼水,门户上悬挂艾蒲,为了驱除五毒,饮雄黄酒也是为了去毒,把孩子们领到河边,把后背上的“申”丢在河水里为了消灾避邪,男人们还要刁羊,赛马。
八月十五仲秋节原来锡伯族不过这个节日,因为在十六世纪锡伯族曾经与蒙古族联盟,汉族人称蒙古人叫“蒙古鞑子”,称锡伯人叫“锡伯鞑子”。在元朝末年汉族人决定要打倒蒙古人,约定在八月十五晚上“杀鞑子”。所以锡伯人后来和汉族人生活在一起,也过八月十五,但吃月饼时,总是把每个月饼切成许多小块再分给孩子们吃。
十月初一必须祭祖,在午夜时在自己家后院烧纸,还要用纸叠成衣、裤一起烧,这个节日是给自己的祖先“送寒衣”。
(注“王悦,女,辽宁师范大学中文系副教授,大连市锡伯族学会理事,1933年1月生于北京。王悦副教授听到107岁的外祖母(锡伯族),九旬母亲在世时的口述及收集到的锡伯族妇女服饰文物,经数年的努力,写成了《锡伯族妇女习谷》一文,并由本人插图,发表在《西北民族研究》杂志上,为我们研究锡伯族妇女习俗提供了难得资料。本文根据2002年出刊的《大连锡伯族研究文集》改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