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锡伯族资料库
>
专题库
>
习俗风情篇
>
长春锡伯族的欧李贡节(八月节)(佟靖飞、白长友)
长春锡伯族的欧李贡节(八月节)(佟靖飞、白长友)
发布时间:2023-04-17 12:03
365

一、欧李贡节的由来

长春锡伯族的欧李贡节(亦称为“八月节”)由来已久。相传在距今1000多年前居住在松原扶余伯都讷的吉林锡伯族先人黄头室韦西北部就有栽培欧李、托盘、桑树、桦树等传统作物产业的历史。每年的农历八月初一都举行祭祀欧李神、托盘神、桑树神、桦树神、花神(祭祀郁金香花神)的仪式,久而久之以民俗节日的形式固定下来。节日当天午时,锡伯族先人们座西北朝东南的方向摆上果品、欧李酒、发面饼等素食贡品,祭祀欧李诸神,祈求来年风调雨顺硕果累累。之后,将贮存上好的欧李蜜饯和欧李酒坛罐放在地中央,女人们裸足跳玉足舞,男人则开怀畅饮欧李酒伴唱敬酒歌。相传还要食用涂在发面饼上的欧李果汁、托盘果汁烘制而成的“托白(即拓跋)喜饼”。将调好的欧李果汁浇在做好的江鱼上,被称之为“室韦香鱼”,据说此食物具有消食开胃的保健功能。锡伯族欧李节在清朝康熙至乾隆年间晋送“欧李贡”期间达到鼎盛时期,之后伴随着频繁迁徙锡伯族传统产业遭到严重破坏。这一习俗而被族人淡忘。历史上锡伯族度过了欧李节之后,锡伯先人黄头室韦西北部栽培的“欧李园”就进入了越冬作物管理期,着手对欧李枝条倒置地中,封土数尺,覆其枝干,待来年春季取出苗木枝干,厚培其根,期待花满枝果丰收。


二、锡伯族的欧李贡品

吉林锡伯族先人黄头南室韦西北部距今1 300多年前在吉林大地上谱写出为中华民族浴血奋战、开疆拓土的绚丽史诗,并且传承了本民族祖先拓跋鲜卑传统历史文化的辉煌篇章,为后人留下了一笔宝贵的文化遗产。

吉林锡伯族先人黄头南室韦西北部传统特色产业是栽培“欧李”、“托盘”、“越桔(蓝莓)”、“桑树”、“白桦”、“岳桦”等,其中最具特色的种植业品种是“欧李”,其历史由来已久。宋人洪皓在他撰写的《松漠纪闻》中有这样一段文字记述:“宁江州(即扶余伯都讷所在地)去冷山百七十里,地苦寒,多草木,如桃李之类,皆成园;至八月,则倒置地中,封土数尺,覆其枝干,季春出之,厚培其根,否则冻死。”洪皓从冷山来到宁江州所见到原“如桃李之类”的果树,实际就是当时吉林松原伯都讷锡伯族先人黄头南室韦西北部栽培的“欧李”种植规模和管理方法的情景。《扶余县志》载:“欧李Prunus humili Bunge,蔷薇科,生存环境:草原、草甸、山坡。”由此得知,欧李树,与李子树同属蔷薇科,是李子树的一种,适于生长在北方寒冷地带,更准确地说是生长在松嫩交汇处南岸一带,草甸黑土地中的一种特殊品种的李子树。一般的李子树是小乔木,果实圆形,果皮有紫红、青绿、黄绿三种,果味酸甜。而欧李树为矮小灌木,生于溪水沟旁或草丛中,果实分鸽卵、磨盘两种(民间俗称),果皮紫红,果味甜酸带有清香,十分可口。吉林锡伯族先人们把欧李果汁制作成“拓跋黑酒”,欧李果制成蜜饯食用。

洪皓的记述,说明这种原为野生的果树,至少从辽金时代就已经被锡伯族先人栽培起来,所以才“皆成园”。之所以能皆成园是因为栽培过程中,不但重视除草、灌溉、施肥等耕作之事,而且更注意做好防寒过冬的程序,才保其不冻死而“季春出之”。由此可见,锡伯族先人很早就把“欧李”当作重要果品食用了。而世居在吉林松原伯都讷的锡伯人,自然也把欧李作为可口的天然果品并制作成蜜饯或药品应用。

欧李究竟是怎样成为清代朝廷贡品的,没有史料记载。在吉林省松原市宁江区伯都讷一带却流传着这样一个传说:说是清圣祖康熙皇帝公元1679年初秋圣驾巡游松花江,从长白山脚下乘船顺流直下乘兴游来。这一路尽赏松花江两岸大平原绮丽风光,饱尝松花江肥美的鲤鲫鳇鱼,弄得脑满肥肠。这一日将及辰时来到松嫩交汇处——三江口,停船上岸。康熙只觉肚里油腻难耐,胸闷腹胀,大便不通,无心欣赏云水连天、绿野平川的美景。忽然想到若吃些当地水果,或许可以消瘀解腻、舒气通络,便命令随从们去寻觅可口的水果。在一处欧李园结识了金发碧眼、唇红肤白、长相怪异的佟姓白婆婆(据说佟姓白婆婆祖先姓拓跋)献上祖先传下的李子园结出的上好的欧李果、越桔果等供康熙皇帝品尝,吃了锡伯欧李果、锡伯越桔(蓝莓)果和托盘果等,龙颜大悦,心清气爽,当即宣布口谕,皇封伯都讷境内山林田野为锡伯欧李贡山,昭令扶余伯都讷副都统衙门负责建造两个御用欧李场。在城内建一所果子楼专门制作锡伯欧李蜜饯。每年选上好磨盘欧李蜜饯和鸽卵欧李蜜饯各40坛,并精制欧李仁(即中药“郁李仁”)、欧李根各40担,进京上朝进贡。特封锡伯白婆婆为欧李贡差官,每年一次手持御赐金牌,押运贡品赴京晋贡,朝见皇上,听候赏赐。从此,大清朝廷又增添了一种特殊贡品:锡伯欧李贡。

传说终归是传说,不能当成历史。但其既然流传久远,必然有些来历。不然,《扶余县志·大事记》就不会有如下记载:记载1:康熙三十二年(1693年),伯都讷建新城之年。是年,于新城内修建加工和储藏贡品欧李的果子楼一所……记载2:咸丰十年(1860年),谕准放垦欧李场贡山附近荒地。……《扶余县志》记载的康熙三十年建伯都讷新城是由三十个牛录的锡伯官兵和十个牛录卦尔察人修建,同时并修建加工和储藏锡伯贡品欧李的果子楼,说明修城的和修果子楼的锡伯族人参与了欧李贡事宜。

吉林省松原市前郭尔罗斯蒙古族自治县吉拉吐乡志《可爱的吉拉吐乡》在《鳇鱼圈》为题的记载中进一步指出:锡伯族人不但出鳇鱼贡,也含欧李贡。“形成屯落后,故得名锡伯屯。后来清朝庭下诏书,指令锡伯族渔民在松花江捕捞鳇鱼,叫做‘鳇鱼贡’,也含‘欧李贡’”。《伯都讷周边文化》一书登载的由吉林松原诗人王维宪写作的七言律诗《鳇鱼圈》则更明确把锡伯族的鳇鱼贡和欧李贡,称为“双戴贡”。从而形成了具有鲜明地域特色的吉林锡伯族贡品文化。锡伯族人走上晋贡的路程,形成了“车龙马队”,则称为“锡伯贡甲”。其文是这样记载的:

宁江自古出贡品,水祭锡伯打鱼情。

欧李鳇鱼皆为贡,车龙马队系黄绫。

辽朝兴办头鱼宴,清季大开踏鳇登。

何日重修鳇鱼圈,唯有松漠一新城。

从栽培种植欧李园到清朝御用贡品“欧李贡”达上千年的锡伯族欧李文化,也引伸出吉林锡伯族先人黄头南室韦独特的民俗节日“欧李节”。相传自宋代起每年农历八月初一锡伯欧李节相传沿袭至清代中叶,节日里锡伯族女人们戴上用“郁李仁”串制而成的项链、手链、脚链等饰物挂件。据说,佩戴用欧李果核编成的饰物可以消灾祛病避邪,裸脚跳玉足舞、喝欧李酒,还要食用涂抹在发面饼上的欧李果汁、托盘果汁、越桔(蓝莓)果汁制成的“拓跋喜饼”。他们将欧李果汁调好后浇在做好的江鱼上食用,这种烹调的美食被称之为“室韦香鱼”,具有消食开胃保健功能。

(本文由吉林省民俗学会锡伯族医药文化遗产研究中心提供)

 

2023年04月1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