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察布查尔县的锡伯族,继承了祖先的渔猎传统,滔滔的伊犁河和众多的小河、水渠、芦苇荡为他们提供了丰富的渔业资源,打鱼成了锡伯族的重要副业。锡伯族渔民和业余渔者逮鱼的种种工具和方法,也饶有趣味。
一、拉网
在伊犁河或深水河汊,几人执网顺水往下拉,鱼儿上网,纲绳即动,选择一片平坦的滩头起网。清朝时期伊犁河流域人烟稀少,猎鱼者自然不多,鱼儿自然繁殖快。据说当时锡伯族渔民拉网,有时鱼儿挂得满满的,人拉不动,得借用马的力气。现在一网多则几十条鱼,少则三五条。这种拉网网眼多在八至十厘米以上,目标在于逮大鱼,是渔民的主要渔具。
二、挂网
长二三十米,多在小河、湖泊、芦苇荡里使用,选择水流相对平缓,鱼儿密集或流动必经之路下网,两端固定,网不致被水冲走。渔人一边守侯,一边垂钓,鱼儿上网,及时摘取。
三、扳网
是小型的圆网,周围几根绳子系在网杆上,网设纲绳。渔人选择河边鱼群的通路,在水中用木头、树枝、草坯筑成一短坝,与河岸垂直,挡住湍急的河水,形成洄流,这往往是鱼儿暂息之地。渔人将板网沉入洄流中,手执纲绳,静坐等候,鱼进网纲绳即抖动,迅疾拉动网杆,将网提出水面,逮住大鱼。
四、“迷魂阵”
在小河上用柳条编织的篱笆横截河面,柳篱中设置一、两个用柳条编制的圆形或椭圆形的猎鱼筐,筐上有眼,附有倒插,鱼可顺眼钻人筐中,因碍于倒插,极难逃出筐外,大概取其鱼儿迷住筐中,又拦河隔断,形如长阵,故渔民为之形象取名“迷魂阵”。
五、诱鱼篓
用柳条编的长方形篓,篓壁开有一个洞,洞口内编制倒插。在小河的清水口或鱼群游动必经之地,将这鱼篓倒扣水中,篓底压上石头,不会被水流冲走。鱼儿钻入篓中,有进无出,渔人即可伸手捉鱼。
六、冰洞逮鱼
在冰冻的苇湖或河里,渔人用镐头、铁锨凿开一个洞,一因亮光二因新鲜空气,鱼群纷纷向洞口欢游而来。趴在洞沿的渔人,即可瞅准目标,投掷带绳的钢叉逮住大鱼。也可预先在水中埋伏带把儿的网袋,待鱼群靠近的一刹那,突然舀获。
锡伯族渔民常在河畔水边,将新获的鲜鱼开膛洗净,撂进锅里,掺上澄清的河水,放人清香的“布尔哈雪克”(俗名鱼香草)和辣椒面,烧火清煮。吃这道锡伯族风味菜野妙趣横生,伴以佳酿助兴,酒酣耳热,人们自然唱起锡伯族的街头情歌,跳起贝伦舞,流荡着浓郁的民族风情。
(本文原载《察布查尔锡伯自治县文史资料》第1辑,2002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