锡伯族是我国北方古老的少数民族之一,其发祥地在今黑龙江省大兴安岭地区的嫩江上游一带。由于种种的原因,经历了几次较大规模的由北向南、自东向西的迁徙,逐渐地来到了松花江流域和以盛京(今辽宁省沈阳市)为中心的广大地区。清乾隆年间(公元1764),清政府又从盛京抽调一千多名锡伯族官兵,连同眷属共四千余人西迁到新疆的伊犁地区屯垦戍边。锡伯族也从此分成了东北、西北两个部分。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锡伯族不仅保存了自己的语言文字及独特的风俗习惯,而且也逐渐形成了具有浓厚民族特点的节日习俗。
锡伯族的节日,大致可以分为三种类型:第一为大众化的节日,就是和汉族等兄弟民族都共同过的节日,如元旦、春节等;第二类为半民族化的节日,如清明节、端午节等;第三类则是纯民族化的节日,就是只有锡伯族才过的传统的民族节日,如西迁节、抹黑节等。某些节日,时间上虽与汉族等其他民族相同,但过法上有自己的独特之处,即在过节的形式和习俗上反映了浓厚的民族特色。
春节:锡伯族也叫“过年”。锡伯族的春节,有如下五个特点:其一是,时间最长,内容最丰富。一般从农历的腊月二十三日起,就开始做过年的各项准备了,一直到大年三十,这是准备阶段,也叫“忙年”。这一段日时间里,主要是做两件事,首先是搞卫生,家家户户都要扫房,清理庭院、畜舍、仓房等,把一年来积下的灰尘,垃圾都彻底的清除掉,把室内外的环境卫生打扫得干干净净,其次是杀猪宰羊、置办各种年货、赶制各种年菜,准备好足够一正月吃的各种熟食等等。从大年三十即除夕开始,直到农历二月初二,算是过年期间,二月初二这—一天,是“龙抬头”的日子?家家都要吃猪头肉,至此,算是过完春节了。其二是吃团圆饭、过团圆年。大年三十这一天?合家要吃团圆饭。这一天,在外的亲人,无论多远,都要回家来过团圆年。如果实在不能回来的,也要在团圆饭桌上给他摆上一双碗筷,留个座位,以示团圆。其三是祭祖。锡伯族过春节的一个重要内容是祭祀祖先。大年三十的午后,在吃团圆饭之前,各家都要请出祖先神像“喜利妈妈”和本家家谱等,摆上祭祀供品,全家叩头,礼拜祖先。墓地较近的,全家人还要到墓地去扫墓,以示对祖先的敬重。其四是相互拜年祝福,表现了锡伯族人对长辈的尊重,也反映了邻里之间的团结、和睦的友好关系,从大年初一开始,就要走街串户的到亲戚朋友以至全村的所有人家去互相拜年。锡伯族的拜年,晚辈要给长辈下跪磕头,祝福新的一年吉祥如意、事事顺利、健康长寿。路途较远的亲友则在正月里来来往往,互相拜年。其五是正月里不吃生米的习俗,这是锡伯族过春节的又一突出特点。就是说,在春节前,各家各户都要准备好足够一个月吃的各种主、副食品,一直吃到正月底。这一习俗,实际是让忙碌了一年的妇女们,在正月里也能尽情地去参各种文艺、体育、娱乐等各项活动,不必每天围着锅台转了。
填仓节:农历正月二十五日,锡伯族称“填仓节”。农户家家向粮仓烧香礼拜,插香于粮囤上,还要用柴草灰在粮囤的周围洒上灰圈,并口念:“大囤满小囤流,今年丰收好年头。”同时还要在大门外洒上灰圈,借以避邪。
清明节:清明节主要是祭祀祖先,给祖先扫墓。锡伯族在一年当中要过两次清明节。第一次叫“鱼清明”,是在农历的三月间,即二十四节气的“清明”这一天,因为三月是产鱼的季节,人们习惯拿鱼肉去祭供,故称“鱼清明”;第二次叫“瓜清明”,是在农历的七月间。农历七月十五为鬼节,也称七月节,这一天家家户户也都要上坟烧纸填坟,这个时候,正是大部分瓜果成熟的季节,扫墓的人,除了拿酒、肉、糕点等祭品外,主要是拿瓜果祭供,故称“瓜清明”。
下元节:时间是农历的十月一日,故也称“十月节”。锡伯族习俗中特别尊重祖先,所以在每年的农历十月一日,天气渐冷时再次上坟祭祖。锡伯人常年烧火炕,至十月初都要增火。这时又想到了祖先,故在这一天的午夜,各家各户都在其后院烧纸钱,称“送寒衣”。因为这一节日和清明节一样,主要内容都是扫墓祭祖,所以有的人也把这一节日即“下元节”归到清明节里,称锡伯族人每年要过三次清明节。
泼水节:即端午节,时间是农历五月初五日。锡伯族称“孙扎别义伊车孙扎”(即五月初五之意),也叫“泼洛了依能额”(即泼水的日子之意)。泼水在锡伯族的节日习俗中是比较有特色的,这一习俗在东北的少数民族中也是不多见的。锡伯族的泼水节是为了纪念我国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屈原的。屈原是战国时楚国的一位忠臣,受奸臣陷害,被流放。他忧国忧民又报国无力,忧郁悲愤,投汩罗江而死。他投江那天,正是农历五月初五日。当地群众听到屈原投江的消息,都悲痛万分,纷纷跑来营救。有骑马的、有划船的、有徒步的,络绎不绝。当人们赶到汩罗江边时,只见滔滔江水,不见屈原的踪影。人们又纷纷跳入江中去打捞,结果都未能救回屈原。所以在端午节这天,锡伯人泼水,把人撩入水中,就是把屈原救出来的意思。端午节这天,人们都在太阳还没出来时就早早的起床,到河边、山坡或草地去踏青,并将半月前挂在儿童肩背上的布猴丢到河里,让水冲走,以此来消灾避邪。回来后,家家门口都挂上了艾草,老人们还把艾叶象征性的塞入孩子们的耳朵里,说是能防止蚊虫钻入耳内。太阳升起后,人们便陆续端起脸盆、水瓢、水桶等来到大街上互相泼水、嬉戏……但对老年人只是象征性的泼一点,并不真泼。到了中午,泼水告一段落,人们换上新衣服,又去参加赛马、叼羊、射箭、摔跤等项比赛活动。这些活动,即可锻炼身体,又能显示其本领,是非常有利于身心健康的体育活动,所以一直延续下来,成为锡伯族节日习俗中的主要娱乐活动。
磨刀节:农历五月十三日,祭关公单刀赴会,名曰替关公磨刀,故称“磨刀节”。关公,即三国之关羽,锡伯族也将其视为神明,加以供奉。在新疆的各牛录(村屯)里,几乎都建有关帝庙。其造型和规模,在锡伯族的各庙宇中仅次于靖远寺。关帝庙的大殿内,一般都立有关羽塑像及其他武士像。墙壁上都绘制有《三国演义》中主要故事情节的画面。每逢农历五月十三日,新疆各地的关帝庙里以及东北沈阳的太平寺里,都要举行祭关公的活动。这一天要用羊的后座摆在关公像前,两边摆上馒头、蛋糕、水果等供品,还要摆上六个酒盅,酒用火点燃,焚香叩头,这一系列活动之后,在关帝庙里举行宴席,庆祝“磨刀节”的成功。
抹黑节:时间是农历正月十六日。抹黑节是锡伯族特有的传统民族节日,而且历史比较悠久。正月十六这一天,人们都是早早起来,带上一块头天晚上准备好的沾有锅底灰的布,走上街头去互相往脸上抹黑。但对于老年人和长辈只是象征性的往脸上点个黑点或不点,点时也必须跪礼,对服孝的则忌抹。关于《抹黑节的来历》还有一段生动的神话传说。据说在古时候,有一家夫妇将烧糊了的发面饼喂了狗,这事不幸被“巡天神”撞见,因而动怒,施神法将锡伯人种植的麦子年年变成黑丹。后来人们没办法,在老人们的率领下向“巡天神”祈求恕罪。他们一起向“巡天神”发誓,为了记取这次教训,宁愿往自己的脸上抹黑,以示接受天谴,但勿使麦子生黑丹。巡天神被他们的诚心所感动,收了神法。从此,每年的正月十六日这一天,巡天神就来看他们是否记取了教训。而这一天一大早,人们还不等“巡天神”下凡,就争先恐后的早起,互相往脸上抹黑。“巡天神”见了,不再施神法,小麦也不再生黑丹了。其实,这只是人们以神化形式来解决自然现象的一种传说。我们知道,几百年前,锡伯族的先民居住在东北的大兴岭、嫩江流域,过着狩猎、游牧生活。在和其他民族互相交往的过程中,学会了种植小麦、稻谷等农业技术,并逐渐地过度为农业民族。但由于他们居住的地域气候寒冷,小麦经常挨冻,因而多发黑穗病。由于当时科学技术不发达,不知道小麦变黑的道理,以为是天神在惩罚他们,于是就用黑麦灰抹脸向天神谢罪。锡伯族认为正月十六是天神巡视人间的日子,因此,人们就在这一天将脸抹黑,以请求天神免掉庄稼的黑穗病,保证丰收。抹黑节这一民族的传统节日,现在在新疆的锡伯族群众中仍很盛行,但已主要是青少年之间的一种娱乐性活动。一般是在正月十五日晚十二点以后,青少年就开
始走街串户去抹黑,太阳出来后,走到谁家,就在谁家吃、喝、玩、闹,欢度这一民族节日。
西迁节,也称“怀亲节”或“四一八节”。时间是每年的农历四月十八日,锡伯族称“杜音拜专扎坤”。是新疆的锡伯族同胞从东北西迁到新疆的伊犁地区的传统纪念日,至今已有二百三十多年历史。乾隆二十九年(1764)居住东北地区的部分锡伯人,奉命从东北西迁到新疆去驻防戍边。西迁官兵出发的前一天,即1764年农历四月十八日,锡伯族同胞聚集在盛京(今沈阳市)的太平寺——锡伯家庙,一起话别情,吃别离饭,饮别离酒,为戎装西迁的同胞饯行。第二天,四千多名锡伯官兵及家属便踏上了西迁的征途。他们赶着牛车,历尽艰辛万苦,走了一年零四个月,终于到达了新疆伊犁,完成了“西迁戍边”这一历史壮举。西迁的锡伯族同胞到达伊犁后,和当地的各兄弟族一起,为保卫边疆,开发和建设边疆,立下了不朽的功勋。从此,每年的农历四月十八日,在锡伯族各村屯,都要在寺庙内起灶,杀猪宰羊,吃高梁米饭,集合全村的男女老少,共同聚餐,以回忆在西迁的前一天,锡伯族在本平寺聚餐话别时的情景。农历四月十八日就成了锡伯族同胞传统的纪念性节日,一直沿袭到现在。东北地区的锡伯族同胞,由于历史的、地理的等多种原因,在过去的很长一段时间里都没有举行纪念西迁的活动。新中国成立后,东北和新疆的锡伯族同胞有了交往,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党的民族政策得到了进一步的落实,骨肉分离达二百多年之久的东北与新疆的锡伯族同胞进一步密切了联系。从八十年代的初期开始,东北的沈阳、哈尔滨等地锡伯族同胞,在每年的“四、一八”西迁节时,也都要举行各种形式的纪念活动。现在“西迁节”已成为全国的锡伯族同胞共度的民族节日。
除此之外,锡伯族还和全国各族人民一道欢庆“十一”国庆节、“五一”劳动节、“三八”妇女节以及元旦等全国统一的节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