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锡伯族资料库
>
专题库
>
人物篇
>
民国时期主要人物
民国时期主要人物
发布时间:2023-04-17 12:11
2187

富勒祜伦18521923)。字号春圃,孔古尔氏,锡伯营正蓝旗人。18岁时入选披甲,当差于本旗内。同治十二年(1873年)后,富勒祜伦等一批青年官兵不堪忍受沙俄占领军的殖民统治,受锡伯营总管喀尔莽阿的委托,秘密投奔到塔尔巴哈台,并在当地军营里当差。光绪二年(1876年),富勒祜伦参加了收复玛纳斯两城的战役。富勒祜伦所在军营及民团由署理伊犁将军荣全率领,于六月开始围攻玛纳斯。七月,金顺率队自乌鲁木齐来援,两路清军合取南城。九月,各路清军会合,攻克南城,玛纳斯全境克复,北疆的阿古柏踞点全部拔除。在克复玛纳斯两城的数次战斗中,富勒祜伦等锡伯官兵冲锋陷阵,英勇杀敌,立下了汗马功劳。1879——1881年,在库尔喀喇乌苏、车排子等地凿渠屯田,为大军进军伊犁准备军粮。光绪十年(1884年),升任镶蓝旗(八牛录)佐领。1897年升任锡伯营副总管,1902年升任锡伯营总管。1909年,富勒祜伦任锡伯营领队大臣,负责整顿旗务、处理边防事宜。富勒祜伦在锡伯营任职期间,把“兴学”作为“新政”的一项重要内容,在六牛录创办一所学校,民国5年(1916年)起修建房舍,次年8月竣工,成立了锡伯营较高水准的高等学堂。校长为车春,富勒祜伦任监督。教职员工的薪金及学校经费均由公益当支付,学生口粮由每旗供应。高等学堂坚持办学20多年,为发展锡伯族教育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富勒祜伦在锡伯营任总管、署理领队大臣期间,每到冬季来临之机,心里总惦记着8个牛录的穷苦百姓,

先在宰掉自己的羊只后,将羊皮加工成熟皮,制成羊皮袄,然后派人分发给八个牛录,专门救济难以过冬的穷人。富勒祜伦于民国十二年(1923年)因病去世,终年72岁。

谭秀英1884年,卒年不详)女,新疆伊宁市人。民国初期在迪化唱戏,艺号“三半吊子”。拜师甘肃、陕西高师学习曲子戏,擅长平调曲牌演唱,与满、汉、回艺人们同台演出,成为观众喜爱的曲子戏名角。后返回伊犁惠远城定居,成立曲子戏团,招收弟子教授技艺并在惠远城及周边地区演出。锡伯营八个牛录纷纷派人去惠远城向她学习曲子戏,学成回来后在八个牛录办起了曲子戏班,使曲子戏(又称秧歌剧)在锡伯族地区广泛普及,成为锡伯族的一个艺术品种,传承至今。演唱的曲子戏代表性曲目有:《下四川》《钉缸》《小姑贤》《小磨坊》等。

萨拉春18851960)。吴扎拉氏。字锡纯,伊犁锡伯营依拉齐牛录(正白旗)人。自幼勤奋好学、刻苦努力,二十来岁就熟练地掌握了锡、汉、维、哈、满、俄等多种语言文字和吉他的弹奏技巧。1913或1914年参与创办尚学会及其会办学校“色公学校”。在他的一生中,曾历任惠远高等学堂教员、新疆省外事署官员、锡伯营领队官,先后两次出任中华民国驻苏联阿拉木图和安集延领事。在此期间,多次带去几十名锡伯、满族、索伦优秀学子学习俄文俄语和其他专业技术。这些留学回国的学生,对国家的外交事务和文化教育做出过许多贡献。后被反动军阀盛世才列为进步人士黑名单里,调回省城迪化关进监狱多年。1944年获释后,积极从事锡伯族文化教育工作,进行文字改革,编写了新式的锡伯文教科书,创办了伊犁报社锡伯文编辑部,亲自兼首任总编辑,创办了我国首份锡伯文报纸《新路报》(该报新中国成立后更名为《新生活报》和《察布查尔报》)。在他的努力和同行进步知识分子们的支持下,于1948年在伊宁创建了“锡伯民族中学班”和“伊宁中俄小学”。还创办成立了伊宁的锡、索(伦)文化协会,并兼任了副会长。1949年新疆和平解放至1959年,担任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政协常委。20世纪二三十年代,面对锡伯族地区酗酒、吸食鸦片的局面,拯救日趋衰落的锡伯民族,创作了《拒毒歌》《戒烟歌》歌词,谱成曲子后教学生传唱,向群众广泛宣传吸食鸦片和酗酒的害处,又动员清除了烧坊(烧造烈酒的作坊),果断地治理了危害民族身心健康的恶习。创作的小说《真金》和大量诗歌。学术研究专著有《锡伯语简史》《锡伯语文法》等。还翻译十多部外国名著,主要译著有:《复活》《死魂灵》《杜布洛夫斯基》《德兰斯瓦尔的迁徙》《神秘岛》《非洲迁徙记》《罗滨逊漂流记》等。

关俊彦(18851971)。字选庭,曾化名毅如、立川,辽宁省开原县大湾屯人。关俊彦很早就开始参反日斗争,1919314日至42日,关俊彦参加了李矗天、李峰、倪华山、任静忱等人发起的声援朝反日民族独立运动。1922年,关俊彦任图们江水利公司经理,为了收回夹江(现龙井县光开乡境内图们江中的一个小岛,又叫假江。朝鲜语为”“间岛)向日方正式交涉,日本人被迫承认夹江是中国属地,保证不在越境向朝鲜农民收租。19248月,关俊彦为支持朝鲜北道独立党开展活动,专程去鹤浦车站的山里送钞票300元。1927年,由于延吉海关奉命镇守.附加税,日本商人在日本官员唆使下,抗拒不缴,并捣毁了海关仓库,抢走货物,这些暴行激起延边四县人民的义愤,举行示威游行,向日方据理交涉,迫使日商认错,赔偿一切损失。期间,关俊彦组织了话剧义演和募捐,用来购买印刷机,创办《民声报》(中朝两种文字),办报宗旨是外拒敌寇,内挞奸反。他以和龙县教育局局长、《民声报》常委的双重身份领导社务,暗中支持教师罢教、学生罢课、农民扒铁路、除汉奸。九一八事变后,关俊彦参加了党的外围组织反帝大同盟19368月参加中国共产党。他以社会职业为掩护,从事党的地下工作。19368月,关俊彦到甘肃省平凉专员公署任秘书,秘密开展团结抗日的政治思想工作。19373月,关俊彦接受组织派遣,打入伪冀自治政府教科书编辑部,担任副主任。七七事变后,伪华北临时政府教育部编审会,关俊彦担任初等教育股主任编审。翌年,该机构改为华北政委会教育总署直辖编审会,关俊彦任语文组主任编审,这里成为我党地下工作的一个重要据点。关俊彦利用主任、编审的职位,开展和上层人士的联络工作,帮助抗日根据地购买电料、印刷器材、药品等我方特缺物资。19426月,关俊彦被捕,受尽各种酷刑,关俊彦坚贞不屈,后被判刑三年。1944年,刑期过半时予以假释,关俊彦等人出狱。之后关俊彦等人为营救在押人员,准备住处,筹集路费,为解放军购买盐、药品、橡胶制品、电讯器材,并成为地下交通联络点,输送进步青年到解放区参加抗争。抗战胜利后,中共北平北平市委书记刘仁在平西莲花寺先后四次接见关俊彦,详细审查了他们被捕的经过和被捕后的表现。十一月初,关俊彦到沈阳见到了彭真,经东北局批准恢复了党籍。19451120,第一次延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召开,选举产生了吉林省延边政务委员会,成立吉林省延边行政督察专员公署,推选关俊彦为专员。1948617日,关俊彦受组织委派组建吉林省高等法院(同年九月改称为吉林省人民法院,即现在的吉林省高级人民法院),担任院长,在艰苦条件下开展吉林省解放区的司法审判工作,协助党委积极筹建各县、市(旗)人民法院。到1949年底全省已有21旗,14个县成立了人民法院。新中国成立后,关俊彦率领省法院全体干部,指导全省各地人民法院投入镇反斗争,充分发挥审判工作的职能作用,依法惩办老反革命罪犯4000余人,巩固了新生的人民民主政权,有力地支援了抗美援朝战争。1955——1966年,关俊彦先后担任吉林省人民政府副主席,吉林省副省长,政协吉林省第三届委员会副主席等职。1959年,关俊彦接待前来调查访问的肖夫、吉庆等人,分离近二百年的东北和新疆锡伯人由此相认。197119日,关俊彦离开人世,终年86岁。

锡笔臣(生卒年不详)。又名锡济尔珲伊犁锡伯营正红旗人。1879年前他曾任骁骑校,后任防御。1881年任正蓝旗佐领。1883年调入伊犁新满营,授任正蓝旗协领。在此期间,他加强了汉语文的学习和提高,被授任伊犁将军府文案处文案总办。他利用身处将军府的有利条件,与清末锡伯族教育家色普希贤一起一心发展本民族的教育事业,提倡学习汉文化。他自筹资金,招募许多锡伯族有志青年在身边,教他们文化知识,并传播了他的教育思想。后来他培养的学生,在为发展锡伯族文化教育事业,传播反封建思想方面,起了很重要的作用。1906年,清政府授予他副都统衔,并授任索伦营领队大臣。在任文案总办期间,他利用有利条件,埋头书斋,博览群籍,潜心修学,用汉文创作一部叙事长诗《离乡曲》,系锡伯族文人直接用汉文创作的首部文学作品,该诗将祖先一百多年前的西迁壮举展现在人们面前,成为锡伯族人民代代相传的精神文化遗产。1915年,锡笔臣在四牛录创办“锡公学校”,实行男女同等入学,开展新式教育。为了纪念锡笔臣为锡伯族文化教育事业作出的贡献,将1917年,锡伯营四牛录兴学会会办学校取名为“锡公学校”,并在教室和教习办公室悬挂其画像。

佟精阿(18861942)。佟佳氏,锡伯营镶黄旗人。光绪二十五年(1899年)入选披甲后,当差于牛录档房,并耕种所分之地。当时,曾任锡伯营领队大臣的色布西贤和伊犁将军府文案总办的锡吉尔诨,振兴锡伯族文化教育事业,通过办学培养出一批有志青年。佟精阿为了办学,奔波于嘎尔扎图、沙玛尔、喀拉卡尔等地贩卖烧酒、粮食以及其它货物等,并将所赚之钱全部作为开办学校的资金。民国三年(1914年),他与常广斋、博孝昌、萨拉春等人一同发起在伊犁成立了群众性的文化团体“尚学会”,不久在锡伯营一、三牛录成立了分会。民国四年(1915年)在乌珠牛录和依拉齐牛录成立了“色公学校”(以曾任锡伯营领队大臣色布西贤之名命名)。学校成立后,因校舍未建,所招学生无法上课,佟精阿主动腾出自己的几间房屋作为教室及教习办公室,购置了全部桌椅板凳和笔墨纸张,并承担了师生的吃饭、穿衣、烧柴等费用。这所学校坚持了新式教授法,设置了满文、汉文等课程,用满、汉两种语言授课,在社会上产生了较大影响。佟精阿时常关心八个牛录小学的教育情况,经常资助一些笔墨纸张。他了解在宁固齐牛录两等学堂读书的学生有困难时,他就捐送一百戽(4000公斤)小麦做学费之用。为了鼓励和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他还制订了一套奖励制度,自己出钱给优等生发奖品。民国十四年(1925年)由八个牛录的群众向他赠送了“热心教育”的匾额和颂词。颂词高度赞扬了他创建实业、热心教育、助人为乐的精神,并歌颂了他为教育事业的振兴,为造福于后代,设立私校、私筹经费、聘请老师、广招学龄儿童进行教育的功绩。杨增新统治后期和金树仁时期,锡伯营八个牛录烟毒泛滥日益严重。大量烟土通过南疆等地流入察布查尔,有的居民在前庭后园种植鸦片。不少老人、中青年染上了吸食鸦片的恶习,危害极大。政府部门采取措施禁毒,佟精阿等人给学生们教唱《戒烟歌》进行宣传,并到烟户家收缴烟具、烟灯等。还配合政府部门采取强制措施让瘾君子戒毒,把他们关在戒毒房,烟毒解除后才放其回家。经过一年多的努力,在锡伯营各牛录基本消除了吸食鸦片的现象。佟精阿1942年去世,终年57岁。

穆精阿1887~1964)。锡伯营正蓝旗人。伊犁武备学堂修学毕业民国二三年(19131914)间,穆精阿与常广斋、博孝昌、佟精阿、萨拉春、寿林等一起成立了锡伯族民间文化团体——尚学会,并设立了会办学校——锡公学校。穆精阿负责学校教学工作。盛世才统治新疆前期被调入省政府工作。1942年,盛世才炮制第三次 “阴谋暴动案”,大批共产党人、民主爱国人士、进步青年、各民族上层人士进行迫害时被捕入狱,几年后被释放。1943年他出狱后向省政府写了一份报告,其大意如下:本人多年在省政府工作,家属子女均在伊犁,一直两地分居,在生活上极为不便,故欲举家迁往伊犁,1945年后根据省国民参议会决议,准备退还被盛世才逮捕并没收财产人员的财产。1946年穆精阿将所没收财产清单呈报给省政府,要求从速退还。1946年省民政厅根据省政府的指令,成立了省地方自治协进委员会,推荐穆精阿为该委员会主任,其主要工作是协调省政府与各县的关系,检查评议各县、设治局的工作,宣传和推行省政府的各项政策和指令。当年,在穆精阿的再三申诉下省财政厅派人调查并列表登录被没收的所有财产,随后呈报省政府,要求政府审批后退还其财产。1946年,经新疆省政府选举委员会第十三次会议讨论,穆精阿被选为国大代表。1947年前后,穆精阿被选为国民党新疆省执行委员会执行委员,并被省政府任命为省救济院院长。1948年921日,迪化锡索满文化促进会召开理监联席会,推选穆精阿为锡索满文化促进会理事长。1947至1948年间,穆精阿代表省救济院多次向省政府报告有关社会救济等问题。翻译《伊犁锡伯营总管喀尔莽阿分呈伊犁将军乌里雅苏台将军塔城参赞大臣代奏禀帖》等历史文献。1964年在伊宁市去世,享年77岁。

关清廉18881968)。是民国时期较活跃的人士之一。姓瓜尔佳氏。伊犁锡伯营五牛录人。1903年他作为锡伯营第二批出国求学人员之一,前往俄罗斯阿拉木图上中学。1908年学成毕业,以优异成绩获学校颁发的金质奖章。民国二三年(1913或1914)间,锡伯营色公学校成立后,曾被聘为该校教习。数年之后因其才学出众,约于1918年调迪化(今乌鲁木齐)省政府外交事务署任职。1924年被中国政府任命为中国驻阿拉木图商务员,寻被提升为领事。1925年卸任回到迪化,被杨增新政府任命为省外交事务署顾问。不久又被任命为吉木萨尔县县长。1933年盛世才上台后,任命他为省参议会参谋处上校参谋、教育厅科长。1937年由上校维文秘书调任省垦牧处上校处长。但在多次职务变动过程中,他仍肩负省外交事务署顾问职务。1943年左右,关清廉被任命为省监工委员会负责人,曾负责就新疆学院和省土产公司的建筑情况、建筑费等进行了一次全面检查,并向省政府作了详细汇报。1944年盛世才离开新疆,国民党势力全面控制新疆,关清廉仍被留在省政府工作,并提升他为新疆省政府外交事务署专员。1948年前后他被选进中国国民党新疆省党部宣传委员会委员。1949年后,被聘为新疆学院(新疆大学前身)俄文教授。之后又被聘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政府参事室参事。1952年退休回伊宁定居。关清廉在省政府任职的同时,1935年左右锡(伯)索(伦)满(洲)文化促进会成立之后,即参与其领导和组织工作,曾被任命为该会会长,为锡伯族文化事业做了不少工作。

通宝18911974。现察布查尔锡伯自治县爱新舍里镇依拉齐牛。民国初期任私营三多公司经理,期间从苏联引进细毛种羊、种马优良品种,以发展新疆的畜牧业。1934年,先后任新疆省银行财会科主任、省土产公司副经理、任新疆省政府委员1937年,在迪化成立锡索满文化促进会时,任第一任会长。任期为积极推进锡两个民族的文化教育事业,兴办学校,建立了种牛场、种猪场等经济实体。1937年,被盛世才被捕入狱,关押七年之久。1944年出狱后,返回伊犁投身三区革命,曾在三区革命政府土地水利建设局和昭苏马场工作。1947年,任伊宁市锡索文化会会长。新中国建立后,协助工商业者成立国公利群工业公司,任经理办公室主任兼财会计科主任等职,直至1963年退休。先后任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政协委员、乌鲁木齐市政协常委。创作呐喊诗集》(1946);回忆录《辛亥革命在伊犁的见闻》(与韩希良合著)、《满汗王和多活佛》(与潘祖焕合著)、《外商在新疆的洋行》《杨增新时代杂记》等1974年在乌鲁木齐病逝,享年93岁。

钟棣华18991976)锡伯营镶白旗人。少年时期在迪化求学,后到塔城学维吾尔、哈萨克、蒙古语。18281942年在塔城行政长官公署先后任科员、翻译科长等职,曾任塔城县副县长、县长。19431949年先后任《新疆日报》维吾尔文翻译、省政府翻译室主任、新疆省语文学校校长、新疆学院讲师。1946年9月1日,任新疆省政府选举事务所委员。张治中主政新疆期间,担任张治中的翻译。1946年成立新疆省联合政府时,被当选新疆省政府委员。1949年9月参与新疆和平起义。1950年调中央民族学院任教,教授俄文、满文。1976年在北京病故,享年77岁。

广禄(19001973)姓孔古尔氏,季高。锡伯营正黄旗人。1914~1918年,就读于伊犁惠远师范学校。1915——1925年就读北平(今北京)俄文专门学校,学习法律。1926——1927年,在斋桑领事馆担任代领事。1927年担任新疆省主席杨增新的俄文秘书。1930年任新疆省驻南京代表,向国民政府献国玺玉料,办理新疆交通、通信等事务。1931年任中华民国立法委员、中华民国监察院监察委员。同年办理13000余名抗日义勇军的接受事宜。1934——1938年,就任塔什干五边总领事。1938年11月至1944年10月,被盛世才逮捕入狱,关押五年八个月,194410月吴忠信任新疆接省政府主席时获释。同年11月,任国民党新疆省党部执行委员兼社会处处长。1948年,任国民政府行宪后的第一届立法委员。1949年逃到台湾。1956年,任台湾大学历史学教授。1958年,任台湾政治大学教授。50年代末任台北故宫博物院资深研究员。1962年发现清朝满文老档并完成翻译工作。著作和论文:《一年来的新疆社教》(1946)、《新疆的过去、现在、未来》(1947)、《苏联侵略新疆之回顾与前瞻》(1951)、《俄帝侵华史实:处心积虑并吞并新疆》(1952)、《新疆三十年动乱亲历谈》(1953)、《批判盛世才》(1953)、《新疆史》(1954)、《新疆自治问题》(1955)、《世才怎样统治新疆》(1959)、《俄帝侵略新疆之阴谋》(1964)、《广禄回忆录》(1964)、《清太祖朝(老满文老档)与<满文老档>之比较研究》(1968)、《清太祖朝老满文原档旧满洲档译注》(60年代末)、《七十自述》(1970)、《锡伯族一部分自奉天西迁伊犁史》(1971)、《锡伯部族志略》(未完稿)等。1973年1月4日,病逝于台北邮电医院,享年73岁。

那拉·巴彦图(19071968)。那拉氏,锡伯营镶黄旗人。民国十五年(1926年)被强征入伍,在牛时(姓牛名时,字正中)军队里服兵役。民国二十一年(1932年)春,张培元派巴彦图到博乐任连长,授于少校军衔。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从博乐解甲归田,在一牛录小学任教。民国三十三年(1944年)伊(犁)、塔(城)、阿(尔泰)三区革命爆发。次年初,宁西县成立锡伯骑兵连时,巴彦图被推举为骑兵连连长。那拉·巴彦图率领全连150余名锡伯族官兵,先后参加了震撼全疆的永集湖、八家户、精河战役,并继续追歼高泉、西湖(乌苏)潜逃之敌,后驻守玛纳斯前沿阵地。锡伯骑兵连获得司令部颁发的“斯提克拉里亚提”银质奖章;连长那拉·巴彦图多次受通令嘉奖,并获得一级“裴达依”英雄勋章和一级“独立自由”、“勇敢骑士”等勋章。民国三十六年(1947年),那拉·巴彦图出任苏木尔县(今察布查尔锡伯自治县)公安局副局长。解放后,那拉·巴彦图协助县工作队组建农会,发动群众,参加减租减息和减租反霸运动。1954年5月,在县第三届人民代表大会上,被选为副县长、伊犁哈萨克自治州人大代表。1961年后,那拉·巴彦图曾先后连任政协察布查尔锡伯自治县第三、四、五届副主席,同时当选为政协伊犁哈萨克自治州委员会委员。1968年9月18日去世,终年61岁。

图奇春19092012)。顾尔佳氏。生于新疆伊犁惠远城,祖居地宁西县(今察布查尔锡伯自治县)爱新舍里镇依拉齐牛录村。大学学历。原新疆大学预科部主任。1924年随中国驻苏联阿拉木图领事关清廉,赴苏联学习俄语俄文,1928年回国任伊犁税关翻译。1935年在盛世才时期创办的新疆第一所最高学府新疆学院第一期政治系学习。1936年,在新疆学院创办锡伯族有史以来的第一个锡伯文油印刊物《朝霞》,还经常翻译苏联《真理报》的一些文章。1938年7月,在省立新疆学院毕业后留校工作,任俄文教员兼维吾尔语高中班历史教员,同时还兼任锡、索、满文化促进会副会长。1942年7月12日夜,盛世才以“阴谋暴动”为罪名,将他逮捕入狱。他在狱中熬过了3年。狱中他找到一本苏联文学家《普希金集》,翻译了其中《乡村姑娘》一文。1944年被释放出狱,在新疆教育厅任课本编译、翻译和行政秘书等职。1946年回到伊犁参加三区革命工作。担任锡伯文《新路报》编辑。1948年伊犁锡、索、满文化协会成立,任该会秘书长、会长等职。1949年参加了宁西县(今察布查尔锡伯自治县)锡伯中学的筹建工作,任教导主任。1950年担任了西北军政委员会、民族事务委员会委员。同年10月1日,龙活虎     赴京参加第一届国庆大典,并受到毛泽东主席、朱德、刘少奇、周恩来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亲切接见和合影留念。1951年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2月任县人民政府副县长。1951年7月,被调省干校任班主任,相继在师范学院、新疆学院任教员、语文学院教务处副处长兼汉语系主任、预科部主任等职。1981年离休。离休后撰写了《锡伯语语法》《锡伯人的前天和昨天》,用汉文翻译了《锡伯族民间故事》,还编写了《锡伯语文识字课本》。

石英1910~2001)。字杰生,佟佳氏,锡伯营正红旗人。1917年9月至1926年7月先后在堆齐牛录小学、依拉齐牛录色公学校、宁固齐牛录高等学校学习。16岁就参加工作,1926年9月至1929年6月在新疆三多公司伊宁分公司当学徒、店员、会计;1926年9月至1936年3月在迪化盈丰豫商号、三多公司等当会计;1936年3月至1945年4月,在整个抗战时期,在迪化包尔汉领导的经营新疆进出口贸易业务的新疆裕新土产总公司任职,先后在该公司下属的焉耆土产分公司、塔城土产分公司、库车办事处、温泉办事处等单位担任会计、副经理、代理经理、副主任、主任等职;1942年在库车时,被盛世才逮捕,在狱中关押近两年时间,因没有查出任何问题而无罪释放。1946年7月至1949年9月参加三区革命,被委任为苏木尔县政府(察布查尔锡伯自治县在三区革命时的称呼)财政科科长。1951年10月至1955年1月任伊犁专署财政科科长;1955年1月至1957年3月任中央财校西安分校新疆少数民族干部学员培训班干部;1957年3月至1969年4月,先后任伊犁州人委财政处预算科科长、伊犁州农干学校教师、州财贸学校教师、州人委农牧处公社财务科负责人。1974年初至1978年3月任伊犁州水电设计院会计。1978年3月经组织批准离休。曾当选为伊犁州政协委员。撰写文章《德格都小传》《伊犁辛亥革命始末》等。晚年在乌木齐颐养天年,2001年去世,享年91岁。

仲孚19112003)。锡伯营正白旗(三牛录)人。早年在锡伯营上学。1926年萨拉春出任中国驻阿拉木图领事期间,被带去阿拉木图留学。学成回国后从事文化教育工作,并在锡伯营崭露头角。1939年左右到伊犁行政院工作,被聘为一等科员,担任外交和教育工作。几年后被调至迪化,于1942年左右被任命为省财政厅财政科长,1943年兼任主任秘书一职。之后被财政厅任命为该厅印刷厂厂长。1945年任由党政军法团和人民代表组成的清查被盛世才没收财产的人员财产小组组长,为这次善后工作做了不少实质性的工作。1947年锡索满文化促进会推荐他与佟敏长、刘德恩一起被选为国大代表。同年,经新疆省国民党党部批准,他被选为省参议会委员,不久,在省第四次参议会上被选为本届参议会参议员。1948年他经过调研之后,向省政府递交了一份提案:(1)组建造纸厂、纺纱厂、玻璃厂和水泥厂;(2)建炼铁厂、炼油厂、机械厂和煤矿厂;(3)培养水利工程人才。与此同时,在锡索满文化促进会(总会)还先后任过职,如1947年以前任该促进会理事长,1947年被选为该会会长。

安子19151942)现霍城县伊车嘎善锡伯乡伊车嘎善村人。出生于惠远城,曾就读于惠远城高等学堂。1935年,赴省城迪化求学。1936年,盛世才派公费生到塔什干学习时,安子瑛被派往苏联塔什干中亚大学学习,1937毕业回国,被安排在新疆民众反帝联合会工作,先后担任民众部科长、农牧科科长。1938年,出任迪化锡索满文化促进会会长,期间创制锡伯文拉丁文新文字方案,编写课本进行实验教学。1940年9月,从锡伯索伦营挑选出40名锡伯达斡尔族男生(锡伯营30名,索伦营10名)报送到伊犁中学读书,又从锡伯营挑选10名女生报送到迪化女子中学读书。在伊宁市召开锡索满文化会议,邀请社会名流出席,号召各界捐款,在伊宁市创办锡索中学,率先捐出在伊宁西沙河子的院落作为校舍。19381939年,两次到索伦营大庄子驻地进行实地调查,提出建立新乡、兴办教育的主张,将自己家所有的土地、草场、水磨等全部无偿捐赠给锡伯学校。1940年,在索伦营新址(霍城县伊车嘎善锡伯族乡伊车嘎善村现址)规划街道,放线钉桩建立新乡。至此,伊车嘎善村初具规模。学校设有宿舍食堂,家远的学生住校,粮油菜金均由安子瑛资助。1942年3 月,在盛世才炮制的第三次 “阴谋暴动案”安子被逮捕入狱,后在中被枪杀,年仅27岁。

 

2023年04月1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