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锡伯族资料库
>
专题库
>
人物篇
>
党政军(企)界主要人物(一)
党政军(企)界主要人物(一)
发布时间:2023-04-17 12:12
2003

佟荣昌19081988)。锡伯族,姓图克色里氏(又称佟佳氏),1908年生于伊犁锡伯营镶黄旗,(现察布查尔锡伯自治县乌珠牛录村)。1924年中苏建交,中方任命曾留学俄国的锡伯族文人关清廉出任中国驻阿拉木图领事。他带10余名锡伯族青年到阿拉木图留学。其中就有年仅16岁的佟荣昌先生。他被分配到阿拉木图农牧专科学校学习。1926年佟荣昌先生以优异成绩完成学业回国。在带头与苏联通商,激活察布查尔地区经济的同时,在发展锡伯族文化教育方面也作出了积极贡献。民国四年(1925),为了纪念其父亲佟精阿先生为民族教育无私奉献的精神,锡伯营八个牛录的群众为其敬献了“热心教育”的匾额和颂词(写在红布上),充分肯定和赞颂了他为本民族教育事业所作的一切。这件事,对当时不及20 岁的佟荣昌产生了很大影响,对其后来的捐助办学行动起了促进作用。如1940年前后,他曾两次带头集资为乌珠牛录小学兴建两栋房,计八间教室、两间茶房。为解决师生的饮水问题,还为学校打了一眼水井,购置了水桶。1951—1952年,宁西县(今察布查尔锡伯自治县)建第一所中学时,他又是出资助学的带头人之一。1953年他从苏联购进价值6000多元的有声电影放映机一部,捐献给县委宣传部,为发展察布查尔文化教育起到了积极作用。

舒幕同1915)。乌扎拉氏。伊犁锡伯营正白旗人。前后去苏联留学10年,获斯大林学习突击手证书。中共党员。自治区民族事务委员会副主任、党组成员,1984年离休。1937年在伊宁市五族中学任俄罗斯班的中文和中国历史、地理及锡伯班的锡伯文教员。编译有《锡伯语法》讲义和《鲁滨逊漂流记》。1944年底投笔从戎参加三区革命。1944年12月任三区革命民族军总司令部侦察处上士俄文翻译。1946年先后任中尉副处长、中校处长等职。参与组建锡伯骑兵连工作。1945年夏,同赵德林请示三区革命政府宣传部部长阿巴索夫批准,成立了锡伯族历史上第一份锡伯文《苏尔放阿吉尔干报,今更名为《察布查尔报1946年,三区革命政府与国民党和谈成立联合政府,当选为苏木尔县(今察布查尔锡伯自治县)县长。译著有普希金的儿童诗金鱼》、果戈里的钦差大臣1949年,调回民族军侦察处任中校处长。同年9月新疆和平解放,调任省人民政府委员兼公安厅副厅长。12月30日在新疆分局王震主持下,同三区革命领导第一批11位少数民族干部一起宣誓入党。1951年夏,中共新疆分局书记兼军区司令员王震,带苏联专家到伊犁勘定军事飞机场地点时担任翻译。1953年参加全国第三届公安会议时,受到毛泽东主席和国家领导人的接见。1957年,被选为中共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党委委员。1960年调任农垦厅副厅长。1979年调任自治区民委副主任。还当选为各届自治区党代会代表、人代会代表、人民政府委员。1980年9月,新疆察布查尔锡伯自治县成立锡伯语言文字研究会时,聘为名誉会长。1980年乌鲁木齐召集锡伯人士,研究成立乌鲁木齐锡伯语言学会”,被选为会长。在民委任职期间,撰有俄罗斯文《中国俄罗斯简史》。离休后,1988年出版锡伯文长篇小说《汗雅依拉克战役》,1990年出版锡伯文中篇小说《莲花得故事》等书。锡伯文长篇小说《精河》《开寿》《张格尔之战》《三个代表》《伊车嘎善游击队》、汉文长篇小说《回族骑兵团》、《蒙古骑兵团》等,因资金问题未能出版。而汉、锡文的回忆录《清末民初锡伯青年留俄留苏记事》已出版。曾获新疆三区革命金银质勋章各1枚,“匹大义”纪念章1枚。新中国成立后荣获解放大西北人民功臣“在新疆工作三十年“纪念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等纪念章。

松林巴尔19151945)。又名郭松林,姓郭勒佳,新疆伊宁市人。1935年松林巴尔在迪化(今乌鲁木齐)经考试取得赴苏联留学的资格。8月,前往苏联塔什干留学。受到苏联十月革命胜利的影响。1938年回到乌鲁木齐后,分配到新疆学院,任数学、物理、化学教员并在军官学校给苏联专家和教官当翻译。在新疆学院,他结识了中共派到新疆工作的教务主任林基路同志。在林基路的诚恳帮助和指引下,进步很快,工作认真负责。他想尽一切办法完成林基路同志交给他的任务。1942年3月,在日本侵华战争漫延了半个中国时,两面派盛世才公开撕下伪装,大肆逮捕中共中央派到新疆工作的同志陈潭秋、毛泽民、林基路等共产党人和新疆各族人民中的爱国人士,锡伯族青年安志英、萨拉春、松林巴尔、文清、顾希钦等被盛世才逮捕关押,松林巴尔被捕后与敌人作了针锋相对的斗争,受尽了惨无人道的酷刑。松林巴尔在吴忠信执政新疆后出狱,回到塔城。1944年三区革命爆发,同年8月革命烈火燃烧到塔城,塔城的各族人民自己出马、出人组织一个塔尔巴哈台骑兵团,增强了三区革命部队的力量。塔城的锡伯、达斡尔族人民,在松林巴尔和进步人士开英、努哈、阿列克等人的指导下,骑着自己家的马组成了两个排。松林巴尔报名参军,到部队后被任命为民族骑兵旅侦察科科长。1945年9月的一天,骑兵旅到达和丰后,锡伯、达斡尔族人组成的排担任主攻部队的尖刀分队,任务是拔掉主攻方向上的敌人一二号火力点后,配合主攻部队攻占和丰县。全排受领任务后,在出发阵地下达战斗命令时,松林巴尔带领名叫玉春巴尔的警卫员(此人在塔城)到该排又一次结合现场介绍了敌情和地形,该排利用夜暗摸到敌人一号火力点30多米时,敌人突然发射了几颗照明弹,全战场象白天一样亮了起来,全排暴露在敌人的火力网下,敌人用机枪、冲锋枪、疯狂射击,迫使全排隐藏在一个小坑里。照明弹一过的刹那间全排向敌人火力点投去了几颗手榴弹,利用爆炸的机会一跃冲向敌人火力点,突破了敌人的防御,攻占了和丰县。战斗中全排牺牲了2人,受伤3人。这次战斗中全旅消灭敌人100多人,缴获武器200多件,弹药100多箱。战斗结束后,警卫员玉春巴尔向旅部汇报说:松林巴尔拿上一支冲锋枪和几颗手榴弹,偷偷摸到距敌人2号火力点20-30米时,敌人利用发射的照明弹的机会向松林巴尔猛烈扫射,松林巴尔丝毫没有迟疑,迅速向火力点投了一颗手榴弹,冲向前时敌人又一次用机枪向松林巴尔扫射,松林巴尔的头、胸部中了3颗子弹,光荣牺牲。战后旅长在作战总结时说:松林巴尔对敌人有强烈的仇恨,曾几次要求亲自出征,侦察敌情,我们为照顾他的身体和工作需要没有答应他的要求,为了给部队扫清道路毅然向敌人冲去,不幸光荣牺牲。

何继忠1916~2005)。现察布查尔锡伯自治县爱新舍里镇依拉齐牛录人。中共党员。1933年赴苏联塔什干中亚大学附设劳工学校学习3 年,曾在新疆省驻苏联安集延领事馆当录事(办事员),后被派往塔什干留学。1940年,回新疆后被分配到新疆省督办署兽医处任苏联顾问翻译,期间参加反帝会。1945年投身三区革命,在民族军司令部侦察处任预备团第二营营长,被授予三区革命解放勋章神枪手奖章。退役后在伊宁市阿合买提江专科学校任俄语教师,给维吾尔、哈萨克族班教授俄语。1950年,调入新疆合资金属公司工作,先后任科长、处长。1958年,被授予钢铁战士奖。1983年离休后享受副厅级待遇。1996年,80岁时加入中国共产党。2005年,荣获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颁发的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纪念章。2005在乌鲁木齐去世,享年89岁。

德林(19211999)。姓觉罗,新疆伊犁尼勒克县哈拉苏村人。笔名峰、阿尔逊等。童年在本村小学读书,1932年到迪化汉族学校学习,1940年从省立第一中学毕业后返回伊宁市,任伊宁中学锡伯文班主任。期间组织学生演唱《太行山上》《大刀歌》革命歌曲,参加歌咏比赛,用锡伯语创作抗日救亡歌曲《努折呼》等,积极参与了抗日救亡运动。之后考入新疆学院土木系,1944年返回伊宁市投入三区革命,被分配到三区政府宣传部,任汉文《民主报》主编和三区革命青年政治部指导员。1946年任伊犁公安总处三科负责人。1949年9月,以赛福鼎为团长的三区政府代表团,出席中国共产党在北京召开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德林受命担任代表团的秘书和翻译。在赴京参加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期间,德林先后翻译了赛福鼎向毛主席、党中央汇报的有关三区革命的材料,并将大会印发的所有材料及时翻译成维吾尔文供三区政府代表团阅读,还用维吾尔文笔译《共同纳领》等大会主要文件。期间,德林同党和国家领导人多次见面、握手、谈话,三区政府代表团与毛主席、刘少奇、周恩来、朱德党和国家领导人之间的会谈以及赛福鼎与毛主席之间的个别谈话等,均由德林担任翻译。赛福鼎的大会发言稿、向毛主席呈交的入党申请书等,都由德林代笔起草或翻译。德林出色地完成了三区政府代表团在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期间的翻译任务,毛主席和周总理对他的工作表示十分满意。由此德林成为第一个见到毛主席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登上天安门城楼参加开国典礼的锡伯族知名人士。1949年12月30日,在中共新疆分局书记王震的主持下,德林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成为锡伯族当中第一个加入中国共产党的党员。1952年,赛福鼎应邀出席在莫斯科举行的新疆中苏石油公司和有色金属公司成立仪式,德林以工作人员的身份随同前往,荣幸地见到了苏联领导人斯大林和越南共产党领导人胡志明,由此也成为第一个见到斯大林的锡伯族人。新中国建立之初,德林担任新成立的中共新疆分局办公厅主任。1954年作为新疆代表团成员参加了察布查尔锡伯自治县成立仪式(当时称自治区)。同年被派往中央马列主义学院学习,毕业后留京,先后担任中央民族翻译局副局长、中央民族出版社社长、副总编、党委副书记等职务,积极从事毛泽东选集维、哈、蒙等文种的翻译、编辑和出版工作。“文革期间”,德林被送往江苏省某“五七”干校劳动,后由周总理亲自点名调回德林担任民族出版社副社长、党委书记,兼任中国翻译者协会理事、副会长,中国民族语言学会理事、副会长,中国突厥语学会理事中央民族学院满学所满学所顾问等社会职务。在德林的主持下,民族出版社先后编辑出版了各民族的语言志、各民族简史等一大批有关少数民族的图书。1985年,德林返回乌鲁木齐定居。在19851993年的8年间,德林先后担任政协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第五、第六届委员、常委兼文史资料员会副主任等职务。期间,将自己珍藏多年的《三国演义》《西游记》等满文古籍交给新疆人民出版社出版。生前发表《少数民族语文翻译工作》《继续前进,开创新局面》《加强民族语文翻译研究,开创民族语文翻译工作的新局面》《国内外满语研究简介》等文章。编纂《汉哈词典》(未出版)。1993年离休后返回北京,1999年在北京去世,享年78岁。

于世春(1926~)。双城人。参加了1946年东北地区开展了减租减息运动。1946年到1947年7月,参加民运工作队,并担任双城县东北区、西北区民运工队长、小组长,主管机关行政、文秘财务。1947年解放四平的战斗打响时,担任担架队队长,他和中队长一起带领100多人,为部队运送弹药和救护伤员。曾三次南下,随部队攻打四平。1947年8月,于世春被任命为万隆小学校长——带枪的校长。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后于世春被下放到柳河五七干校劳动改造。1970年到1974年4月担任了粮食加工厂厂长,1973年加入了中国共产党。直到1987年退休,他都有在粮食加工厂工作。1982年起,于世春开始民族交流活动,1984年,他筹备并组织哈尔滨市锡伯族第一次活动。经他多次向省民委反映情况,省民委又向国家民委政法司请示,得到答复,最后才得到批准,哈尔滨才有了历史上的第一次锡伯族联谊活动。1984年到1988年哈尔滨锡伯族一直举办联谊活动,他一直组织并参加活动,1988年哈尔滨锡伯族联谊会成立,他被推举为名誉会长。1997年在齐齐哈尔召开的全国五省区锡伯族研讨大会的成功举办。来自新疆、北京、辽宁、吉林等省市的锡伯族同胞和学者为大会的周密安排和高水平的研讨会深表满意。于世春还和其它省份锡伯族的同胞建立了联系,加强了与全国各地锡伯族的交往。80年代初,于世春先后接待了国家物资军工局局长苏文(锡伯族)、中国社会科学院安俊(锡伯族)、新疆哈萨克自治州人大副主任吉庆等新疆、北京、辽宁、吉林、大连各省市的锡伯族同胞、锡伯族研究专家和学者,多次组织参加新疆、沈阳等地的研讨会、大型庆祝活动。先后参加了新疆伊宁市锡伯族历史、语言文字、文学艺术研讨会(并当选为理事),沈阳市研讨会、察布查尔锡伯自治县建县50年暨纪念西迁240年等大型活动。十几年来共撰写论文几十篇,并多次获得省政府的奖励。1987年至1989年,于世春还兼任统战部办公室主任,主编《统战部史志》。

全雅山(1927~)。辽宁省沈阳市新城子区小营子村人。1945年就读于东丰联合中学,接受党的教育,从事学生会工作。1946年5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随军撤出县城打游击,担任游击队副班长、中共区委副书记,活动于新宾、通化、柳河、清源、西丰、东丰等县山区,参与了四保临江的斗争。1948年11月,沈阳解放后,随辽北三地委进驻沈阳。先在北市区从事工运工作和筹建团的组织工作。1949年夏调到中共沈阳市委办公厅,多年从事文秘和调研工作。担任过资料处副处长、办公厅副主任。1960年担任市委农村工作部副部长,开始从事农村工作。1964年4月,成立沈阳地委(辖11个县),任地委常委兼秘书长。1980年调中共沈阳市委,任副秘书长兼政府研究室主任。1982年春调市政府,任党组成员、副市长。先后分管过文化、教育、卫生、体育(二年)、粮食食品、供销、农林、畜牧等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工作。1988年春当选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兼任市人大民族、侨务、外事委员会主任委员。此间曾任市农村金融学会顾问、市政府科技顾问。1987年成立辽宁省锡伯族史学会时选为理事长,国家民委主任司马义·艾买提到会祝贺,主持召开了锡伯族历史研讨会和1992年的锡伯族民俗研讨会。出席2000年沈阳锡伯族第四次研讨会;1988年12月,率辽宁代表团出席哈尔滨市锡伯族联谊会成立大会,1990年8月,任沈阳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期间,率沈阳市经济代表团到察布查尔锡伯自治县考察,1988年沈阳市成立锡伯族联谊会时,被聘为名誉理事长,1991年当选为沈阳市民族学会理事长。任市民委主办的《沈阳民族》主编。

那启明1929~)。辽宁省凤城县蓝旗乡蓝旗村人。1947年11月入伍,在安东(今丹东)军区警卫团、一六五师四九三团二营四连任战士、文书,1948年曾参加过东北野战军围困长春和解放沈阳的战役,荣立战功两次。1949年2月调华北军区,在二0八师六二二团二营六连任文化干事。1949年5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50年5月调空军第一飞行学院学习飞行,1951年2月毕业分配到十二师三十四团任飞行员、中队长、团领航副主任,在飞行训练中成绩突出先后荣立三等功、二等功各一次,1952年3月参加抗美援朝战争,在空战中因击落敌机3架,荣立三等功一次、二等功两次。荣获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三级国旗勋章一枚。1953年参加国庆四周年受阅,然后转至浙江前线执行保卫领空安全的任务。1956年1月调到空军战斗飞行学校从事为部队培训飞行干部的教育工作。二十七年来,先后任副大队长、副团长、团长,飞行学校副参谋长、副校长、副政委、政委。曾为空军部队改装新机种和培训百余名夜间截击机飞行员,还完成过对阿尔巴尼亚、坦桑尼亚空军飞行员的培训任务。1983年1月调任空军第三军政治部副主任。同年5月离休。1984年10月,那启明参加《大连民族志》锡伯族篇目的编撰工作。期间,参与对复县(今瓦房店市)、金县(今大连市金州区)锡伯族的社会调查。他参与编纂的《大连民族志》于2002年由辽宁省民族出版社出版。1986年9月,那启明出席在新疆伊宁市召开的锡伯族历史、语言文字、文学艺术研讨会,通过这次会议使他认识了锡伯族的过去,激励他要在有生之年为锡伯族历史、文化的研究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工作。1987年5月成立辽宁省锡伯族史学会,那启明被选为副理事长,1988年4月被选为辽宁省锡伯族史学会大连分会副会长。那启明承担了辽宁省锡伯族史学会的研究课题。从1988年9月开始,历时6年,完成了凤城县锡伯族社会调查,之后又自费对丹东市辖的东沟(今东港市)、岫岩等县进行了全面的调查,将撰写的《丹东锡伯族》一书的书稿捐献给丹东市民委并纳入了民族志出版系列,《丹东锡伯族志》于1998年12月由辽宁省民族出版社出版。那启明从1993年起参与编撰《锡伯族图录》一书,此书于1994年11月由民族出版社出版。该书被评为全国政协优秀文史资料图书三等奖。1996年,那启明出席在察布查尔锡伯自治县召开的全国首届古籍文化研讨会,并参加了伊宁市和察布查尔锡伯自治县纪念西迁232周年大会。会后,为编撰《中国锡伯人》一书进行实地采访和调查,搜集了大量第一手资料。2004年8月和夫人吴翠华一起出席察布查尔锡伯自治县、伊车嘎善锡伯族乡成立50周年庆典活动,拜会了不少当地人物并搜集资料,至2008年8月共搜集到可以入书的人物500余人。2001年12月,那启明主编的《中国锡伯人》(上下册,200多万字),由辽宁民族出版社出版。20多年来,那启明不计报酬,坚持为民族做贡献,受到同胞们的赞扬,也得到领导和有关部门的褒奖,1987年6月被沈空政治部评为优秀共产党员;1989年6月获全国老有所为精英奖、敬老好儿女金榜奖评选指导委员会授予老有所为精英奖,《丹东日报》《沈阳日报》《空军报》等报都报道了获奖事迹;空军政治部出版的《一百个银头盔》、总政治部出版的《未完的征程》两本书,均以报告文学的形式赞扬了那启明离休后为人民服务的先进事迹。1997年11月那启明评为辽宁省古籍工作先进个人,同年被评为空军先进离休干部。

蔡纯生(1929~)。1947年土改建政时,蔡纯生被村民选为当地新兴村文书。1948年秘密加入中国共产党。1950从省委党校学习结业后分配到省委组织部工作。1954年原松江与黑龙江两省合并,成立新的黑龙江省,他由省委组织部调到省委林业部。从此在林业部门上上下下工作近50年。先后任过副科长、科长,组织员、组长,副处长、处长,办公室主任兼黑龙江林业报总编,林业局长、党委书记,地区营林局长、党委书记,地委委员、地委和行署“两办”主任,1981年任松花江林业管理局长、党委书记、高级政工师,直至1991年离休。1989——1999的十年间,蔡春生以锡伯族代表的身份参加了省人民政协,为第六、第七两届政协委员。后又任省政协老委员联络会会员、黑龙江地区开发咨询委员会(龙开委)和黑龙江省老区建设促进会(老促会)会员,松花江林区经开委主任、黑龙江省锡伯族研究会顾问、哈尔滨市锡伯族联谊会名誉会长。蔡春生离休后先后被评为“全国先进老干部”、“优秀共产党员”,荣获“共和国创立者”金质奖章等到多种奖励。蔡春生离休后一如既往地关注国计民生与林区社情的焦点问题。通过调查研究,先后写了近70份政协委员提案(建议)。蔡春生在晚年注入大量精力研究锡伯族的历史文化。1984年,蔡春生应邀率领黑龙江省锡伯族代表团第一次去新疆,参加西迁戍边220周年纪念暨察布查尔锡伯自治县建县30周年庆祝大会。他在会上的祝辞在《察布查尔报》上发表。他回省传达大会盛况与西迁精神时,郑重提出“远学新疆,近学辽宁”的行动口号。蔡介生是黑龙江省锡伯族研究和联谊活动的倡导者与组织者之一。他曾5次率领该省锡伯族代表团赴新疆、辽宁及大兴安岭林区的“嘎仙洞”考察、瞻仰,2次组织与主持由五省区(市)锡伯族专家、学者参加的锡伯文史、学术研讨会。由他主编的省锡伯族研究会会刊《锡伯族今昔》已发行了8期,他还是主持撰写《哈尔滨锡伯族》一书的编审委员会主任,并亲自作序。蔡春生在《锡伯文化》《锡伯族学术研讨论文集》《锡伯族今昔》等刊物上发表过12篇谈古论今的文章。2004年春节前,蔡春生撰写了4万多字的《锡伯族文史基本知识简释》,从7个方面就112个专题,深入浅出地一一作了简明扼要的解答。2004年他率领黑龙江省暨哈尔滨市锡伯族代表团去辽宁省沈阳市参加“锡伯西迁240周年纪念大会”与“锡伯家庙——太平寺”复建落成祭祖会,会上敬献了言简意赅的《锡伯族第一故乡考议录》;同年9月参加新疆察布查尔五秩县庆与西迁240周年纪念活动时,又敬献了《西迁戍边精神,锡伯民族瑰宝》的论著。文中全面阐述与彰显了西迁戍边产生与发扬的“热爱祖国、无私奉献、开拓进取、团结友爱、自立自强”的五大精神,以及如何弘扬光大,古为今用的重大现实意义。

何叶尔·李力1931~)辽宁沈阳市人,中共党员。曾经就读哈尔滨工业大学,南京中央大学,1948年毕业于浙江大学化工系。教授级高级工程师。历任沈阳化工厂副厂长兼总工程师,北京燕山石化向阳化工厂厂长,燕山石化副总工程师兼树脂应用研究所所长,中国石油化工学会理事,中国塑料工程学会理事,中国工经学会理事。青年时期怀着满腔热血,一边艰难求学,一边积极参加各种爱国运动,积极投身到抗日救国的热潮中。1956年,新疆锡伯族学生图奇顺等人来沈阳交通学校学习,1959年,新疆少数民族社会历史调查组派吉庆、肖夫等人来辽宁进行锡伯族历史调查时,李力主动与他们联系,并协助他们开展调查工作,使中断了近二百年的东西锡伯族血脉联系得以恢复和延续至今。他利用业余时间坚持研究中华民族史,编著了《锡伯族秩事史话》等著作。他在该著作中指出:“就中华民族的形成和中国版图的奠定,锡伯族先民是中华历史上的杰出人物,北魏孝文帝拓拔元宏(鲜卑族)和唐太宗李世民(鲜汉混血)其功绩超过秦皇汉武;史称‘五胡乱华’是狭隘的汉族史观点,就其实际情况来看,由于边疆民族进入中原,带来文化大交流,民族大融合,疆域大合并,因而壮大了中华。”

安吉志1932年2013。新疆伊犁尼勒克县哈拉苏村人。1950年参加工作,1952年8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51年9月至1956年9月在新疆分局干校先后担任组织干事、科员和教研室辅导员,1956年9月至1961年5月在自治区党校哲学教研室当教员,1961年至1966年5月在中央党校新疆班学习,1966年5月至1970年9月在自治区党委书记处任秘书,1970年9月至1973年6月先后在自治区革委会学习班学习,任政工组干部,1973年6月至1975年8月在自治区党委办公厅任专职秘书,1975年8月至1981年5月任自治区党委办公厅任副主任,1986年5月至1985年1月任自治区人民政府办公厅任副主任,1986年1月至1992年3月任自治区人民政府办公厅任副秘书长兼自治区经协办主任,1992年3月至1994年2月任自治区人民政府办公厅任副秘书长、政府办公厅党组成员、自治区经协办主任、党组成员,1994年2月至1998年2月任自治区人大常委会财经委员会主任。先后当选为乌鲁木齐市一区(天山区前身)二届、三届人代会代表、共青团新疆首届代表大会代表、中共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第三、四届党代会代表,自治区党委后补委员,自治区五届、第七届、第八届人大代表、第八届人大常委会专职常委兼财经委主任。1998年退休。安吉志在自治区党委办公厅担任秘书期间,处理了大量日常事务,得到自治区党委领导的肯定。在自治区人民政府担任副秘书长期间,协助分管副主席抓工业交通工作,注重调查研究,采取有效措施,解决了自治区工业交通发展中存在的许多问题。在自治区人大常委会财经委会员担任主任期间,做好自治区财政年度计划、预算和执行情况,以及上年的自治区本级财政决策报告的审核工作,为自治区党委常委会的顺利召开做好了各项准备工作。安吉志兼任自治区古籍整理领导小组锡伯族小组组长、自治区民族语言名词术语规范审定委员会委员、锡伯语专业组组长。在他的全力支持下,出版多部古籍图书。1989年10月10日—15日,在他的划策和主持下,“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首届锡伯语言文字工作会议”在乌鲁木齐召开。安吉志对察布查尔锡伯自治县和霍城县伊车嘎善锡伯乡的经济、文化、教育等方面的建设给予了大力帮助。2004年8月,由安吉志主持,在察布查尔锡伯自治县召开“全国锡伯族经济发展学术研讨会”。自己购买三弦、四胡、曼陀林等乐器,赠送给察布查尔锡伯自治县夕阳红老年文艺宣传队。2013年8月22日,安吉志因病在乌鲁木齐去世,享年80岁。

关在汉1933~)。辽宁省法库县丁家房乡大泉眼村人。大学学历。原辽宁省监察厅副厅长,正厅级、教授。中国农工民主党党员,农工党辽宁省委常务副主委,中国农工民主党十一、十二届中央委员、第九届全国政协委员、辽宁省政协五至八届常委兼社会法制委副主任、省老科联纪检和监察分会会长、省悬壶济世工程协会常务副理事长、省高级人民法院执法监督员、沈阳市锡伯族联谊会理事长。2003年2月退休。1983年6月,关在汉任辽宁省民族事务委员会副主任兼省民族研究所所长、《满族研究》杂志主编。社会兼职为:国家民委民族问题研究中心研究员、中国民族理论学会理事、省统战理论学会常务理事、第一届辽宁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委员、省地方志学会常务理事、《满族文学》顾问等。主要事迹:1984年4月在沈阳组织召开全国首届锡伯族史和文化古籍研讨会,组织出版《锡伯族源流史纲》《锡伯族史论考》两部著作。1985年和1988年在阜新、丹东组织两次全省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1986年率团参加在新疆乌鲁木齐市举行的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取得优异成绩,受到辽宁省政府的表彰。为民族自治县报考省属高校时的主体少数民族学生争取了总成绩照顾10分的优惠政策。为阜新、喀左蒙古族自治县蒙古族学生争取了报考省属高校时,汉语和蒙古语各以百分之五十计入语文总成绩的优惠政策。对辽宁省满、蒙古、回、朝鲜、锡伯5个主体少数民族教育现状调查分析后,撰写了《当代我省少数民族教育工作中值得重视的几个问题》的文章,为调整和加强少数民族教育做出了贡献,并获1987年省统战理论优秀论文奖。主持编写、修改、审定、出版了国家民委民族问题五种丛书之一,即阜新、喀左、凤城、岫岩、新宾等5个县的《自治县概况》。作为《满族大辞典》编委会顾问,协助已故清史专家孙文良教授完成130万字的《满族大辞典》编辑出版任务。1990年参与编纂国家“七五”重点科研项目《中国民间文学集成》(辽宁卷)。同年10月1日建国41周年作为全国少数民族观光团成员,应中共中央邀请到中南海作客,受到江泽民、李鹏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亲切接见。1990年10月,调任辽宁省监察厅任副厅长兼省监察学会副会长、秘书长。1993年省监察厅和中共辽宁省纪律检查委员会合属后,继续任副厅长,兼省政府纠正行业不正之风办公室主任、省纪检监察学会副会长兼秘书长。1994年在辽宁省农民负担监督管理工作中因成绩显著,被国务院五部委授予全国先进工作者称号。1996年3月被省老科联专业技术职务资格评审委员会评为教授。任辽宁省民委副主任和沈阳市锡伯族联谊会理事长期间,曾4次赴新疆,其中3次到察布查尔锡伯自治县;1984年应邀参加察布查尔锡伯自治县成立30周年大庆;1986年陪主管民族工作的副省长左琨同志赴察布查尔锡伯自治县参观访问,并看望锡伯族同胞。1990年在乌鲁木齐市会见了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政府副秘书长安吉志,拜会了国家民族出版社原社长赵德林,自治区民委副主任班吉苏等担任国家和地区部门领导职务的锡伯族同胞,并就锡伯族文化,特别是保护好语言文字等方面问题交换了意见。1991年应邀参加自治区监察学会会议,会后顺访察布查尔县,并到爱新舍里镇锡伯族同胞家中作客。此外,为察县中学锡伯族教师来辽宁大学等高校进修学习、为沈阳市歌舞团排演大型歌舞剧《西迁之歌》等牵线搭桥,提供一切便利。多次接待乌鲁木齐市和察布查尔县代表团来辽宁参加考察、学术活动的锡伯族同胞。工作之余研习书法,对帖临池,师法古人,自得其趣。作品入选农工党第十二次全国代表大会纪念册《翰墨丹青 喜迎盛会》和纪念人民政协成立50周年编辑出版的《辽宁政协委员会画集》等。

2023年04月1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