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启昆(1925~2007)。辽宁省沈阳市于洪区马三家镇边台村人。1953年毕业于东北师范大学中国汉语言文学系本科,原沈阳教育学院教授。沈阳市政协第二届至七届委员、沈阳市民委委员、中国语文教学法学会会员、沈阳市语文教学法学会会长、新疆锡伯语言学会理事、辽宁省少数民族教育研究会理事、辽宁省锡伯族史学会副理事长、沈阳市锡伯族联谊会顾问、中国国际经济文化发展研究中心高级研究员、北京亚视艺苑文化研究院聘任终身研究员。大学毕业分配到沈阳市第一中学任高中语文教师、语文教研组长。1956年3月调沈阳市中学教师进修学院讲授苏联文学。同年8月受沈阳市教育局委派参加教育部召开的中学语文实行文学、汉语分科教学会议,其后任教学研究员,从事中学语文教学研究。1958年8月至1963年4月,调沈阳市教育局教研室、教师进修学院任教学研究员。20世纪50年代始与新疆锡伯族同胞取得联系,并从自家家谱寻到远在新疆伊犁察布查尔锡伯自治县的哈什呼里氏(韩)家族,打破二百年的历史隔绝。1981年10月,出席在新疆察布查尔召开的锡伯语言学术年会,宣讲了《辽宁锡伯族概况》论文。出版著作(主编、合作、专著)七本(部),发表学术论文、通讯报导、调查报告、故事、格言等40余篇。事迹收入《中国地方史志主编名录》《锡伯族百科全书》《世界文化名人辞海》《中国功勋人物大典》《共和国名人大典》等十余部辞典。
苏德善(1931~)。察布查尔锡伯自治县乌珠齐牛录人。1937年至1944年7月,在乌珠齐牛录锡汉文中心高小学习,1945年至1947年,在依拉齐牛录锡伯小学学习;1948年,在伊宁市锡伯中学学习;1949年9月至1950年9月,在中共中央新疆分局干部学校(自治党校前身)第二期学习并毕业。1951年9月分配到中共中央新疆分局统战部工作,当干事至1955年4月。期间参加了乌鲁木齐县、鄯善县的减租反霸工作队工作,在吐鲁番参加土改工作队并担任村工作小组组长。1955年4月至1983年1月,在中共博尔塔拉蒙古自治州党委统战部当秘书,在州革委会办事组当维、汉文翻译,统战组秘书,博尔塔拉州党校副校长。1956年秋参加新疆各族各界参观团赴内地和东北、内蒙十一个省、区、市参观。1956年9月底,参观团抵达北京参加了国庆招待。宴会上,周恩来总理、贺龙副总理等党和国家领导到参观团酒席前碰杯祝贺国庆节。10月2日,参观团全体成员在怀仁堂受到毛主席、周总理、朱德、刘少奇、邓小平等领导的接见和留影。1983年,调入伊犁师范学院,前后任院组织部副部长、工会副主席,院纪检委员、纪检员(县处级)、落实知识分子政策办公室主任,平反了强加在知识分子身上的冤假错案。1991年退休以后,先后兼任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新疆分会会员,伊犁州锡伯族历史、语言文字、文学艺术学会副理事长、历史研究会会长,多次出席察布查尔、伊宁市、乌鲁木齐市、哈尔滨市召开的锡伯族学术研讨会。自1984年以来,撰写发表《论满语和锡伯语的关系》《浅谈锡伯族欢度春节的习俗》《伊犁地区锡伯族解放前的教育情况》《关于锡伯营解放以前织布厂的建立和关闭情况》《总管额尔古伦和其率领的英雄们》等;汉文专著有《“吉甫西”语的探讨》《“察布查尔”考辨》《察布查尔地名原义解释》等到论文余篇。整理出版锡伯文长篇叙述诗《喀什噶尔之歌》、创作《伊犁河颂》《向乌鲁木齐市锡伯人学习》等诗歌。
关捷(1936~)。沈阳市苏家屯文成堡村人。研究生学历,中共党员,大连民族学院教授。大连市锡伯族学会会长。1953年由沈阳第二师范学校毕业后参加革命工作,先后在皇姑区学校和区委工作。1956年考入辽宁大学历史系,1960年毕业后留校任教,同年考入中国人民大学近代史研究生,1963年毕业,返回辽宁大学任教。1985年调任东北民族学院(后改为大连民族学院)副院长。参与筹建东北民族学院工作,先后兼任沈阳工运学院、大连大学、同济大学教授。享受国务院特殊贡献待遇。现任大连民族学院学科建设委员会委员、东北少数民族研究院顾问兼研究员。关捷在高等院校任教近40余年,先后合著或主编《中国近代史》《甲午中日海战史》《甲午中日陆战史》《甲午中日战争人物传》《海峡两岸<马关条约>百年学术讨论会论文集》《甲午国耻丛书》等。自撰《甲午风云与近代中国》等系列著作,填补了甲午战争史研究的空白。1999年由辽海出版社出版关捷主编的《中日关系全书》上下册,约500万字(获大连市人民政府一等奖);《以史为鉴,开创未来》上下册。又合编《沉沦与战争—甲午中日战争图录》、《争夺与国难—甲辰日俄战争图录》分别由文物出版社、辽海出版社出版。关捷还结合教学撰写学术论文160多篇,达百万字;编辑资料14册,编绘地图、图片集3册;译稿13万字,发表《<资政新篇>再析》《甲午战争前中日海军力量之对比》《刘坤一与甲午中日战争》《李鸿章与北洋舰队》《试论朱执信思想的初步发展》《辛亥革命前东北人民自发反抗斗争述略》《日本东北移民研究的几个问题》等论文。《辛亥革命时期辽宁革命派的斗争》《论民族地区乡镇企业发展的特点、问题及对策》分别获国家民委社会科学优秀奖、一等奖。上述论文分别刊于《北方论丛》《辽宁大学学报》《东北师大学报》《湘潭大学学报》《洋务运动论丛》《抗日战争研究》《中日关系史研究》《东方论坛》《军事历史研究》《东北亚研究》《中央民族大学学报》《中南民族大学学报》《满族研究》《学术月刊》等刊物上。《甲午中日关系研究概说》《历史的启示:民族的觉醒—从甲午战争谈起》和《辛亥革命时期资产阶级革命派在辽宁的斗争》《中华民族对清代发展的贡献》等论文。承担国家“六五”规划的《满族通史》辽宁民族出版社1991年出版。获国家民委社会科学成果一等奖、全国新闻出版署二等奖、全国满学研究成果优秀奖、大连市人民政府一等奖,其修订本2003年已由辽宁民族出版社出版。修订本于2005年获辽宁省人民政府科学进步奖专著一等奖。参与编辑的《中日战争》丛刊资料续编(12卷本)已由中华书局出版。关捷先后还应邀到国内10余所院校讲学和学术报告。1986年到日本早稻田大学担任访问研究员期间,先后在早稻田大学、东京大学、京都大学、东京女子大学和日中人文社会科学交流协会等讲学、学术交流。继而又到台湾、日本、美国参加学术讨论会,就清代少数民族维护祖国统一的贡献、甲午战争与东亚国际关系、日美安保条约等在大会交流。1980年至今,担任东北地区中日关系史研究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辽宁省中日关系史研究会副理事长、抚顺市历史学会顾问、辽宁省社联理事、辽宁省妇女研究会理事、中国中日关系史研究会常务理事中国日本史学会顾问等。2003年起任大连市近代史研究所资深研究员。担任国家民委民研中心项目《少数民族在中国统一发展中的贡献》(10卷本400万字)的总编工作。为纪念甲午中日战争110年主编的《甲午中日战争全史》(六卷)、《纪念甲辰日俄战争100年》《日俄战争资料集》等,均获2007年大连市政府科学进步奖专著一等奖。关捷还兼任大连市老年学学会会长兼《大连老龄研究》主编,撰写论文40余篇。近年来关捷审阅《锡伯族史论考》《沈阳锡伯族志》《丹东锡伯族志》《辽宁省民族志·锡伯族篇》《大连市·民族志》锡伯族图录》《图说辽宁锡伯族》等。1988年成立大连市锡伯族学会时选为会长。期间组织每年的西迂节活动,接待多起新疆等地锡伯族来访。先后评为大连市民族团结进步先进个人、辽宁古籍工作先进个人。
佟文兰(1937~)。女,察布查尔锡伯自治县爱新舍里镇伊拉齐牛录村,中专学历,中共党员。1954年毕业于察布查尔县第一中学,先后在察布查尔县第一中学、乌鲁木齐第二师范进修班学习;先后担任察布查尔县乌珠牛录小学教导主任,爱新舍里镇依拉齐牛录中心校党支部书记兼校长。1989年被评为全国优秀教师,出席了国庆40周年庆祝大会,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江泽民、李鹏的接见。1993年退休。1971年任爱新舍里镇乌珠牛录小学教导主任期间,全面主持学校的教学工作,提出了“搞好双语教学,提高教学质量”的教改方案,学校教学质量和“巩固率,升学率,合格率,毕业率”不断提高,使锡伯族学生的汉语成绩进入全县少数民族学生前列。她结合学校各方面的实际开展工作,对学校过去的制度进行进一步修改和完善,制订了符合学校实际的常规管理制度。注重对学生进行常规教育,使学校的制度更加完善、各项常规教育内容全面,日常管理科学,措施得力,校园规划井然有序;花草树木成荫,整洁卫生的校园,活泼守纪的学生,整个教育教学工作呈现出蒸蒸日上的局面。佟文兰多次被评为省级优秀班主任、优秀教师、优秀辅导员、优秀党员等荣誉称号。1997年,在省级双语教学调研中,乌珠牛录小学被评为示范性双语学校。1977年佟文兰出席了伊犁哈萨克自治州先进工作者表彰大会,专题介绍了学校的双语教学经验。1987年她被调到依拉齐牛录小学当校长,实行竟聘上岗、无岗待岗制度,让每个教职工都有了责任感、紧迫感,彻底改变了干好干坏一个样、干与不干一个样的局面,极大的调动了教职工广泛参与学校管理的积极性。同时,她又与镇政府协调发动群众捐资助学,盖上了八间砖木结构的教室,改变了学校以往教室不够用的困难局面,广大教师的教育教学积极性极大地调动起来,各项工作都有了新的起色。佟文兰从一名普通的小学教师到领导岗位,在教育这块“希望的田野上”走了整整40年,1993年56岁的她从教育第一线退下来,还积极投入到老年活动中心的组织工作中,积极开展并负责老年活动中心文艺队工作,2005、2006、2007年连续三年被评为“老有所为”先进人物。
春晓光(1937~)。察布查尔锡伯自治县孙扎齐牛录村人,小学在孙扎齐牛录村小学就读,初中、高中在察布查尔县第一中学就读;1961年7月从西北师范大学教学系(本科学历)毕业于后,被分配到自治区教育厅学校教育科工作;1962年12月,他主动要求到教学第一线工作,经组织批准,被分配到察布查尔县一中任教。从教33年中,他担任了18年班主任,五年的数学教研组长,五年教导主任、五年副校长、10年校长职务。1998年被评为中学数学高级教师、新疆特级教师。春晓光首先从改革学校管理制度入手,建立健全了相关规章制度,极大地调动了教职员工的积极性。实施横向管理和纵向结合的新管理体制,使学校各教研组侧重于抓本科的教学质量,学生德、智、体、美、劳等方面都得到全面发展。为了给广大师生员工创造良好的学习、工作环境,在资金严重短缺的情况下,他接二连三地向上级主管部门打报告,反映情况,多渠道筹措建校资金。经上级部门的资助和学校多渠道筹措资金,在广大师生员工的共同努力下,在他的任期内,一中综合教学楼、电教楼、学生宿舍、食堂等相继建成;并硬化了道路,种植了草坪,绿化了校园,使校园建设基本实现了硬化、绿化、净化、美化的“四化”目标,校园文化建设提前实现了原伊犁地区教育处提出的校园文化建设的奋斗目标。经国家资助和学校自筹资金,学校现代远程教育中心终于落成,并安装了现代远程教育网,近年来,自治区、自治州远程教育审验组专家多次到校评估,对学校远程教育网安装及使用运作情况进行全面审验,予以高度评价,学校被评为自治州电教先进学校,并多次被评为县、地区级勤工俭学先进学校。他把提高教学质量作为他义不容辞的职责。在做好繁重的行政事务的同时,他每周上一定数量的课,始终没有离开教学第一线。针对锡伯族学生对学习汉语文字有一定障碍的实际,他从学生实际出发,因材施教,实行双语教学。1980——1993年的13年中,向各类院校输送3700余名合格新生,1991年高考百余名参考学生中,87名学生被区内外大中专院校录取,部分大学毕业生还继续攻读研究生或出国留学。春晓光在师资队伍管理方面,实行了配套改革,健全师资管理体制,优化教师队伍,把全校教师纳入动态管理的轨道。在师资培训方面他突出了“三抓”:抓教师学历层次提高,抓教师基本功训练,抓异地教师培训。在他任期内学校先后选派一批优秀中青年骨干教师赴区内外师范院校学习和培训,教师综合素质有了新的提高。学校建立了骨干教师培养新机制,对业务能力较强,理论素质较高的优秀教师,适当增加培训内容,提高培训要求,培养了一批学科带头人。同时,他高把师德建设作为培养一支高素质、创新型教师队伍的重要前提常抓不懈,把师德建设纳入了教师业务培训计划中。同时,激励学生对学校师德建设情况进行评价或提出建议。一中办学实践证明,“以德立校”治校方案,在促进良好师德师风的养成方面产生了积极的影响,从而学校教育教学管理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1991年,春晓光被评为全国教育系统劳动模范,应邀赴北京参加国家表彰大会。1992年察布查尔县一中也被《教育科学》杂志社编进《中国名校·中学集》。
佘吐肯(1943~)。察布查尔锡伯自治县堆齐牛录乡人。1967年毕业于新疆大学政治系,中共党员。1968年调到伊宁市二中、九中、三中等单位任教,1986年调到伊犁师范学院工作。曾任政教系副主任,副教授。任中国少数民族文化学会会员、中国作协新疆分会会员、中国民研会新疆分会会员。曾用笔名鄂乐春,从事文学创作与翻译,从事锡伯语言研究。在《诗刊》《光明日报》《新疆民族文学》《新疆日报》《伊犁河》《伊犁日报》等报刊上发表诗歌、散文二百多首、篇。创作的歌词《世世代代铭记毛主席的恩情》谱成歌曲在国内外流传,荣获自治区文学创作二等奖,被收录在自治区建国三十年优秀文学创作《诗歌集》和《中国少数民族诗人作品选》中。此外,译作《西迁之歌》分别荣获自治区和全国少数民族文学一等奖,并收录于建国以来中国优秀少数民族文学作品《诗歌集》中。翻译清朝满文历史档案20多万字,参与国家重点科研项目《中国民间文学三大集成》,新疆卷锡伯文集工作,被聘为编委,任《歌谣集》副主编。完成论文《锡伯族民歌概述及其分类》。收集整理锡伯族民歌一千余首。翻译波兰出版发行的德文版《锡伯族民间故事》54篇。
顾宝昌(1949~)。察布查尔锡伯自治县爱新舍里镇伊拉齐牛录人,小学、初中均在伊拉齐牛录村中心校就读。1973年他从师范学校毕业后被分配到了自治县海努克乡小学任教,1978年调入孙扎齐乡中心校任教,1987年7月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他有38年教龄、18年党龄,在他三十多年的从教生涯中,无论是在条件艰苦的山区还是在教学条件较好的大河灌区,都始终如一的热爱本职工作。在1991年至2004年担任孙扎齐牛录乡中心校校长、党支部书记的这段时间里,他努力提高办学质量,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改善办学条件,使学校走出了一条具有锡伯族教育特色的办学路子,因而他本人也受到了上级党组织和广大人民群众的认可。1992年他被评为“全国民族教育先进个人”,1996年被评为“自治区勤工俭学事业先进个人”;同时,他还多次被评为县级、州级优秀党务工作者、优秀共产党员,他的先进事迹曾刊登在《中国教育报》和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自治区成立四十周年庆典专刊《走向辉煌》等刊物上。孙扎齐牛录乡中心校是一所以锡伯族学生为主,兼有汉、维、哈、蒙古、回等多民族学生的多民族学校,当时在校生473名,其中包括206年初中生,教职工42名,学校占地面积达到47800平方米。但当时的校舍陈旧,教学质量低,师资力量薄弱,校办企业几乎是零,面对这一切,顾宝昌暗下决心一定要改变它。学校经费紧缺,他就动员全校师生积极开展勤工俭学活动,利用课余时间带领师生自己动手挖渠栽树,硬化道路,美化校园,将学校分为教学区、办公区、活动区。1991年,在他的组织下学校办起了农场,开挖机井两口,开荒造田600余亩,存栏羊300头;经过几年创业,校办农场收入累计达10余万元。1994年,该校又引资建成了日产面粉24吨的加工厂一座,每年可创收5万元,既解决了村民加工面粉难的问题,又增加了学校的收入。有了资金,又可以进行校园建设了。近几年,学校先后投资9万元,植树1.2万株,硬化路面2200平方米,修建铁栏围墙280米,增加花坛1000平方米。2001年9月,投资70万元的一栋教学楼投入使用,面积达1200平方米。2002年,引进价值12万元的电脑25台,购进图书9145册,极大的改善了办学条件。学校先后被评为县级安全文明学校、精神文明学校及自治区级校办企业先进集体。学校教学质量偏低,顾宝昌根据不同民族学生的特点大胆进行教学改革。他在教授语文、数学、锡伯文的过程中,发现少数民族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和理解能力都比较差,作文不通顺,不善于思考和分析问题。针对这一现象,他提出学龄前儿童提前用汉语对话,师生都要增加汉语对话量。组织教师分批采取胶产、函授、外出观摩及参加培训等形式,提高教师队伍专业素质。目前,该校已有90%的教师完成继续教育,92%的教师取得普通话资格证书,教师学历合格率达到97%,任职条件达标率达到97%。学校入学率低,他根据不同情况采取不同措施,对确因家庭困难而无法入学的学生采取减免学杂费和书费的方式,对不让子女上学的家长,组织教师多次登门耐心地进行疏导及进行法制宣传教育,对个别“钉子户”,则集中乡、村、学校的力量采取有效措施拔“钉子”,切实做到学龄前儿童全部入学,小学毕业生全部升入初中。他还设立了学校奖学金,每年拿出3万元用于奖励模范教师和优秀学生。他非常注重实施素质教育,学校始终把爱国主义教育、集体主义及民族团结教育贯穿于整个教育教学过程。同时,充分利用丰富的课外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开发学生的智力,发挥他们的潜力。积极引导学生在学校舞蹈队、绘画组、电脑组、体育活动队、仪仗队、鼓号队及射箭队中选择一项自己喜欢的活动,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特长潜能。
国文(1950~)。察布查尔锡伯自治县堆依齐牛录人。大学本科,中学一级教师。197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原察布查尔锡伯自治县政协副主席。是自治区第九届人大代表,自治县县委九届、十届委员,八届、九届、十届党代会代表,县十三届人代会代表,县十二届政协委员。1969年参加工作。在纳达齐牛录乡接受再教育,1976年在纳达齐牛录乡中学任教。1981年至1991年先后任县第一中学团委副书记、教导主任,任教期间,于1982年至1984年在辽宁大学专科结业;1985至1987在新疆教育学院本科毕业。在从事教育工作的十几年中,认真辅导学生,并利用暑寒假勤工俭学为学校创收,成立学生演出队在全县巡回演出。在担任教导主任期间,改革创新,开拓进取,两度刷新县一中高考纪录,1991年高考民考汉学生突破汉考汉录取线。多次被评为县级优秀教师,模范班主任。1985年荣获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园丁”一等奖。1991年调县委担任宣传部副部长兼文明办主任职务。1992年因精神文明建设成绩突出,自治县被评为伊犁地区“三优一学”第一名。1993年调爱新舍里镇任党委书记职务。任职3年间,在伊犁地区乡镇中率先安装程控电话,建成有线电视台,拓宽马路两公里,开发土地3万亩,引进铸钢厂等近10个企业。农牧业、工业总产值均创千万元大关,国文被评为伊犁地区优秀党务工作者和党风廉政建设先进个人。镇党委被评为自治区级先进基层党组织。1996年至2003年3月,国文任察布查尔锡伯自治县教育局局长。上任后带领教育系统全体干部职工解放思想,锐意改革,大胆创新,经3年不懈努力,1998年自治县“两基”工作通过国家验收,同时被命名为自治区级“两基”工作先进县,国文因此获得了“全国优秀教育工作者”的殊荣。在他7年的局长任期中,完成校舍建设近5万平方米,县城中小学实现楼房化,重点学校向楼群化发展,乡村小学基本消除危房。教师队伍建设成效明显,全县中考、高考均突破600分大关。用六年时间完成锡伯族中小学俄语教学向英语教学的全面过渡。2002年自治区九届五次人代会上,国文提出的发展远程教育的议案作为六大重点议案之一,被确定为自治区目标得以在全疆大力实施。同时,国文非常注重教育财源建设,经不懈努力,2002年开发土地8000亩,勤工俭学收入从1995年的100万元提高到300万元,翻了3番。2003年元月调任县政协副主席。5年来,除较好地完成分工负责的工作外,深入基层调查研究,写出了教育、医疗卫生调研报告。如期完成工业园区、绿地休闲广场土地征用、房屋拆迁任务。2004年赴东北征集文物资料,经他征集的家庙碑文拓片、嘎仙洞石刻拓片,关柏春的毛笔微书《西迁之歌》,北京故宫博物院收藏的反映西迁历史的6份奏折等。与教育界同仁、东北歌唱家联手,创作出版校园歌曲十余首。主编出版察布查尔锡伯自治县文史资料两集。编辑《西迁组画》等画册书籍。国文撰写的《关于师资搭配的几点思考》《优化资源配置,发挥最佳效益》《大力发展勤工俭学,不断改善办学条件》等在自治区、国家级刊物上发表。
付刚(1953~)。乌鲁木齐市人,先后就读于喀什师范学院、新疆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在职研究生学历。1969年参加工作,先后在兵团150团、65团再教育,1976年开始在喀什师范学院中文系任教,1980年调伊犁州教育局教师进修部工作,1985年以后在伊犁地区教育处工作,先后任普教科副科长,教研室主任。1992年评为自治区优秀科技工作者,1993年评为地区拔尖人才、中学高级教师。1995年调新疆教育科研所工作,先后任教育评价研究室主任,教科所副所长、教研室副主任。课题研究。先后主持完成自治区教育厅委托课题《新疆基础教育发展战略研究》《新疆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现状与对策研究》《新疆基础教育发展评价报告》《新疆基础教育行动计划(2008——2020)》《结合实际推进新疆素质教育发展研究》《新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调查报告》等。2007年、2011年立项课题《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理论与实践研究》《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区域推进与有效实施研究》(国家重点课题子课题)课题,分别于2011年、2015年结题。《民族中小学双语教学整体改革实验研究》(教育厅委托课题)、《中小学课堂教学改革与校本课程建设》(教育厅提升工程项目)等改革试点项目和研究课题仍在进行中。多次参与自治区教育改革与发展重大文件的研制工作。先后参与《自治区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自治区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指导意见》《进一步提高自治区中小学双语教学质量的意见》等文件的编制工作;先后主持《自治区教育强县督导评估指标体系》《自治区学校标准化建设评估指标体系》、《自治区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评估指标体系》及评分细则的编制任务。先后多次参加教育厅组织的地(州、市)教育工作调研,并撰写调研报告,为上级领导了解基层教育改革与发展情况提供了大量参考数据和信息。参与和组织了区内初中班、校本教研基地、高中新课程样本校、学前教育现状、示范性高中评估、山东、黑龙江、内蒙农村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等多项调研活动,并撰写调研、评估报告。同时通过座谈、听评课、讲座等形式对中小学课程改革、双语教育、课题研究等提供理论和实践的指导。论文著作。2006年以来已有近40篇论文、报告、作品在省级以上报刊、出版物上发表。主编文集《新疆基础教育发展战略研究》(2007年)。主编文集《新疆基础教育发展研究》(2009年)。新疆美术摄影出版社.新疆电子音像出版社.2009年12月第一版。出版著作《探索 实践 收获(付刚教育研究文稿)》。还作为作者之一参与了《新疆大百科全书》、《新疆锡伯族双语研究》、《新疆少数民族教育历史现状与对策研究》等书籍中部分章节的编写。其中研究报告《新疆基础教育现状与发展战略研究》,2008年获自治区人民政府第八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奖。课题报告《综合实践活动:现状、问题、对策》,2009年获全国综合实践活动研讨会优秀论文一等奖。调研报告《义务教育课程改革:现状、问题与政策建议》,2010年获自治区课改优秀成果一等奖。新课程教材《高中研究性学习(3册)》,2011年获教育部综合实践活动项目组全国优秀课程资源评选一等奖。论文《新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发展历程与探索轨迹》,2011年获全国综合实践活动研讨会一等奖。2004年申请立项并主编《新疆综合实践活动》(1—9年级,共18册)及教师用书。(新疆青少年出版社2004年版,2006年修订)。2008、2009、2010年主编高中新课程教材《高中研究性学习(高一、高二、高三,共3册)》。2014年修订再版《新疆综合实践活动》(1—9年级,共18册)及教师用书,《高中研究性学习(高一、高二,共2册)》及教师用书。参与自治区地方教材《新疆》的编写工作。2008年以来先后在自治区举办的校长、主任研修班、骨干教师培训班,以及新疆师大、教育学院、部分地、县举办的各类教师培训班、研讨会做“综合实践活动、研究性学习、教育科研方法、校本课程开发”等讲座,参加培训教师数万人次,同时通过培训和丰富多彩的教研活动,培养了一批自治区教学能手和地、县级教学骨干。仅2009、2010两年就有19个学校(教研室)、33名教师被评为全国综合实践活动先进集体(个人),上百名教师的论文、案例、活动设计在全国研讨会上获奖,使我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研究与实施走在全国各省区前列。2006年被增列为教育部综合实践活动项目组核心成员。2005年、2011年付刚被自治区教育学会中小学活动课程专业委员会推选担任专业委员会副理事长、理事长。2013年被授予自治区特级教师称号。2 010年、2014年受聘担任自治区第六、第七届人民政府督学。2011年当选为自治区第一届教育咨询委员会委员。2012年担任自治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项目专家组组长。2014年当选自治区双语研究会常务理事、副秘书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