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兴才(1885~1903)。管尔佳氏,字祯器,锡伯营正红旗人。锡伯族民间诗人。儿童时代因父母早亡,家境又贫寒,未能上完小学便开始出卖劳力,挣扎于社会的最底层。后因生活所迫,只得离开家乡,到惠远城另谋生路。管兴才在惠远城度过一段最困难的生活后,有幸在锡伯营领队档房处找到一宗差事,并在公余时间开始自学,很快熟读了四书五经;后又自学了汉、满、蒙等语文。由于他语言文字方面的才华,被察哈尔营总管诺罗所看中,邀请他到博罗塔拉当通习(翻译)。几年后,因水土不服,他请长假返回惠远城。不久厄鲁特营领队大臣请他到昭苏充当笔帖式、兼任蒙古小学教师。管兴才在昭苏10多年,1944年才返回家乡,并在堆依齐牛录小学任教。解放后,他在察布查尔县任过区政府秘书,后调到县政府文字改革委员会工作,退休后病故。管老先生在昭苏工作期间,由于他精通蒙文,并能看懂藏文佛典,活佛经常请他给喇嘛们讲授佛教经典。他广泛搜集资料、考证历史,曾写过《昭苏县简史》、《厄鲁特营史》、《昭苏喇嘛庙沿革》等书。可惜这些书在解放初期都已散失。管老先生擅长诗歌写作,三区革命后,为当地农村俱乐部写了不少脍炙人口的反映锡伯族群众生活的演唱材料和诗歌作品,如《狩猎歌》《接新娘》、《十二月之歌》《婚礼歌》等,并创作和翻译了秧歌剧、戏剧作品,供村秧歌队演出。解放后,他和文化人创办了油印综合刊物《文化的动力》,宣传党的方针政策,介绍先进的汉族文化,创作了不少诗歌和其它体裁的文学作品。管老先生的诗作贴近生活,语言精练,韵律和谐,形象生动,深受群众欢迎。史诗《西迁之歌》是管老先生的代表作,共548行。这部史诗是在民间流传的多种《迁歌》的基础上,再创作的不朽作品。史诗较详细地叙述了锡伯族军民为保卫祖国边疆,受命清朝政府从故乡西迁到新疆的悲壮历程。离别故乡时的情景、跋山涉水的艰辛、以及驻扎伊犁开渠屯垦、驰骋戍边的功勋,通篇充满了爱国主义精神。1981年在自治区和全国30年来少数民族优秀文学作品评奖中,《西迁之歌》被评为一等奖。管兴才翻译了20多部文学作品。其中有长篇小说《新儿女英雄传》《暴风骤雨》《吕梁英雄传》《高玉宝》《李有才板话》《清史演义》等。这些翻译作品有的已由新疆人民出版社出版,一部分在锡伯族民间广泛流传。管兴才卒于1963年,享年68岁。
何耶尔·柏林(1898~1951)。何耶尔氏,名柏林,字雪木,笔名辽鹤、愚如。伊犁惠远城新满营人。1912年,柏林以优异的成绩毕业于惠远两等学堂,先后任惠远两等学堂教员,锡伯营公立学校校长,中国驻阿拉木图领事馆秘书、副领事、领事,伊犁地方政府外事科科长,特克斯设治局局长、县长等职。从青少年时代起便开始进行诗歌、散文创作,先后问世的有《西迁史》《汗腾格里颂》《素花之歌》《送瘟神》《悼念金子仁兄》《羊拐骨的胜利》《共享园中菜》《老妇泪》《铜刀行》等脍炙人口的作品。精通锡伯、汉、满、维吾尔、哈萨克、俄等多种语言文字,翻译了许多优秀的外国古典文学作品,如拜伦的《哀希腊》、普希金的《叶甫盖尼·奥涅金》《塔吉亚娜给奥涅金的信》等。代表作《汗腾格里颂》,眺皑皑雪峰,俯瞰奔腾东去的特克斯河,大胆驰骋于艺术想象的无限空间,用比拟的手法与汗腾格里峰对话,借汗腾格里峰口吻,纵谈历史变迁。诗歌中大量引用远古传说、寓言,从亚历山大、马其顿的东征到东罗马帝国遣使中国;汉初大月氏被逐,细君、解忧远嫁乌孙;玄奘取经;武则天、成吉思汗、长春真人、阿克苏公主;巴伦噶尔结盟等60余起历史事件、重要人物,融贯于诗篇中,诚可谓鸿篇巨制。长诗《素花之歌》是与《汗腾格里颂》相媲美的著名诗篇。诗歌描写了一位普通的锡伯族女子拯救民族危难的悲壮故事。长诗《老妇泪》是柏林执教锡伯营公立学校时的早期作品。作品委婉动人,韵律严谨,描写了当时的历史背景:军阀混战、内忧外患、民不聊生,锡伯族人民苦于征兵抓丁,妻离子散,田园荒芜,人口下降,面临覆灭等等。何耶尔·柏林1936年至1938年在特克斯任设治局局长和县长期间,向当时的伊犁屯垦使兼警备司令邱宗浚提出另选县址的建议。1936年冬,柏林和邱司令一起查勘地形,选定了现在县城所在的新位置,绘制了八卦城的图纸,聘请一位俄罗斯水利技术员测量、打桩、立标、规划拉线。当时因买不上长线,柏林令下属从贸易公司背来一卷布匹,撕成布条,以布条当线,按图纸设计用20头牛拉犁沿着八卦图的八条射线犁出了特克斯八卦街道的最早雏形,并多次督察、亲临现场指挥八卦城的建设工程。至1938年8月,第二任县长班吉春(锡伯族)接班后,继续按前任的设计规划方案组织实施。在县级各机关、干部、老师、学生、公司职员、个体商贩们的共同奋斗下,机关、学校、医院、营房及30多家商号铺面等拔地而起,为八卦城后来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何耶尔·柏林在特克斯任职期间,经常关心哈萨克、柯尔克孜、蒙古等少数民族孤寡老人的生活和辍学儿童重返校园的问题。当下属向他汇报一名蒙古族女婴被遗弃时,柏林不假思索地抱回家里收养,并给她起了个蒙古族名字叫阔诺,把她像亲生女儿一样抚养成人。何1951年,何耶尔·柏林受到错误批斗,跳井自杀。2013年,察布查尔锡伯自治县党委和政府为其恢复名著,修复其在纳达齐牛录的故居,作为文化旅游景点开放。
穆旭东(1905~1985)。又名穆德克,巴依尔氏。锡伯营镶白旗人。
1917年在惠远高等学堂学习。1920年到迪化(今乌鲁木齐)第一中学求学。1923年以优异的成绩考入新疆法政学校,毕业后分配到新疆建设厅工作。1940年后,曾任伊犁建设局局长、昭苏军马场场长。1944年回家务农,1946年开始在孙扎齐牛录小学任教。1949年在伊犁州农科所工作。1971年,67岁的穆旭东从伊犁州农科所退休回老家——孙扎齐牛录。当时,故乡的文化生活比起物质生活非常贫乏。但是,每当到冬季的时候,白天短、夜晚长,锡伯族父老乡亲们三五成群聚集在一起,在昏暗的清油灯下,洗耳恭听一人高声诵读俄国古典文学名著的锡伯文或满文译本。有时诵读《三国演义》《聊斋志异》等古典文学作品。为了保护文化书籍,在特殊时期,有人挖开祖坟,撬开棺盖,把小心包装起来的锡伯文、满文书藏到里边,重新埋好土,免遭了被焚烧的灾难。当时,锡伯人手中没有《红楼梦》的译本。穆旭东为了翻译《红楼梦》的锡伯文本,他借来一本汉文《辞源》,又从老家的小学借到原三大本满、汉、蒙古、藏、维吾尔文《五体清文鉴》,便开始动手翻译。在那个年月里农村生活艰苦,经常一日三餐都是包谷锅巴,人们常常感到力不可支。然而,他却坐在板凳上,趴在桌子上,俯首疾书,从不偷懒,抓紧时间,而且聚精会神,忘乎一切。所翻译的《红楼梦》的锡伯文译文手稿,首先在亲戚好友中传阅,很快又传到乡亲们中间。1993年,该书由新疆人民出版社出版。1998年4月,锡伯文《红楼梦》荣获全国首届满文研究优秀成果奖。继《红楼梦》之后,又翻译了《毛主席诗词》,现代中篇小说《代价》《王府怪影》等。《西太后演义》这本章回长篇小说译本,是他临终前留给锡伯族人民最后的一本精神财富。他翻译这本书时,因病情恶化几次住进医院。但当他病情有所好转出院后,不顾身体虚弱,哆哆嗦嗦的手拿着钢笔,又坚持翻译。后来他写字更困难了,便把自己的译稿和汉文《西太后演义》交给了已从察布查尔报社。锡伯文《察布查尔报》编辑部请他翻译文学作品后,给他送来了翻译稿费时,他都感到意外,执意推辞不收。穆旭东留给中华文化宝库一份珍贵的文化遗产。1985年,穆旭东因病去世,终年81岁。
高凤阁(1913~)。五家镇民和村人,祖籍辽宁复州,乡土作家。19岁起就开始学唱皮影戏,曾去五常拉林演出。194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双城县志》记载,从1949年至1965年“皮影戏当时著名艺人有“三阁”,即高凤阁、王凤阁、吴凤阁和那维谦、金德、金明、韩玉浮等,为双城第三代皮影艺人”。他提出了改革皮影戏的意见,写出了配合抗美援朝的皮影戏文学剧本《美军暴行》在哈尔滨市演出成功,受到省领导的表扬奖励。1950年黑龙江省召开文艺揭晓会,高凤阁带的小组被评为一等模范宣传组,他被评为一等模范宣传员,获得奖旗、奖金、奖章。高凤阁既善于演唱,又长于创作。他主要从事民间文学中的诗歌和说唱。他一生创作了100多首诗歌,还创作了不少曲艺作品和短篇小说。他的曲艺作品多次获得省里优秀作品奖和创作奖。他写的短篇小说《垫道》受到当时文化部长、文学家茅盾的赞誉,称《垫道》是“一鸣惊人的小说”。《垫道》被选入全国中学课本,并被翻译成英、俄、日等文字被介绍到国外。高凤阁诗歌艺术丰富多姿,诙谐、讽刺加幽默是他诗歌创作中很突出的特色。他的作品语言生动,有浓郁的北方色彩。文化大革命前,他是双城人民艺术剧院副院长、副书记兼创作。“四人帮”倒台后,他担任了双城市文化馆创作组组长。1979年高凤阁出席了北京召开的全国少数民族诗、歌手座谈会,被吸收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黑龙江作家协会理事。1980年被录入《中国少数民族现代作家传略》一书中。
郭基南(1923—)。姓郭尔佳氏。锡伯名为富克津阿。新疆察布查尔锡伯自治县人依拉齐牛录。1936年入锡伯营六牛录高等学堂,任伙食班长。1937年考入伊宁市五族中学。1939年以“反帝会”名义推荐入迪化(今乌鲁木齐)茅盾领导的文化干部训练班(简称“文干班”)学习,开始接受革命思想教育。自当年10月开始发表作品。1941年因迪化形势变化,返回家乡,在察布查尔五牛录任代课教员。1945—1947年,在伊犁专科师范任教。1947年底,任《新生活报》编辑,同时在伊犁锡索文化协会创办的锡伯族中学班任教。1948年,任锡索文化协会文化科科长。1949年伊宁锡伯中学班迁回察布查尔,随班返回察布查尔。1950年,担任锡伯中学教务主任。1951年,任锡伯中学第二任校长。1954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57年当选为察布查尔锡伯自治县县长。1962年被调到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文联任专业作家。文化大革命中遭迫害,下放回察布查尔县当农民。1974年被“解放”,调到自治区幻灯厂任编辑。1979年调回自治区文联,任《文学译丛》杂志主编。1980年当选为新疆作协副主席。1981年担任《新疆民族文学》主编,直至1984年。主要著作有:《心之歌》(诗集)、《准噶尔新图》(散文集)、《乌孙山下的姑娘》《流芳》(长篇小说)、《摘星人》(散文集)、《锡伯族》(与人合作);译著有:《高山下的花环》《鸡窝洼的人家》《土尔扈特档案译编》(与人合作);《诗歌选集》(与人合作)等。先后在各类报刊上发表诗歌、散文、中短篇小说、文学评论、论文等数百部;不少作品被译成日文、意大利文等在国外发表;不少作品前后获得国家级和自治区级各类文学奖。个人传记被收入多部辞书中。
托永寿(1924—)。别名托巴,新疆察布查尔锡伯自治县人。擅长油画。1954年毕业于西北艺术学院美术系。历任伊宁中学、小学美术教师、《伊犁日报》社美术组组长、伊宁市第六中学美术教师。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作品有水彩画《天山的夏日》及油画《牧区新村》《美丽的伊犁河谷》《为了农业机械化》等,先后被收入《中国当代艺术界名人录》《中国少数民族艺术词典》、英国《国际传记辞典》、英国《国际知识分子注册》、美国《国际著名领袖手册》《美国世界500名杰出人物》等书,并被选为“澳洲荣誉公民”、澳洲旦迪农市艺术中心常务委员。
文秀(1925—1965)。姓文都尔氏。原名瑞谦。新疆察布查尔锡伯自治县堆齐牛录(正红旗)人。新中国成立前夕曾任堆齐牛录小学教员、校长,宁古齐牛录(镶红旗)小学校长。1947年兼任宁西县(今察布查尔锡伯自治县)锡索文化协会秘书,1951年,调任锡伯中学任教务主任,主教音乐、历史。在锡伯中学任教期间,筹建师生乐队、合唱队、歌剧队,深入各牛录,开展了轰轰烈烈的民族音乐文化艺术活动。1953年,他作为锡伯族代表出席了新疆第一次文化艺术代表大会。1956年出席自治区中等教育会议,被评为“自治区一级模范教师”。1952年创作的《我们美丽的察布查尔》,1953年创作的《赵家姑娘》,1954年创作的《打猎歌》,1956年创作的《我亲爱的母亲—察布查尔》,改变的民歌《昏暗的油灯下》《亚琴纳》《枯树发了新芽》、《拉西贤图之歌》等创作改变的歌曲达69首,新编锡伯族戏曲18首,至今仍传唱不衰。创作的《打猎歌》《美丽的察布查尔》《觉罗家的姑娘》《合作种田好》《察布查尔颂》等歌曲都收入《锡伯族民间歌曲集》和《锡伯族创作歌曲集》。
何兴谦(1926—)。姓何叶尔氏。新疆察布查尔锡伯自治县依拉齐牛录人。中专文化程度。新疆作家协会、新疆民间文艺家协会、伊犁哈萨克自治州锡伯语言学会会员。多年任小学、中学教员,是位闻名的民间文艺工作者。1945年参加工作,历任教员。擅长文学、美术。在多年任教期间,搜集整理民间文学,整理民间图案,创作文学作品、美术作品多部。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搜集整理的民间文学《海兰格格》《爱新托洪》《博比鄂伦》以及情歌等获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三等奖。创作的长篇叙事诗有:《生活史鉴》《忆素花之吟》《喀尔莽阿》《西迁征途》;创作的美术作品有油画《锡伯族西迁史组画》《察布查尔大渠》《八家户之战》《锡伯营屯田戍边》和风景油画,均在镇、县、伊犁州展出过,并由新疆电视台录像播放,有的在《新疆画报》等美术刊物上发表。其事迹多次在区内外各种媒体宣传。
哈焕章(1928~)。笔名哈拜,新疆塔城市人。中共党员,编审,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全国民族团结进步先进个人。1988年退休。1950年秋毕业于原新疆学院外语系,当年参加工作。曾在伊犁地区任公社党委书记,长达10年。1971年经国家民委借调来北京,负责《毛泽东选集》1-4卷哈文新文字版译文的审定工作。1973年9月调北京民族出版社任哈文编译室副主任、党支部书记。期间曾参加《共产党宣言》《国家与革命》等马列主义经典著作哈文翻译的集审。1981年调中国社会科学院少数民族文学研究所。先后任西北室主任、《民族文学研究》主编。哈焕章长期从事哈萨克诗圣阿拜的生平及作品的研究。退休前在国家级刊物上发表论文近20篇。文集《阿拜和他的诗》,由民族出版社译成哈文出版。该书曾获1979—1989年中国少数民族文学研究“优秀著作奖”。他的译著有《阿拜故事诗》《阿拜诗选》(《阿克利亚》等。退休后出版论文集《阿拜研究文集》该书获国家民委、中国作协1997年“骏马奖”。《阿拜诗文全集》《阿拜之路》(共4卷,约140万字,该书系阿拜学奠基人木合塔尔·阿乌埃佐夫创作的文献性历史小说。发表代表性论文有:《阿拜和哈拜》(哈文)、《哈萨克人民伟大的诗人阿拜的作品在中国——评介锡伯族学者哈拜的翻译及研究的成果》《阿拜研究的新高度——浅评哈拜新著<阿拜研究文集>》等。哈萨克斯坦作协刊物《星》1995年5、6期,斜米州学术性刊物《阿拜》总6、10期及《斜米之晨》报转载了《阿拜和他的诗》译文中的大部分文章。代表性的评论文章有:《关于阿拜的全新研究——评哈拜的<阿拜和他的诗>》《把阿拜的话译成汉语的人》等。哈萨克斯坦阿拜基金会主席哈菲孜·玛塔耶夫撰文说:“中国的哈焕章(哈拜)先生,把阿拜文化遗产译成了汉文,他是以实际成果对阿拜学作出无比贡献的惟一的特殊公民……在伟大的中国,对哈萨克阿拜最了解的哈焕章(哈拜)先生,是值得整个哈萨克国家特别尊敬的人。”历年译著及研究文集先后获得哈萨克斯坦斜米州为庆祝阿拜150年诞辰所设的1993年度、1994年度阿拜文学奖。1989年,哈焕章应邀访问哈萨克斯坦,获“阿拜县荣誉公民”称号,按照哈萨克民族的最高礼节,接受了对方赠送的骏马和披锦袍礼。1996年再度访问哈萨克斯坦,斜米州及阿拜县分别向他颁发了荣誉证书及奖金,又4次接受披锦袍礼(州、县、阿拜基金会、《阿拜》杂志社)。他是中国惟一被收入《阿拜百科辞典》的研究人员。2002年中国翻译家协会授予哈焕章“资深翻译家”荣誉称号。
贺叶尔·春英(1932—)。女,察布查尔锡伯自治县人。舞蹈家,二级编导。1945—1950年在新疆伊犁俄罗斯中学学习。1947—1949年在伊犁地区锡伯族文艺比赛中参加表演的锡伯族舞蹈《我们是锡伯人》俄罗斯舞蹈等获四次一等奖。1951年被选送中央戏剧学院舞蹈干部训练班学习,师从舞蹈大师吴晓邦及俄罗斯专家。1952年7月毕业后留校。是全疆第一个舞蹈专业大专生。1952年9月1日中央民族学院民族文工团成立,被编入演出队当演员并担任新疆组的组长。1953年赴西北艺术学院帮助著名舞蹈家康巴尔汗整理舞蹈教材。1954年1月考入北京舞蹈学校教员训练班的外国民间舞班,毕业后留校。1954年底调入中央民族歌舞团。1955年随中央代表团赴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成立庆祝演出活动,同时担任了用汉语、俄语、维语三种语言的报幕。1956年随中央代表团民族歌舞团赴西藏自治区筹备委员会成立的庆祝演出活动。1956年7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57年编导中国哈萨克族第一部男女集体舞《姑娘追》。1958年随中国青年代表团赴埃及、叙利亚参加庆祝阿拉伯联合国成立大会,进行了庆祝演出活动。回国后编导了维吾尔族小舞剧《懒汉》,《人民日报》《北京日报》有评论文章给予了很高的评价。1959年随中央代表团中央民族歌舞团赴宁夏庆祝宁夏回族自治区成立演出活动。1960年随中央民族歌舞团到苏联各加盟共和国访问演出,瞻仰了列宁、斯大林遗容。1960年底,在国务院紫光阁一次舞会中有机会与周恩来总理交谈50分钟左右。1961年赴新疆深入生活进行创作。当年自编自演了哈萨克族独舞《纺织姑娘》。当年为中国青年艺术剧院《火焰山脚下》话剧中编导了舞蹈片段,还为歌剧舞剧院《阿依姑丽》歌剧编导了哈萨克族舞蹈片段。1964年参加了大型歌舞《东方红》,负责第六场后台工作,同时为《东方红》歌舞编导了维吾尔族集体舞《手鼓舞》。1965年随中央代表团民族歌舞团赴新疆庆祝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成立10周年活动。1969—1973年在唐山部队接受再教育。期间编导了《葡萄熟了的时候》,与许明月合作编导了《打谷场上喜丰收》(朝鲜族舞蹈)。1974年赴新疆参加察布查尔锡伯自治县成立20周年庆祝活动,给文工团编导了女子集体舞《选种新歌》、集体舞《各族人民欢庆》,分别整理了锡伯族舞蹈10套组合并教会了文工团全体舞蹈演员。为庆祝活动与文工团共同合作了一台庆祝歌舞晚会。1975年随中央代表团民族歌舞团赴内蒙古参加庆祝内蒙古自治区成立30周年演出活动。1985年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授予荣誉证书和奖章。同时,舞蹈家协会授予荣誉证书和奖章。1987年中央民族歌舞团委员会和中央民族歌舞团特发荣誉证书。50多年来表演和编导了许多锡伯族舞蹈,如《送烟袋》《猎人的欢乐》《新婚喜悦》《婚礼》《选种新歌》《镯铃舞》《萨满伊木琴鼓舞》《扇舞》《手绢舞》《吉祥的铃声》《欢庆歌舞》等。还编导了《揭面纱》《姑娘追》《纺织姑娘》《唱支歌儿上北京》《懒汉》《帕米尔雄鹰》《蜂场情歌》《欢乐的麦西来甫》《沙海邮歌》、冰上舞蹈《纱巾舞》《欢跳》《葡萄熟了的时候》等。其中维吾尔族木偶小歌舞《唱支歌儿上北京》在华北地区木偶歌舞会演中获优秀节目奖,维吾尔舞蹈《欢乐的麦西来甫》收入优秀电视片《民族团结赞歌》。编导的维吾尔族小舞剧《懒汉》1992年在中国艺术界名人作品展示会上获奖,特发荣誉证书和奖状。20世纪80年代编导的俄罗斯族三人舞在新疆文艺比赛中获奖。1996年12月北京电视台金色时光,特邀赴香港参加京港两地老人聚香江《同是一个梦》活动。1998年《中华人物辞海》特聘为顾问、编委。1999年在电视连续剧《我们是一家人》中扮演佩雷斯·沈。2000年赴大连艺术学校教课,编导了俄罗斯舞蹈《欢跳》、俄罗斯集体舞、西班牙舞片段、哈萨克独舞《雪莲颂》等。2001年参加《夕阳红》全国世纪老年风采比赛获三等奖。通晓维吾尔语、俄罗斯语、汉语、哈萨克语等多种语言。20世纪50年代曾给民族歌舞团教过俄文。2000年给中央民族大学韩国研究生张泰镐教过锡伯语口语课。曾特约参加全国青联代表大会翻译工作,会后毛主席等接见全体代表并合影留念。1980年在《舞蹈》杂志上发表介绍著名舞蹈家康巴尔汗的文章。分类整理出锡伯族民间舞蹈22套组合,发表在《中国少数民族艺术词典》。还发表了《锡伯族舞蹈的继承和发展》的论文。50多年来表演的独舞有柯尔克孜族《劳动舞》、哈萨克族《劳动舞》、哈萨克族《纺织姑娘》、维吾尔族《黎明》、锡伯族《镯铃舞》、双人舞《送烟袋》和塔吉克、俄罗斯族舞《林中空地》等。曾先后任歌舞团宣教委员、创作研究室核心组组长、舞蹈队副队长、支部书记、歌舞团纪检委员等职。还兼任中国舞蹈家协会会员、中国舞协新疆分会理事、中国舞协少数民族舞蹈学会理事。事迹被收入《中国少数民族艺术词典》《中国当代艺术界名人录》《中华人物辞海》《锡伯族百科全书》《锡伯族简史》等书中。
关洪野(1932~)。双城区青岭乡人。1958年清华大学机械工程系毕业。现任广州经济技术开发区高级工程师。广州岭南美院艺术铸造客座教授,中国科学院华夏编钟创造工作组总工程师,中国艺术铸造协会顾问,全国稀土永磁电机协作网高级顾问,国家突出贡献津贴获得者。新世纪来到的2000年元旦,江泽民等中央领导亲临北京劳动人民文化宫,参加“中华和钟”鸣钟仪式,并亲自敲响了世纪钟声。关洪野是“中华和钟”的主要策划和创意人,并是“中华和钟”制造的总工程师和安装总指挥。这个长21米,高3.88米的108枚“中华和钟”,受到国家验收委员会的高度评价,称是“古今文化精品的典范,无愧于国之重器”。中华和钟获得“世界最大舞台编钟”称号和“吉尼斯世界之最”证书。
巴光明(1943~)。察布查尔锡伯自治县孙扎齐乡孙扎齐牛录村人。原新疆艺术学院美术学院基础工作室主任、教授。创作的油画作品主要有:《察布查尔草原》《故乡》《庆祝》《阳光下》《七月流火》《初春》《源泉》《边寨春意浓》《艺人》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