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兴才(1896年-1963年),男,锡伯族,瓜尔佳氏,字祯器,1896年生于新疆察布查尔锡伯自治县堆依齐牛录,锡伯营四牛录(正红旗)人,卒于1963年,享年68岁。民间诗人。
儿童时代因父母早亡,家境贫寒,未能上完小学便开始出卖劳力,挣扎于社会的最底层。后因生活所迫,只得离开家乡,到惠远城另谋生路。管兴才少年时便显露出学习勤奋、记忆超人的才华,到青年时自学了汉、满、蒙、藏语言文字,同时自修了历史和文学。由于其才学出众,被邀请到博尔塔拉察哈尔营当过翻译,到昭苏厄鲁特营当过笔帖式(秘书),当过蒙古学校教师,也担任过伊犁镇守使参谋处秘书等职。解放后,任过察布查尔区政府秘书、县政府文字改革委员会干事等职。
管兴才擅长文艺创作、文学翻译。“三区”革命后,为当地农村俱乐部写了不少脍炙人口、反映锡伯族群众生活的演唱材料和诗歌作品,如《猎歌》、《接新娘》、《十二月之歌》、《婚礼歌》等,还翻译过《小放牛》、《卖油郎》、《卓文君》、《梁山伯与祝英台》等汉、回曲子戏本,由牛录秧歌队排练演出后,受到观众的好评,他翻译的长篇小说《吕梁英雄传》、《李有才板话》、《高玉宝》等成为当时民间争相念说的新书籍。他一生中先后翻译了二十多部文学作品,一部分已由新疆人民出版社出版发行,一部分在锡伯族民间中广泛流传。
史诗《西迁之歌》是管兴才的代表作,共548行。史诗较详细地叙述了锡伯族军民为守卫祖国的西北边疆,忍痛割爱,离别故乡时的情景,跋山涉水、风餐露宿的艰辛,以及驻守卡伦、巡逻边境、戍边屯垦的功勋。通篇充满了爱国主义精神。他的诗作贴近生活,语言精炼,韵律和谐,形象生动,深受群众欢迎。1981年在自治区和全国30年来少数民族优秀文学作品评奖中,《西迁之歌》被评为一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