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锡伯族资料库
>
人物库
>
人物03(1910年-1920年)
>
安崇文(1914年-2002年)
安崇文(1914年-2002年)
发布时间:2023-04-07 02:29
796

安崇文(1914年-2002年),新疆伊宁市人。南京陆军军官学校第十一期(黄埔军校)毕业,1949年9月25日参加革命工作,1988年3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原甘肃省兰州第一工程局农场副总指挥。离休后享受副地级待遇。

国民党部队进驻新疆时,调到司令部参谋处任科长,后调新疆警备司令部总部所属的一七九旅五三六团任团长,负责新疆省迪化的城防。在党的地下组织先锋社的帮助下,随陶峙岳将军起义,保存了城市、保护了人民。安崇文团长对迪化的和平解放做出了突出贡献。

安崇文童年在惠远城汉文学校上学,后到迪化上了3年中学.在哈尔滨考入大学未毕业,该市沦陷,为了抗日救国险脱虎口到南京考入陆军军官学校第十一期(黄埔军校),5年学制。

军校毕业后分配到步兵学校当教官,后调教导总队当连长,不久又调回西北步兵分校任教官。胡宗南在西北成立巡回教育督导团时,他在那里当教官。国民党部队进新疆时,调他到总司令部参谋处任科长。后调一七九旅五三六团任营长、团长,担任迪化的城防任务,这是能否和平解决的要害岗位,要完成这项任务谈何容易,他清醒地认识到当时缺少任何一方面的条件都难以实现。在这一点上他已具备其他人无法取代的优势,如:保持部队的战斗力,掌握部队的绝对指挥权这是基础。为此,他同旅长交谈过几次,旅长对起义不反对,但对和平解放新疆没有把握。旅长为了眼前的利益和一家的命运,完全支持和信任他,让他放手干.安崇文在消除了内部矛盾后,遇事不必请示报告,可以独自决策。

当时国民党的政权已日落西山,部队官兵心里恐慌,绝望地等待厄运的到来。惟一的想法就是如何寻找一条活路。针对官兵的心里状态,他作了大量细致的思想工作,告诉他们听指挥,服从命令、严守纪律、认真执行任务,就能摆脱困境,走上光明。由于安崇文的特殊身份,官兵们对他的话确信无疑,都能雷厉风行地执行任务,严守纪律、服从命令。

在这场斗争中,在新疆的特殊环境里,国际国内伊、塔、阿三区的矛盾中,把握全局是前提,预见性强、临机果断迅速的处置是关键。在当时通讯设施缺乏的情况下,很难作到把握全局。他当时是共产党地下组织先锋社的主要成员,因此通过先锋社同苏联使馆建立了密切联系,他们不断地提供各方面的有价值的情报,对扩大眼界、总揽全局、因势利导起到了决定性作用。

在同敌人展开斗争中,党的地下组织先锋社组织力量全力以赴,制造舆论. 他在孤立敌人、争取人民、防止敌人的破坏活动、控制局势等方面配合部队作了大量有效的工作。一方面保护他们的安全,同时作为主要的依靠力量,携手战斗直到胜利。迪化的和平解放来之不易,同敌人斗争的复杂性是全方位的,在这次严峻的考验中,他没有辜负人民的希望。

部队在老满城改造任务完成后,改编为中国人民解放军25师74团,安崇文任团长。1950年部队奉命开赴小拐,在十分艰苦的环境里,在戈壁滩上抡起坎土曼,改造大自然,开荒造田、兴修水利、植树造林、战天斗地,为粮食自给,彻底解决新疆缺粮问题,为新疆人民造福的伟大创业中播下希望的种子。

1951年抗美援朝战争已进入决战阶段,中央为确保战争的主动权,在国内建立了若干个抗美援朝补训团,作为后备力量,这个团的训练任务重、要求高、时间紧迫。响应号召,青年人踊跃参军,干部纷纷报名参加,当时安崇文也报名了。经批准,他到陕西补训九团任团长,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新兵训练任务按期胜利完成。正当该团整装待发的关键时刻,美军求和,抗美援朝战争以胜利而结束。

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打开了新中国大规模经济建设的历史进程,为适应这个新的发展形势,各补训团奉命合并,建成几个建筑工程兵师。安崇文调任建筑工程兵第三师任副参谋长,主管部队的技术培训任务,培养各种技术骨干和操作能手。经过边学边干、学用结合,在实践中很快把部队培养成一支经济建设战线上的突击力量。

国家的建设全面铺开后,建筑工程部队改为企业,归建筑工程部领导。他们这个师改为工程部第三工程局。安崇文调到三局二公司任经理,当时二公司担当苏联援建的156个项目中的发电厂、橡胶厂、化肥厂、水厂等关系国计民生的重大建设项目,有8个不同专业的公司、厂,万余人参加施工。像这样大规模工业建设在中国还是刚刚起步,为顺利完成建厂任务,现场成立了综合施工总部,统一指挥,他任总指挥,全面负责。为按期完成任务,他提出了一个总体施工方案,大的方面按各厂互相依存关系,以生产工艺配套要求为中心,组织若干个战役;又在每一个厂房的施工中采取立体交叉作业的办法,把地下管道的铺设和地上管线架设、大型设备安装和厂房建设有机结合起来;施工中又进行了细致的组织工作,做到环环紧扣,高度协调一致的施工方案,得到建设单位和各施工队伍的全力支持。

因为计划周到、措施得力、责任明确,各参加施工的队伍都以高度的责任心,努力奋战,现场出现问题时,指挥部及时到现场解决,并总结经验改进方法。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克服了种种困难,建厂任务提前一年多完成,受到化工部的表彰和苏联专家的称赞。

1969年,“中华之最”的甘肃高扬工程(472米)电力提灌景泰川30万亩的工程上马,除国家投资外,甘肃省发扬艰苦奋斗、自力更生的精神,动员全景泰人民和几十家大中型企业、厂(其中总公司有10个单位参加)上山参加开发一期工程的战斗。省委提出两年上水,3年收益,5年建成的奋斗目标。到1970年,工程已初具规模,将进入建设高潮的前夕,总公司在总结前一段工作经验的基础上,为协调一致,加快建设步伐,保证一期工程的按期完成,在现场成立总指挥部,集中优势兵力打歼灭战,调安崇文任总指挥。他勇敢接受任务,担起重任。

安崇文到农场后,在全面细致调查研究摸清情况后,提出一个作战方案。经总公司党委批准,发挥建设队伍的优势,集中了铲运机、推土机等大型机械十余台,在技术人员的配合下,在分配给他们2万亩高低不平的荒滩上,用机械大面积平整土地,把土地完全改造成适应机械化作业的良田。把干、支、农渠按计划全部开挖出,并用砼板砌好,进水口设置了凉水器,形成整体合理的灌溉体系,道路四通八达,农场里星罗棋布,又加快了房舍的配套建设,作到各自独立又互相呼应的有机整体。不到一年的时间,经过大家同心协力,努力奋战,引水上水的先期准备工作全部就绪。

1971年10月1日,黄河水成功地引上景泰川,当时看到万民见水后的那种狂热的喜悦之情,使人万分感动。从此结束了景泰人民“望河兴叹”、“水在底下流,人在高处愁,禾苗枯黄焦,十种九不收”的悲惨历史。给景泰人民带来了欢乐生机,开辟了走上致富的道路。

随着形势的发展,“物转星移”,把各农场合并成一个总场,干部也不再参加轮流劳动,农场的性质完全变了,他的历史使命也结束了,不久被批准离休。离休后,又被离休老干部选进《“离休干部协会理事会”》连任副理事长并兼任秘书长,为老干部工作达1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