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锡伯族资料库
>
专题库
>
综述与历史篇
>
综述(上)(佟加·庆夫)
综述(上)(佟加·庆夫)
发布时间:2023-04-15 16:08
994

       锡伯族是中华民族56个民族大家庭中的一员,也是全国28个人口较少民族之一。锡伯族古老强健,勤劳勇敢,善骑善射,能歌善舞,拥有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锡伯族分居辽宁、吉林、黑龙江和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呈小聚居、大分散状。据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统计数,全国锡伯族有近20万人口,其中辽宁省近14万人,吉林省近4000人,黑龙江省近9000人,新疆近4.5万人。

锡伯族的历史源远流长,其先民是中国东北地区的古代鲜卑人。鲜卑属于上古东胡的一支,西周时期,东胡被匈奴击败,散居鲜卑山(大兴安岭)者便以鲜卑为名。东汉以前,其祖先拓拔鲜卑活动在以大兴安岭“嘎仙洞”为中心的地带,以渔猎为生。后来,鲜卑人逐渐强大起来,至两晋南北朝时期,鲜卑形成几个大部落,陆续扩张南迁至中原地区,并建有国家政权。慕容氏建有前燕、后燕、南燕、西燕。秃发氏建有南凉。拓跋氏建有代,后改称魏,史称北魏。自北魏以后,入主中原的鲜卑在汉族文化的强大影响下,从原始社会发展到封建社会,并融入汉族。当拓跋鲜卑(北部鲜卑)的主体不断南迁并入主中原时,其中一部分仍居留在大兴安岭嘎仙洞及黑龙江、嫩江、辽河流域一带。这部分人在历代汉文书籍中,不同历史时期不有不同的写法。西汉末年称“须卜”;东汉以后称“鲜卑”、“西俾”、“犀纰”、“私比”、“师比”等;北魏、隋唐宋时期称“室韦”、“失韦”、“失围”;元朝称“失比”、“失比尔”;清朝时期“实伯”、“斜婆”、“洗白”、“史伯”、“西北”、“席北”、“席北”、“锡北“、“锡卜”、“锡窝”、“锡伯”等。辛亥革命后,“锡伯”之称基本定型。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在民族识别时,“锡伯”作为锡伯族的名称确定了下来。

       嘎仙洞是锡伯族的祖居地,明末清初锡伯族生活在大小兴安岭、呼伦贝尔草原一带,后来移居到嫩江、松花江流域,过着渔猎生活。明万历二十一年(1593)九月,东北地区的九个部落联合进行反抗后金领袖努尔哈赤统一东北各部落的军事斗争,结果兵败部落灭亡,锡伯族的部分贵族和平民陆续归属后金。归属后金的锡伯族人先后被编入满洲八旗,农耕方式的生产关系得以逐步形成和发展。康熙三十一年(1692),锡伯族比较集中地编入满洲八旗,以加强黑龙江和吉林地方的防务。康熙三十八年至四十年(1699~1701),清政府又将安置在齐齐哈尔、伯都纳和吉林乌拉等地共七十四个牛录的锡伯族人分别迁至京师(今北京)和盛京(今辽宁省沈阳市),按牛录居住,男丁当兵,闲散耕种,女人纺织,由此改变原有的渔猎生活方式,开始以村落定居方式从事农业生产,并全面接受八旗文化。

       辽宁省是锡伯族的老家,也是中国锡伯族最主要的聚居地,共有锡伯族人口132615人,约占全国锡伯族人口的70.23%左右。主要居住在沈阳市、开原市、凤城市、义县、瓦房店市、锦州市等地。辽宁省内有6个锡伯族乡镇、18个锡伯族村。锡伯族乡镇分别为:沈阳市沈北新区兴隆台锡伯族镇(兴隆台街道)、黄家锡伯族乡(现为黄家街道)、石佛寺朝鲜族锡伯族乡(现为石佛寺街道),丹东市东港市龙王庙满族锡伯族镇,铁岭市开原县八宝屯满族锡伯族朝鲜族乡,锦州市义县高台子满族锡伯族乡。辽宁省锡伯族人口占全国锡伯族人口总数的77.7%左右。

       沈阳市是辽宁省锡伯族人口最多的城市,而沈北新区又是锡伯族相对比较聚居的社区,在沈北新区兴隆台锡伯族镇建有兴隆台锡伯族九年一贯制学校,开设锡伯语课程。历史悠久的太平寺(又称锡伯家庙)就坐落在沈阳市内,它是全国锡伯族的朝圣之地和著名的旅游景点。20世纪80年代以来,辽宁省建立了锡伯族史学会,沈阳市、大连市、抚顺市、凤城市、义县等市县都建立了锡伯族联谊会、锡伯族研究会等群众性学术团体,积极开展对锡伯族历史文化的搜集、整理和研究工作,多次召开有关锡伯族的学术研讨会,出版多部著作,发表多篇论文,并开展了富有成效的联谊活动。近年来,辽宁省锡伯族传统文化发展取得了显著的成绩,2004年,西迁广场和西迁纪念馆在石佛寺朝鲜族锡伯族乡建成。目前,以沈阳市沈北新区为重点,已经建成锡伯族文化广场;锡伯族博物馆已经奠基,计划于2016年建成;图伯特纪念馆正在筹建。2013年11月“沈阳市沈北新区锡伯族研究会”正式成立,该研究会旨在整合全国锡伯族研究资源,共同为推动锡伯族传统文化的发展,弘扬锡伯族西迁爱国主义精神和民族团结作出贡献。出版了《锡伯族源流考》《中国锡伯族》《锡伯族》《沈北锡伯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图典》《老人·老事·老家》《锡伯族民间故事集》《锡伯族图录》《中国锡伯人》《锡伯族民歌集》《锡伯族谚语选》等多部著作。辽宁省所辖各市县还编写出版了《沈阳锡伯族志》《锦州锡伯族志》《抚顺锡伯族志》《丹东锡伯族志》《大连锡伯人》《开原锡伯族风情》《义县文史资料》等文史资料类的地方性志书。大连锡伯族研究会创办《大连锡伯族研究文集》,先后出刊第一、二辑和两本画册。与此同时,沈阳市积极加强对锡伯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挖掘、整理和保护工作。为更好地保护、传承和弘扬锡伯族民族传统文化,合理开发利用锡伯族文化资源,锡伯族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也在积极论证筹建中。

       在辽宁这块土地上,涌现出许多锡伯族的优秀儿女,有第一位锡伯族女中国共产党党员李芳(1909~1987);曾任江西省委书记的傅雨田(1915~2003),曾任吉林省副省长的关俊彦(1885~1971年)等。多年来,许多锡伯族有识之士为弘扬和传承锡伯族文化积极奔走、默默奉献,大连沈空军干休所的那启明老先生就是典型代表,还有曾任全国政协委员的关在汉,全国人大代表关余安、孙兴武、贾常生等,他们都为锡伯族的发展做出了自己的贡献。

多年来,许多锡伯族有识之士为弘扬和传承锡伯族文化积极奔走、默默奉献,大连空军干休所的那启明老先生在抗美援朝战争中曾经打落三架美国战机,离休后走遍东北三省和新疆各地,搜集整理有关锡伯族的历史文化资料,撰写出版了《中国锡伯人》等多部著作。还有曾任全国人大代表的孙兴武、贾常生等,他们都为锡伯族的发展做出了自己的贡献。

       吉林省也是锡伯族的故居地,据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吉林省有锡伯族人口3452人,长春市685人。吉林省锡伯族主要聚居在位于吉林省西部松花江江原上扶余县和前郭尔罗斯蒙古自治县。1980年7月至1981年7月两次考古发掘过程中,在吉林省长春市榆树县大坡镇老河深村出土文物5000多件,其中清理出中层锡伯族祖先拓跋鲜卑汉代古墓葬129座,最为文物考古工作者惊叹不已的是6件完整的拓跋鲜卑鎏金神兽牌饰,经鉴定表明了长春市是锡伯族祖先拓跋鲜卑重要的祖居地之一,早在东汉初期鎏金技术就已被锡伯族祖先拓跋鲜卑所掌握。这次发掘工作成果得到全国锡伯族同胞们的认可,长春出土的文物 “锡伯瑞兽”,成为锡伯民族惟一鲜明的族别标志。《魏书》上记载的“飞犀”传说在吉林省长春出土文物中第一次得到了证实,史学界一些人把吉林省长春市称作“飞犀故里”。

       吉林省锡伯族乡村有:吉林省扶余市三骏满族蒙古族锡伯族乡,该乡有两个锡伯族村,即东达户锡伯村、西达户锡伯村;此外,还有松原市前郭尔罗斯蒙古族自治县吉拉吐乡锡伯屯村。吉林大地岁月不居,地杰人灵。早在唐代锡伯族先人便在这里沿嫩江、松花江而居,繁衍生息,晋奉“军粮贡”。至后金末期,锡伯族纳尔浑部、苏完延部、卦勒察部先后奉命在伯都讷集结,南迁辽宁、北京、内蒙古等地。这里民俗风情,名胜可观。有纳尔浑弘远寺遗址,苏完延古城遗址、卦勒察古贡遗址分布省内各处,锡伯族纳尔浑古琴、苏完延古琴、卦勒察古琴的发现和修复使之古代文化大放异彩。

       长达上千年的锡伯族贡品文化几乎涵盖了吉林省内所有的土特产品。据史料记载,公元661年(唐朝龙朔元年),应唐王朝募兵拜将之邀,黄头南室韦西北部佟、关、苏、富、杨五大氏族军事联盟从今蒙古国境内的西伯利亚南麓的肯特山脉、克鲁伦河流域的不儿罕山峰地区起兵助战东征的唐将薛仁贵,一举攻克扶余。公元667年南下攻克今吉林省伊通境内(古称“金山”)的高句丽三座山城,即南苏、木底、苍岩三座城池。此后留居在吉林大地,担负起屯垦戍边“军粮贡”等一系列贡品文化的历史使命。经研究表明,吉林省水稻栽培技术不是近代因为朝鲜族或日本人迁徙而引入的。锡伯族祖先经过上千年的选育良种,自唐代至清代都曾经是历代皇室的贡品——锡伯贡米而享誉遐迩。除上述锡伯贡米以外,贡品还有鳇鱼贡、欧李贡、锡伯茶叶贡、石蜜贡、柳叶贡、御耳贡(即木耳)、参茸贡、辛夷贡、林蛙贡、山珍贡(包括坚果、菌类、山野菜等)、东珠贡、郁金香贡、雪菊贡、美女贡等。吉林省锡伯族留传下来的独具地域特色民俗文化,有锡伯玉足文化(因为无字达意,所以男方对女方行“吻足礼”,即“闻足择偶,亲足定亲”,用这种奇特的方式求偶婚配)、锡伯瑞兽文化、锡伯医药文化等;吉林省历史上锡伯族古老的传统民俗节日,有玉足节、欧李节、柳叶节、辛夷节、鳇鱼节等。吉林省长春市于2009年9月5日(农历七月十七日)成功举办了中国长春首届锡伯族玉足节,新疆、北京、辽宁、黑龙江等省市派出代表团前来观摩。

       2014年3月18日,由吉林省民俗学会锡伯族医药文化遗产研究中心牵头,吉林省民俗学会长春锡伯族文化专业委员会、吉林省民俗学会长春锡伯族艺术团、吉林省锡伯贡文化科技研发有限公司参与,与长春市净月高新区玉潭镇锦竹社区、吉林省长春市锡伯族新兴文化产业合作项目研发基地签署了为期10年的《关于共建吉林省长春市锡伯族新兴文化产业合作项目研发基地协议书》,拟定在净月玉潭镇辖区内的锦竹东路路段上共同打造“锡伯族文化产业一条街”。当消息传出后,新疆乌鲁木齐、伊犁、察布查尔锡伯自治县文化部门和民营企业负责人前来考察,观看了由吉林省锡伯贡文化科技有限公司制作的《锡伯瑞兽》《锡伯鳇鱼贡》樟木木雕工艺品,对该公司具备设计、加工能力表示赞许,愿意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共同联手在长春打造国内首家锡伯族旅游工艺品、纪念品研发基地。上述两件木雕作品还参加了2013年吉林省第四届旅游商品博览会评选活动中获奖。

       锡伯佟氏仁德堂在净月玉潭镇锦竹社区吉林省长春市锡伯族新兴文化产业合作项目研发基地,通过教学、成果展示和亲身体验,方法简便、疗法独特、疗效可靠、应当保护。经该研究中心挖掘、制作、恢复生产的以白桦、岳桦嫩叶制作的“锡伯茶”、“锡伯高山茶”,含人体所需的微量元素锗的成分,具有清理血液中毒素垃圾的作用,欧洲医学家称之为“21世纪的救世锗”,近年来发现其氨基酸含量每升可达17579.4㎎,北茶保健养生功能高于南茶。以柳树的嫩叶、嫩枝、嫩芽为主要原料的“锡伯贡茶”,各自独领风骚。“柳叶茶”具有清肝利胆、预防肝病功效,“柳芽茶”用于祛湿散风、防治风湿性关节炎,而“柳枝茶”则用于壮骨利尿、利于跌打损伤的恢复。这些早已失传的吉林省锡伯族传统产业正在重现人们的视野,重上人们的餐桌。

       在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吉林省涌现出关俊彦、关靖寰、关鹤童、傅雨田等知名人物。吉林省先后有21名锡伯族人被选为省、市县各级人大代表;23人担任省、市、县级政协委员。散居在长春、吉林两市的锡伯族故乡在辽宁,又以祖籍沈阳、开原居多,具有人才优势。20世纪90年代末期,国家公布的按照新的国际通用的(PQLI)人口素质衡量标准统计结果,锡伯族人口素质质量居于全国各民族之首。仅在长春市居住的685名锡伯族中就有正、副教授18名,正、副研究员6名,占长春市锡伯族人口3.5%。近年来有39名锡伯族学子留学旅居海外,分布在美国、加拿大、俄罗斯、澳大利亚、英国、法国、德国、意大利、西班牙、日本、韩国、奥地利、比利时等国。1989年10月,经长春市政府批准成立了单一民族的社会组织“长春市锡伯族联谊会”;2005年10月,吉林省扶余县成立了三骏满族蒙古族锡伯族乡;2007年以来先后成立了吉林省民俗学会长春锡伯族文化专业委员会;吉林省民俗学会长春锡伯族艺术团;2009年9月9日,成立了迄今国内惟一的吉林省民俗学会锡伯族医药文化遗产研究中心。

       吉林省锡伯族民间社会组织多年来开展对北魏以来近两千年历史文化的传承和挖掘整理,锡伯族民俗文化、锡伯族断代历史研究、锡伯族医药文化遗挖掘整理、开发相关产品等工作(现已开发佟氏仁德堂系列医疗产品),编写出版了《锡伯先祖传记》《谈古论今话锡伯》等著作。改革开放以来,吉林省锡伯族在各级党委、政府的重视和支持下,频繁地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辽宁、黑龙江、北京、内蒙古等省、市、区的锡伯族进行交流往来,增进了民族团结,学到了外地锡伯民族工作的先进经验。自上个世纪80年代开始,吉林省锡伯族先后在各级党委、政府和民族、文化、教育等有关部门组织下6次进疆,开展联谊活动。并在吉林省内开展了“三个好地方”(即新疆是个好地方、伊犁是个好地方、察布查尔是个好地方)的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教育活动。在此基础上,在吉林省民委和长春市民委的重视和支持下,经过全省锡伯族同胞通力协助,于2004年5月由吉林电视台(卫星频道)录制完成了七集专题片《锡伯之歌》。播出以后,反响良好。全省锡伯族同胞一致认为,这部电视专题片成功播出,是吉林省改革开放30多年来反映锡伯民族历史文化和民俗风情的经典之作,是吉林省各级党委、政府和有关部门为活跃锡伯族人民文化生活办的一件大好事。协助长春电视台摄制的《锡伯族人民欢欢喜喜过大年》等电视专题片。此外,由吉林省锡伯族词作家赤云、音乐家关伯衡创作的《喜利妈妈之歌》、《插稻秧的锡伯姑娘》、《长春》等脍炙人口的歌曲,于1995年由吉林省文化厅、省群众艺术馆专辑成册。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吉林省锡伯族搜集整理纳尔浑、苏完延、卦勒察三个古老部落的历史故事和传说的热情十分高涨,自发地将已经整理出的传说故事和民族古俗改编成舞蹈、民乐合奏曲和古装神话电视连续剧脚本。如长春锡伯族艺术团原创舞蹈,主要有《欢乐的玉足节》《雅琪娜》;长春雅乐艺术团原创作品有:民乐合奏《苏完延欢歌》(原名《瑞雪丰年美长春》)、舞蹈《东珠女》、《御耳阿侬》(即“采木耳的小阿妹”)等。此外,大家还深入民间搜集整理出流传近千年的锡伯族古琴辞:《纳尔浑》《祈愿苏完延》。对现已挖掘整理出的传说故事正在着手制作锡伯民族动漫产业作品;有《鳇鱼坟》《仙鹤神女雅琪娜》《锡伯娃娃》《西北天宫的传说》《采珠女与珍珠仙女》《锡伯瑞兽传奇》(又名《取尔特》)、《纳尔浑白塔的传说》《相思谷传奇》等等。又如,开展独具吉林省和长春市地域特色的锡伯族影视剧创作的历史题材,有《白大将军》《旺增活佛》《觉罗公主》等;现代题材有《将军屯里的新鲜事》(又名:《在那片神奇的土地上》)《六月椴花香》等;古装神话题材,有《净月潭传奇》(又名:《净月女神》)、《姊妹潭传奇》等,其脚本均在构思中。吉林省锡伯族传承工作受到了各级党委、政府领导的重视和肯定。2013年2月1日,受到现任吉林省级领导、原长春市主管文化工作的副市长吴兰的肯定,并提出了殷切的期望。

       黑龙江省的锡伯族是该省十个世居少数民族之一。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锡伯族与其他兄弟民族一道,为开发和建设黑龙江做出了很大贡献。

康熙三十一年(1692年)清政府将依附科尔沁蒙古的锡伯族赎出,驻防齐齐哈尔、伯都讷(今吉林扶余)等地,之后多次调防。如,哈尔滨市何成的家谱记载:康熙二十六年由新城伯都讷拨往凤凰城西小四台子,编入牛录,为正红旗,居兵。之后,这些地区的锡伯族奉旨南迁,驻守盛京(今沈阳)、京师(今北京)等地,黑龙江省锡伯族人口减少。乾隆和嘉庆年间,北京、沈阳、复县、金县、岫岩、凤城、彰武、法库等地的部分锡伯族奉旨迁出,北返黑龙江地区,主要驻守在双城、阿城、拉林、肇源等地,黑龙江锡伯族人口增加。现在生活在黑龙江省的锡伯族,大多是这个时期北返锡伯族的后裔。黑龙江省锡伯族散居于哈尔滨市、齐哈尔市、大庆市、鸡西市和肇源县、杜尔伯特蒙古族自治县、宝清县等地,形成大分散、小聚居的分布特点。由于历史原因,黑龙江省锡伯族人口的历史记载不详。据历史档案记载,康熙三十一年(1692年),驻守齐齐哈尔的披甲、附丁共3600人。至康熙三十八年(1699年),黑龙江地区锡伯族人口1万余人。至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仅双城堡(现为哈尔滨市双城区)地方旗属户口统计记载,锡伯3896人。

       1949年新中国建立之前的黑龙江省锡伯族人口统计数据空缺。由于历史、社会等多方面原因,1953年全国第一次人口普查统计,黑龙江省仅有锡伯族人口41人,1982年全国第三次人口普查统计,黑龙江省锡伯族人口2646人。不过,1985年《黑龙江民族志.锡伯族篇》编写组在双城县调研时的不完全统计,仅双城县锡伯族人口1870户,7404人。1990年第四次人口普查统计,黑龙江省锡伯族人口9181人。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统计,黑龙江省锡伯族人口8886人。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统计,黑龙江省锡伯族常住人口7608人,双城市锡伯族常住人口仅为1998人。

       截至2014年12月底,全省建有1镇4村,即双城市农丰满族锡伯族镇,农丰满族锡伯族镇双利满族锡伯族村(原名为新镶白旗四屯),公正满族乡康宁满族锡伯族村(原名为正蓝旗三屯),水泉乡大义满族蒙古族锡伯族村(原名为镶黄旗二屯),兰西县榆林镇林强满族锡伯族村。

双利锡伯族村有404户,1446口人,其中有锡伯族102户,418口人。该村位居农丰镇正东6公里处,地势高而平坦。现有耕地9064亩,人均6.3亩;有草甸子2200亩,是打草放牧的好地方。2001年农丰镇人均收入2496元,双利村人均收入2561元。农作物以玉米、大豆为主,善养奶牛黄牛。村中有米面加工厂、机械修理部、服装经销店,还有搞运输和远在俄罗斯搞经商的等,社会经济活动活跃。

       康宁锡伯族村坐落在双城市区北部,距市区18公里,在乡政府正西,距乡政府所在地2公里。它与农丰双利锡伯族村相邻。康宁锡伯族村有580户,1916口人,其中锡伯族132户,550口人。该村于、吴、佟、赵、刘、莫姓锡伯族居多,他们的先祖是清朝嘉庆年间从辽宁的金州、凤城等地迁来的。该村有耕地12116亩,人均6.3亩,主要农作物是玉米、大豆、水稻等。全村养奶牛400多头,黄牛200多头,还有一个存栏300多头的猪场。2001年公正乡人均收入2460元,康宁村人均收入2490元,在乡人均收入以上。

       锡伯族姓氏很多,据史料记载有九十多个姓氏(哈拉)。据20世纪80年代统计,黑龙江省锡伯族有锡伯族姓氏63个,如何、佟、傅、吴、于、关、安、白、莫等。据20世纪90年代学者研究,称锡伯族姓氏503个。这些姓氏多为锡伯族姓氏的读音简化为相近的汉姓,并非是原姓氏。根据考证,锡伯族原姓氏有:瓜尔佳氏(简化为关姓),吴扎拉氏、吴雅氏(简化为吴姓),何叶尔氏、何舍哩氏(简化为何姓),安也勒氏(简化为安姓),哈斯胡里氏、胡西哈里氏(简化为胡姓),图克色里氏(简化为佟姓),完颜氏(简化为王姓),永妥里氏(简化为永姓),贺在尔氏(简化为贺姓),扎斯胡里氏、张佳氏(简化为张或扎姓)杨吉尔氏、杨佳氏(简化为杨姓),那拉氏(简化为那姓),伯佳氏、巴雅拉氏(简化为白姓),苏穆录氏(简化为徐姓),蔡佳氏(简化为蔡姓),苏穆尔氏(简化为苏),宁武图氏(简化为刘姓),郭尔佳氏(简化为郭姓),莫图里氏(简化为莫姓),等等。还有一些姓氏是锡伯族女子与汉族通婚,民族随母、姓氏随父演变而来的,如田、林、孟、郝、谷、李等姓氏。

       在长期的历史进程中,黑龙江省锡伯族的经济社会经历了渔猎时代、畜牧时代、农耕时代。多次的历史大迁徙,对锡伯族经济社会的发展也产生了很大的影响。辛亥革命以后,由于军阀割据和混战,社会动荡不安,特别是日本帝国主义者入侵东北,更使锡伯族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正常的民族成份都不得申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黑龙江地区的锡伯族人才得以扬眉吐气,当家做了主人。从此,黑龙江省锡伯族的经济社会发展在各方面都取得了可喜的成绩。

在中国共产党的民族政策指引下,确立了新型的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的民族关系,黑龙江省锡伯族以平等的身份参与国家与地方的管理,在民族内部事务的管理方面发挥着主导作用。1980年黑龙江省政府确认锡伯族为黑龙江省世居民族之一,得到了各级政府的认同,并作为专门一篇,写进了官方志书——《黑龙江省志·民族志》。

       黑龙江省锡伯族与全省各兄弟民族一道经历了互助组——初级合作社——高级合作社——人民公社——联产承包责任制的艰难而曲折的历程。在这一历程中,锡伯族人组织起来,不断发展生产力,经受了计划经济的磨合,又迎来了市场经济的新时代。在党和政府有关部门的领导和帮助下,锡伯族逐渐积累了有关市场经济的知识和经验,不断提高了自身素质。锡伯族还积极投身于市场经济的大潮中。分布在农村的锡伯族,进行了种植结构调整,重视乡镇企业和副业的发展,努力使锡伯族的产业形成多元化格局。城市的锡伯族人创办了哈尔滨锡联工贸公司,开展经营活动,涌现出温安禄、赵秀芬、赵英伟、张立军等一批企业家。

       黑龙江省锡伯族人历来重视文化教育,在锡伯族地区建立了完备的教育网点,培养和造就了一批献身于民族教育事业的锡伯族教师队伍。部分地区锡伯族考生中考时实行加分录取政策。2005年省人大决定锡伯族考生高考时实行省属高校降低分数段录取政策,现在实行省属高校加分录取政策。一批锡伯族文化名人脱颖而出,著名农民作家高风阁创作的的小说《垫道》受到原文化部部长茅盾先生的称赞。著名石上微书专家关柏春的艺术作品其艺术作品被中国民族博物馆收藏,并在人民大会堂展出,引起了国内外的关注,现为深圳工艺美术大师。作家张卓桥、何久成的多部文学作品先后获得全国、省级和市级奖项,部分作品被改编为影视作品。记者王绍枫发表多篇新闻通讯并出版作品文集。2015年由中国作家协会编辑、作家出版社出版发行的《新时期中国少数民族文学作品选集》锡伯族卷中,何久成的小说《美丽的复仇》、王绍枫的散文《啊,达子香你为什么悲伤?》和诗歌《嘎仙洞前有条河(外一首)》,被选入其中。卫生医疗人才队伍中,李为民是黑龙江省乃至全国治疗心脏病方面的知名专家。安兆一创建了兰西锡伯族博物馆,成为展示锡伯族独特魅力、传承锡伯族文化的重要载体。黑龙江省锡伯族的民族体育事业,在政府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得到了重视。如锡伯族传统体育项目“打瓦”,先后在哈尔滨市和黑龙江省的少数民族运动会上进行表演和比赛。

       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黑龙江省锡伯族中有于世春、蔡纯生、付明彧、温晓君、何生林、关仲云等30多名各级人大代表、政协委员、青联委员、妇联委员参政议政,在各自的岗位上发挥着积极作用。据不完全统计,截至2013年底,黑龙江省锡伯族各级干部和各类技术人才510人,按照单位性质分,行政参公单位200人,包括厅级干部5人,处级干部27人,科级干部91人。事业单位专业技术人员310人,高级84人,中级52人,初级174人。各级领导干部都得到培养使用,一批专业技术人员成为各自领域的业务骨干。

       黑龙江省以及部分市的锡伯族有识之士先后成立了多个锡伯族社团组织,广泛联系同胞和其他民族,促进民族团结,开展学术研究和联谊活动。1988年成立了“哈尔滨市锡伯族联谊会”、1988年成立了“齐齐哈尔市锡伯族联谊会”、1996年成立了“黑龙江省锡伯族研究会”、“鸡西市锡伯族联谊会”,利用多种方式开展黑龙江锡伯族历史、文化、经济等方面的研究和锡伯族的联谊活动,成功举办了几次大型学术会议,在全国产生了广泛影响。《锡伯族今昔》作为会刊,至今已出19期,在省内外锡伯族中产生了很大反响。黑龙江省锡伯族学者和研究锡伯族的专家,已经出版了10余部专著、合著,100余篇学术文章见诸各级报刊,对研究、了解和宣传黑龙江省的锡伯族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改革开放以来,黑龙江省锡伯族社会团体以及锡伯族同胞,频繁地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辽宁、内蒙古、吉林、北京等省、市、区的锡伯族进行交流往来,增进了民族团结、增长了见识、学到了外省市区锡伯族的先进经验,提高了民族素质。

 

2023年04月1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