锡伯族是新疆13个世居民族之一。现今新疆的锡伯族是清朝乾隆二十九年(1764)从辽沈地区西迁伊犁戌边的锡伯族军民的后裔,现已繁衍至第十代。新疆的锡伯族呈大分散、小聚居的分布格局。万人以上的小聚居地为察布查尔锡伯自治县,千人以上的散居地为伊宁市、巩留县、霍尔果斯市伊车嘎善锡伯族乡、塔城市、克拉玛依市和乌鲁木齐市等。之外全疆各地州市均有锡伯族人工作或居住(上百人、数十人或数人不等)。
乾隆二十七年(1762)清政府在伊犁惠远城设置伊犁将军,管辖西域军政和行政事务。当时沙俄不断蚕食我国西部领土,清政府深感防守西部边境的兵力不足,于乾隆二十九年(1764),从辽沈地区调遣锡伯官兵1000余名,连同眷属共4000余人,西迁至新疆伊犁地区戌边。他们分两队从盛京出发,跋山涉水,饱经艰辛与磨难,完成了万里西迁,抵达伊犁。乾隆三十一年(1766),锡伯军民受伊犁将军派遣,南渡伊犁河在今察布查尔境内驻防,被编为锡伯营(共为八旗),驻守中俄西部边境的18座卡伦(边防哨所)。同时还驻守和换防塔尔巴哈台(今塔城市)、喀什噶尔(今喀什市)、英吉沙尔(今英吉沙县)等重镇。在历史的演进中,西迁锡伯族军民戍边屯垦,保家卫国,造就了伟大的“西迁”精神,为祖国的统一、边疆的稳定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谱写了抵御外辱、开渠辟地、发愤图强、不懈奋斗、建设美丽家园的壮丽画卷。
道光八年(1828)初,锡伯族官兵参加平定张格尔叛乱的战争,配合清军在喀尔铁盖山叛酋张格尔。之后锡伯族官兵还先后参加了平息七和卓之乱、平息倭里罕之乱、反抗“苏丹汗国”的斗争以及反抗沙俄侵略者占领伊犁的斗争等一系列政治、军事斗争,为保卫祖国家领土完整、维护新疆的稳定做出了重大牺牲。咸丰末年,为了抵御沙俄对我伊犁边界的侵袭,500余名锡伯族官兵在霍吉格尔一带参加了与俄军的作战。1944年,在三区政府的领导下,成立了锡伯族独立骑兵连。1945年5月,在永集湖、八家户、精河一带同国民党军队战斗中,有鄂国等34名战士牺牲,锡伯族独立骑兵连荣获了三区政府授予的“英雄连”称号。
1802~1808年,锡伯营军民在总管图伯特的带领下,在察布查尔山口开凿,引伊犁河水上岸,开挖东西长200余里、渠深3.3米、宽约4米的察布查尔大渠,开垦农田近8万亩。察布查尔大渠挖成后,锡伯营八个牛录军民由伊犁沿岸依次向大渠两岸地带搬迁,筑堡屯居,逐渐形成今日察布查尔锡伯自治县八个牛录的居住格局,锡伯族军民在亘古荒原上建设起自己美丽富饶的家园。察布查尔大渠被锡伯族人民称为“母亲渠”,有大量歌颂布哈的诗歌、散文、小说、歌曲和影视作品问世并流传。察布查尔大渠迄今已渡过207年的历史长河,承载着当年锡伯族军民的奋发图强精神和内容丰富的农耕文化。察布查尔大渠迄今依然是伊犁河灌区中的重要水渠之一,养育着察布查尔地区约14 万各族儿女。1954年,察布查尔锡伯自治县成立时,就以察布查尔大渠名称命名自治县的名称(察布查尔在锡伯语中意为粮仓)。
有清一代,开挖察布查尔大渠的成功经验和先进技术,由清政府大力推广,成为伊犁各兵营学习的榜样。带领锡伯族军民开挖察布查大渠的锡伯营总管图伯特受到嘉庆皇帝的靓见,绘图紫光阁。锡伯族军民利用自己的成功经验和技术,先后在塔尔巴哈台、博尔塔拉、巩留等地开挖了十余条水渠,开垦大片农田,帮助当地居民发展生产,建设家园,为北疆地区的农业生产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
在新疆锡伯族长期的戌边屯垦生活中,在保卫祖国、建设边疆的战斗历程中,先后涌现出诸如图伯特、额尔固伦、舒兴额、纳松阿、博尔果素、萨凌阿、喀尔莽阿等英雄人物;涌现出诸如色布希贤、西吉尔浑、萨拉春等振兴本民族教育事业的教育家;涌现出诸如何叶尔柏林、管兴才、郭基南、穆旭东等著名诗人、作家和翻译家,他们为国家为民族事业的发展做出了杰出贡献。
锡伯族有自己的语言文字——锡伯语和锡伯文。新疆的锡伯族保留和使用着本民族的语言文字—锡伯语和锡伯文(由于历史的原因,东北地区的锡伯族早已失去本民族的语言文字,改用汉语汉文)。锡伯语和锡伯文是新疆语言文字管理的6 种语言文字之一,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锡伯语言文字的基础研究与规范化、标准化和信息化建设取得一系列成果,制定公布了信息技术相关国家标准,研制开发了锡伯文办公、排版系统等应用软件,规范了一万余多条名词术语,有力地促进了锡伯语言文字的规范化应用。锡伯族专家和学者积极开展有关锡伯语言文化的搜集整理和研究工作,现已研撰出版大量著作,发表多篇论文。锡伯族古籍文献的整理出版工作取得骄人成绩,现已有数量客观的著作问世。锡伯族作家和诗人创作了多部文学作品,迎来了新时期锡伯族书面文学的繁荣发展。锡伯族口头文学的搜集整理工作被纳入自治区的民族民间保护文化工程,搜集整理出版了数量众多的民歌、谚语、民间故事等。锡伯族古籍文献的整理出版工作取得骄人成绩,现已有数量可观的著作问世。锡伯族作家和诗人创作了多部文学作品,迎来了锡伯族书面文学繁荣发展的新时期。
西迁锡伯族军民在长期戌边屯垦生活中,始终坚持发展本民族文化教育事业,从清朝末年就开始学习汉语,并派遣留学生到沙俄和苏俄留学(先后派出七批留学生,人数达60多人)。从辛亥革命初年就成立“兴学会”和“尚学会”等群众文化团体,创建本民族公校和高等学堂,开展新式文化教育。20世纪30至40 年代,成立本民族文化促进会,积极开展文学创作活动。改革满文,创制了锡伯文。建立了锡伯族历史上的第一所中学。创办了我国唯一乃至世界唯一的锡伯文报纸《察布查尔报》等。
新中国建立以来,锡伯族人民同新疆各族人民一道,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翻身得解放,各项事业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在社会主义的新时期,锡伯族人民发扬“西迁”精神,与时俱进,保护、传承和发展本民族的语言文字和文化教育事业,以包容、开放和积极进取的精神融入现代生活,成为与时代同步发展的现代民族。
察布查尔锡伯自治县是全国唯一以锡伯族为主体的多民族聚居的自治县、边境县、对外开放重点县、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也是伊犁州直四个维稳重点县之一。地处乌孙山地与伊犁河谷地之间,东邻巩留县,南以乌孙山分水岭为界与特克斯、昭苏两县毗连,西与哈萨克斯坦共和国接壤,北与伊犁州首府伊宁市隔河相望。全县总面积4485平方公里,下辖11个乡、3个镇、2个国营农牧场,驻县有建设兵团农四师67团、68团、69团等单位,总人口19.4万人由锡伯、汉、维吾尔、哈萨克等25个民族组成,少数民族占72%,其中锡伯族21000余人。
察布查尔锡伯自治县是中国的箭乡,锡伯族能歌善舞且喜爱骑马射箭和摔跤,享有“射箭民族”美誉。迄今完整地保留和延续着传统弓箭制作技艺,县域内建有传统弓和现代弓研究培训基地。2012年8月,中国第一个以弓箭文化为主题的博物馆——中华弓箭文化博物馆建成开馆。还成功举办了全国第二届传统弓射箭比赛、全国青少年射箭比赛。2012年,万人展演贝伦舞和射距最远木制传统弓箭创大世界基尼斯纪录。锡伯民族博物院被誉为国内一流的县级博物院。
察布布查尔锡伯自治县是锡伯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富集地,现存的锡伯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约有96个大类,242个小类。包括作为非物质文化载体的语言(满文和锡伯语文)、民间文学、传统美术、表演艺术、民俗活动、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的民间传统知识和实践、传统手工艺技艺,以及与上述表现形式相关的文化空间等。目前已搜集整理锡伯族濒临灭绝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108个,西迁节、贝伦舞、弓箭制作技艺、锡伯族刺绣、锡伯族民歌、锡伯族婚俗等6个项目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还有18项目个被列入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建有10个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传承基地和5个传习所。2012年建立自治区级锡伯族传统文化保护实验区。2013年,拍摄首部锡伯族数字电影《箭乡少女》,在中央电视台电影频道播映。目前,反映锡伯族西迁戌边屯垦历史的50集电视连续剧已完成剧本创作和开拍前的各项准备工作,将于2015年开拍。
在察布查尔锡伯自治县境内,具有锡伯语言文字传承、使用和发展环境,锡伯语言文字在日常生活、社会交际、报纸、广播影视、学校双语教学、社会用语用字、民间文化活动等重点领域得到应用。县域内的锡伯族传统文化,包括具有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的物质文化遗产,如靖远寺、图公寺、关帝庙、娘娘庙、卡伦、古墓葬、古建筑、石刻、铁雕、木雕、壁画等。有各个历史时代的重要实物、艺术品、文献、手稿、古籍、资料、实物等。有内容丰富的歌舞音乐、戏剧、曲艺、杂技、神话、诗歌、史诗、故事、传说、谚语等。有锡伯族生产生活中世代传承的人生礼仪、岁时活动、节日庆典、民间体育和竞技,以及有关生产、生活的习俗等。县域内还形成了锡、汉、维、哈等多种语言与文化和谐共存、交互发展的独特人文环境,为现代文化引领和创新驱动创造了良好的发展条件。
察布查尔锡锡伯自治县的八个牛录沿袭了清代伊犁锡伯营八旗的村寨形式,八个牛录为八个嘎善,一个嘎善是一个经济单位,在清代也是一个作战单位。牛录规模基本相等,新中国成立以前,每个牛录住有二三百户不等。过去为了防止外敌的入侵,每个牛录都围以高大的城墙,墙高近5—6米,宽4米左右,城墙上面人可以来回巡逻。每个牛录都有两条十字大街,街道两旁都植有杨树、榆树和柳树,各家各管自己的范围。锡伯族有个良好的传统习惯,选地盖房前先种植树木,因此,凡是他们居住的地方都是树木成林,郁郁葱葱,使人心旷神怡。民间有句谚语说:“来水前打坝口,盖房前先栽树”。在民间,评价一个农夫的勤懒,往往以种树的多少作为标准。锡伯族的庭院大小不等,有的面积有三四亩,有的则有七八亩地。庭院都呈南北长方形,四周都栽有各种树木。
锡伯族早期以狩猎、捕鱼为业,后来从事农业,兼营畜牧业、渔业及其他副业,现已兼营多种经济。锡伯族西迁伊犁后依然保持着捕鱼和狩猎习惯,每当春季人们纷纷到伊犁河边捕鱼,捕鱼方式有垂钓、撒网等。当地自然环境具有良好的狩猎条件,为喜爱狩猎的锡伯族人提供了发挥其特长的条件。每年冬天下雪后,猎人们带狗擎鹰,三五成群地到上述地区去狩猎。
锡伯族的传统交通工具为马、牛、骆驼、滑雪板、连轴转牛车、雪橇、独木舟、皮舟等。目前随着农村机械化程度的提高,交通运输工具也发生巨大变化,过去的主要运输工具,马、马车、牛车、毛驴车,已退居二线,只作为辅助运输工具。主要运输工具是小四轮拖拉机、汽车等。人们串门走亲戚,或办事、旅游都乘坐班车,到农田干活要骑自行车或骑轻便摩托车。在察布查尔锡伯自治县的锡伯族聚居区,乡与乡之间都通有公路,车路面虽不如等级公路,但还是比较平坦。农田进行田间规划,田间小路也可骑自行车。
锡伯族书面文学的代表作有散文《辉番卡伦来信》及史诗《离乡曲》《西迁之歌》《素花之歌》等。醒世作品有《劝学歌》《别再吸食鸦片烟》《老妇泪》等多部。现代文学有长篇、中篇、短篇小说、散文、诗歌、纪实、传记等体裁的作品,许多作家同时用锡伯文和汉文进行创作。
锡伯族口头文学(民间文学)有多个种类的民歌(情歌、叙事歌、苦歌、格言歌、习俗歌、婚礼歌、儿歌、新民歌等多个种类)、萨歌满(20 多种)、多则民间故事和谚语、谜语等。文学翻译在锡伯族文学当中占有一席之地。用满文或锡伯文翻译念说作品《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东周列国志》《封神演义》等多部长篇小说。
锡伯族的音乐及乐器分戏剧音乐和说唱音乐两类。戏剧音乐(称秧嘎尔牧丹),又分为平调和越调两种。说唱音乐曲式结构简单,大部分曲子以单乐段构成。锡伯族具有民族特色的乐器有菲察克、墨克纳、菲特合纳、绰伦、冬布尔、四胡、依姆琴等。其中有的是弹奏乐器,有的是吹奏乐器。
锡伯族的舞蹈分古典类和贝伦类两类。古典类包括萨满舞、狩猎舞、射箭舞、蝴蝶舞、铁锹舞、手鼓舞、编席舞、猴子舞等。贝伦舞类包括面具舞、跛子舞、单点舞、双点舞、王玛舞、伊克尔德克舞、醉舞、八乡舞、请安舞等。贝伦类舞蹈,多由双人跳,也有单人舞,其舞姿虽有连贯性,但没有故事情节。这类舞蹈粗犷短小,节奏明快,即兴表演,形象活脱。
在锡伯族的庙宇建筑上凝结了锡伯族丰富的工艺美术及其艺术想象力和创造力。过去,察布查尔各牛录都建有关帝庙、娘娘庙、八蜡庙等寺庙,在五牛录(孙扎奇牛录)还建有喇嘛庙——靖远寺,乃锡伯族庙宇建筑艺术之集大成者。在这些庙宇里都塑有各种姿态神像,到了惟妙惟肖的地步。
锡伯族的绘画艺术主要体现在祖先像、灶神像、萨满图上。所绘画像多系水彩画、油画,还有农民画。
刺绣是锡伯族妇女擅长的手工技艺。每年农闲季节,妇女除炊事缝补之外,就是施展其特有的手艺——绣花。装饰包、荷包、针扎等上面绣的花格外精美。此外,在门帘、墙帏、枕套、枕头、鞋面、坎肩、童装、手帕等上面都绣有五彩缤纷的花朵和各种神态的飞禽走兽,工艺精湛,富有民族特色。
锡伯族民间体育活动有射箭、摔跤、赛马、叼羊、游泳、举重、角力、棋类等。射箭是锡伯族男女都很喜爱的一项体育活动,1978年,察布查尔锡伯自治县修建了一座射箭厅,目前在各乡镇场和乡学校都成立了业余射箭队,为自治区射箭队输送后备运动员。20世纪80~90年代,锡伯族射箭运动员郭梅珍、汝光等参加国内及国际比赛,荣获多枚金银铜奖章,为祖国、为民族争得了荣誉。
摔跤也是锡伯族民间重要的体育活动。摔跤因不受场地限制,平时,中青年聚众的场合或劳动小憩之际进行自由较量。锡伯族曾为自治区输送优秀摔跤手。锡伯族摔跤运动员顾景林、马开等在国际国内比赛中取得了出色的成绩。
锡伯族在长期的生活实践中,积累了很多医药卫生知识和治疗方法,如接骨、推拿、按摩、扎针(火针、静脉放血)、拔火罐、刮痧等。有些病可自行诊治。或者请萨满、尔琪、相通治病。许多人相信他们确有一些简单的草药知识及理疗方法,如扎针、拔罐、刮痧、推拿、按摩等知识。
锡伯族信奉萨满教和喇嘛教,民间仍留存自然崇拜、祖先自然崇拜和萨满教的遗迹,但群众信奉宗教的程度不深,观念淡漠,以实用为崇敬的前提,有事则求拜,无事不拜,并未形成统一的宗教信仰。锡伯族在长期从事狩猎、农牧业生产过程中,产生了许多原始信仰现象,并成为精神生活的一部分。如海尔堪玛法崇拜(保佑牲畜繁殖的神灵)、喜林妈妈崇拜(保佑家宅平安和人丁兴旺的神灵)及祖先崇拜等。在这些神灵崇敬中,主要供奉保佑家宅、人丁平安兴旺的“喜林妈妈”和保佑牲畜繁殖的“海尔堪玛法”。在清代,锡伯族崇敬关羽,西迁伊犁后在各牛录都修建了关帝庙,其中镶黄旗(乌珠牛录)、和正蓝旗(纳达齐牛录)、镶白旗(孙扎齐牛录)的关帝庙较为壮观,现今乌珠牛录、孙扎齐牛录、纳达齐牛录庙宇遗址尚存,纳达齐牛录关帝庙2014年被列为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锡伯族崇尚礼仪,认为礼仪“重于山”。民间的礼仪主要有:满月礼、周岁礼、婚礼(一般举办三天)、葬礼(传统的葬礼比较繁杂)尊老爱幼、社会公德、礼仪礼节(打千、行礼、磕头)及禁忌(婚姻、丧葬、饮食、妇女、疾病等方面的禁忌)等。
锡伯族的半民族化节日有元旦、春节、清明节、端午节和中秋节等。本民族的传统节日有农历“四月十八”节(西迁节)和正月十六日的“抹黑节”。东北地区的锡伯族还过腊八节。
锡伯族的服饰一直保持着自己的特点,老年男子内穿用白平布(漂白布)缝制的小褂,外罩长袍,春秋季为夹袍,夏季单袍,冬季为棉袍。老年妇女主要穿长袍、坎肩儿和长裤,随季节而分单、夹、棉。颜色多以深蓝、黑、棕、灰色为主。扎裤脚。夏包头巾,冬季带棉帽。年轻妇女的服饰款式较多,主要穿彩裙、坎肩儿和长裤等。随着人们物质生活的提高,本民族的传统服饰文化逐渐向大众化、时尚化发展。
锡伯族的主食主要有小麦、稻子、玉米、高粱、黄米、小米等。锡伯族西迁到伊犁以后,主食结构发生了变化,主要以小麦为主;东北锡伯族的主食以水稻、高粱为主,小麦、荞麦、玉米为次。锡伯族的饮食种类较丰富,面食类有饼子(锡伯语额分,分为发面饼、死面饼、锅盔、馒头等多种);面条、拉面;馅食(有包子、饺子、韭菜合子、肉馅饼等)。米食有大米干饭、抓饭、大米(小米)稀饭等。副食品分肉食类和蔬菜类。肉食类以食牛、羊肉为主,兼食猪、鸡肉。吃肉的方法主要有两种,一是清炖,二是干炒。锡伯族从事渔猎业生产由来已久,吃鱼的方法也各种各样,除了红烧、油炸、清炖外,还喜欢吃蒸鱼等。
锡伯族食用的蔬菜品种主要有韭菜、辣椒、芹菜、西红柿、茄子、洋芋(土豆)、白菜、青萝卜、黄萝卜、卷心菜、豇豆、刀豆、香菜等。其中最喜欢吃的而且常年吃的是韭菜和辣椒。韭菜开春一冒尖就拌进辣椒酱里,一直到秋末下雪,都可用作常备的当家菜来吃。韭菜的吃法很多,如做韭菜合子、凉拌、辣椒炒韭菜等。锡伯族有一种别有风味的咸菜,叫哈吐浑索吉(咸菜),也叫“花花菜”,它是用韭菜(要老的)、红、青辣椒与芹菜、黄萝卜、包心菜做成。由于及时拌以盐并盛入瓦缸里,各种蔬菜原有的红、绿、白、黄等颜色截然分明,在冰天雪地的隆冬,饭桌上有那么一小碟夏季各种蔬菜色调俱全的花花菜,就会激起人们强烈的食欲。锡伯族的调味品是具有民族特色的面酱。其制做方法有许多种。锡伯族的饮料有牛奶、酸奶、奶茶、米酒、马奶、高粱米酸奶汤等。
综上,锡伯族从远古走来,在历史发展的各个时期,始终保持着本民族固有的民族特质、传统文化和风俗习惯。锡伯族的传统文化先后经历了渔猎文化、农耕文化、八旗文化(戍边屯垦文化)和现代文化等发展阶段,其在各个时期生成的众多文化事象,以精神的、物质的、非物质的形式,存活在锡伯族人的精神世界里,展现在社会活动和日常生活之中,综合而成为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风俗以及本民族成员所掌握和接受的任何其他的才能和习惯的复合体,核心文化价值体系的基础和原发点。在锡伯族传统文化中始终贯穿着一条主线,这就是以保家卫国、捍卫国家最高利益为核心内容的西迁精神,这种精神教育和激励着一代又一代锡伯族人,成为锡伯族传统文化颂扬的爱国主义主题,并在现阶段已升华为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可以说锡伯族西迁戍边屯垦的历史,以及由这一历史谱写的很多可歌可泣的故事和传奇,已经演绎成为锡伯族传统文化的精神支柱。此外,新疆的锡伯族以宽广的包容精神和开放的心态,积极吸纳汉、维吾尔、哈萨克、蒙古、俄罗斯等民族的优秀文化成分,来发展自己,壮大自己,提升自己。
综上所述,锡伯族从远古走来,在历史发展的各个时期,始终保持着本民族固有的民族特质、传统文化和风俗习惯。锡伯族的传统文化先后经历了渔猎文化、萨满文化、农耕文化、八旗文化(戌边屯垦文化)和现代文化等发展阶段,其在各个时期生成的众多文化事象,以精神的、物质的、非物质的和有形的、无形的形式,存活在锡伯族人的精神世界里,展现在社会活动和日常生活之中,综合而成为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风俗以及本民族成员所掌握和接受的任何其他的才能和习惯的复合体,核心文化价值体系的基础和原发点。在锡伯族传统文化中始终贯穿着一条主线,这就是以保家卫国、捍卫国家最高利益为核心内容的西迁精神,这种精神教育和激励着一代又一代锡伯族人,成为锡伯族传统文化的核心内容――爱国主义,并在现阶段升华为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爱国主义、民族团结、艰苦奋斗、锐意进取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可以说锡伯族西迁戍边屯垦的历史,以及由这一历史谱写的许多可歌可泣的壮丽诗篇,已经演绎成为锡伯族传统文化的精神支柱。此外,新疆的锡伯族以宽广的心态和开放、包容的精神,积极吸纳汉、维吾尔、哈萨克、蒙古、俄罗斯等民族的优秀文化成分,不断地丰富自己,发展自己,提升自己。
在经济全球化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今天,在经济全球化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今天,锡伯族人民正在发扬爱国奉献、民族团结、艰苦奋斗、坚忍不拔的西迁精神,与时俱进,继续书写建设社会主义的华彩乐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