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锡伯族资料库
>
专题库
>
综述与历史篇
>
清末民初锡伯族军民的巩留大开发(关英杰)
清末民初锡伯族军民的巩留大开发(关英杰)
发布时间:2023-04-15 16:35
468

 清光绪二十一年(1895),时任锡伯营总管的色普西贤率领一部分锡伯营官兵,到伊犁河上游特古斯塔留(即今巩留县)地方屯田。他们带着耕牛、耕马、籽种等到今农四师73团等地安营扎寨,在极其困难的条件下,用榆木做犁,笈笈搓绳,边相度地形,边引水垦荒种粮。他们在这里盖了五六间简易上房、粮仓、粮食运转站等。巩留人至今称这里为“阔那桑”(旧粮仓),锡伯人称“佛查路”。 

 次年,伊犁将军又令锡伯营挑选250名官兵,作为“练军两旗”派往该地屯田。两批官兵近300人,他们在富队官和爱信泰队官的带领下,一边开荒种粮,一边利用农闲时间筹建驻军营盘。劳力不够时,他们出资从外面找民工。经过几年的艰苦劳动,大营盘(今巩留县毛纺厂和修造厂址)和小营盘(塔斯托别村二组)城堡才筑成完毕。大、小营盘都选了地势平坦,土地肥沃,附近有放牧草场的地方。为了防盗和防御外来入侵,城墙用黄土夯筑而成。高为5米,宽2米多。城墙上有垛口,上有人行道,便于瞭望和防守。大门用厚木板制成,夜间上锁,有专人看守。城墙外挖有“壕栏”,即筑城墙时取土后的类似护城河的池子。战时可蓄水。民国六年间(1917),《新疆游记》的作者谢彬曾到巩留巡视,他写道:“托古斯塔留,……道右里许(当时伊犁到巩留的路在小营盘城堡北面,故称道右——笔者)有新满营营盘,又曰小营盘。周约三里(实为四里——笔者),四门宛然,城内居民二百余家,……其东十二里 曰大营盘,亦新满营辖地,城周只小营盘四之一,(大、小营盘,皆为清长庚为伊犁将军时所筑),以驻佐领,故曰大营盘。城内居民百余家,附城三十余户”。 

水利是农业的命脉。大开发,大屯垦,必须解决水源问题。具有丰富屯垦经验的锡伯族军民看到巩留有广阔的发展前景,春天每种一石,秋天可收六七十石 (当时的耕地面积以播下的种子数量来计算),而且耕地六七年才轮种一次。他们所修复的两道渠己远远不能满足需要了。色普西贤采纳了群众意见,为了造福子孙后代,必须开凿大渠,兴修水利。他们经过反复察勘地形,选定了修渠路线。他们先在恰普其海下游龙口处修了龙王庙,然后破土动工。他们仍然采取当年挖察布查尔大渠的办法,因地制宜,边挖渠,边引水垦种,当年挖渠,当年受益。这样不仅解决了渠道试水的问题,也解决了官兵口粮等问题,减轻了营里的负担。头两年挖渠引水到今阿尕尔森乡附近。开荒垦种的初年粮食就获得丰收,除解决官兵口粮外,还解决了耕畜饲料,开始给满营供应部分口粮。第四年大渠己挖到今东买里乡大营盘附近。经过全体官兵七年的艰苦奋战,大渠终于于光绪二十九年( 1903) 胜利竣工。该渠从龙口到克孜奴尔等地,全长百余里。锡伯渠一经凿通,滔滔的特克斯河水源源流进亘古荒原,给这里带来了希望,带来了绿洲,带来了无限生机。大、小营盘出现了繁荣景象,这里很快成为巩留的政治、经济、文化和军事中心。巩留设县时县府就驻在小营盘。锡伯渠的凿通,是巩留县历史上的一件大事,它“大大改善了巩留县农业种植环境,提高了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锡伯渠的开凿成功,为巩留农业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在百年以来巩留水利史上写下了光辉篇章”。

 大、小营盘和锡伯渠胜利竣工后,为了稳定农业生产,屯田练军不再轮换,锡伯营领队大臣色普西贤(光绪二十七年(1901)任命)经和新满营佐领锡吉尔珲商量,经伊犁将军马亮奏请清朝中央政府批准,将光绪“二十一年新满营原裁兵额二百四十名规复,编为练军两旗,饬令挈眷驻屯”特古斯塔留,并规定“每年定额应交细粮三千一百六十六石四斗五升三勺”。这样,色普西贤将锡伯营艰苦奋斗八年创建的大、小营盘、锡伯渠水利设施、耕牛、耕马、农具等全部无偿移交给新满营,将锡伯营全部人员撤回各牛录。

 光绪二十九年(1903),240名锡伯官兵和1000余名家眷在首任营总(华仁达)赛沙春的带领下,奉命离开生活了20年的惠远新满营,扶老携幼,陆续移驻巩留,又开始谱写开发巩留的新篇章。

 锡伯军民移居巩留后,他们同其他兄弟民族一道,用自己勤劳的双手,沿渠开垦了十多万亩良田,使原来没有人烟的戈壁荒原变成了良田村落。“锡伯兵到塔什图毕后,为当地农牧民传授农业知识和先进技术”。他们带来了许多优良品种,首次在巩留大面积种植水稻。在今73团到塔斯托别村牧业队草场地,至今可以看到当年种植水稻的畦子。 

 锡伯族军民移居巩留后,随着农田开垦面积的扩大和产量的提高,军民生活有了提高。衣食足,必然会提出精神生活的需要。宣统二年(1910),首任营总赛沙春应锡伯族群众的要求,“有钱的出钱,有力的出力”,筹集资金,开始在小营盘北边建造关帝庙。农历5月13日(给关公磨刀日),全县锡伯族在这里举行了盛大的奠基仪式。破土动工这一天,赛营总因突发脑溢血逝世。后经营总苏占太和章京克信巴图的努力,关帝庙在两年内竣工。该工程全靠锡伯族的能工巧匠制造。特克斯县、昭苏县的蒙古族信教群众也捐助了木料和牲畜。何福捐献了50只羊。竣工后的锡伯关帝庙居高临下,显得宏伟壮观,殿内关公、关平、周仓等人的塑像栩栩如生,令人敬畏。壁画内容丰富,格外古朴。整个庙宇雕梁画栋,绘制的飞禽走兽,山水花卉十分逼真。该庙除正殿外还有偏房两间,下面平房三间,房内塑有关公的赤兔马等。正殿前置一生铁香炉,左侧树石碑一通,碑文用汉文镌刻,它是记载巩留锡伯族历史的珍贵文物。过去巩留的许多满、汉、蒙古等民族信教群众也慕名到这里烧香拜佛。所以庙院内常年香火不绝。参天大树中鸦雀之声不绝于耳,一对经常出入庙内的蟒蛇给这块佛门净地增添了更加神秘的色彩。 

 在小营盘南门外,还建造了一座娘娘庙。她们是云霄、琼霄、碧霄娘娘,是锡伯族治疗儿童天花的豆疹娘娘。旧社会小孩出疹时死亡率很高,每逢婴幼儿出天花,人们都要到娘娘庙祈求三位神灵保佑自己的孩子平安无事。在庙内挂有一面镜子,平时用布蒙盖,由尔琪(萨满教的一种)在里面做法,丧子的母亲们争相照看尔琪手中的镜子。据说母亲们可看到自己出疹后死去的孩子的容貌。过去,每逢农历“四·一八”或“五·一三”,锡伯族的男女老少都要到关帝庙,参加西迁节或磨刀节等庆祝活动。 

 锡伯族军民迁居巩留后,巩留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向他们敞开了致富的大门。迁居不久,军民中很快涌现出一大批致富能手和富裕户。他们致富不忘国家,不忘贫困户,主动地资助穷苦人,为社会和各族人民做了很多好事。如先富起来的何福(又称何拜、黑鹏)走出巩留,自筹资金在特克斯开凿了一条引水工程——“黑鹏大渠”。在特克斯县的水利史上谱写了光辉篇章(详见2001年5月的《伊犁日报》),他自己出资两次在巩留恰普其海修了大桥,使天堑变通途,为巩留和巩乃斯各族人民做了件大好事。他用百只羊买下了特克斯河大桥,让各族群众免费过桥;他一生资助过无数困难户,自己出钱出彩礼帮助10多名锡伯、哈萨克族等穷人成家立业;他一人为特克斯蒙古喇嘛庙和巩留县锡伯庙捐献了一百多只羊。忠贵致富后带头捐物组织群众修建了大营盘小学;主动将自己的数百亩地和数百只牲畜捐献给穷人和集体。还为抗美援朝捐献了10多两黄金。德福带头组织和带领小营盘群众捐款捐物,修建了塔斯托别小学。 

 锡伯族军民迁居巩留后,他们充分利用锡伯渠水力资源,从龙口到塔斯托别修建了十几座水磨,在大小营盘修建了许多榨油坊、酿酒烧房、碾米坊等,使巩留各地的农牧民能够就近加工面、油和大米,告别了在落后的手摇磨上加工面粉和在畜力“菊瓦斯”上加工清油的历史。使各族农牧民过年过节再也不愁买不上新鲜的大米和芬芳的烧酒了。锡伯族知名人士何福还把特古斯塔留烧酒驮运到特克斯等地销售,受到各族农牧民的青睐。此外,锡伯族知名人士通宝与伊犁镇守使牛时、巴音郭楞土尔扈特部多活佛合伙开办“三多公司”,从苏联进口细毛羊、种羊、种马等,他们在巩留也开办了许多经商店铺,大量收购巩留的土特产,为搞活巩留的商品流通和集市贸易作出了贡献。参与修建的人员有:

 何福,参与修建大营盘村、东买里乡水磨,在特克斯县又修建了一座水磨;常福,参与修建在大营盘村;门德尔,参与修建大营盘村;吾其尔喇嘛,修建在大营盘村;封申巴图,参与修建三乡萨拉尔达; 明善,参与修建在东买里; 阿吾东,参与修建在三乡龙口;魏吉善,参与修建东买里; 扎墨彦,参与修建三乡四大队; 玉廉,参与修建大营盘村;吉林,参与修建伊勒格代; 善吉扎夫,参与修建塔斯托别村;何伊林,参与修建大营盘村: 怀坦,参与修建大营盘村;锡林,参与修建大营盘村; 何伊林,参与修建大营盘村; 林官保,参与修建塔斯托别村等。

 锡伯族军民移居巩留后,巩留的耕地面积不断增加,粮食产量逐年提高。锡伯族军民在当时交通运输十分困难的条件下还负责将上交的三千多石粮食运往惠远粮仓。为此,他们每年派人上山砍伐大量的松木,并把木料和粮食拉运到伊犁河岸,用筏子将粮食源源不断地运送到惠远,连同木筏一并充公。这不仅大大缓解了新满营军需紧张的局面,而且给新满营的战后重建提供了大量的优质木料。色普西贤因“才具明敏,办事练达”,“总理特古斯塔留屯田事务始终得力”,受到清政府的嘉奖。光绪二十七年(1901)清政府给他赏头等侍卫、副都统衔。在他任期届满后,为了让他继续总理巩留屯田事务,清政府决定暂缓引见给皇帝,照旧供职,破例让他担任了锡伯营领队大臣,并破例让他连任 (清朝定制,不准在本营任领队大臣,总管每届六年后亦不准连任)。

 锡伯族240名官兵被编为练军两旗挚眷驻屯巩留时,清政府在巩留设“总理屯务委员一员,带队章京一员,委笔贴式、教习各一员。” 

 如今,巩留县有锡伯族人口1487人。他们绝大多数是当年拓荒者的后裔。百年来,勤劳勇敢的锡伯族人民以高度的爱国主义精神,以国家利益为重,服从国家调遣,为屯垦戍边、为开发和建设巩留,做出了自己应有的贡献。

(本文原载《察布查尔锡伯自治县文史资料》第2辑,2005年)

 

2023年04月1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