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锡伯族资料库
>
专题库
>
综述与历史篇
>
开原锡伯族史话​(关静)
开原锡伯族史话​(关静)
发布时间:2023-04-15 16:53
714

 辽宁省开原市是一座辽北古城,地处辽宁省北部,是铁岭市所辖的县级市。地理位置西起东经123°43′43″,东至东经124°48′55″,南起北纬42°06′55″,北至北纬42°53′23″之间。开原交通便利,哈大电气化铁路、京哈高速公路、哈大高速铁路、102国道纵贯市区。南距省会沈阳85公里,北距长春150公里,距沈阳桃仙机场110公里。总区域面积3164平方公里,下辖21个乡镇街,总人口60余万。有满、汉、锡伯、朝鲜、蒙古等24个民族。少数民族人口比例在全省各县(市)区中排列第4位,居铁岭市各县(市)区之首。

 开原市属北温带季风型大陆性气候。全年日照时数约为2585小时,无霜期为145—165天左右。年平均降水量为678毫米。地势东高西低。东部、北部为长白山余脉,构成山地丘陵,中、西部为辽河、清河、柴河、沙河、寇河、马仲河、亮子河等河流形成的冲积平原。开原土壤肥沃,适于农作物生长,全市耕地面积133.5万亩,是国家重点商品粮基地。

 开原历史悠久。夏商时期属属濊貊、肃慎地,周朝为韩侯国王城韩城;燕秦汉时期为辽东郡侯城县;魏晋时期为夫余国王城夫余城;南北朝时期属高句丽夫余府;隋唐时期属高句丽、安东都护府、渤海国之夫余府;辽代为黄龙府、浮渝府、咸州路和北女真国大王府;金代为咸州路、咸平府及大金国首都、东辽国都中京城、东夏国都咸平城;元代为东京行省、咸平府、开元路、开元王府;明代为开原卫、三万卫、辽海卫、安乐州、自在州及韩藩国、哈达国、叶赫国王城;清康熙三年(1664)设开原县。1989年撤县建市。

 开原是锡伯族南迁的目的地,西迁的出发地,是锡伯族祖居住地之一。

 开原最早有锡伯人是明朝,由于开原是明代长城的最北端城市,是政治经济军事要城,开原有著名的辽东马市,也是塞北各部落进京觐见皇帝的的必经之路和重要驿站,当时就有锡伯人为方便交易而留在开原城,生活在快活城和自在城。九国之战失败后,又有许多锡伯兵丁散失在开原民间。

 ​明万历四十七年,后金天命四年(1619),清兵占领开原城不久,就有锡伯族人在开原城驻防。据开原巴彦家族的瓜尔佳氏宗谱介绍:“始祖原籍驻防长白山之西隅平流河沿硕脖子鼻岭南一沟居住。系锡伯族人,姓瓜尔佳氏。自清太罕由长白山发兴,我始祖遂迁往开原镶白旗驻防。”这是有史料记载的锡伯人最早来开原驻防的记录。

 康熙三十八年到四十一年,锡伯族南迁,开原城裁撤八旗兵274名,新增锡伯兵325名。其中康熙三十八年从伯都讷迁来284名,康熙四十一年从齐齐哈尔转道伯都讷迁来40名,这些锡伯兵被分散在满洲八旗和蒙古八旗中,采取“分散各境,万不可使居一国”的“分而治之、咸不委仕”政策,驻防开原城,看守尚阳堡流人,巡防柳条边,驻守卡伦及驿路驿站。其家属和附丁,按锡伯人沿水而居的习俗,分散到开原城西部辽河岸边,开荒种地,撒网捕鱼,逐步由半农耕半渔猎的生活,向完全的农耕文明过度。

 雍正八年(1730),开原仍有锡伯兵迁入。在老虎头瓜尔佳世谱中,上写“始祖必理格图,迁自伯都讷”。雍正十年(1732),开原新增八旗兵共120名,其中有锡伯兵,数字不详。

 乾隆二十九年(1764),锡伯族大西迁,清政府从盛京及其所属诸城的锡伯官兵内,挑选年富力强、善于乘骑打猎的兵1000名,防御、骁骑校各10名,官兵之家眷3275口,共计4295人迁到伊犁。其中开原出防御1名,出兵94名,约占西迁兵丁总数的十分之一。家属数字不详,随同去的闲散数字不详,新出生的婴儿数字不详。他们经过一年零三个月的时间,历尽千辛万苦,到达伊梨地区,戍边屯垦,为国家的安全和稳定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开原的锡伯族人口众多,约占全国人口的十分之一。按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锡伯族17540人,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18935人,均位居满族、汉族之后,排第三名。锡伯族人口主要分布在新城街孙台社区,庆云镇的老虎头村、谭相台村,八宝镇的大湾屯村、贾屯村、单楼台村,金沟子镇的金沟子村、小湾屯村,三家子乡的后施堡村、前三家子村,业民镇的英守屯村,兴开街的瓜台子村,中固镇的沙河堡村,共8个乡镇街的13个村 ,其它13个乡镇街也都有少量锡伯族人口。主要姓氏有:瓜尔佳氏、吴扎拉氏、胡图里氏、那拉氏、蔡佳氏、佟佳氏、觉罗氏、杨吉儿氏、完颜氏、宁武图氏等。八宝镇曾是全国九个锡伯乡之一。

 开原市的锡伯族人口,在全国历次普查中,每次都有较为明显的增长,特别是在八十、九十年代,锡伯族人口有了突习猛进的发展,而近十年却出现了人口负增长的现象。之所以出现快速增长现象,其原因除自然增长因素外,就是从误报满族及其他族籍,回改为锡伯族,特别是少数民族政策后,还有部分人员根据政策随母亲改为锡伯族的。人口出现负增长的原因,主要是受我国计划生育政策的影响,加之社会文明程度,独生子女的家庭越来越多。

 开原锡伯族主要居住在开原西部辽河岸畔和离开原老城较近的平原地区,离市区较近,最远不过20公里。从大湾屯的家谱上看,关保一支来到大湾屯,其孙兄弟六人,分别居住在老院、大西院、前后耳房、大小东门、前新房子、后大院、东下屋、前老院等,从此可以看出村子的居住格局。那琦在《开原县的锡伯族》一文中提到:“开原县下锡伯村屯之分布,重点在城西,城北、城西南等地校少,而城东则绝无。兹以开原城西二十里之‘二道房身’屯为例,据父老传闻,锡伯兵移驻时,分发至红土崖,即二道房身现址。本正红旗地,当时空无人烟。当初只有满洲乌札拉氏(吴氏)及锡伯那拉氏(那氏)、锡伯瓜尔佳氏(关氏)、锡伯蔡佳氏(蔡氏)四户。自建房屋居住,即所谓占山户。那氏之大那师图即作者之远祖,兄弟二人,由伯都讷移住者。关氏为作者祖母之母氏。至今祖宅尚存,满洲语村名曰‘古禄祥阿’。自康熙三十八年(一六九九)迄今已二百七十三年,已历九代。今本族长房仍居此地。”

 自清朝起,锡伯人和满族人一样享受旗人待遇,“旗人不交产,旗民不通婚”,接受同样的教育,学习满文和满语。抗日时期,开原也涌现关俊彦、安永禄等一批爱国志士,积极参与到抗日斗争中。解放之后,出现了关俊彦任吉林省副省长的高级干部。特别是改革开放之后,锡伯人了越来越重视教育问题,鼓励学生努力学习,历年都有锡伯学生考上重点大学,也有人读硕士、博士。现在开原锡伯人当中,有全国著名指画家杨一墨等一批画家、书法家、作家、表演艺术家,全市副科级以上的干部就有五十多人。关荣斌、关立太、关忠良三人曾参加全国少数民族会议到中央开会,得到中央领导的接见并合影留念。

 锡伯族早期信奉喇嘛教,各村屯都建有喇嘛庙。大湾屯建有广发寺,老虎头建有广喜寺,都在原村西,一般正房四间,东西厢房若干,供奉千手千眼佛、关老爷、天地佛,均住有喇嘛,据说广发寺曾住过五品的喇嘛。锡伯族还供奉喜利妈妈和海尔堪玛法,保护人畜平安。锡伯族人家喜欢吃鞑子粥、发面饼、粘团子、韭菜合子、南瓜饺子、妈妈菜,喜欢喝自制的面酒。

 锡伯族注重家谱文化传承,大湾屯村瓜尔佳氏、谭相台的瓜尔佳氏、老虎头的瓜尔佳氏都有自己家族的谱书和谱单。关俊彦于民国年间就开始在《瓜尔佳氏老谱》的基础上编写《开原关氏世谱》,分与族人,其子关鹤童,其侄苏文在九十年代初期续写《开原市八宝乡大湾屯村锡伯族瓜尔佳氏(关)宗谱》,还有关春华一支的《支谱》。锡伯族讲究忠孝节义,族规家教比较严格。在各个谱书上不同程度的记载着本族的来历、族训、辈份,供后人谨记。

 近年来,随着国家对少数民族的重视,对锡伯族的扶持力度逐渐加大,开原的各锡伯族村屯也都有了较快的发展。锡伯族村屯生活大多富裕,以生产水稻为主,为全国现代高科技农业示范区。各村屯借助各方力量修路、建文化广场、搞绿化美化、建民俗村,村屯环境得到了极大的改善,村民的文明意识提高,民族情感也得到提升。锡伯族民俗旅游正在开展。老虎头村已申请国家1500万元资金支持,筹备建设锡伯族民俗文化展览馆。贾屯村建成5000平米的文化广场。单楼台建设了文化广场。瓜台子大力发展彩色苗木产业。大湾屯村建设了锡伯文化墙,正在建设高标准的锡伯文化广场,建设南迁门、西迁亭、锡伯壁画、关俊彦塑像,建设开原锡伯名人馆。旅游局副局长关静、老虎头村书记孟宪明参加了2013年的重走西迁路活动,老虎头村承办了启动仪式。旅游局长刘兴晔、副局长关静组成开原锡伯研究团队,研究锡伯族历史文化,发现了一批有价值的文物古迹,形成一系列研究文章,在报刊杂志网站发表。高振民出版《开原锡伯族风情》。

 

2023年04月1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