锡伯族是祖国多民族大家庭的成员之一,是东胡的一支,鲜卑族的后裔,是我国东北的一个古老的民族,她有着悠久的历史和光荣的传统。
一、总况
辽沈地区是锡伯族的中心聚居区,是全国锡伯族心中的“第一故乡”,辽宁省现有锡伯族人口超过十二万,占全国锡伯族人口的三分之二;省会沈阳市有锡伯族人口近五万,占全省锡伯族人口的百分之四十多。锡伯族在辽沈地区的分布呈大分散小聚居的特点,以沈阳、大连、锦州、丹东、铁岭等市较为集中,在省内其它各市、地、县均有分布。在沈阳市的新城子区建有兴隆台锡伯族镇、黄家锡伯族乡、石佛寺朝鲜族锡伯族乡;在丹东市的东港市建有龙王庙满族锡伯族镇;在锦州市的义县建有高台子满族锡伯族乡;在铁岭市的开原县建有八宝满族锡伯族朝鲜族乡,省内还有上百个锡伯人聚居的村落。
据沈阳锡伯家庙碑文和有关史料及家谱记载,辽沈地区的锡伯族大部是清代前期,从吉林、齐齐哈尔和伯都纳(今吉林省扶余县)等地驻防八旗满洲中的锡伯官兵,包括附丁和家眷南迁盛京各地的后裔。
康熙三十七年(1689年),康熙帝巡视东北,发现盛京各地驻防八旗军的军备废驰,多“懦弱之辈,家奴披甲”而锡伯部族仍保持能骑善射、英勇彪悍的民族特性,故降谕旨:“由锡伯人选其身强为壮者,披甲代替。”遂于康熙三十八年至四十年间分三批将驻守在吉林、齐齐哈尔、伯都纳的锡伯官兵、附丁和眷属,约五万余人分批迁至盛京各地驻防。
锡伯族南迁盛京后没有再单独编立锡伯牛录,而被派去补充驻防盛京各地满蒙八旗兵裁汰后的缺额,家眷则随官员和甲兵到各地分给旗地耕种,其主要分布在盛京、开原、铁岭、兴京、辽阳、牛庄、盖州、熊岳、复州、岫岩、凤城、广宁、锦州、宁远、义州、巨流河、小凌河、白旗堡、小黑山、闾阳驿、中前所、中后所、抚顺等二十几处八旗军驻地随军居住。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形成了今天辽沈地区的锡伯族大分散小聚居的分布格局。
二、锡伯家庙
南迁盛京的锡伯族为缅怀先祖,继承和弘扬锡伯族的光荣传统,增强民族自信心和凝聚力,于康熙四十六年(1707年)众锡伯筹银六十两,在盛京的外攘关门外(今沈阳市和平区皇寺路21号)购民房五间,始建太平寺,又称锡伯家庙。后经乾隆、嘉庆等年间多次扩建修葺,使之构成了一组坐北朝南、设有东西两院,西院由南至北依次建有前、中、后三层大殿及两厢配殿、隔花墙有月亮门与东院的禅堂僧房相通,四周圈有围墙的完整建筑群落。给人以庄严肃穆、雄伟壮观的感觉。“文革”期间,太平寺全被拆毁,并为工作占用,现仅存1983年修复的三间中殿和一块复制的锡伯文石碑,该碑记载了锡伯族早期活动区域和南迁盛京的主要史实及建庙经过。原碑已被列为国家一级文物珍藏于沈阳故宫博物馆内。太平寺于1985年被沈阳市人民政府列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太平寺不同于一般的宗教寺庙,她是全国十八万锡伯同胞的家庙,是锡伯民族精神的象征和珍贵的历史遗产,在锡伯同胞的心中享有神圣崇高的地位。每逢省内、市内锡伯族聚会、欢度西迁节,或有新疆等外地锡伯族同胞来沈阳,都将怀着深厚的民族感情到家庙祭拜祖先和瞻仰参观。辽宁省和沈阳市的领导对广大锡伯族同胞渴望尽快全面修复锡伯家庙的要求,非常理解并给予高度重视和关怀,现正在积极筹划和落实中。
锡伯家庙还是英雄的锡伯先人踏上万里西迁路,远赴新疆“屯垦戍边”的始发站和见证物。为防外国势力入侵,维护祖国西北边陲的统一和稳定,乾隆二十九年(1764年),清政府抽调盛京所辖辽宁境内十五城的一千余名锡伯官兵携眷属总计四千余人远赴新疆伊犁屯垦戍边。满怀爱国激情的锡伯兵民忍痛告别家乡父老、拜别家庙,携带妻小、驱马、驼,乘牛车,跋山涉水、历尽艰辛、耗时一年零四个月,行程万余里胜利到达伊犁。同当地兄弟民族一道,为保卫、开发和建设边疆做出了不巧的贡献,创造了中华民族史上的一次伟大壮举。
三、历史沿革
在新中国成立前的漫长岁月里,辽沈大地上的锡伯儿女与其它兄弟民族紧密团结,为推翻黑暗的统治者和抵抗日寇的野蛮侵略进行了前仆后继、英勇顽强的斗争。在中共满洲省委领导下的党组织里,在杨靖宇将军领导的东北抗日联军的队伍里,在锡伯村屯的农会里,在辽沈战役的解放大军里,在送情报、救伤员、拥军支前的妇救会、儿童团里、在为国捐躯的烈士名单里,都有锡伯族儿女的名字和英雄事迹。
新中国诞生后,锡伯族被正式认定为祖国多民族大家庭的一员,政治地位发生了根本的变化,真正的实现了民族平等和团结。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党的各项民族政策进一步落实,辽宁省先后有六个锡伯乡镇城成立。不少由于各种因素漏报、误报的锡伯族同胞恢复了自己的民族成分,锡伯族人口有了较大幅度的增长。辽宁省锡伯族人口由1982年的四万九千多人发展到1987年的八万九千多人,目前超过十二万。沈阳市则由1982年的二万八千人发展到1987年的三万五千人,目前已近五万人。
党和政府非常重视培养和使用少数民族干部。据不完全统计,辽宁省有正副厅、局级锡伯族干部十余人;沈阳市有正副处级锡伯族干部四十余人、科级锡伯族干部一百余人。具有初、中、高级专业技术职称的锡伯族人才一千三百余人。
党和政府还给予了各少数民族以参政议政、管理国家大事的民主权利。辽宁省现有锡伯族全国人大代表一名、全国政协委员一名;省人大代表二名、省政协委员七名;沈阳有锡伯族市人大代表六名、市政协委员六名。
四、经济社会发展
党和政府对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文化教育及各项社会事业的发展格外重视,给予了特殊的关爱和照顾。由于历史的原因,辽沈地区的锡伯族乡镇、村屯多分布在距中心城市偏远的地方,生产生活条件较差,自然灾害频繁,经济和社会发展相对滞后,群众生活水平较低。以沈阳市为例,三个锡伯族乡镇均低下,改革开放前,农民一直在温饱线上徘徊。1978年这三个乡的农民人均收入仅为一百多元钱,有些贫困户吃粮靠返销、生产靠贷款、生活靠救济。改革开放后,党和政府投巨资在这一地区大力兴修水利,大面积开发水田生产,带领农民发展多种经营,使这里的乡容村貌、农民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巨大变化。昔日的涝洼塘变成了富庶的鱼米之乡。截止1998年末,兴隆台、黄家、石佛寺三个锡伯族乡镇的社会总产值分别实现五亿九千四百二十万元、二亿五千一百九十三万和二亿六千万元。农民人均收入分别达到三千一百四十四元、三千零一十元和二千六百五十元。粮食实现亩产超千斤,并建成了享誉省内外的优质稻米生产基地和水田养殖试验场。多种所有制的乡镇企业齐头并进,有了长足的发展。商、饮、服、修、旅游等项目的第三产业日趋兴旺。文化、教育、体育、卫生和乡镇基础设施建设日新月异。乡有中学、村有小学,乡文化站、卫生院、敬老院一应俱全,基本实现了村村通柏油路和程控直拨电话。精神文明建设取得丰硕成果,多次获得省、市、区各级授予的各种荣誉称号。经常开展富有浓郁民族风情的群众性文娱活动。市、区每年都在锡伯族乡村兴办“抓嘎拉哈”比赛及其它各项活动。中央、省、市电视台多次拍摄播放反映锡伯族群众风俗民情的现实生活的专题电视片,如《望长城》、《辽河纪行》、《奋进中的沈阳少数民族——锡伯族》等。
五、交流与合作
自五十年代末,特别是近十多年来,辽沈地区的锡伯族与新疆、北京、黑龙江、吉林等地的锡伯族同胞交往频繁,增强了族友间的友谊和地区间的政治、经济、文化、学术等各方面的交流。自1987年以来,由辽宁省锡伯族史学会和沈阳市锡伯族联谊会在沈阳先后共同主持召开了三次锡伯族专题学术研讨会,共交流印发了三百余篇学术论文。在省、市、区各级民委协助下,辽沈地区的锡伯族先后接待了新疆、北京、黑龙江、吉林等地来辽宁和沈阳参观访问的锡伯族团体和个人近百批次,有些代表团和锡伯族演出团体还得到了省、市自治区领导的接见和宴请。辽宁省和沈阳市也多次组团分赴新疆、察布查尔锡伯自治县和黑龙江、吉林等地参观访问,参加庆典活动和学术交流,并带去一百余篇论文。近年来,我省一批族内外的专家学者致力于锡伯族的研究并出版了介绍锡伯族的专著十余种,在各种刊物上发表有关锡伯族研究的文章四十余篇。目前,沈阳市的锡伯族联谊会在当地政府支持下,正积极筹备于九月下旬召开的“沈阳市锡伯族第四次学术研讨会”届时将邀请部分外省、区的锡伯族专家学者光临指导。
六、新时期的展望
值此新世纪到来之际,党中央、国务院做出了加快西部大开发的战略部署。沈阳及周边各城市,充分看到了这一千载难逢的发展机遇,纷纷组成以党政领导、企业家和科技人员为主的团队,赴新疆等西部省、区进行考察调研、经贸洽谈、招商引资等活动。辽宁与新疆拥有各自丰富的资源和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经济技术、商品贸易、文化艺术交流的领域非常广阔,互补性很强,有着良好的合作前景。
早在二百三十多年前,四千多名由辽沈西迁的锡伯先民就踏上了新疆这片热土。两个多世纪以来,他们除了承担维护祖国统一、保卫西北边疆的神圣职责外,也是辽沈地区最早有组织地大规模移民新疆、开发建设祖国大西北的一次大举措。众所周知,移驻新疆的锡伯先民首开集体“屯垦”成功之先河。勤劳、智慧的锡伯人把东北先进的农耕、农灌等先进技术带入这一地区,他们在锡伯营总管图伯特的带领下,苦干六年,用工十万,在不毛之地上开凿了一百多公里的锡伯渠,后改称察布查尔大渠,开垦良田十万亩,不仅自给有余、还上缴国家、支援兄弟民族,为改造祖国西部落后面貌做出了卓越的贡献。辽宁与新疆是锡伯族人口最多的两处聚居区,今后,我们东西两地的锡伯族同胞要更好的发扬我们民族的光荣传统,发挥我们民族的自身优势,加强在经济、科技、文化、艺术等多方面的交流与合作,及时沟通信息、增多往来,积极为两地的合作建言献策,与其他兄弟民族一道,共同为祖国西部大开发做出新的历史贡献。
(《沈阳市锡伯族第四次学术研讨会论文集》2000年9月2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