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锡伯族资料库
>
专题库
>
综述与历史篇
>
塔城锡伯族简介(吴桂荣)
塔城锡伯族简介(吴桂荣)
发布时间:2023-04-15 16:55
360

 锡伯族定居塔城地区,已有140多年了,这与锡伯族整个灿烂的历史相比,只不过是短暂的一瞬。如今,他们已经是塔城地区各民族平等的一员。现今居住在塔城和喀拉哈巴克乡的锡伯人主要是140多年前由俄国回归祖国时迁入塔城的部分索伦、锡伯营军民的后裔。

 现塔城境内居住的锡伯共有2000余人。其中,居住在喀拉哈巴克乡的锡伯人有1200余人,居住在市区的有800余人。大部分锡伯人从事农业生产,兼营林果业、牧业等。

 一百多年来,锡伯族屯垦戍边、驻守卡伦和台站、巡查边境,与新疆各族人民并肩作战,抵御外来侵略,保卫祖国西部边疆,为捍卫国家主权,维护祖国的长期统一作出了历史性贡献。期间,他们经历了流落异国他乡,浪迹天涯,四处漂泊,饱尝人间苦难的特殊历程。1864年-1868年,因沙皇俄国借强加给中国的不平等条约,割占我国西北大片领土;伊犁维吾尔、回等族人民起义以及在上层封建领主和宗教头目的煽动下进行的民族仇杀等错综复杂的原因,使他们一度离开了祖国,身不由已地被迫流落到俄国境内。他们在异国他乡饱尝了人间苦难,历经反奴役、反归顺,始终坚持要求重返家园的不懈斗争,最终回到日夜思念的祖国。随着时代的变迁,他们在解甲归田,落居喀拉哈巴克乡之后,一边凿渠引水,开荒造田,一边筑城自卫,抵御民族仇杀,与哈萨克、蒙、达斡尔、汉等兄弟民族共同生活和生产劳动、携手并进,和睦相处,为开发塔城边疆的稳定团结和农牧业经济作出了贡献。

 位于塔城市喀拉哈巴克乡的青冈村,因锡伯族人栽种青冈树而得名,如今一百余年过去,88株百年青冈树顽强茂盛的活着,它是塔城锡伯族人民精神的家园.也是历史遗产,是锡伯族先辈们历史上从事园林生产活动.创造财富的真实纪录,如今的百年青冈木既是自然遗产,亦属于文化遗产,既是生态景观,又是文化景观,它代表着自然界一种珍稀的植物群落和物种,又代表着人类创造物质财富,美化环境而进行的生产活动,它是锡伯族先辈们历史上从事园林生产活动的见证.

 锡伯族移居塔城之后,与其他兄弟民族亲密团结,来往频繁,相互影响,取长补短,因而在文化、语言、居住、穿着等方面发生了一些变化。他们从小听惯了各民族的语言,所以学外语或是其他民族的语言,发音准确,翻译人才也较多。由于锡伯族懂几个民族的语言和文字,在语言、文学、文化的交流以及各民族的团结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居住方面,锡伯族受到俄罗斯、塔塔尔等民族的影响,房院内外粉刷得雪白雪白,同时用胶泥将住房地面刷得光滑美观,房屋前后种植蔬菜、果树、花草等。穿着方面,除老年人,大部分男女都喜欢穿皮鞋、皮靴,妇女喜欢穿连衣裙、扎花头巾。他们性格开朗,活泼欢快,文化生活很丰富,大多数人家中都有曼陀铃、吉它、手风琴等,每当收工或是过喜事、过节、集会时都要唱起本民族的歌曲,并且对唱塔塔尔、哈萨克族歌曲也很精通,许多锡伯族人还是跳单人踢踏舞的能手。塔城的锡伯族是与其他兄弟民族亲密团结,互相学习,取长补短,多才多艺的民族。塔城锡伯族老人中有这样两句格言:“喝了塔尔台水难道就可以忘了太爷祖宗;喝了额米尔水难道就可以忘了额尼、阿玛”(父母的意思)。塔城的锡伯人在特定的环境条件下,所以能创造自己的独特文化生活,就是因为有本民族的文化基础,有本民族的语言文字和思想素质。

 塔城的锡伯族人在不同的工作岗位上,为建设家乡贡献着自己的智慧和力量。  每年的农历四月十八日,是锡伯族的西迁之日,走进塔城市部分锡伯族聚居的乡场,都可以看到这样一副歌舞升平的景象:锡伯族男女老少总是选择一处或几处水清山秀的地方,尽情唱歌、跳舞,美妙的歌声响彻在青山绿水间。

 

2023年04月1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