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锡伯族资料库
>
专题库
>
语言文字篇
>
俄苏学者对锡伯族资料的搜集与研究(贺灵)
俄苏学者对锡伯族资料的搜集与研究(贺灵)
发布时间:2023-04-15 17:20
608

 1871年沙俄殖民者趁伊犁农民起义动乱之机,武力侵占伊犁,开始了伊犁各族人民被沙俄十年殖民统治的历史。随后沙俄各类人员如历史学者、考古人员、探险者、谍报人员、外交使者、地理工作者等纷纷进入伊犁地区从事各项活动。至此,俄罗斯人对偏处一隅的锡伯营军民有了一定的了解。他们中的一些学者和外交人员出于学术研究的目的,先后对锡伯族的语言、历史、民间文化、萨满教、佛教及社会等情况作了调查,搜集了不少资料,并在俄国发表了一些文章。这些珍贵的资料长期以来一直为俄罗斯有关研究部门所收藏,不为我国研究人员所知。改革开放后,随着我国与俄罗斯之间学术交往的加强,上述资料和信息渐为我国研究人员所掌握,并通过私人交往等渠道不断传入我国。现根据笔者掌握的信息和资料,对俄苏学者在这方面的活动及成果作一简介。

 俄罗斯学者对伊犁锡伯族的考察有一个渐进的过程。在沙俄占领伊犁期间,虽有其各类人员频繁进入伊犁,但这时的学术活动并非很明显。1881年清政府收复伊犁并重新统一新疆天山南北之后,俄罗斯的一些学者和外交人员,在前人成绩的基础上继续从事对伊犁锡伯等民族的考察活动,并一直持续到辛亥革命前夕。在这方面作出成绩的有如下数人:拉德洛夫、瓦西里耶夫、伊万诺夫斯基、克罗特科夫、穆罗木斯基、迪亚科夫、科特维奇、沃尔科娃等。这些学者一是搜集了不少资料,二是在所搜集的资料基础上作了一些研究,发表了有关的信息、介绍性文章及研究论文等。这些资料分别收藏于俄罗斯有关研究机构图书馆或资料部门。改革开放之后,随着我国与对外文化交流的日渐加强,这些资料不断进入我国,为锡伯族及伊犁地区历史与文化研究提供了方便。

 拉德洛夫(1837-1918),突厥学家,俄国科学院院士。生于德国柏林军官家庭。1858年自柏林大学哲学系毕业,同年5月获博士学位。1884年当选为俄国皇家科学院院士。其学术活动分为三个时期:第一时期(1859-1871)为阿尔泰时期,从事语言、民俗和民族学资料的搜集和积累。第二时期(1871-1884)为喀山时期,任喀山学区督学。第三时期(1884-1919)为圣彼得堡时期,其间,1885-1890年任亚洲博物馆馆长,1894-1918年任人类学和民族学博物馆馆长,1903-1918年任俄国中亚和东亚委员会主席等。曾多次领导科学考察队到过中亚、新疆伊犁等地,发表和出版著述200余种。

 拉德洛夫分别于1862年和1869年两次来伊犁河谷进行考察。1862年他经过中亚等地进入伊犁,利用大学所学知识对沿途风土人情作了考察。此次考察他没有进入锡伯族地区。

 1869年拉德洛夫进行了第二次考察活动,此行的目的是以七河流域和伊犁河谷为考察对象,进行锡伯、达斡尔、索伦(鄂温克族)语言及其生活习俗等方面资料的搜集。在出行前的1868年底,他聘请一位叫毕特的锡伯人,向其了解有关锡伯族的情况,记录了该人士提供的锡伯族民间文学资料,如5首民歌、2篇民间故事等。在此次考察中,拉氏在锡伯族聚居区对锡伯族的语言、宗教和社会生活等作了调查,搜集到一些“不是译自汉文、而是直接用锡伯本民族文字写成的手稿”。但是,拉德洛夫在完成两次考察任务之后,就所搜集的资料未能写出专门论述的文章,而是将一些零星的资料引用于其后在德国莱比锡用德文出版的《西伯利亚日记》一书之中。在本书的《伊犁河谷》章节中,记述了其经过伊犁索伦营驻守各台站、卡伦的所见所闻及伊犁其他地区的风土人情、被农民起义破坏后的城镇以及锡伯、索伦的历史、文化等情况。

 拉德洛夫两次考察搜集到的资料一直收藏于俄罗斯学院圣彼得堡分院档案馆中,其中有:

 用俄文转写的满语和锡伯语词名;

 索伦语资料;

 关于锡伯、索伦和达斡尔在1864——1871年农民起义期间情况的资料;

 德俄两种文字的论文草稿;

 三卷《满德词典》本,其中的部分语言词汇注为锡伯语;

 1000张工作卡片,其中的部分语言词汇注为锡伯语;

“西地库尔”的锡伯族民间故事汇集,共有13篇民间故事,但非拉氏手稿,系拉氏的学生伊万诺夫斯基根据拉德洛夫的手稿抄写的副本(原稿疑轶失);

 5首锡伯族民歌等。

 瓦西里耶夫(1818-1900),又译王西里、魏西里夫。俄国科学院院士,通晓满、汉、蒙、藏、梵、朝、日文,为俄国中国学学派集大成者。1834年入喀山大学语文系学习。1837年获候补博士学位。1840年到北京任职,1850年回国。1851年任喀山大学教授。1855年任圣彼得堡大学东方语系教授,教授满语等课程。1886年为科学院院士。瓦西里耶夫于1890年到鄂木斯克探望两个女儿时趁机到中国伊犁作了一次考察。他对此些考察之行如此写道:“我在伊犁亲自听到了这里的满洲人和锡伯人说着不仅在其统治过的地区,甚至在满洲地区的大多数人均被抛弃和遗忘的语言(指满语)。在该地区,这种语言都成为日常用语。我在此又搜集到一些索伦语(这里指达斡尔语)资料。”(见亚洪托夫《珍稀物陈列馆——民俗笔记》,未刊)此次成行,他给后人留下了锡伯语和达斡尔语会话本和词汇本的资料。该资料现收藏俄罗斯学院圣彼得堡图书馆中。

 瓦西里耶夫著述颇丰,其中的《满语文选》(俄国每一部满语教材)、《满俄词典》、《伊犁归还中国论》(手稿)、《归还不归还伊犁》等成为较有价值的读物。

 伊万诺夫斯基(1863-1903),1885年毕业于圣彼得堡大学东方语系,同年任东方系满语编外教授,获候补博士学位。1890年中国任职两年,其间,搜集不少满文资料。回国后任圣彼得堡大学教授,讲授满、汉语及满洲历史。主要著作有《满洲史概要》、《北满的戏剧》、《满洲的铜币》、《北满的中国民族》、《满语文选》、《满洲学:索伦语和达斡尔语范例》、《满语转写的西藏经文》等。

 克罗特科夫(1869-1919),1894年毕业于圣彼得堡大学东方系汉满班。曾任俄罗斯驻吉林、齐齐哈乐道伊宁领事馆秘书。后升任俄罗斯驻乌鲁木齐领事。自1910年起为俄罗斯研究中亚和东亚委员会通讯院士。在华的称呼为“克安班”、“克大老爷”。克氏在任伊宁领事馆秘书和乌鲁木齐领事期间,对伊犁、塔城地区锡伯族作了考察,为后人留下了珍贵的资料。

 1898年,克罗特科夫认识了时任俄国驻伊宁领事馆翻译的锡伯族文人巴里善,并拜其为师。巴里善教授他满语,帮其搜集满语及其他锡伯族资料,如民歌、1864年伊犁农民起义、萨满教和佛教资料等。1899年在巴里善的陪同下,克罗特科夫参观考察了锡伯营五牛录靖远寺以及其他牛录。之后,就此次考察他写了一篇论文,但未发表。克氏升任俄国驻乌鲁木齐领事后,恢复了中断近10年的学术考察活动,利用休假到塔城、伊犁等地考察锡伯族文化,并重新拜巴里善为师,搜集有关资料。此次是重点搜集锡伯族萨满教资料。在塔城,在扎拉丰阿等人的帮助下,见到了锡伯萨满罗国等人,拍摄了不少图片。回国后,他又数次与巴里善等人通信,就有关锡伯族萨满教问题进行求教。

 克罗特科夫在伊犁、塔城等锡伯族聚居区考察,搜集了如下资料:

《龙兴诗》,满语歌词;

《离开盛京的故乡之歌》,满文,附有打字机打印俄文译稿片断;

《故乡之歌》,满文,与前者同;

《大清帝国喀什噶尔之歌》,满文,片断;

《伊犁暴乱记》,满文,作者为巴里善;

《婚宴之歌》、《喜庆之日歌》,满文手抄本;

《成亲之歌》,满文,附有克罗特科夫俄译稿;

《萨满场院书》,满文,抄写于1877年;

《三国之歌》,满文,抄写时间为1898年;

《关公过五关曲》,满文;

《绣荷包曲》,满文,抄写时间为1899年;

《伊犁纪事》,满文,作者为巴里善;

《训导集》,满文;

《满、吉尔吉斯(指哈萨克)语手稿》,附有满、吉尔吉斯口语会话,吉尔吉斯语用满文抄写;

 1899年秋锡伯营靖远寺之行俄文草稿及清样;

 俄文和满文的靖远寺绘图清单,并附有满文说明的该寺庙外貌;

 有关锡伯族历史、民俗和各类统计资料、杂记等;

 就有关锡伯族萨满教问题与巴里善等人的来往信函、资料、草稿和杂录等;

 福善给克罗特科夫的信件;

 伊尔嘎春给克罗特科夫的信件;

 扎拉丰阿给克罗特科夫的信件等。

 上述资料均收藏于俄罗斯科学院东方研究所圣彼得堡分所图书馆等处。

 克罗特科夫著述并不丰,主要有如下数种:

《伊犁、塔城地区锡伯族萨满教现状简述》(1911-1912);

《俄满辞典》(手稿);

《满语语法资料》(手稿);

《关于伊犁地区和锡伯族的历史、统计和民族志资料》(手稿);

《有关克罗特科夫领事活动的资料》(手稿)。

 克罗特科夫在《伊犁、塔城地区锡伯族萨满教现状简述》的论文上花费了很大心血。为完成此文,他在伊犁和塔城地区通过当地政府的协助,分别采访了锡伯族萨满罗国及其助手,并拍摄了不少图片,之后又与有关人员信函来往,求教其锡伯族萨满教方面的生疏问题。该论文是目前锡伯族萨满教方面较珍贵的资料之一。

 穆罗木斯基(1879-1910),满语称呼为“穆秀才”。圣彼得堡大学东方语系毕业。1906年受俄国中亚东亚研究委员会委派,于当年3月5日自圣彼得堡出发,来中国伊犁地区对锡伯族语言进行实地调查,于当年5月30日到达伊宁市(当时称固尔扎)。在此地他结识了对锡伯族已有数年研究经历的俄国驻伊宁领事馆秘书克罗特科夫,因而,穆氏的考察工作得到了他的全面支持和协助。当时未经伊犁将军的批准,外国人被禁止前往锡伯营从事任何活动。在得到批准之前,克罗特科夫给穆罗木斯基介绍了时任俄罗斯驻伊宁领事馆翻译的锡伯族教习巴里善为穆氏教授满语,并介绍其他有关锡伯族文化情况。数天后穆罗木斯基持伊犁将军颁发的通行证经惠远城进入伊犁锡伯营总管档房驻地六牛录(镶红旗)。他在此一直滞留到当年9月7日,中间从7月16日-26日前往一牛录(镶黄旗)在牛录佐领家借住,向该佐领儿子学锡伯语。穆氏学习和考察锡伯语,向自己提出了一个任务:研究锡伯语口语并加以明确其口语与满语书面语之间的关系。他认为:一是满语书面(文学)语言实际上跟北京满语没有区别;二是锡伯官方和知识分子用语与满语相近;三是无文化者用语与书面语差距较明显。1907年7月底穆氏自俄罗斯再次来到伊犁索伦营对达斡尔、鄂温克族语言、文化进行调查,在此一直待到秋天。他在伊犁过冬后于次年春天又到索伦营各牛录进行调查采访,搜集资料。当年8月他在返回圣彼得堡之前再次深入锡伯营,搜集锡伯族民间文学和语言资料。穆罗木斯基在这两次考察中,在伊犁及塔城官方和锡伯族人士的协助下,搜集到有关锡伯、达斡尔、满族语言资料,拍摄伊宁市及效外、锡伯、满、在伊犁俄罗斯人图片多幅。这些资料分别收藏于俄罗斯学院圣彼得堡分院、俄罗斯科学院东方研究所圣彼得堡分所、华沙大学中亚民族语教研室、华沙科特维奇图书馆等部门。综合起来有如下主要资料:

 1906年-1908年草就的文稿;

 1908年科特维奇发往在伊宁市的穆罗木斯基的电报;

 1906-1908年穆罗木斯基给科特维奇的文件多份;

 福善给穆罗木斯基的满文信件;

《锡伯、达斡乐和翁库尔索伦语汇简评》(附卡片及台历散页);

 锡伯人给穆罗木斯基信函之信封,上注1908年5月1日;

 福善给穆罗木斯基的名片,上注3月9日;

 伊宁市及其郊外、锡伯、满及在伊俄罗斯人照片,计41幅;

 锡伯语名词词汇1500余条;

 满—锡伯语词汇卡片约500张,满文书写,俄罗斯文字母转写,以满文字母自N-W排列;

《锡伯语词典》卡片约500张,满文书写,用俄罗斯文字母转写,以满文字母自J-W排列,附采访笔记;

《翁库尔索伦语词典》卡片约1000张,毛笔字,用俄文转写;

 锡伯族民间故事32篇,婚礼歌2首;

 其他语言词汇卡片、民间文学及民俗资料等。

 穆罗木斯基将这两次考察情况曾写两篇简短的汇报发表。所搜集的资料多由波兰学者卡鲁仁斯基占有和利用,并先后发表了其所有资料。

 迪亚科夫(?-1956)。曾任俄国驻中国伊宁领事馆秘书(疑在克罗特科夫之后),1913年接替克罗特科夫任俄国驻中国乌鲁木齐领事。俄国十月革命后滞留中国新疆。新中国成立之后被捕入狱。释放后曾任新疆学院俄文教师。20世纪初,迪亚科夫接替克罗特科夫任俄国驻伊宁领事馆秘书之后,也接受为俄国皇家考古学会东方学分会搜集中亚各类资料的任务。1904年迪亚科夫在伊宁拜时任俄国驻伊宁领事馆翻译的巴里善为师,一方面了解有关锡伯族的情况,一方面让其用满文整理1864-1871年回、塔兰其(维吾尔族)人起义的回忆录。迪亚科夫将巴里善写成的第一部回忆录寄给在圣彼得堡东方语言系任主任和教授满、蒙文的科特维奇。科特维奇因为资料过简要求补充回忆录所涉确切年代和详细过程等,故迪亚特夫让巴里善向其他老者了解每一件事的确切日期和详细过程,使迪氏最后从巴里善手里接受的回忆录是一部完整的稿件,为巴里善就此历史过程写的第二部回忆录。1864年伊犁农机起义时巴里善17岁,亲眼目睹了起义过程。

 迪亚科夫在伊犁和乌鲁木齐任职期间,主要是对上述1864-1871年伊犁农民起义回忆录的完善工作倾注了心血,给后人留下了《根据老者讲述的伊犁动乱之经过》、《伊犁锡伯人关于1864-1871年在伊犁回、塔兰其人起义的回忆》(俄译文)。前者注有“复制准确。驻固尔扎城(伊宁)领事馆翻译官A·迪亚科夫,1906年3月14日”字样;而后者则注有“阿列克赛·迪亚科夫翻译于固尔扎,1906年12月23日”字样。该译文于1908年在《俄国皇家考古学会东方学分会论丛》卷18中发表。

 科特维奇(1872-1944),1891年考入圣彼得堡大学东方语言系学习蒙古、满和汉文。1895年毕业后留校当主教。1900年起任蒙、满文系教师和主任,后任教授。1916-1923年为亚洲博物馆研究人员。1920-1922年任列宁格勒东方研究所所长,为苏联科学院通讯院士。发表著作140余种。

 科特维奇虽然没有直接参与对伊犁锡伯等文化资料的搜集工作,但是在其努力和关心下,由拉德洛夫开创的对锡伯等族资料的搜集与研究工作得以继续未断。他为自己的老师伊万诺夫基抄录拉德洛夫所搜集的锡伯(满)文稿,撰写关于拉德洛夫研究锡伯语的论文;他将穆罗木斯基培养为学者后,向俄国中亚东亚研究委员会推荐,将其派往中国伊犁进行学术考察,并与其保持书信往来,对他的工作予以支持和帮助,并保存和整理穆氏搜集的资料;帮助发表克罗特科夫的文章;修改和补充迪亚科夫有关巴里善回忆录的译文,并保存了相关资料等。

 沃尔科娃(1927-)女,历史学家。专长满文。1950年毕业于列宁格勒大学东方系。曾任苏联科学院东方学研究所列宁格勒分所手稿部主任。发表著述十余部。她在任手稿部主任期产,广泛接触在此收藏的有关锡伯、满族历史、语言、文学等资料,并作了一定的整理。1961年她公开发表了在满、锡伯、达斡尔、鄂温克等民族中广泛流行的萨满教经典故事——《尼山萨满》的满文本和俄译文,1965年出版了《苏联科学院亚洲民族研究所满文手稿概述》,其中介绍和收录了有关满文锡伯语资料,编写了《苏联科学院亚洲民族研究所满文写本目录》。

 综上所述,19世纪末20世纪初,俄罗斯学者先后对伊犁锡伯族历史、宗教、语言、民间文学等情况进行考察,一方面搜集相关资料,拍摄图片;另一方面对所搜集的资料进研究,推出不同的研究成果,给后人留下了极为珍贵的资料。从文化角度言,他们作出的成绩值得赞誉,应将他们的功劳载入史册。

(本文根据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6年版中国社会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编《俄苏中国学手册》上下册、俄·亚洪托夫K·C:《珍稀物陈列馆——民俗笔记,克力、博雅、奇车山著新疆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锡伯族研究》、1983年中国民族古文字研究会富丽编《世界满文文献目录》初稿统编)。

2023年04月1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