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锡伯族资料库
>
专题库
>
语言文字篇
>
建国以来的锡伯语言文字工作回顾(佟加.庆夫)
建国以来的锡伯语言文字工作回顾(佟加.庆夫)
发布时间:2023-04-15 17:24
718

  一、基本情况

 锡伯族是中国56个民族大家庭的成员,也是新疆维吾尔自治区13个世居民族之一。全国锡伯族人口近20万人,主要分布在辽宁、吉林、黑龙江、内蒙古、北京和新疆等省区市。截至2005年底,新疆的锡伯族总人口约4.53万人,占全区总人口的0.21%,占全国锡伯族总人口的1/4,呈小聚居大分散,主要居住在察布查尔锡伯自治县(约2·2万人)、伊宁市(约3000人)、巩留县(约1400人)、霍城县伊车嘎善锡伯族乡(约2000人)、塔城地区(约1000人)和乌鲁木齐市(约5000人)等地。新疆的锡伯族保留着本民族的语言文字、传统文化和风俗习惯。

 锡伯语文与满语文同属阿尔泰语系满—通古斯语族满语支。现代锡伯语的书面语中,有80%以上的古近代词汇与满语同源。新疆的锡伯族一直到20世纪40年代都使用满文,清代编纂的满文工具书一直为锡伯语文工作者所使用。1947年,锡伯族知识分子对满文进行改进,创制了锡伯文。改进后的锡伯文在整个文字结构、书写形体和正字规则等方面,仍保留了满文的完整性。有清一代,由于西迁新疆伊犁地区戌边屯垦的锡伯族军民在八旗制度下全面学习使用满语文,用来发展本民族的教育文化事业,所以在新疆锡伯族当中,60岁以上的人大都会说满语、书写满文。

 现行的锡伯语和锡伯文是由自治区政府部门管理的6种语言文字之一。在新时期新阶段,锡伯语文应用于科学研究与信息处理、名词术语规范、图书教材出版、锡伯文报刊、广播影视、社会用语用字、社会交际及小学阶段的双语教学等语言文字的重要领域,是本民族自治地方察布查尔锡伯自治县的重要交际工具与文化教育载体。

 本文按年代顺序,就新中国立以来的锡伯语文工作情况作简要回顾,提出今后发展的几点设想。

 二、20世纪50年代的锡伯语文工作

 新中国建立以后,在党的民族政策的光辉照耀下,锡伯语言文字获得了法定地位,与新疆的其他少数民族语言文字一起得到平等和谐发展,在20世纪50年代出现发展繁荣的新景象。主要表现在:

 新中国建立之初,在宁西县(今察布查尔锡伯自治县的前身)的建党、建政、减租反霸、土地改革、普选等政治运动和民主改革中,锡伯语文发挥了重要的载体作用。1954年,察布查尔锡伯自治县建立后,锡伯语文成为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利的主要工具,规定以锡伯文为主行文,附以维吾尔文、哈萨克文行文。在县、区级重要会议上,都配备有锡伯语文或维哈语文的翻译,在中学讲授自然、物理、化学等课程时,亦配备有锡伯语文的翻译,进行课堂讲解。

 1954年,在国家民委和民族出版社的扶持下,我国唯一的锡伯文报纸《察布查尔报》(原名新生活报)改变传统的油印出报方式,实现铜模活字铅印技术,建立了印刷厂,日发行量达2300余份。

 1955年,察布查尔锡伯自治县成立文字改革委员会,作为主管本县语言文字工作的职能机构,配备编制3名,专门从事锡伯语言文字的管理工作。

 1955年,新疆人民出版社设立锡伯文编译室,编制人员8名,在至1963年的9年中,共编译出版各类锡伯文图书199种,总发行量达8万余册。

 1956年,新疆教育出版社设立锡伯文编辑室,编制人员4名,在至1963年的8年中,共编辑出版锡伯文小学一至六年级各种教材及《农民识字课本》等21种,总发行量达14000余册。

 锡伯族小学增至12所,学生人数增加至4227名,小学教育基本普及。察布查尔锡伯自治县锡伯族完全中学的初中生增加至1384名,高中生增加至607名。伊犁地区各县的锡伯族初高中生都前来就读。至60年代初,锡伯族高中毕业生考入自治区和国内各大专院校的学生达1000人之多。察布查尔第一中学受到国务院的嘉奖,成为伊犁州和自治区的重点中学。

 大力开展锡伯文扫盲的办夜校活动,出现了百人教、千人学的局面,锡伯文扫盲率达90%以上,1960年察布查尔锡伯自治县被国务院评为“全国业余教育普及先进县。”

 1958年,察布查尔锡伯自治县建立了锡伯语广播电台,形成了覆盖全县各公社、生产队的广播网,锡伯族群众每天都能收听到用锡伯语广播的新闻。

 以锡伯语文为载体的文学作品创作与民间文艺活动如火如荼,创作诗歌、歌剧、话剧等50余部,歌曲近100首,演唱材料20多种,搜集整理民歌300余首,民间故事200余则。

 用锡伯文翻译《三国演义》、《红楼梦》、《西游记》、《封神演义》等多部古典名著,以及100多种科技读物。

 1955~1963年,中央和自治区有关部门对锡伯语文状况进行了多次综合调查,前期调查初步弄清了锡伯语的渊源、分布情况和语音、词汇、语法等特点,基本掌握了锡伯语文的演变发展情况,记录整理了大量语言研究与民间文学资料。后期调查通过召开各种形式的座谈会,征求了锡伯族群众对文字改革的意见。

 三、20世纪60~70年代的锡伯语文工作

 这个时期的锡伯语文工作,前期受到左倾思潮的干扰,特别是受到文字改革的直接影响,至后期则受到“十年文革”动乱的严重破坏。行之有效的锡伯族中小学锡汉双语教学体制被取消,导致只教汉语,不教锡伯语文的现象出现,这种全面向汉语教学过渡的状况,造成整整一代人失去学习锡伯语文的机会,为日后锡伯语文的传承埋下隐患。锡伯族学校锡伯语文教学的中断,导致新疆人民出版社和教育出版社锡伯文图书和教材出版业务的中断,两社的锡伯文编译室无法立足,被逐级下放后最终解散。政府部门的锡伯文行文逐渐被汉文和维吾尔文替代。以锡伯语文为载体的文化创作与民间文艺活动陷入低谷。这使正在发展中的锡伯语文工作中途夭折。

 四、改革开放以来的锡伯语文工作

 改革开放时期的锡伯语文工作,从20世纪80年代初延伸至现在的新时期新阶段,大致经历30年的时空。期间经历恢复发展阶段和保护与传承阶段等两个不同的阶段。

 从20世纪80年代初至90年代中期,为锡伯语文的恢复与发展阶段。这个阶段在宽松和谐的政治环境下,锡伯语文工作迎来了第二个春天,促使锡伯语文在恢复中发展,在发展中提高,取得了一系列成果。主要表现在:新疆人民出版社、教育出版社的锡伯文图书和教材出版业务及自治区民族古籍办的锡伯文古籍整理工作陆续恢复;自治区民语委安排专职人员专门从事锡伯语文规范化、标准化、信息化建设方面的研究和名术语规范工作;察布查尔锡伯自治县的锡伯语文工作机构恢复,锡伯语文在报纸、新闻、广播、影视、社会用语用字等领域得到应用;锡伯族8所小学的锡伯语文教学得到恢复,形成“锡汉并举”的双语教学体制和模式。这个时期取得的主要成果有:

 恢复后的新疆人民出版社和教育出版社锡伯文编辑室,先后出版发行500多种锡伯文图书和教材,内容涵盖创作文学、口头文学、文学译著、古籍文献、语言学专著、辞书及小学一至六年级锡伯语文课本等。

 锡伯语文的基础理论与应用研究成果有(含国家级、自治区级课题研究成果):《锡伯语简志》(1983)、《锡伯语口语研究》(1986)、《锡伯语语法》(1989)、《汉锡简明词典》(1989)、《锡伯语(满语)详解词典》(1989)、《锡汉会话》(1992)、《现代锡伯语》(1995)、《锡汉教学词典》(1998)、《《汉锡词典》(自治区“九五”社科课题成果,待出版)、《中国锡伯族双语研究》(2004,2007年荣获自治区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以及《新疆通志·语言文字志》中的锡伯语部分(1999,荣获2002年度自治区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新疆民族语言分布状况与今后发展趋势·锡伯语》(2002)等。此外还有《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首届锡伯伯语言文字工作会议文件汇编》(1990)、《文集》(1990)等重大会议的文件汇编和论文集。创办《锡伯文化》杂志,共出版41期,刊登有关锡伯族语言研究与文化建设方面的文章。

 锡伯语文的规范化、标准化建设,在政府部门主管的主导下,在锡伯族群众性学术团体的共同参与下,取得了一系列成果,填补了多项空白,主要成果有:

《现代锡伯文学语言正字法》(1991年由察布查尔锡伯自治县人大常委会审议通过,自治县人民政府公布试行,锡汉对照文本,新疆人民出版社1992年出版,1994年荣获自治区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正字法》对锡伯文字母和字母表作了较大幅度的调整,确定了现代锡伯文学语言共由30个字母组成,其中元音字母5 个,辅音字母25个。这也是有史以来由政府部门首次制定的锡伯文字母和字母表。规定锡伯文是一种拼音文字,由元音字母和辅音字母相互拼写形成音节、词和词组、句子等,用于上下文的书写。该部正字法共制定12章27条书写规则,每条规则都有体例说明。结构上分为字母、元音、辅音和谐规则、音节书写形式、独立词的写法、标点符号等若干部分,以独立词为书写对象,按照各类词的构成和使用方法制定了比较具体的书写规则,不仅包括了锡伯文的书写规则,并且包括了广义的锡伯语书面语本身的使用方法和标点符号的使用方法。

《现代锡伯文学语言正字词典》(1993)。该词典收录3·5万个基本词汇作为正字书写体例,体现了锡伯文正字法中规定的各项具体规则,以独立词为书写对象,按字母音序排列,分别例示出每个独立词应当规范书写的标准形体,以及由独立词按语法意义派生或合成的各类词的标准书写形体。内容包括由根词派生出来的各类派生词、合成词、复合词、对偶词的写法、构形附加成分和构词附加成分的写法、词的分写、连写、缩写以及锡伯语口语“约定俗成”词语在书面中的写法、切音字的写法、外来语借词的写法、兄弟民族语言借词的写法、数字的写法及移行规则等。

《现代锡伯文学语言正音法》(2000年由自治区民语委发文公布),含总则、凡例和50条正音规则。该正音法根据现代锡伯语元音和辅音的发音规则,使之读音和书写方法之间有一个统一的标准而制定。它以如下规则为依据:一是根据锡伯语书面语的语音规律,力求准确表达其发音规则和发音特点;二是力求准确表达语音发音和文字书写之间的对应关系;三是为纳入书面语中的口语“约定俗成”词语制定可供遵循的发音标准;四是规范外来语借词的发音方法,使之服从锡伯语的发音规则。

 现代锡伯语名词术语的规范,作为促进现代锡伯语在社会各个领域规范化应用的一项重要内容,自治区民语委每年都在规范、审定和公布一批锡伯语名词术语。自治区民族语言名词术规范审定委员会下设锡伯专业组,制定了“坚持从实际出发,按照语言的内部规律办事,着眼于群众”和“挖、创、借”的总原则以及锡伯语术语规范一般原则和方法。从1986年以来,先后规范、审定和公布锡伯语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领域的新词术语和日常用名词6000余条,其中规范了新疆教育出版社编写出版的小学一至六年级锡伯语文课本的名词术语、察布查尔锡伯自治县党政企事业单位的名称,出版《锡伯语规范手册》等。自2003年以来,规范工作以察布查尔锡伯自治县为重点,每年都在该县召开一次规范会议,审定公布实际应用当中遇到的新词术语,基本满足了锡伯语文的用词需求。

 锡伯语文的信息化建设。信息处理技术相关标准的制定和软件研发与应用,作为锡伯语文面向现代化跨越式发展的一项重大措施,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先后实施相关课题(项目)的研究,取得如下成果:

 信息处理 信息交换用 锡伯文三项国家标准,于1995年制定。内容包括:《信息处理 信息交换用锡伯文编码图形字符集》、《信息处理 信息交换用锡伯文字母区键盘布局》、《信息处理信息交换用锡伯文点阵字模集与数据集》。这三项标准是锡伯文实现信息化和计算机软件开发时遵循的国家标准,也是锡伯文的信息处理研究和语言文字研究相结合的成果。该标准规定信息处理 信息交换用锡伯文的图形字符集以及它们的七位和八位编码表示;规定字符集的键盘布局;规定字符集字模格式和各种字形的长度等。其应用范围规定为:适用于锡伯文数据处理系统与有关设备之间可相互支持的软、硬件环境,适用于数据信息交换。 

 信息处理信息交换用ISO /IEC 10646 蒙古文、托忒文、锡伯文、满文、阿里嘎里国际标准编码。1993~2000年完成制定工作,由国际标准化组织公布。列入本标准的有竖向显示的蒙古文、托忒文、锡伯文、满文和阿里嘎里等5种文字,国际上又称之为“蒙古文系统国际编码”。为了做好本标准的编制工作,成立了由国家相关部委、内蒙语委、新疆民语委等单位领导和专家组成的工作组共同编制,召开多次国内、国际会议。并与蒙古国一起,共同形成了中蒙联合编码方案,向国际标准化组织提交,于2000年获准通过。

 锡伯文(满文)点阵字型强制性国家标准的制定。本标准系通用多八位编码字符集 锡伯文(满文)点阵字型共12款强制性国家标准。分别是:锡伯文(满文)24点阵字型大黑体/锡伯文(满文)48点阵字型正文黑体/锡伯文(满文)32点阵字型正文黑体/锡伯文(满文)16点阵字型正文黑体/锡伯文(满文)48点阵字型正文白体/锡伯文(满文)32点阵字型正文白体/锡伯文(满文)16点阵字型正文白体/锡伯文(满文)48点阵字型行书体/锡伯文(满文)24点阵字型行书体/锡伯文(满文)48点阵字型奏折体/锡伯文(满文)24点阵字型奏折体。以上成果,将作为强制性国家标准,适用于锡伯文、满文信息处理中的点阵式显示设备、印刷设备和电子设备,也适用于其他相关设备。

 本标准提供如下内容的规范(含12项标准): 锡伯文(满文)点阵字型的定义、名称;锡伯文(满文)12种点阵字型的样本;锡伯文(满文)12种点阵字型;锡伯文(满文)12种点阵字型的字符高度;锡伯文(满文)12种点阵字型数据和数据表。

 本标准具有填补国内、国外此项空白的价值;对于开发利用锡伯文(满文)显示的电子设备和产品具有重要价值;对于锡伯族地区信息化事业的发展、开发利用相关软件、数字化及网络应用具有重要价值;对于抢救、保护、传承、利用世界和我国满—通古斯语族满语支的语言文化具有重要价值。

 锡伯文、满文文字处理与轻印刷系统软件研发。以计算机来担负文字信息的承载、处理和传输作用的软件,正在成为信息化建设中的一项重要内容。1994~1996年,自治区民语委课题组完成自治区课题《计算机锡伯文、满文文字处理和轻印刷系统》,研发出了“锡伯文办公自动化系统”、“锡伯文、满文轻印刷系统”和“锡伯文报版系统”等三套应用软件,被列入1996年度自治区科技进步成果。软件在技术、功能和性能上取得如下创新和突破:一是代码方案按照《信息处理 信息交换用锡伯文编码图形字符集》等三项国家标准制定,规定锡伯文、满文共使用223个字符和各类符号的编码;二是键盘布局以锡伯文、满文名义字符为基础进行布局,达到了布局合理、占用码位少、操作快速目的;三是研制出了锡伯文、满文自动选形输入法,科学地解决了锡伯文、满文字符串的合理自动选形,使之具有一键一字符的选形功能;四是在录入系统上实现了锡、满文字符串的不等宽显示和竖直编辑,满足了锡伯文、满文及多文种混排所需的编辑和排版需求;五是排版系统采用以锡伯文、满文为主的多文种批交互方式,可直接嵌入文本文件实现图文混排;六是设计制作锡伯文、满文8种标准字体可供排版选择。

 锡伯文、满文文字处理软件的开发与应用,不但填补了国内外、区内外此项空白,并且从根本上改写了锡伯文、满文以手抄、石木刻和活字铅印方式出版图书、杂志、报纸的历史,使之告别了铅与火的时代,为该类文种进入电子出版行列创造了条件。全国唯一的锡伯文报纸《察布查尔报》通过使用该软件,告别了活字铅印的落后技术,实现了电子排版印刷技术。

《汉、锡伯语名词术语数据库建设》,系由教育部、国家语委关于少数民族语言文字规范标准建设与信息化研究课题,由自治区民语委课题组于2008年月12月完成。课题成果为汉语和锡伯语对照使用的名词术语数据库专用软件。

 多年来,现代锡伯语的名词术语规范,大多依靠原始的填卡方式和手工操作来搜集整理,规范和存储手段极为落后。因此,利用计算机技术和数据库软件建立具有一定数量和规模的汉锡合壁的名词术语数据库,能够推进锡伯语名词术语工作能更好地为我国锡伯族地区的政治、经济、科技和文化发展服务。本成果填补了国内外此类语言名词术语数据库研究上的空白,解决了汉锡名词术语在信息处理领域应用的瓶颈,所取得的成果不仅是我国民族语文信息处理研究中的一个创新点,而且对锡伯语文面向规范化、标准化、信息化发展具有重要的价值。

 锡伯文、满文传媒电子出版系统的研发与应用。本项目作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2006年~2008年,由自治区民语委、潍坊北大青鸟华光照排有限公司合作完成。项目成果有:锡伯文、满文公文处理系统、锡伯文、满文书刊排版系统和锡伯文、满文报纸排版系统等3套应用软件。并在2009年2月,为察布查尔电视台研发锡伯文输入系统,投入应用。

 目前,锡伯文、满文传媒出版系统软件已在锡伯文报纸《察布查尔报》和察布查尔锡伯自治县的教育、文化、广播电视、语言文字等部门使用,使锡伯文软件短缺的瓶颈得到解决。

 五、锡伯语文面临的挑战与环境建设

 自上世纪90年代下旬以来,在社会强势语言与文化的强烈冲击下,在双语模式下,锡伯语文的学习和使用面临严峻的挑战,使锡伯语文工作不得不转入保护阶段。在这个阶段,锡伯语文在公务活动中的应用,小学阶段的锡汉双语教学、图书教材出版等重要领域普遍出现萎缩迹象;锡伯语文对本民族传统文化的影响力、创造力明显减弱;本民族群体对锡伯语文的认知态度越来越淡化。主要表现在:一是熟练使用锡伯文的人数大为减少,出版部门的锡伯文稿件严重短缺,已无法正常出书;二是锡伯语文的使用范围日益缩小,从比较广泛分布的领域缩小至一个小的区域,这是锡伯语文非常直观的一种萎缩迹象;三是锡伯语文的传承能力弱化,儿童已经不再将母语作为第一语言学习,或者学习母语后上至初高中和大学后就不再使用,这意味着锡伯语文正常延续的链条已经脱节;四是锡伯语文在行政事务、工业生产、公众媒体、高等教育、商业贸易、信息处理等语言文字使用的重要领域所发挥的功能已经非常弱小;五是小学一至三年级阶段的锡伯语文教学,实际上没有把锡伯语文真正当作教学语言来施教,得不到实际效果;六是社会交际中,特别是在青少年当中已经出现单语化现象(只说汉语而不说母语),进而锡伯语文的高位变体能力(文学语言的创造能力)明显下降,低位变体能力(群众使用能力)也在受着大语言环境的深刻影响。七是锡伯语文的结构系统退化,正在失去其发展活力和改造外来成分的能动性,母语词汇大量丢失,汉语借词大量增加,致使锡伯语的表现力明显减弱。等等。

 根据锡伯语文面临的挑战、困难和问题,为了保护好、使用好、传承好锡伯语文,2006年,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将察布查尔锡伯自治县纳入双语示范区建设项目之中,着力对该县的锡伯语言环境进行保护,于当年的7月底8月初在察布查尔锡伯自治县举办为期5天的首期锡伯语言环境建设培训班,取得初步成效。自那以来,察布查尔锡伯自治县将锡伯语言的环境保护工作列入精神文明建设的议事日程,于2008年10月,在国家民委教育科技司和自治区民语委的支持指导下,举办了第二期锡伯语言环境建设培训班。此次培训班以加强领导,提升保护意识为目的,举办了专家讲座。

 六、今后的工作思路

 德国著名社会学家洪堡特对语言的价值作了这样生动描述:“民族的语言就是民族的精神,民族的精神就是民族的语言。”2003年3月10~12日,在巴黎举行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专家会议关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濒危语言问题特别专家组报告《活力语言与濒危语言》中指出:“语言多样性是人类最重要的遗产,每一种语言都蕴藏着一个民族独特的文化智慧,任何一种语言的消亡都将是整个人类的损失”。“每种语言的消亡必将导致其独特的文化、历史与生态知识的消失”。为此,《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法》将永久保护语言多样性作为一项基本原则,在其制定的《处在危险中的语言红皮书》文件中规定:“系统的搜集相关濒危语言的信息;加强有关濒危语言的搜集的研究;积极开展工作,建立世界性项目规划委员会;鼓励出版有关濒危语言的材料和研究成果”,并在其《实施宣言行动计划要点》文件中提出如下措施:“保持人类语言的多样性,支持用尽可能多的语言来表达思想、进行创作和传播;鼓励所有可能的地方实现各级教育中的语言多样化,鼓励自幼学习多种语言;在必要时,将传统教学方法纳入到教学工作中,保存和充分利用有关文化所特有的交流和传授知识的方法;只要语言使用者的族群所允许,鼓励通过全球网络普遍地使用所有公共信息,包括促进网络空间的语言多样化”。

 在国务院公布的《少数民族事业“十一五”规划》中提出:“尊重、使用和发展少数民族语言文字,加强少数民族语言文字翻译队伍建设,建立少数民族语言文字翻译资格认证制度”。“加强少数民族文化遗产的保护、抢救、发掘、整理和展示宣传。”“加强少数民族古籍、文物和珍贵实物资料的抢救保护。”

 以上,为锡伯语文的保护与传承提供了极为有利的国内外环境和政策保障。目前,察布查尔锡伯自治县结合锡伯语言环境建设项目的实施,已制定保证锡伯语文在公务、教学、出版物与传媒、文化馆站、文化活动、家庭等六个方面的保护措施,进行静态保护和动态保护。主要内容包括:制定语言文字工作单行条例,加强对锡伯语文的依法管理;保证锡伯语文在教育、文化、广播、影视、图书报刊出版、公检法司、信访及创作文学、口头文学、民间文艺、传统仪式、民间习俗等领域的使用;从党政机关中选择两个单位、从街道中选择两条街道、从乡镇中选择两个乡镇,建立前期双语示范保护区;搞好校园双语环境建设,研发多媒体双语教学课件;乡镇场村锡伯族干部要以锡伯语为工作语言;在被指定保护的机关、乡镇和街道,要保持锡伯语文使用者的绝对人数;人代会、政协全委会的工作报告和主要文件料要译成锡伯文;;组织动员本县所属各部门、企事业单位和社会各界有志之士积极参与锡伯语言环境建设,共同营造一个学习使用母语、保护母语的社会氛围;与工商部门合作,加强社会用字规范,发现问题限期纠正;构建多种语言相互共存、相互补充、各尽所能、各守其位、和谐有序的多语社区;做好锡伯语文的民间保护与传承、专业团体保护与传承、教育传承、多媒体传承和文本传承;每年举办两期锡伯语文培训班;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的保护工作中要保护好其语言文字载体。等等。

 综上,虽然锡伯语文出现了一定程度的衰退现象,但它对本民族传统文化的张力依然存在,锡伯语文的生存环境依然存在,锡汉双语教育依然存在。因此,只要我们认真扎实地做好保护和传承工作,就一定能够促进锡伯语文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取得新的发展。

(本文原载佟加·庆夫著《锡伯语文规范化与信息化研究》,新疆人民出版社2013年出版。本文作了删节)

 

2023年04月1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