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自治县语言文字概况(2008~2010)
地处祖国西北边陲的察布查尔锡伯自治县,是以锡伯族为主体民族、多民族居住和生活的自治县。全县总人口16.76万人,其中县属人口13.43万人,其中5万多为汉族,4万多为维吾尔族,3为万多哈萨克族,2万多为锡伯族,1万多为其他少数民族。自治县在社会交际、公务活动中同时使用锡伯语文、汉语文、维吾尔语文和哈萨克语文,它们在自治县境内和谐共存、共同发展,构成自治县独特的语言文字环境。尤其是以锡伯语文为载体的锡伯族传统文化及众多民俗事象不但在这里富集,而且锡伯语文的学习与使用也集中在自治县,因而自治县的语言文字工作极富鲜明的地域特色,工作任务也十分繁重。
二、自治县语言文字工作进展
自治县的语言文字工作,在自治区民语委和伊犁州语委的指导下,在县委、县人民政府的领导下,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与自治县的三个文明建设紧密结合,认真贯彻《民族区域自治法》、《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和《自治区语言文字工作条例》及《伊犁哈萨克自治州社会用字管理办法》,把加强语言文字的法制管理、提高公民素质和促进社会进步做为一项基础性工作,纳入自治县人民政府的重要议事日程,近几年来做了如下工作。
(一)领导重视,加强领导
县委、县人民政府十分重视语言文字工作,及时调整县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成员,两年来先后下发了察政发[2005]76号、[2006]34号、[2006]44号文件,以强化语言文字工作的管理,健全了组织机构,从而为自治县语言文字工作的健康发展提供了有力的组织保障。2008年,为了做好三类城市语言文字评估的准备工作,成立了县语言文字工作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对各成员单位责任作了具体分解,安排部署了工作任务,建立了主管领导亲自抓、专职人员具体抓、成员单位配合抓的工作机制。
(二)积极开展“两法一条例”的宣传落实
自治县党政领导对语言文字工作常抓不懈,使自治县的语言文字工作逐步走上了法制化管理的轨道。为了广泛深入地宣传语言文字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采取了如下切实可行的措施:一是通过广播、电视、报纸等新闻媒体,进行宣传报道,还采用悬挂横幅、发放宣传单等形式,积极宣传“两法一条例”等有关语言文字的法律、法规;二是组织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成员单位领导,进行了“两法一条例”的专门学习和培训,使他们在各自的工作岗位上能够掌握并使用其中的各项条款,并对语言文字部门的工作给予积极配合;三是结合对社会用字情况的执法检查,深入机关单位开展语言文字法律法规方面的宣传,要求各单位、各行业严格依法办事;四是从牌匾制作规范抓起,与工商局联合,组织举办了社会用字制作户培训班,做到从源头治理。通过以上措施,自治县语言文字的依法管理取得良好成效,全社会规范化、标准化的使用语言文字意识得到增强。
(三)着力加强社会用字管理
自治区对凡是新制作的牌匾、印章等提出了明确要求,规定少数民族文字不得随便找人翻译或书写,一律由县语委会审核、翻译,制止了社会用字混乱现象的发生。为了进一步加强社会用字管理,自治县转发了《伊犁哈萨克自治州社会用字管理办法》,要求各乡镇场、县直各机关认真按照《办法》的标准,对本辖区社会用字情况进行自查,对驻县各单位和各乡镇场的公章、门牌、文件头、信笺纸等两种文字的使用情况,每年组织一次检查,对不规范用字或只使用一种文字情况及时发出整改通知,限期整改。联合旅游局等单位,对旅游景点两种文字的使用情况进行了检查整顿,对旅游纪念品、对外宣传广告等两种文字使用情况进行了监管。同时加强对个体户语言文字使用的管理,如在县城城西市场新建时,为了规范两种文字的使用,县语委会同工商管理局,共同参与市场管理工作,对市场门牌的制作和两种文字的使用提出了具体要求,力求做到规范。
(四)双语学习与使用情况
锡伯族在历史上就有着学习使用双语的优良传统,并且一代接一代的传承了下来。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和文化知识水平的不断提高,目前自治县的锡伯族大多已成为双语人,不但使用锡伯语,而且也同时使用汉语和其他民族语言,他们当中会多种语言的人也为数不少。在锡伯族聚居的八个乡镇都保持着锡伯语的使用环境和社会功能,与之杂居的汉、维吾尔、哈萨克等民族,也都会说不同程度的锡伯语。近年来,锡伯族青少年中使用母语的人比以前减少,虽然锡伯语文的社会功能开始弱化,但仍然在使用。自治县在政府公务活动及日常工作中大多使用汉语,在县人代会、政协会议上提供锡伯语口译,用锡伯文、维吾尔文和哈萨克文翻译相关文件和材料。公文头印有锡、汉两种文字。在锡伯族聚居的乡镇,机关牌匾、公章等使用锡汉两种文字。上世纪90年代中期以前,法院受理锡伯文诉状,用锡伯语办案,现在法院已没有人能看懂锡伯文。锡伯族学校在一至三年级阶段设有锡伯语文课,其他学科全部使用全国统编汉文教材。原县师范学校办过三期锡伯语文中师班,培养了100多名锡伯语文教师。近两年有关单位和个人建立了“察布查尔风情”和“锡伯人”网站,在网页中设有锡汉语双向学习栏目。全国唯一的锡伯文报纸《察布查尔报》,全年出刊100期,八开版,每周二、六日出报,全年订阅1300至1500份,成为使用锡伯文的重要载体。县广播电台和电视台播报锡伯语新闻,每周三次,每次20分钟左右。2004年译制锡伯语电视节目《消失的足迹》。锡伯族民间留存有多种手抄本读物,这些读物有本民族的作品,也有从汉文翻译过来的译作,通过“念说”的形式不断传播。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民间开展文艺活动以及锡伯族民俗风情园、靖远寺、图公寺等特色旅游中,都可以看到锡伯语言文字的应用。
(五)锡伯语名词术语规范审定工作
自治县的锡伯语名词术语规范审定工作,由自治区民族语言名词术语审定委员会锡伯语专业组负责组织,由县语委会协助,每年在自治县召开一次规范审定会,规范审定当前急需的一批名词术语。截至现在已审定公布6000余条名词术语,出版《规范化手册》,并制定公布《现代锡伯文学语言正字法》、《现代锡伯语正音法》、《现代锡伯名词术语规范原则》等。但因种种原因,这些规则和标准没有得到很好的宣传和推行,社会上非规范行为一直存在并且相当严重。
(六)民族语文翻译工作
目前,在自治县县委办、人大办、政协办共有4名翻译,县直部分单位乡镇场也根据工作需要,配有翻译。为不断做好翻译工作,自治县于2003年和2005年分别对全县翻译工作者情况进行了调查,建立了翻译工作者档案,并组织翻译人员参加了伊犁州翻译工作协会,加强了翻译人员交流,促进了全县翻译水平的提高。
三、锡伯语言环境建设进展情况
为了保护日趋衰退的使用人口较少的锡伯族语言文字的生存环境,2006年,国家民委将自治县作为双语模式下的锡伯语言环境保护试点县,于同年7月3l至 8月4日,在察布查尔锡伯自治县举办第一期“锡伯语言环境建设培训班”,第二期培训班也即将举办。主要工作进展如下。
(一)锡伯语言环境调研
2005年9月,国家民委派出文宣司语文室副巡视员贾捷华同志,会同新疆民语委研究室主任、研究员佟加·庆夫、中央民族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王建民等同志,与察布查尔锡伯自治县语委会、教育局负责人共同组成调研组,对察布查尔锡伯自治县的锡伯语言文字使用情况进行了为期7天的调研。调研范围涉及该县党政机关、纳达齐牛录乡、堆依齐牛乡、爱新舍里镇、法院等单位使用的工作语言,县档案馆锡伯语文档案建立、图书馆锡伯文图书保存、新华书店锡伯文图书销售等情况,对纳达齐牛录乡中心校、堆依齐牛录乡中心校、依拉齐牛录中心校等学校的锡汉双语教学情况进行了一次较全面细致的调研。期间还召开了民间艺人座谈会、60岁以上老人座谈会,并对十余家锡伯族农户作了入户调研。调研内容如下:
1.公务活动(行文、计算机信息处理、互联网、工作语言、交流)、公安、司法、信访等部门锡伯语文使用情况;
2.印章、牌匾、商标等社会用字领域使用锡伯文情况;
3.广播、电视、报纸、刊物等传媒及文艺团体使用锡伯语文情况;
4.节日文化活动及各类民间文化活动中锡伯语文使用情况;
5.非物质文化遗产(民间口传心授)、古籍中以满语满文为载体的文化遗产留存情况;
6.社会交际、家庭中锡伯语使用情况;
7.锡伯族居住的乡、镇、村锡伯语文的生存环境及未来趋势;
8.各乡镇文化馆站(室)建设情况;
9.本县特色旅游中使用锡伯语文的情况;
10.高中、初中、小学、幼儿园锡汉双语教学情况;
11.锡汉双语远程教育网建立情况;
12.锡伯语文工作机构、保护机构(委员会)设置情况;
13.锡伯语应用专业培训、专业人才培养情况;
14.县、乡、村三级保护规划制定与实施情况;
15、自治县、自治州、自治区、国家级相关部门锡伯语文(满语文)管理机构、锡伯文(满文)图书出版、古籍整理单位,研究、规范、整理工作的专家及专业人员情况等。
在调研中发现,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锡伯语文受信息化浪潮的冲击和社会强势语言文化的深刻影响,其使用环境已出现明显蒌缩、使用范围明显缩小、使用人群明显减少、使用功能明显退化等迹象,并且日趋严重。主要表现在:
1.自90年代下旬以来,锡伯语文在公务活动中的应用、学校双语教学、图书教材出版等语言文字使用的重要领域普遍出现萎缩现象,对本民族传统文化的创造力和影响力明显减弱。
2.会使用锡伯文的人数锐减,目前大多是60岁以上的老人才会锡伯文。自治县除了在人代会、政协全委会等大型会议上将个别重要报告、文件翻译成锡伯文外,在党政机关的日常公务活动中已不再使用锡伯文行文。
3.小学阶段锡汉双语教学中的锡伯文的教学效果一直不理想,处于可教可不教的状态。
4.在社会用语用字领域,锡伯文的社会用字规范、锡伯语的交际功能等方面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着退化现象,锡伯语文的传承能力和创造能力明显减弱。
5.锡伯语文的结构系统退化。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语言结构系统僵化,正在失去进一步发展的活力和改造外来成分的能动性;二是结构系统日趋简化,词汇丢失,表现力减弱。锡伯语当中借用的汉语词汇已占有很大的比例,在口语中就出现大约30%一40%的汉语借词。
6.政府部门对锡伯语文工作的管理、人才培养、相关政策制定、项目立项、资金投入、文化馆(站)建设等诸方面的支持力度都很小。
(二)举办第一期锡伯语言环境建设培训班
根据本次调研发现的问题,2006年上半年,国家民委决定将自治县作为锡伯语言环境建设保护试点县(在新疆只对一个县进行试点,2006年7月底至8月初,由国家民委文宣司、自治区民语委和察布查尔锡伯白治县人民政府等三级政府部门共同在该县举办了首期锡伯语言环境建设培训班。培训班于2006年7月31日开班,8月4日结束。参加培训的受训单位人员有县语委会、广电局、文体局、文化馆、民族歌舞团、报社、教育局、各乡镇文化馆、农技站、锡伯语文教师、农民等40 余人。培训班分为文艺组、编辑组、农业组和教师组,授课方式彩集中办班,专家讲课的方式;大课集中,业务课分组;理念学习与专业学习相结合。课时为8小时/天,2小时/课时。培训班在上级主管部门领导的指导下,在学员们的共同努力下,完成了预定的培训任务,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为下一步保护工作的开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三)举办第二期锡伯语言环境建设培训班
国家民委教育科技司和自治区民语委定于2008年10月20至23日,在自治区举办第二期锡伯语言环境建设培训班。
培训目的:通过培训,认真学习“两法一条例”及国办发[2007]14号文件精神,加强依法管理的力度,全面推进察布查尔锡伯自治县双语模式下的锡伯语言环境建设工作进程;开拓视野,提升母语的保护意识,增强责任感,进一步深入认识锡伯语言环境建设对锡伯族语言文字、传统文化保护、传承和发展所起的重要作用,在全县范围内积极营造使用锡伯语文的氛围;进一步提升重点领域锡伯语文工作者的锡伯语文应用能力和水平;就锡伯语言环境保护问题进行探讨,制定相关措施,为下一步保护工作奠定基础。
培训内容:锡伯语言文字与文化发展规划、实施方案;锡伯语言环境建设与传统文化保护问题;锡伯语言文字的基础知识;在保护工作中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等。
培训对象:锡伯族8所小学锡伯语文教师、宣传、报社、广电、文体、语委、教育等部门的锡伯语文记者、编辑、校对、播音员、歌唱演员、锡伯语节目制作人、锡伯族乡镇文化馆站人员、民间艺人、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等。具体为教师14人、记者、编辑、校对等12人、播音、节目制作人等14人、民间艺人及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等10人,共50人。
培训方式:集中办班,举办领导讲座和专家讲座;大课集中,专业课分组理论学习与专业学习相结合,领导与专家互动,专家与学员互动,专业人员与民间艺人互动,开展相互交流。
综上,可以相信,通过自治县语言文字工作的积极开展和锡伯语言环境建设项目的实施,自治县的语言文字工作一定取得新的进展,为自治县各项事业的发展、为锡伯语言文字和传统文化的保护、传承和发展做积极贡献。
四、近三年来的锡伯语言文字工作进展
近几年来,察布查尔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锡伯语言文字的学习使用和保护传承,主要作了如下工作:
1.2013年2月,自治区经信委将锡伯文软件研发项目纳入到自治区电子信息产业发展基金项目中,项目研发资金280万元。
2.编写教材读物、填补空白。自2011年起,编写完成《锡伯文双语速成课本》(初级、中级、高级)教材的编撰工作,在教材编写过程中,将锡伯族的传统、礼仪、民歌、打猎歌、名歌等编进了教材。2013年编印了《锡汉双语对照读本》《锡伯族俗语、格言、谚语集》《锡汉教学词典》和《锡伯语365句》等,为学习锡伯文爱好者提供了通俗易懂的课外读物。
3.对全县1340名锡伯族干部的锡伯语言和文字使用情况进行了全面普查,将锡伯文培训工作纳入全县干部教育培训计划中,制定实施《锡伯文培训班管理办法》,全力推进培训工作,现已举办锡伯文初级培训班14期20个班次共培训1021人,锡伯文中级培训班12期16个班次共602人,让更多的锡伯族干部“会说又会写”。为更好地传承和保护锡伯语言文字文化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4.创新教学方式,激发学习热情。采用锡伯文(满文)读写入门软件进行教学,通过科学、简便的教学方法,缩短识字阶段、快速入门,使学员们在短期内便达到会读写的程度,从而大大提高了参学者的学习效率,增加了学习锡伯文的兴趣。在小学1—6年级开设了锡伯语文课程,中学开设了地方课,高中开设了锡伯语文选修课。
5.建立专业实践基地。2013年,伊犁师范学院锡伯语言文学专业实践基地在县上挂牌,伊犁师范学院授予县教育局、文广局、报社、第一中学、第一小学、爱新舍里镇和孙扎齐牛录乡等单位为锡伯语言文学专业实践基地。
6.加强社会用字管理力度。采取以点带面、点面结合,日常宣传与大型宣传相结合的办法,发挥成员单位的作用,对发现的问题下达整改通知书限期整改。将创建语言文字规范化示范校作为一项长期系统工作来抓,强化工作措施。近年来,全县共创建各级语言文字规范化示范校15所,其中国家级1所、自治区级6所、县级8所。
7.发挥锡伯文报纸的独特作用。1946年创刊《察布查尔报》,已经走过了60多年的沧桑岁月,是全国乃至全世界唯一的用锡伯文发行的报纸,每周出刊两期,内容涵盖要闻、地方消息、科技知识、文体新闻、国际国内消息等,全年发行量稳固保持在17万份左右,形成了稳定的阅读群体。
8.翻译《清代新疆满文档案汇编》。该档案共283册,收录档案文献72812件,约计4万余件,当中包含有关新疆各项事宜的重要信息。对此,充分发挥县域锡伯(满)文专家独有的专业优势,成立了档案翻译组,现正在着手翻译该档案,以发挥其应有的学术价值。
(本文系笔者2008年、2010年、2012年、2015年的调查汇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