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锡伯族资料库
>
专题库
>
语言文字篇
>
乌鲁木齐锡伯族语言文字使用状况的调查(佟加.庆夫)
乌鲁木齐锡伯族语言文字使用状况的调查(佟加.庆夫)
发布时间:2023-04-15 17:40
429

一、语言情况的调查数据

 据对76名锡伯族干部职工语言使用情况的问卷调查,他们当中会俄语的11人,会英语的29人,会日语的1人,俄英兼通的2人,不会外语的33人。汉语以外的其他民族语言使用情况:会维吾尔语的21人,维吾尔语和哈萨克语兼通的24人,维吾尔语和蒙古语兼通的1人,维吾尔语、萨克哈、蒙古三种语言兼通的1人,不会民族语言的29人。

 二、使用锡伯语的调查数据

 据对79户锡伯族家庭的问卷调查,学习过锡伯文的20人,其中能熟练应用的7人,比较熟练应用的4人,初级应用的9人,学过一些或没有学过的59人。

 乌鲁木齐现有近6000名常住户口的锡伯族人,是除察布查尔锡伯自治县以外的新疆第二个人口比较集中的小聚居区。锡伯族人在乌鲁木齐有一百多年的居住历史。在乌鲁木齐没有教授锡伯语文的学校,除新疆人民出版社设有锡伯文图书业务外,锡伯语言文字仅在本民族交际场合和父母均为本民族的家庭当中使用。笔者在编写《乌鲁木齐锡伯族志》的过程中,对乌鲁木齐锡伯族人的语言情况作了一次实地调查。基本情况如下:
       三、语言态度的调查数据

 据对437名乌鲁木齐锡伯族人的语言态度问卷调查:

 1.学会锡伯文,有利于学习其他民族语言和外语,为了保持自己的语言优势,应该坚持学习锡伯文的有99人。

 2.锡伯文使用范围小,用处不大,已不能适应现代社会发展需要,所以必须放弃锡伯文,直接学习汉文的有10人。

 3.语言文字是民族特征的主要标志之一,丢失了自己的语言文字,民族特征就会消失,所以不能放弃锡伯文的有95人。

 4.锡伯文是锡伯族传统文化的载体,要想保留本民族的传统文化就应保留锡伯语言文字的有111人。

 5.锡伯文是锡伯族实现现代化的主要障碍,要想尽快实现民族现代化就必须放弃锡伯文的有5人。

 6.为使锡伯族教育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应该放弃旧文字、创制拉丁化新文字的有8人。

 7.在学习锡伯文的基础上学习汉文和其他语言文字,能更好地开发脑潜能,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智力和多种思维能力的有74人。

 8.学习锡伯文会增加负担,影响汉语学习,影响升学率,所以应该放弃锡伯语文的有35人。

 四、锡伯语言文字的恢复使用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党和国家的各项事业拨乱反正,进入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改革开放时期。在宽松和谐的政治环境下,在乌鲁木齐有关部门工作的舒慕同、何全喜、何新民、忠录、赵德明等锡伯族老干部,向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写信,提出尽快恢复中断20年的锡伯族中小学锡伯语文教学体制,恢复新疆人民出版社和教育出版社的锡伯文编辑室及其锡伯文图书教材出版业务等六项要求。

 对锡伯族干部群众的来信,时任国家领导人乌兰夫、国家民委主任杨静仁、自治区党委书记汪锋都分别作出批示。1978年,自治区革委会形成新革发「1978」237号文件,发至伊犁地区革委会,随附锡伯族干部群众来信。文件指出:“锡伯族群众要求学习和使用本民族语言文字应予以支持,来信所提出六件,可以分别研究对待,察布查尔县民族学校可设锡伯文班,不要把锡伯族学生归到汉族学校。锡伯族学生,进汉族学校,可以自愿。民族学校,无论维、哈、锡班,应按照新教普字「78」26号文件要求,自三年级起,开始学习汉语,社队学校,有条件的,也应照此精神施行。锡伯文改拉丁字母,可以积极组织力量进行研究。夜课班,根据当地具体条件和自愿原则可以有领导的予以恢复。至于编辑出版锡伯文书刊问题,可由你们与出版部门联系,研究提出意见。”

 国家和自治区领导人的批示及自治区革委会237号文件的出台,使中断20年的锡伯语文教学和锡伯文在新闻出版领域的应用得到恢复。20世纪80年代初,察布查尔锡伯自治县8所小学陆续恢复一至六年级的锡伯语文教学,实行“锡伯语为主,兼学汉语”的双语教学体制。继而扩大至巩留县郭尔敏街锡伯族小学、霍城县伊车嘎善锡伯族乡锡伯族小学和初中班、塔城市喀尔哈巴克乡锡伯族小学等也开始教授锡伯语文。1981年和1982年,设在乌鲁木齐的新疆人民出版社和教育出版社的锡伯文编辑室陆续恢复,两社先后在岗人员达16名。

五、锡伯语言文字的科学研究

锡伯语言文字的科学研究主要在乌鲁木齐进行。锡伯语言文字的基础理论与应用研究起步较晚,在20世纪40年代仅有萨拉春先生在1947年文字改革后所著的《锡伯语文法》,而大量研究成果的出现则始于20世纪80年代之后。截止目前,在乌鲁木齐出版的锡伯语言文字研究人员的研究成果(含国家级、自治区级社会科学资助基金课题研究成果)主要有:《锡伯语语法》(锡伯文,扬震远、图奇春著,新疆人出版社,1989);《汉锡简明词典》(关善保、吴文龄、佟玉泉、肖夫、贺灵、佟克力、何新民、奇车善等编,新疆人民出版社,1989年);《锡伯语(满语)详解词典》(佟玉泉等编,新疆人民出版社,1989);《锡伯语语汇》(郭秀昌著,疆人民出版社,1990);《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首届锡伯伯语言文字工作会议文件汇编》(佟加·庆夫主编,乌鲁木齐,自编发行,1990);《文集》(佟加·庆夫主编,锡伯文,新疆人民出版社,1990);《锡汉会话》(话语文本,金炳哲编,新疆人民出版社,1992);《单清语》(佟加· 庆夫主编,新疆人民出版社,1994年);《现代锡伯语》(郭秀昌、佟加·庆夫、扎鲁阿著,新疆人民出版社,1995);《汉锡词典》(1994~1996年度自治区“九五”社科课题成果,扎鲁阿、贺忠德、佟加·庆夫、永志坚、郭元儿、格图肯、付玉珍、佟梅珍等编,郭基南审定,待出版);《锡汉教学词典》(扬震远编,新疆人民出版社,1998);《满汉词典》(格吐肯、扎鲁阿编,新疆人民出版社,1998);《新疆通志·语言文字志》中的锡伯语部分(安成山等撰,2000年新疆人民出版社出版,荣获2002年度自治区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中国锡伯族双语研究》(国家社科课题研究成果,佟加·庆夫、奇车山、葛丰交、郭庆等主编,2004年新疆科技出版社出版。2007年荣获自治区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锡伯语、满文口语基础》(安成山、郭元儿著,新疆人民出版社,2007);《锡伯语语法通论》(佘吐肯著,新疆人民出版社,2009);《锡伯语通论》(萨蒙、伊尔罕芝、郭向阳、谢巍等合著,疆人民出版社,2010);《锡伯语文规范化与信息化研究》(佟加主·庆夫著,新疆人民出版社,2013)等。

    之外,有关锡伯语言文字的研究文章,散见于各类杂志和报刊,内容涉及锡伯语语音研究、口语和书面语比较研究、词汇和语法形态研究、锡伯语领属范畴研究、双语与多语比较研究、锡伯语名词术语规范研究、锡伯语言文字正音正字研究、锡伯语言文字信息处理应用研究、锡伯文(满文)数据库建设与软件开发研究、锡伯语言文字现状研究及田野调研等多个领域。

 六、举办锡伯文业余扫盲培训班

 为了在乌木齐锡伯族青年中和传承锡伯语言文字,不致使本民族的语言文化在这一代人当中丢失,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新疆锡伯语言学会在乌鲁木齐举办了10期锡伯文业余扫盲培训班,截止2013年,总培训人数达387人。

 锡伯文业余扫盲培训班的教学目的:通过学习锡伯文,了解和熟悉自己的母语文化,继承和弘扬本民族的优秀文化,以增强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培养民族自豪感,为本民族地区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做出贡献。教学要求:达到能说会写日常生活用语,能看懂简单的短文,会写简单的应用文。在教学实践中,强调文字学习与口语训练并重,课堂学习与平时自学相结合,注重实效,着力提高学员的学习兴趣和自学能力。教学计划:扫盲培训班每期教学时间定为72小时,每周一次,每次三学时,24周内完成教学计划。教材:早先以新疆教育出版社编辑出版的锡伯族小学一年级《锡的语文》第一册课本为主,根据实际情况进行教学。现在采用《锡伯文教材试用教案》(第一册)进行教学。

 锡伯文业余扫盲培训班举办情况:1981~1982年在新疆大学中语系举办了第1—2期,先后由原新疆大学图书管理中心主任图奇春、新疆医科大学医生韩秀英、英山等实教;2006年~2011年,分别在新疆锡伯嘎善文化传播中心、新疆新希望培训中心、乌鲁木齐大西迁酒楼举办第3—7期,由原新疆教育出版社锡伯文编辑室主任、副编审何文勤施教。从2013年起,新疆锡伯语言学会先后在乌鲁木齐大西迁酒楼举办了第8—10期锡伯文培训班。从本期培训班开始,实施简单易学的锡伯文音素教学法,改变了过去那种死记硬背式的音节教学方法,教材改为《锡伯文教材试教案》(第一册),采用PPT方式进行教学,得到良好的学习效果。锡伯文音素教学法,现已普及至察布查尔锡伯自治县举办的成人锡伯文培训班中施教。 

 七、语言使用的未来趋势

 乌鲁木齐锡伯族人对母语的态度、使用现状、母语代际传承以及家庭族际婚语言情况、族际婚内语言的代际传承等,都明显地出现向汉语转化的迹象。这些迹象折射到乌鲁木齐锡伯族人的社会化行为之中,出现与语言态度有关、与职业有关、与居民新老关系有关、与年龄有关、与杂居程度有关、与家庭不同成员有关、与文化程度有关等一系列的演变现象,出现因语言态度而异、因居住环境而异、因年龄而异、因个人而异、因教育而异、因文化而异的不同语言使用状况,进而锡伯语言文字的高位变体能力(文学语言的创造能力)明显下降,低位变体能力(群众使用能力)也在受着大语言环境的深刻影响。正如《濒危语言研究》(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1出版,徐世旋著)一书指出的那样:“锡伯族转用汉语的口语化程度已处在第三级,而书面语言(文字)已经处于第四级末和第五级的前期,有50%以上至以下70%的成员转用了汉语,特别是在青少年当中已经出现单语化(只说汉语)现象,说话中夹杂着大量的汉语词汇,这是锡伯族向单语(汉语)过渡的前兆”。

 现阶段,虽然国家大力提倡保护发展少数民族的语言文字,但在社会强势语言与文化的强烈冲击下,在双语和多语环境下,乌鲁木齐锡伯族人的锡伯语言文字学习和使用状况面临着到十分严峻的挑战。主要表现在几个方面:

 1.随着第一代精通锡伯语言文字人员的相继离世,熟练地使用锡伯文的人数大为减少。据初步统计,在乌鲁木齐5000多名锡伯族人当中,能够用熟练地使用锡伯文进行研究和写作的人数不到10人,且年龄都在70—80岁以上,而中青年当中基本上无人能够熟练地使用锡伯文。鉴于以上情况,目前出版部门的锡伯文创作稿件严重短缺,已无法正常出版锡伯文图书。

 2.锡伯语文的使用范围日益缩小,从比较广泛分布的领域缩小至一个小的区域,这是锡伯语文非常直观的一种萎缩迹象。锡伯语言文字的传承能力弱化,儿童已经不再将母语作为第一语言学习,这意味着锡伯语文正常延续的链条已经脱节。

 3.锡伯语言文字在行政事务、工业生产、公众媒体、高等教育、商业贸易、信息处理等重要领域的使用功能已经非常式微。

 4.社会交际中,特别是在青少年当中已经出现单语化现象(只说汉语而不说母语),进而锡伯语语字的创造能力和文化创新能力明显下降,群众使用能力也在受着大语言环境的深刻影响。

 5.锡伯语言文字的结构系统退化,正在失去其发展活力和改造外来成分的能动性,母语词汇大量丢失,创造新词能力明显减弱,汉语借词大量增加,致使锡伯语的表现力明显下降。

 在以上各种因素的综合作用下,乌鲁木齐市锡伯族的锡伯语言文字不得不转入抢救和保护状态。

(本文根据《乌鲁木齐锡伯族志》第三稿相关内容改编)

 

 

2023年04月1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