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贯彻落实十八大精神,充分发挥伊犁师范学院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方面的作用,依托察布查尔锡伯自治县邻近我院的地缘优势和锡伯文化资源优势,进一步做强锡伯语言文学特色专业,为保护传承中华民族文化的瑰宝之一锡伯文化作出应有的贡献,2012年12月8日,伊犁师范学院成立中国锡伯语言文化研究中心。
中国锡伯语言文化研究中心系伊犁师范学院独立自主开展科研活动的常设性科研机构和非营利性的研究实体,业务上隶属伊犁师范学院科研处垂直领导,是伊犁师范学院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主要有锡伯语言文字研究、锡伯族文学研究、锡伯族历史文化研究、锡伯族艺术研究与民俗研究四个研究方向。本中心总体发展思路是依托察布查尔锡伯自治县与学院邻近的地缘优势和锡伯文化资源优势,采取机构开放、人员流动、内外联合、协同创新的研究管理模式,以开展锡伯语言文化研究为需要,团结、组织和聘请国内外专家、学者进入基地深入开展锡伯族文化方面的学术研究。
一、研究方向(一)锡伯语言文字研究方向 该方向学术带头人为佟加·庆夫研究员,男,锡伯族,中共党员,新疆察布查尔锡伯自治县堆齐牛录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民族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研究员、自治区优秀专业技术工作者。现任伊犁师范学院中国锡伯语言文化研究中心学术委员会副主任、研究员、新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专家委员会委员、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维哈柯蒙锡满文标准工作组成员、新疆作家协会会员、新疆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主要成果:出版《现代锡伯文学语言正字法》《现代锡伯文学语言正字词典》《现代锡伯语》《锡伯语文规范化与信息化研究》《锡伯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锡伯族西迁节》等22部著作,研撰有关锡伯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和文化产业发展规划等项目多项;参与制定信息技术锡伯文、满文相关国际标准和国家标准;主持研发锡伯文、满文办公系统、排版系统软件;在各类学术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60多篇。先后荣获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科技进步二等奖等7个奖项。本方向主要学术骨干有杜秀丽教授、佘吐肯副教授等。 (二)锡伯文学研究方向 该方向学术带头人为贺元秀教授,笔名西榆,教授,硕士生导师,诗人,中共党员;1958年8月23日生于察布查尔锡伯自治县,1982年7月毕业于新疆师范大学中文系。曾任伊犁师范学院人文学院院长和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学科带头人,主要讲授比较文学、外国文学史、锡伯文学史、东方文学专题研究等课程,主要研究方向为民族文学比较研究。在《中国比较文学》《民族文学研究》《新疆大学学报》、哈萨克斯坦《阿里法拉比国立大学学报》和《欧亚国立大学学报》等国内外重要学术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20多篇,其中在《民族文学研究》2006年第1期发表的《论新疆锡伯族诗歌创作特征》被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复印报刊资料和中国文学网上全文转载,获院级优秀学术论文一等奖。近几年,主编《锡伯族文学简史》《哈萨克文学研究》《哈萨克文化新论》《伊犁学研究》《伊犁民歌集萃》《锡伯族文学作品选》等学术著作。在《哈萨克文学简史》中担任副主编,其中《锡伯族文学简史》荣获伊犁州党委和人民政府颁发的首届“伊犁文艺奖”和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政府颁发的第十届哲学社会科学奖三等奖。主持完成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基金项目1项,参与1项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招标项目和3项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西部项目。诗集《美是我》由新疆人民出版社出版。现任中国比较文学教学研究会理事,中国外国文学学会东方文学分会理事,新疆作家协会会员,中国锡伯语言文化研究中心主任,伊犁州西迁文化学会名誉会长,伊犁州作家协会副主席,伊犁州诗词学会副会长。本方向主要学术骨干有特级教师何坚韧、祁晓冰教授、吴晓棠教授、曹晓丽副教授等。 (三)锡伯族历史文化研究方向 该方向学术带头人为研究员吴元丰,男,锡伯族, 1956年8月生,新疆察布查尔锡伯自治县人。现任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副巡视员兼满文部主任、研究馆员,全国古籍保护工作专家委员会委员,国家民委少数民族古籍保护与资料信息中心学术委员会委员,兼任中国民族语文翻译委员会副主任、中国民族古文字研究会常务理事、中国民族史研究会理事、中国蒙古史研究会理事、北京满学研究会理事、国家民委少数民族古籍保护与资料信息中心兼职研究员、中央民族大学“985工程”外聘专家、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满文文献研究中心兼职研究员、伊犁师范学院客座教授。吴元丰研究馆员出版合著4部、主编9部、合作译著11部、发表学术论文66篇。本方向主要学术骨干有高级编审贺灵、研究员安英新、副教授陈剑平等人。 (四)锡伯族艺术与民俗文化研究方向 该方向学术带头人为研究员王建教授,男,汉族,中共党员,出生于1953年5月,山东济南人;现任伊犁师范学院艺术学院音乐教授;研究方向:民族音乐学、音乐教育;在《民族艺术研究》等重要学术刊物上发表《论锡伯族戏曲艺术生成、传播与现状(上)》等23篇论文。主持完成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一般项目锡伯族音乐在新疆的流变与传承研究;目前,主持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规划基金项目锡伯族民歌生态文化与历史特征研究。本方向主要学术骨干有韩育民副教授、副教授范铁山、锋晖等老师。
二、科研工作
(一)已取得的科研成果
据统计,本中心科研人员先后发表学术论文60余篇,完成一项国家社科基金西部项目:杜秀丽教授主持的《新疆汉锡(伯)语言接触影响及锡伯语濒危现状调查研究》,两项省级社科基金项目:贺元秀教授主持完成的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社科基金项目《锡伯族文学简史》和韩育民副教授主持完成的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社科基金项目——锡伯族音乐文化及历史特征。中心已出版《锡伯族文学简史》《锡伯语语法通论》《锡伯族文化研究》《锡汉语名词术语规范词典》《锡伯族历史研究相关资料及评注》《锡伯族文学作品选》等学术专著,其中《锡伯族文学简史》和《锡伯语语法通论》已作为锡伯语言文学本科专业教材使用;尤其是贺元秀教授主编的《锡伯族文学简史》是中国的第一部锡伯族文学史,填补了我国文学史研究领域的一项空白,荣获伊犁哈萨克自治州党委和人民政府颁发的“首届伊犁文艺奖”和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政府颁发的第十届社科三等奖。
(二)在研科研项目 本中心先后获得四项国家社科课题:杜秀丽教授主持的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新疆语言生活调查研究、国家社科基金西部项目锡伯语文有声数据库建设;佟加•庆夫研究员主持的国家社科基金西部项目濒危锡伯族语言文字生态保护研究;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徐世璇主持的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新疆多民族语言关系与和谐语言生活的创建研究;自治区语委下达的国家语委和江苏语委的援疆项目:锡伯族语言文化有声数据库建设等。同时,本中心先后获得两项教育部人文社科一般项目课题:王建教授主持的教育部人文社科一般项目-锡伯族音乐在新疆的流变与传承研究和吴晓棠教授主持的教育部人文社科一般项目新疆锡伯族文学的发展及其与新疆多民族文学关系研究;王建教授主持的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社科基金项目-锡伯族民歌生态文化与历史特征研究。2013年-2014年,本中心又立了27项开放课题。
三、人才培养 本中心积极协助人文学院指导伊犁师范学院锡伯语言文学本科专业建设,着力培养锡伯族语言文学专业的高级专门人才。近几年,先后培养三届本科毕业生,累计向社会输送80名本科毕业生。2015年招收首届硕士研究生。 近几年,贺元秀、苏德善、佘吐肯等老师先后指导来自韩国、日本、土耳其、匈牙利、台湾等国家和地区的研究生。
四、科研经费与其它条件
学院每年投入30万元,其中70℅经费用于科研,20℅经费用于购置图书文献资料,10℅经费用于学术交流。目前,本中心拥有33名研究员、副研究员,图书资料3000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