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锡伯族资料库
>
专题库
>
语言文字篇
>
新疆锡伯族教育百年纪史(葛丰交)(下)
新疆锡伯族教育百年纪史(葛丰交)(下)
发布时间:2023-04-15 18:11
478

 3.锡伯族教育恢复和发展时期(1978年——2008年)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随着教育战线的拨乱反正和党的民族政策的贯彻落实,自治区各级党委、人民政府和教育部门及广大锡伯族教育工作者认真贯彻《民族区域自治法》、《义务教育法》和中共中央、国务院1980年下发的《关于普及小学教育若干问题的决定》,在教育系统进行拨乱反正、正本清源,整顿、恢复被破坏的各级各类教育的同时,把普及小学教育工作提到重要的位置。1984年,察布查尔锡伯自治县制定了《关于普及小学教育的决定》,同年7月,在自治县九届一次人民代表大会上通过并在全县实施。制定了普及小学教育的规划及具体办法、措施,认真抓了小学入学率、巩固率、普及率和毕业率,建立健全了初等教育“四册、一卡、二表”档案。采取两条腿走路的方针,多渠道筹措教育经费,改善办学条件,基本实现了“一无二有”即校校无危房、班班有教室、学生人人有课桌椅,“五有三化”即有校门、有围墙、有道路、有园林、有符合要求的活动场地;做到美化、绿化、净化。同时在15—40岁农牧民青壮年中开展扫除文盲工作,利用冬闲时间举办农牧民扫盲班,文盲率大大减少。定期开展“两教”(普及初等教育、扫除青壮年文盲教育)普查工作,推动了自治县“两教”工作发展,1986年10月29日,察布查尔锡伯自治县“两教”工作经自治区验收通过。全县小学学龄儿童入学率达99.7﹪,年巩固率为99.8﹪,毕业率为100﹪,12—15周岁少年儿童普及率为99.7﹪,16—40周岁青壮年非文盲率为96.8﹪,均达到自治区规定的验收标准,成为伊犁地区第一个普及初等教育和农牧民扫除文盲教育通过自治区验收合格的县。受到自治区人民政府的表彰、奖励。

“文革”结束后,锡伯族学校双语教学也得到恢复。1978年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政府下发了《关于恢复锡伯文使用和恢复锡伯语文教学的通知》,察布查尔锡伯自治县8所锡伯族小学先后恢复了锡伯文教学。之后,霍城县伊车嘎善锡伯民族乡中小学、巩留县两所锡伯小学以及塔城市喀拉哈巴克前进学校等也陆续恢复了锡伯文教学。为适应锡伯文教学的需求,1980年以来,自治区相继恢复了新疆人民出版社和教育出版社的锡伯文编辑室,充实了编辑力量。锡伯文教材编辑部根据国家教委制定的教学大纲和教学计划,结合锡伯族学校的特点,相继制定出版了锡伯族小学各类自编教材教学大纲,编辑出版发行了锡伯族全日制小学各年级语文、地理、历史、自然、思想品德等课本和课外读物,其中“七五”期间共发行96920册。

 这时期,新疆锡伯族各级各类教育得到较快发展,1990年,全疆锡伯族普通高等学校在校生241人,教师109人;中等专业学校在校生193人,教师54人(其中师范学校在校生37人,教师7人);高中在校生1273人,教师86人;初中在校生2132人,教师181人;小学在校生4067人,教师368人。

 新疆锡伯族聚居地区在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初在基本完成普及初等教育和农牧区扫盲教育任务后,按照《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义务教育实施办法》和《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规划及实施意见》等法规,制定规划,有步骤地实施“两基”工作,即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和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加大教育投入力度,消灭中小学危房,改善办学条件,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和办学效益,大力推进素质教育,加快电化教育步伐,改进教学手段,狠抓九年义务教育的入学率、普及率、升学率和巩固率,取得显著成效。1998年10月,察布查尔锡伯自治县、霍城县伊车嘎善锡伯乡已基本完成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和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任务,经自治区人民政府教育督导团验收合格。其中,察布查尔锡伯自治县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99.9%,初中适龄儿童入学率97%,残疾儿童、少年入学率79.6%,15周岁人口初等教育完成率86.4%,青壮年非文盲率99.7%。2000年9月,察布查尔锡伯自治县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和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工作以289.4分通过国家级复查。

 在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和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的同时,锡伯族中等教育、普通高等教育、职业技术教育和成人教育也得到了长足的发展。这一时期,察布查尔县成立了职业中学,面向全县招生。为了加强师资培训,1979年初成立了县教师进修学校,开展小学教师的继续教育,培养锡伯族语文教师。建校以来,培训小学教师851人,其中锡伯族教师311人。同时,锡伯族中学每年选派一批教师到辽宁大学、山东师范大学、新疆教育学院、新疆师范大学、伊犁师范学院、伊犁教育学院进修深造。仅察布查尔县一中从1981年到1990年就有近40名教师到内地、自治区高等院校进修,提高了教师的文化业务素质。随着基础教育质量的提高,锡伯族学生升入高等院校的数量也逐年增多,从1978年国家恢复高考制度以后,每年都有上百名锡伯族考生考入内地、自治区高等院校。据统计,从1977年至1993年17年中,察布查尔锡伯自治县一中有836 名学生考入区内外高等院校,该县爱新舍里镇中学从1977年至1992年有297名学生考入高校,其中,有不少锡伯族学生以优异的成绩考入北大、清华、复旦、北师大、中国人民大学、吉林大学、大连理工大学、西安交大等重点大学。

 为培养锡伯语文高级专业人才,1986年和2005年在伊犁师范学院先后招收了两期以锡伯族学生为主的少数民族汉语言文学班,在学习中文系课程的同时,较系统学习了锡伯语言文字,培养了一批锡伯文人才。现在,锡伯族不仅基本扫除了文盲,普及了九年义务教育,培养了大批专科生、本科生,而且有了一定数量的硕士、博士。据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到2000年全国锡伯族研究生达272人。他们在各自的工作岗位上,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为自治区的经济建设和社会进步作出了显著的成绩。1992年,察布查尔锡伯自治县女青年葛俊凤,在大连理工大学通过《微粒消泡行为》博士论文答辩,成为我国第一个锡伯族女博士。截止2007年,新疆锡伯族普通高等学校研究生20人;本专科在校生853人,教师92人;普通中等专业学校在校生318人,教师61人;普通高中在校生1323人,教师109人;普通初中在校生1650人,教师230人;小学在校生2492人,教师400人。从1949年至2007年,新疆各级各类学校锡伯族毕业生为:普通高等学校2215人,普通中等专业学校6660人,普通高中12716人,普通初中22392人。

 (二)主要特点

 一是九年义务教育已基本普及。新疆锡伯族聚居地区在二十世纪90年代初在基本完成普及初等教育和农牧区扫盲教育任务后,于1998年已基本完成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和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任务,并通过国家级复验;二是高中阶段普及率较高,初中升学率逐年提高。二十世纪50年代中期,察布查尔锡伯自治县在伊犁地区各县中较早成立了高中,到70年代初在金泉镇办了一所高中。先后又成立了县教师进修学校和职业高中;二是锡伯族较集中的乌鲁木齐、伊宁、克拉玛依等城市的初中毕业生95%以上升入高中学习。锡伯族高中阶段普及率高于新疆其他民族;三是大力开展扫盲教育,文盲率降低。据全国第五次人口普查统计,2000年新疆锡伯族15岁及15岁以上文盲人口945人,占2.95%。低于国家平均水平。察布查尔锡伯族自治县在60年代初,曾被评为全国扫盲先进县,受到表彰;四是受高等教育的人口比例较高。新疆锡伯族每万人口中高等学校在校生比重、拥有大学文化程度人数等项指标远远高出全国、自治区平均水平,在全国五十六个民族中位居前列。2000年新疆锡伯族每万人口中拥有大学(包括大专)文化程度人数1207人;五是随着各级各类教育的迅速发展,锡伯族人口文化素质有了较大幅度的提高。2000年新疆锡伯族受教育水平升至10.45年,在新疆十三个世居民族中位居第四位。新中国成立50多年来,不仅培养了大批锡伯族本专科生,而且有了一定数量的硕士、博士研究生和博士后等高层次专业人才。2000年全国锡伯族研究生272人。不少锡伯族优秀青年走向全国,走向世界;六是办学条件得以显著改善,在锡伯族聚居地区最好的房子是学校,且大多是花园式学校。在教学手段上,推进现代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运用,实施了中小学远程教育工程,通过广播、电视、互联网等手段,为锡伯族学生提供多样化的良好的受教育机会,促进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七是建立起了一支数量可观、忠诚党的教育事业的锡伯族教师队伍。五十多年来,党和国家一方面调派汉族教师前往锡伯族聚居区支援,一方面积极发展各级各类民族师范教育,开办各类师资训练班和通过在职进修、自学等,大力培养、培训锡伯族教师。他们辛勤工作,努力教书育人,为培养各类社会主义建设人才作出了一定的贡献,涌现出了春晓光、佟文兰、顾宝昌、国文等全国教育系统劳动模范、全国优秀教师和优秀教育工作者;八是坚持科研先行,运用先进的教育教学理论和研究成果,指导锡伯族教育教学实践。锡伯族教育研究有了较大进展,科研队伍扩大,研究范围拓展,成果数量增加;在锡伯族小学进行了“锡汉双语教学实验”;承担并完成了国家、自治区社科课题《新疆锡伯族教育的历史、现状和发展对策研究》、《中国锡伯族双语教育研究》、《新疆锡伯族教育史》等。

 四、锡伯族教育的基本经验

(一)尊师重教之风长盛不衰

 注重教育、崇尚文化是锡伯族的传统风尚,“师傅如父”,教师在锡伯族人家中是最受欢迎的人。尊敬老师不仅是每个子女在家中的“必修课”,也是每个家长的行为规范。尽管商品经济大潮不断地冲击着这个古老的边寨,但锡伯族的教师们仍然恪守师道,忠于职守,为培养下一代锡伯人而辛勤耕耘着。教师这个光辉的职业在察布查尔这片土地上仍然受到人们的尊敬,这与锡伯族重教尚文不无关系。

 锡伯族人十分重视对子女的教育。“宁肯自己挨饿受累,也要让子女求学成材”是许多家庭的不定之规。由于历史的原因,察布查尔县的经济一直未能很好地发展,至今被列为国家扶贫开发的重点县。可是人们对教育的崇尚却从未改变过,反而随着时代的变迁更加热切。虽然目前大部分锡伯族家尚不富裕,但是为让子女上学,往往不遗余力,这已经自觉不自觉地成为一种民俗乡规。某一家有子女考上大学,乡亲们便会主动上门祝贺,家长也会以此为荣。在这里,孩子辍学的原因几乎只有一个,那就是贫困。即便如此,父母们依然会尽最大的努力让孩子上学。

 (二)双语教学独具特色

 早在清朝末年,西迁新疆的锡伯人就已在生产、生活的实践中认识到学习汉语的重要性,并开始在学校施行双语教学。其后百余年间,双语教学历经坎坷,几生几灭。改革开放以来又重放异彩。如今新疆锡伯族不仅基本实现了“民汉兼通”,而且多数人可以同时使用维吾尔、哈萨克、蒙古、俄罗斯等兄弟民族的语言,被称为“翻译民族”,出现了很多翻译人才。他们在沟通边疆各级党政领导、干部与人民群众之间的思想,增进民族团结,促进文化交流与发展,实现各民族共同繁荣和进步,发挥了特殊的作用。锡伯族学校的双语教学采用小学低年级以锡伯语文为主,中年级锡汉语文并重,高年级以汉语文为主的形式,初中后停开锡伯文,改上俄语课。这样既保留了母语,又掌握了汉语及外语。升入高等学校后与汉族学生同班学习,不仅很快适应了汉语教学环境,而且较好地完成了学业,培养出许多“民汉兼通”的专门人才。可以说,双语教学不仅是锡伯族教育的重要特点之一,而且是锡伯族教育成功的主要因素之一和提高民族文化素质的主要途径。

 (三)十分注重女子教育

 锡伯族自古就有崇拜母亲的风俗(在祖先崇拜中多半是女性长者),对子女则一视同仁。清末就有女子入学的史料记载。1949年,察布查尔县小学锡伯族在校生中,女生就占近30%。新中国成立后,女童教育更受到家长的重视。因而锡伯族妇女中各种文化程度人数和专业技术人员人数都比较高,远远超过全国、自治区的同期平均水平。她们以较高的文化素质,在社会的各个领域里,显示出自己的聪明和才智。现在锡伯族妇女中不仅有为数众多的大学生,而且有硕士、博士。阿尔及利亚一位名叫巴迪斯的改革家有一个非常著名的论断:“培养一个男孩,只是培养了一个人,而培养一个女孩,则关系到一个民族。”妇女作为儿童的第一任老师,她们的文化素质高低将直接影响下一代的教育,从这个意义上说,重视女童教育也就是重视全民族的教育,这是锡伯族教育的又一重要特点。

(四)重视儿童的早期教育

 锡伯族民间对儿童的教育一般从两、三岁时开始,到四、五岁时开始进行道德礼貌教育,五、六岁通过讲故事、教儿歌、猜谜语等活动来传授有关生活知识,再大一点则要求他们帮助父母做一些简单劳动,从小培养他们勤劳好学的品德。与此同时,锡伯族还有很丰富的儿童游戏,儿童从四、五岁开始玩各种游戏,包括打秋千、放风筝、捉迷藏、玩发拉(雪橇)、抓石子儿、爱曼占地游戏等。这些游戏虽不是锡伯族儿童独有,但都非常受锡伯族儿童喜爱。此外,锡伯族的学前教育起步较早,二十世纪50年代初,察布查尔县每牛录的生产小队都办有幼儿园。1956年开始,由小队办过渡到大队办,具有一定规模,办园条件也较好。据统计,到1957年,全县共有大队办的幼儿园82所,在园幼儿3126人,其中民族幼儿2986人。改革开放以来,锡伯族幼儿教育发展速度也比较快,察布查尔县每个牛录都办有幼儿园,小学设有学前班,配有专职教师。到2006年,全疆幼儿园锡伯族在园幼儿393人,教职工81人,其中专任教师49人。锡伯族幼儿教育的发展,对促进儿童智力发展也起到了积极的作用。据新疆各民族儿童智力发展水平研究课题组研究,锡伯族儿童在五岁和六岁的学前阶段,智力发展不仅起点高,而且发展适度也最快,智力发展水平高于其它地区和民族,这是新疆锡伯族教育的重要特点之一。

(五)在兴办教育中坚持以农养学,以商兴学、民间捐资和勤工俭学的办法

 锡伯族民间捐资助学的优良传统由来已久。人们不仅重视子女教育,而且乐意捐资助学,形成风尚,锡伯族聚居地区的一些学校,都是从前锡伯人捐物、捐款修建起来的。以农养学,就是八旗公仓拿出一部分粮食作为教育经费,资助师生,改善办学条件。这种办学形式在清代延续了较长时间。以商兴学,作为一种对文化教育事业的资助形式,在清末和民国初期收到了较好的效果。1990年仅察布查尔锡伯自治县爱新舍里镇捐款就达15万多。尽管捐资数目不多,但影响较广,它引起人们对提高本民族文化水平的重视和关心,激励教师认真教学,学生刻苦学习,全民重视教育,使得锡伯族历来适龄儿童入学率、巩固率、普及率和毕业率较高。近年来,锡伯族中小学广泛开展的勤工俭学,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教育经费的不足,对改善办学条件起了较大作用。

(六)选派青年学生到国外留学,学习吸收国外的先进科学文化知识,这在锡伯族教育发展进程中占有很重要地位,也是锡伯族教育的一大特色

 锡伯族中的有些远见志士比较早地认识到学习国外先进文化的重要性。从1901年到解放前夕,先后选派八批锡伯族青年达70多人,到苏联维尔内(今阿拉木图)、圣彼得堡、托木斯克、塔什干、安集延等地学习,这批人学成回国后,大部分活跃在新疆的政治、外交舞台上,有的还成为以后中国苏联办理交涉事务的骨干人物。这些留学生从国外带来了近现代文明的种子,撒播在伊犁、察布查尔的大地上。受俄罗斯语言文化的影响,新疆锡伯族中有许多人学习俄罗斯语言,新疆俄文法政专门学校第一届毕业生中就有锡伯族学生。1952年察布查尔锡伯中学当年的毕业生全都被保送到新疆军区俄文学校(后改为新疆俄专)学习俄文。1957年,又有很多锡伯族学生毕业于新疆语文学院俄语系。我国改革开放以后,新疆有不少锡伯族青年或公派或自费到哈萨克斯坦、塔什干留学。苏联先进的文化,先进的教育思想、教育内容和教学方法,对锡伯族教育产生了积极而深远的影响,促进了锡伯族教育的发展和锡伯族自身文化素质的提高。解放以来,察布查尔县锡伯中学一直开设俄语课,为高等院校,为社会输送培养了一大批俄语人才。如今,他们中有的成为大学、中学俄语教师,有的当了翻译,也有的从事边贸工作。现在乌鲁木齐边疆宾馆商贸城从事翻译工作的锡伯族俄语翻译人员近70人,他们为自治区的外贸及旅游业带来了极大的经济效益。

2023年04月1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