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锡伯族资料库
>
专题库
>
语言文字篇
>
锡伯族高等学堂创办者——富尔合仁(乌扎拉·舒慕同)
锡伯族高等学堂创办者——富尔合仁(乌扎拉·舒慕同)
发布时间:2023-04-15 18:13
485

 富尔合仁,姓孔古尔,字春甫,清代锡伯营正兰旗人(今察布查尔锡伯自治县纳达齐牛录乡),生卒年不祥。大约出生在十九世纪六十年代初期。童年在伊犁动乱中度过,未受过教育。十九世纪八十年代初,伊犁收复,锡伯营总管色布喜贤兴办义塾,富尔合仁进入牛录义塾学习。他勤奋好学,孜孜以求,进步很快,掌握了锡伯文和汉文,还学会了维吾尔、哈萨克等民族语言。他成年入伍当披甲,因勤于公务,吃苦耐劳,精明强干,接连提升为骁骑校、章京、副总管等职,接着升任锡伯营总管。

 1910年,锡伯营领队大臣色布喜贤病故,由富尔合仁代理领队大臣职务。1912年辛亥革命发生后,他正式担任锡伯营领队(民国初期改领队大臣为领队)。锡伯人称他为富安班(大臣)。

 民国初期,在辛亥革命的影响下,一部分留俄和接受潮流的锡伯族知识青年,为了改革旧的社会风气,促进锡伯族文化教育的进一步发展,建立新型的民族教育体制,他们自发地组织起来,首先字锡伯族营头三牛录成立有史以来的第一个进步的民间文化团体“尚学会”。在尚学会的大力提倡和群众的支持下,捐资兴办了第一所义校“色公学校”。这个学校改革义塾教学制度,采用现代教学方法教学,废弃四书五经等旧时课本和教材。启用商务印书馆出版的新课本,进一步提倡双语教学,从而发起教育改革运动。在色公学校的影响下,翌年与之相邻的四牛录也成立了“兴学会”,建立了“西公学校”。这两所学校还实行男女平等,破天荒地首次吸收女子入学,它们犹如两朵奇葩,引起很大反响。对此,身任领队的富尔合仁开始持反对态度,但他胸怀坦荡、光明磊落,深入调查了解,广泛听取群众意见,自觉改造旧意识和旧观念,由反对转向支持。色公和西公学校后来得到富安班的扶持,越办越红火起来。它们成功的办学经验在富安班的推广下,为其他牛录所效仿,都相继兴办起实行新式教育的义校。

 锡伯营各义校办学数载,培养出一大批毕业生,但他们无处升学,找不到继续深造的出路。面对这种情况,富尔合仁领队决定建立一所高等学校。他报请伊犁镇守使杨飞霞批准,于1917年在锡伯营所在地安固齐牛录建立了“高等学堂”。该校从各牛录义校应、历届毕业生中挑选优秀学生入学就读,先后聘请尼车春、柏林、林福山、夏尔达、维吉柯、华良柯等精英人才为校领导和教员。自此,锡伯族教育史上第一次有了初中级的高等学校。

 富尔合仁指定高等学堂办学经费有锡伯营公益档铺供应。校长月薪纹银十两,教员八两,厨师勤杂等各五两,办学费(笔墨费)每月八两,学生伙食费每人每月五钱,由公益按月供应面油肉柴等实物。

 高等学堂建立后,由于学校质量高,还实行了较为系统的双语教学,为学生们越过伊犁河继续深造创造了条件,他们毕业后纷纷升学,进入迪化和伊宁市汉族学校学习。这些学生在以后的社会改革中,在建国以来的社会主义改革和建设事业中,都成为栋梁之材,做出了各自的贡献。所以,锡伯族人民感激富尔合仁领队,说没有他便不会有高等学堂,没有高等学堂也就没有锡伯族第一代知识分子。高等学堂从1917年办学起,到1938年锡伯营体制改为设治局时才停办,共生存21年,光荣地完成了它的历史使命。

 在这期间,1921年富尔合仁领队还挑选数名成绩优良的锡伯族学生,以自费形式将他们送往北京俄文专科学校学习,学期六至七年。这是锡伯族教育史上第一次开创了派本民族学生到关内学习的先例,后来增加到100余人,这些学生在后来的锡伯族文化教育事业振兴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富尔合仁领队于1924年春病逝。锡伯族人民缅怀他的功绩,认为他是锡伯族教育史上的又一个杰出的教育家。

(1991年1月16日)

2023年04月1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