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锡伯族资料库
>
专题库
>
文化篇
>
塔斯托别名称的由来(关英杰)
塔斯托别名称的由来(关英杰)
发布时间:2023-04-16 15:05
287

       地名是在长期的历史变迁中形成的。地名的产生、发展、演变都有一定的规律,是与有关民族的活动历史分不开的。有些地名在长期的演变过程中不断发生变化,有的地名从一种语言译成另一种语言时也会产生一些变化。塔斯托别这一名称的形成同其他地名一样,经过了一段时间约一俗成、传播、定名的过程,据查,塔斯托别一名在清代满汉档案、资料中有不同的称谓,在《清实录》中称“塔斯图毕”;在自治区古籍办编的《锡伯族历史资料拾零》一书中称“塔什托毕”;在《新疆图志》中称“特克斯塔柳庄”;在《清朝续文献通考》中称“特古斯塔柳”;在《新疆游记》中称“小营盘”。

 塔斯托别既是乡的名称,也是村和村民小组的名称,1950年为二区八乡;1958年隶红十月公社;1962年设置为红旗公社;1963年改称五公社;1964年称塔斯吐拜公社;1968年恢复称红旗公社;1984年开始称塔斯托别乡。

 塔斯托别这一名称,在清道光年间满汉古籍中已有记载:如“道光二十年,在塔什托毕凿渠后又增调安置了一千户回子,一年上缴一万六千呼乐(满语,石的意思)粮食;二十一年,在三道湾凿渠后又增调安置了五百户回子,一年上缴八百呼乐粮食;二十三年,在阿尔布斯凿渠后又增调安置了五百户回子,一年上缴八百呼乐粮食……。”

 道光二十四年(1844年),伊犁将国布彦泰在给清政府的奏折中称:“塔斯图毕等处开垦地亩,叠著成效”。上面古籍及有关资料的记载说明,早在锡伯族官兵携眷驻屯巩留60多年前,塔斯托别这个名称已经存在了。所以塔斯托别是由锡伯语“塔克西勒托布”演变而来的说法是没有根据的。

 1916年至1917年间,在湖南督军署任职的《新疆游记》作者谢彬,受北洋政府财政部委派,以财政委员的身份到新疆阿尔泰特别区调查财政时,曾到巩留游览,他在日记中写道:“托古斯塔柳……道右里许(当时伊犁至巩留的大路在小营盘北门外,故称道右——引者 )有新满营营盘,又曰小营盘,周约三里,四门宛然,城内居民二百余家”。看来,谢彬只是路过小营盘和大营盘,并没到过小营盘和大营盘,所以在他的日记中把小大营盘内居住的锡伯人都错误地写成满族人,小营盘周长是四里,他写为“周约三里”。

 在新疆伊犁及巩留,最早到这里生活的是游牧部落蒙古族和哈萨克族,所以地名中蒙古语地名较多。另外,用当地自然物命名的地名也较多,如:乌鸦林因“树木稠密,鸟巢千数,鸣声噪耳”《新疆游记》而得名;铁尔木图,蒙古语,“磨坊”。因当地曾建有磨坊而得名;塔斯托别,哈萨克语“石堆”而得名;锡伯林,因在锡伯族关帝庙周围由锡伯族植树造林得名。

 在哈萨克语中“塔斯托别是”“石堆”的意思。早在道光年间,这里就有很多哈萨克人的坟墓,这是安葬在塔斯托别的最早的哈萨克人的祖先的坟墓。在高大的坟墓上堆满了一堆石头。在这些坟墓的北面和东面又安葬了他们的部落后裔。其中,用土块砌成的圆形“衮巴斯”有五座。据说修建其中的一座“衮巴斯”时宰了80只山羊,羊油全和泥修了墓,可以经受风吹日晒。每逢穆斯林新年,从伊犁各地来拜谒的人络绎不绝,其中包括哈萨克斯坦人。

 周治四年(1865年)6月26日,道光年间安置在塔斯托别回屯 的塔兰奇人遭到土扈特和额鲁特下五旗四千余骑兵的仇杀,在动乱中幸免于难的塔兰奇人都逃往外地,致使塔斯托别“旧设屯田,现皆荒芜”、“房宅和村落废弃”。

 光绪二十一年到二十二年(1895-1896年)锡伯营官兵奉命到巩留屯田,1898年,他们开始在哈萨克人坟墓西南修建小营盘城堡。1903年锡伯渠和大小营盘胜利骏工后,“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伊犁将军马亮奏,特古斯塔柳官屯改为私屯,作为新满营世守之业,按兵丁家口之多寡,均匀划拨”。

 (《清德宗实录》卷542)。随着分田到户,耕地面积不断扩大和产量的提高,军民生活有了很大的提高“垦辟日广,该营生计日饶”(《清朝续文献通考·兵考·驻防兵》卷211)拨地而起的大小营盘出现繁荣景象,小营盘已成为巩留的政治、经济、军事中心。“民国十八年(1929年)建县初期,塔斯托别为县政府所在地,一直到民国二十一年(1932年)”(《巩留县志》66页)。

 锡伯族官兵携眷驻屯巩留小营盘后,人们一出东门,便能看到高大坟墓上的一堆堆石头。伊犁、巩留、昌门(又称昌曼、新源)等地的来往人员都要从石堆旁边通过。石头已成为这里的重要标志,久而久之,这里的名称就成为塔斯托别。

 在塔斯托别,本来没有石头,这些石头都是哈萨克人从山上搬运地来放在坟墓上面的。可是,为什么要在坟墓上放石头呢?带着这个问题,我走访了许多哈萨克族老人。居住在墓地附近的吾贤老人,可以说是墓地义务守护人。他能一口气说自己家族七八代祖先的姓名。原来塔斯托别墓地后边的苇湖,湖岸土丘里有很多昼伏夜出、善挖洞穴的一种野狼(哈萨克人叫“阁考卡斯喀尔”)、狗獾等野兽。它们常成群跑来在墓地挖洞,哈萨克人死后不用棺材,新埋的尸体常被糟蹋甚至被拖出墓地,为了防止挖洞,哈萨克人就从山上拉来石头,封盖在坟墓上面。哈萨克老人的话很有道理,笔者在塔斯托别生活了近半个世纪,目睹过狗獾等动物在墓地挖的无数洞口。狗獾至今常来偷吃村民的家禽和园里快要成熟的糯玉米。村民们防不胜防,深受其害。

 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后,先锋小学行移至现址,塔什吐拜公社基建队将墓地石头全部运来做了先锋小学教室地基。从此,塔斯托别再也看不到一堆堆石头,塔斯托别 这个名称已家喻户晓,人们皆知。如今这里的古墓群也已经成为自治区级文物保护单位。

(本文原载《巩留文史》第三辑) 

2023年04月1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