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锡伯族资料库
>
专题库
>
文化篇
>
锡伯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综述(佟加·庆夫)(上)
锡伯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综述(佟加·庆夫)(上)
发布时间:2023-04-16 15:14
693

 2005年,根据国务院和文化部的统一部署,新疆启动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的申报工作。截止现在,获得立项的有7个国家级名录、18个自治区级名录项目。自申报非遗名录工作开展以来,笔者开始关注锡伯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截止现在,协助察布查尔锡伯自治县文化馆、新疆嘎善文化传播中心等项目申报单位,先后主笔完成数十项锡伯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申报书的编制工作。现将有关情况介绍如下。

 一、关于锡伯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锡伯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锡伯族文化的精华,锡伯族智慧的象征,锡伯族精神的结晶。按照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国务院的分类,锡伯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包括了社会实践、观念表述、表现形式、知识、技能及相关的工具、实物、手工艺品和文化场所等,其内容涵盖口头传统及媒介语言、表演艺术、社会实践、礼仪、节庆活动、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的知识和实践、传统手工艺及与上述表现形式相关的文化空间。锡伯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种类和内容都很丰富,不仅有古代渔猎文化和萨满文化遗产的遗存,而且还有清代八旗文化传承下来的众多民俗事项,同时还有伊犁地区多元文化的积淀,在民间形成种类繁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据笔者初步调查,在新疆锡伯族地区,现存的锡伯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大约有96个大类,242个小类。包括作为非物质文化载体的语言(满文和锡伯语文)、民间文学、传统美术、表演艺术(歌舞音乐和艺术)、民俗活动(风情习俗、礼仪、节庆等),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的民间传统知识和实践(民间知识、民间信仰、民间崇拜等);传统手工艺技能(以弓箭制作技艺、刺绣等为代表),以及与上述表现形式相关的文化空间等。

 二、业经立项和保护的锡伯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

 (一)名录项目申报立项情况

 新疆锡伯族现已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项目有:锡伯族西迁节(含西迁节保护示范基地建设,基地设在察布查尔锡伯自治县境内)、锡伯族贝伦舞、锡伯族弓箭制作技艺、锡伯族刺绣、锡伯族婚俗、锡伯族民歌、锡伯族书法等7个国家级名录项目。除国家级名录外,已经列入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项目有:锡伯族西迁节、锡伯族贝伦舞、锡伯族弓箭制作技艺、锡伯族刺绣、锡伯族婚俗、锡伯族萨满歌舞音乐、锡伯族朱伦呼兰比和更心比、锡伯族汗都春、锡伯族全羊宴、锡伯族书法、锡伯族民歌、锡伯族东布尔艺术、锡伯族杭西、锡伯族蝴蝶舞、锡伯族射箭、锡伯族民间故事、锡伯族抹黑节、锡伯族拔火罐传统疗法等共18个项目。之外,还有24个地州级名录(察布查尔锡伯自治县21个名录,乌鲁木齐3个名录)和约90个县级名录得到确认。

 (二)锡伯族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主要内容

  1.锡伯族西迁节:2006年列入国家级非遗名录,2007年列入自治区级非遗名录,属民俗类别。“西迁节”俗称“农历四一八"节,锡伯语称“杜音拜专扎坤”,是在每年的农四月十八这一特定日期举办的传统节日。锡伯族先民在早期的渔猎生活环境中,在每年的农历四月,族人纷纷外出选择水草丰美之地,举办祭祀、跳神等仪式,祈求人岁平安,由此形成“农历四月十八”这一古老的传统节日。乾隆二十九年(公元1764年),清政府从盛京(今沈阳市)地区调拨锡伯官兵1000名,连同眷属共约4000余人,西迁新疆伊犁地区戌边。这一拨西迁的锡伯官兵选择本民族的传统节日“农历四月十八”这一天,在盛京锡伯家庙与留在故土的骨肉同胞离别。历史的转折就在这一刻发生,锡伯人分居两地、相隔千山万水的格局就在这一瞬间划定,锡伯族的近代历史也由此改写。

 在历史的演进中,锡伯族的西迁戌边屯垦业绩升华为一种爱国主义精神、开拓进取精神、团结友爱精神、自强不息精神,一代接一代传承了下来。由此“农历四月十八”节又称为“西迁节”,以纪念锡伯族军民西迁戌边的这一重大历史事件。西迁节也成为锡伯族人民永远难以忘记、培育全民族成员爱国主义情操的节日。目前,西迁节已形成西出东进、纵横传播的一个文化空间,在全国各地凡有锡伯族人生活、工作和居住的地方,在每年的农历四月十八日,都举办形式多样的节庆活动,不但有本民族群众参加,而且其他民族的群众也积极参与了进来。

 西迁节展示出锡伯族人民爱国主义的民族情感,承载着锡伯族的文化血脉和思想精华,成为传承本民族文化传统、建设先进文化的宝贵资源。西迁节承载着锡伯族厚重的民俗文化,成为具有广泛性、代表性和典型意义的节庆活动。西迁节所承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锡伯族悠久文化遗产中的杰出代表,显示出锡伯族传统文化的创造能力和传承活力。锡伯族人民赋予西迁节一种浪漫的、动人的吉祥意义,使之成为锡伯族岁月长途中的欢乐盛会、生活中的美妙诗篇。

  2.锡伯族贝伦舞:2007年列入自治区级非遗名录,2008年列入国家级非遗名录,属传统表演艺术类别。现已在察布查锡伯自治县扎库齐乡建立贝伦舞名录保护传承基地。

 贝伦舞是一种群众性、自娱性、即兴性的民间舞蹈,可根据表演者个人的特长自由发挥。贝伦舞主要有锡伯贝伦、多火伦阿合苏尔、多若罗若贝伦、嘎拉沙什喀拉热贝伦(拍手舞)、赫赫呼拉热贝伦(召媳妇舞)、乌兰克(仿形舞)、茶伏也布热贝伦(烧茶舞)、 着若莫林贝伦(走马舞)、多木多昆玛克辛(蝴蝶舞)、法兰弗库特热贝伦(踏地舞)等约有十余种单舞,形成各自的舞曲和表演风格。

 贝伦舞艺术的再现了锡伯族的社会生活、生产劳动,反映了锡伯族人民的思想感情和审美追求,极大丰富着锡伯族人民的文化生活。贝伦舞还为锡伯族舞台艺术的创作提供着不竭的源泉,文艺工作者根据贝伦舞的特点创作出多部现代舞蹈,多次在地州、自治区、国家级文艺会演中演出并获奖。

 3.锡伯族弓箭制作技艺:2007年列入自治区级非遗名录,2008年列入国家级非遗扩展名录,属传统手工技艺类别。有清一代,被誉为“十八般兵兵器之首”的弓箭,成为锡伯族官兵守卫祖国西部边防的首选军事武器,在民间曾建有多家弓箭制作坊。但后来弓箭制作业被迫停业,大量弓箭被收缴,制作技艺几近消失。2008年,新疆北方箭达贸易有限公司创立“胡服骑射”工艺品商行及网站,构建弓箭文化交流平台,制作出实射弓、工艺弓、装饰弓等传统弓箭及各类箭枝、射箭护具等产品,为锡伯族弓箭制作工艺的保护、传承和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2010年,伊俪光公司申报锡伯族弓箭制作技艺为乌鲁木齐市(地州级)非遗名录项目。2012年,察布查尔锡伯自治县建立中华弓箭文化博物馆,并成立“开山弓箭坊”,制作和销售传统弓箭。目前,中华弓箭文化博物馆已成为全国性锡伯族弓箭文化的展示基地。

 4.锡伯族婚俗:2008年列入自治区级非遗名录,2010年列入国家级非遗名录,属民俗类别。锡伯族的婚姻是一夫一妻制、妇随夫居的典型的父权制婚姻形态。锡伯族的传统婚姻习俗主要包括说媒、说亲、订亲、订婚仪式(阿吉萨林)、女方婚礼、男方婚礼(仪式极这隆重)、婚后生活以及内容众多的禁忌等。过去的婚姻程序中繁褥节很多,彩礼也很重。现在已发生诸多改变,崇尚年轻人的自由恋爱的婚姻观念和现代婚姻方式,旧式的婚姻习俗大多被摒弃。

 锡伯族的婚姻提倡夫妇和美、遵老爱幼、瞻养老人、育子有方等传统美德,贯穿于锡伯族的人生观念和礼俗之中,成为约定俗成、每人必须遵循的行为准则。婚礼歌是反映锡伯族婚姻文化的一种重要表现形式,形成诸如说亲歌、丁巴歌、哭嫁歌、劝嫁歌、萨林舞春等多首婚礼歌,成为锡伯族民歌的重要组成部分。

 锡伯族婚俗也是黑龙江省第四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锡伯族是渔猎民族,婚俗有自己的独特的习俗,又称“妈妈令”。锡伯族婚礼多在深秋或初冬举行。锡伯族的婚姻要经过订亲、迎亲两个步骤,订亲又分为提亲和订亲。提亲男方要往女方家跑至少三趟;订婚的仪式有两次;婚礼前后要进行好几天,喜宴娘家要设两日,婆家要办三天,可谓是异常的隆重热烈。锡伯族的传统婚俗,是一夫一妻制男女青年的婚姻,由父母包办,择配讲究“门当户对”。锡伯族本姓禁止通婚。清代还有“旗民不交产,旗民不通婚”的禁令。在习惯上,“骨血正流可婚,骨血倒流禁婚”,即舅父的女儿可以嫁给姑母家的儿子,而姑母家的女儿不能嫁回舅父家与舅父的儿子结婚,五服之外不限。过去男女十七八岁结婚。还有一种招养老女婿的习惯,没有独生子的人家,为了养老送终,招女婿作为继承人。

 现代文明的冲击,人们以现代的生活方式高节奏的生活,现代锡伯族人的婚俗已简化并融进其他文化的习俗。掌握锡伯族婚俗的老年人相继去世,锡伯族婚俗传承更岌岌可危。锡伯族婚俗的幸存,证明龙江土著民族的古老习俗没有被现代文明的大潮吞噬,对黑龙江历史和土著文化有很高的研究价值。锡伯婚俗成为锡伯民俗的最好载体。 

 5.锡伯族刺绣:2007年列入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0年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属传统美术类别。锡伯族较早的刺绣制品出现在明末清初,当时锡伯族开始从渔猎生活转入农耕生产,妇女的绣品融合了满族和汉族的刺绣风格,其剌绣图案较多采用牡丹、仙鹤,各种龙等动植物的各种形态。乾隆年二十九年(1764)一部分锡伯军民西迁戌边屯垦以来,受周边民族文化的影响,使本民族的刺绣工艺具有了新的地域文化特色,从图纹设计到选料乃至剌绣工艺,都更加成熟,刺绣制品从服饰到鞋袜、从门窗、罩帘、墙围布到帐篷、锦帐以及老人的寿服等都有了广泛的使用空间。锡伯族刺绣的主要特点是图案工整隽秀,色彩清新高雅,针法丰富,雅艳相宜,绣工精巧细腻绝伦。刺绣种类繁多,形成诸如挑花绣,平绣,平金,戳纱,铺绒,补绣等若干种工艺,其中较普遍应用的是平绣、挑花与补绣工艺。剌绣图案大多选用现实生活中表达吉祥意义的自然界草花鸟虫为纹样,常用的纹样以牡丹、莲花、蝙蝠具多,近几年又增加进来诸如瑞兽、牛车、弓箭等本民族民俗文化的图案纹样。这些剌绣图案源于生活,成为锡伯族妇女用自己的智慧与灵巧的双手来表达对生活的感受和热爱大自然的一种表现形式。

 目前,察布查尔锡伯自治县作为国家级非遗名录刺绣项目的保护单位,对其进行生产性保护,县域内成立了刺绣总协会,在纳达齐录乡、孙扎齐乡、察布查尔镇、堆齐乡、爱新舍里镇分别成立了刺绣分协会,申请注册了“锡伯绣”商标,作为统一品牌,组织各乡镇会员生产加工锡伯族传统刺绣品。从而使频临失传的锡伯族传统手工刺绣技艺得到了有效的保护、传承。目前,全县熟练掌握手工刺绣的妇女达到400人以上,同时掌握机绣、手绣两门技艺的妇女有近150人,为本项目保护工作的开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6.锡伯族民歌:属传统音乐类别,2008年列入自治区级非遗名录项目, 2014 年列入第四批国家级非遗名录项目。

 锡伯族民歌历史悠久,早在渔猎文化时期就有民歌产生,如《亚其纳》《蝴蝶舞歌》等古老民歌一直在民间流传,之后经历了清代前期、清代后期、中华民国时期、新中国成立后、改革开放后和新时期现阶段等不同历史发展阶段,使锡伯族民歌的种类不断丰富,内容不断拓展,随着社会发展而反映着锡伯族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表达着锡伯族人民的思想情感,不仅在锡伯族的人文精神和社会生活中煕煕生辉,而且成为展示锡伯族的民族传统、民族精神、民族性格的一种艺术表现形式。

 锡伯族民歌都有其固定的演唱曲调,但没有固定的歌词,每个演唱者都根据不听众和不同对象、不同场合即兴编词,即兴演唱,具有其灵活多变、创造力强、随时代发展而不断发展丰富等特点。锡伯族民歌特别强调歌词的压韵,每行歌词都要求首、中、尾的压韵,因此也要求演唱者演唱时不但要临场发挥,而且要具有诗歌般的歌词创造能力。这是锡伯族民歌的一个鲜明特色。

 锡伯族民歌一直以来在锡伯族群体中传承、活态存在。在新疆锡伯族居住地区,特别是在察布查尔锡伯自治县的八个牛录,民间涌现出人数众多的民歌传承人,锡伯族民歌传唱、传播、传承的群众基础非常深厚。

 目前录项目保护单位正在积极进行搜集、整理、建立数据库等项工作,目前已出版锡伯族民歌图书多种、CD、VCD等专辑多种,项目保护工作已取得显著成效。锡伯族民歌具有典型性、代表性特征和鲜明地域文化特色。

 7.锡伯族书法艺术:属艺术类别,2008年列入自治区级非遗名录项目, 2014 年列入第四批国家级非遗名录项目,由乌鲁木齐市群众艺术馆、新疆格吐肯文化传播有限公司申报。

 锡伯文是记录锡伯族文字的符号。锡伯文属于音素音位拼音文字类型,行款直书,有121个字母。锡伯族书法主要六种篆体,即相望篆、琼楼篆、绝壁篆、玉筋篆、幽静篆、垂露篆等。如:绝壁篆、玉筋篆、幽静篆等,字体工整。后来规范了锡伯文的8种主要笔画如:上圆挑、下圆挑、点、圆、撇、子牙、字角等,将其改革为有弹性、有力度、有生机、有艺术之美的线条,从而丰富了锡伯族书法之中最美的书体——行书和草书。

 锡伯族的篆字主要用于镌刻印章和书写牌匾,过去的牌匾大多数用锡伯族篆字书写。锡伯族的行书在锡伯族中被广泛运用,有流传于民间的手抄本如《三国演义》《红楼梦》《西迁之歌》等。楷书和隶书只是在比较正规的场合使用。锡伯族的草书多用于书信往来,民间的记事等等。格吐肯先生用锡伯族文创作了各种书法形式书写的百龙、百虎和十二生肖等代表性作品。

 二、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1.锡伯族萨满歌舞音乐:2007年初被列入第一批自治区级遗名录,属传统歌舞类别。萨满歌舞音乐是将歌、舞和乐融为一体的一种艺术表现形式。萨满歌又称“萨满神谕”或“萨满神本”,又分萨满歌、尔琪歌、斗琪歌三类。在萨满歌中还保存了诸多地名、神名、动植物名、古词等,为研究我国北方民族的历史文化提供了珍贵资料。用满文和锡伯文记录并演唱的萨满歌的歌词和音调固定,富有诗歌韵味,目前已搜集到20余种。

 萨满舞以萨满上刀梯及跳神等一系列仪式为表达内容,将“请神”、“领神”、“斗魔”、“ 驱魔”、“送神”等过程艺术化地展现出来。鼓点音乐是萨满歌舞音乐的主旋律。额姆琴是一种圆形鼓,萨满舞的动作变化主要依赖于额姆琴鼓点的快慢强弱和高低音色的变化,每场萨满舞均以鼓起鼓收,音乐节奏由慢至快,由弱到强,最后达到高潮 。

 萨满跳神需要专门的服饰和法器,主要有神帽、神裙、铜铃(帖里)、铜铃等。它们被赋予神化的意义后,就会在萨满歌舞间乐中起到独特的作用。如神裙,就被认为是灵魂飞升,行途漫漫,充满波折。在与恶魔的搏斗中身上的服饰和颜色可以使对手无懈可击,光明在保护他。又如神帽和神矛,跳神时便成为萨满勇武精神与神威。系在腰上的铃裙,意味着萨满升入自然宇宙时,身边风雷交鸣,行途遥远广阔。额姆琴神鼓在行走中变成马,鼓棰则变成马鞭;萨满要是渡水,神鼓又变成船,鼓棰就变成了桨;与恶魔搏斗时神鼓就变成一种武器,只要萨满击打神鼓,就被认为他的灵魂能乘坐神鼓飞天入地,翔天飞舞等等。锡伯族的萨满歌舞音乐具有地域性、自发性、原始性、多样性、民众性等特征,对于见证锡伯族传统文化的起源、保存历史记忆、展示本民族的人文传统等具有独特价值。                 

 2.锡伯族汗都春:2007年列入第一批自治区级非遗名录,属少数民族曲艺类别。汗都春,锡伯语称“秧歌儿”, 民间俗称“秧嘎尔牡丹”,是一种有曲牌、唱腔和曲调,有生、净旦、服饰、化装和道具,既可以在民间表演,又可以在舞台演出的传统民族曲艺。

汗都春有平调和越调两种。平调有曲牌和唱腔之分,现已搜集到的平调演唱曲有30多种。平调演出过的主要唱腔有:《照花台》、《喜新年》、《五更盘头》、《张先生拜年》、《十道黑》、《冻冰》、《太阳归宫》、《十岁郎》、《闹元宵》、《十二离情》、《下三屯》、《倒卷帘》、《一见多情》、《五洞神仙》、《一朵红》、《十里屯》、《碾米》、《钉缸》、《玩花灯》、《兄弟三人》、《绣荷包》、《九连环》、《小放牛》、《五更思儿》、《种白菜》、《送情人》、《蓝桥担水》、《西厢记》、《尼姑下山》、《编席》等。

 越调有近40种曲牌,有完整的脚本,有布景、服装、化装等舞台道具。越调演出过的曲目有:现代剧《闸上风云》(锡伯语演唱),古代剧《西厢记》钉缸》《碾米》《火焰驹》《十五贯》《西京》等。唱腔主要有:《开场越调》《收场越调》《琵琶调》《采花调》《哭长城》、《东调》《西京落音》《带把儿西京》《银纽丝》《紧诉》《剪剪花》《岗调》《带把儿岗调》《走雪山》《李彦贵卖水》《闹书馆》等。  

 汗都春的演奏乐器有:三弦、四胡、碰铃、夹板、丁山等,并配以东布尔、斐特克纳等锡伯族弹拨乐器和绰伦等拉弦乐器。

 锡伯族的汗都春是汉族地方文化与锡伯族传统文化相融合而产生的一种艺术形式,它出色地运用汉族曲艺艺术的表演特点和锡伯族民间歌舞的表现形式,使之成为有机的结合体。

 3.锡伯族朱伦呼兰比和更心比:2007年列入第一批自治区级非遗名录,属少数民族曲艺类别。朱伦”,是“念和说章回演义小说“之意。“更心比”则对翻译过来的章回演义小说的“呤和唱”而言,这两种形式都用于翻译或创作的满文和锡伯文文学作品的集体欣赏。

 有清一代,善于吸纳一切外来优秀文化的锡伯族人民,运用文学翻译媒介,将大量汉族古典文学作品,以及俄文作品和其他民族的优秀文学作品翻译成满文或锡伯文,在民间广泛念诵,创造了别具风格的一种集体欣赏文学的形式—朱伦呼兰比和更心比。在长期的念说过程中,涌现出一大批作家、诗人、翻译家、书法家、念说家和吟唱家,经过他们一代又一代的传承,使朱伦呼兰比与更心比流传下来。朱伦呼兰比的内容涉及古今中外、各个朝代的正史、野史、外史、稗史、轶闻奇事的作品。用满文或锡伯文翻译并手抄的“朱伦”,在民间留存的就有一百多部。在众多的作品当中,锡伯人非常喜爱满译或锡译的《三国演义》,往往百读不倦,百听不厌,其中的故事情节几乎家喻户晓,人人皆知。由于译著少,听众多,人们就自发地组织起来集体听读,由此促进了朱伦的翻译、传抄和念说活动的普及。

 更心比是一种音乐化的表现形式,具有一定的韵文体曲调。锡伯语歌词的押韵要求比较严格,歌词的头韵、腰韵和尾韵都要求押韵和谐,以增强艺术感染力。更心比吟唱的主要作品大都是本民族作者用锡伯语创作的散文和诗歌作品,也有根据汉族长篇小说的故事情节创作的《小乔哭周瑜》《张良之歌》《三国之歌》《过五关之歌》等诗歌体作品。

 锡伯族的朱伦呼兰比和更心比这种文学形式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为提升锡伯族的整体文化素质、活跃群众文化生活做出过不可磨灭的贡献。锡伯族的“朱伦呼兰比”以满语文和锡伯语文为载体传承,为满语满文在锡伯族中的保存,发展锡伯语言文字都注入了活力。

2023年04月1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