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锡伯族全羊宴:2008年列入自治区级非遗名录,属民间文学类别。全羊宴是锡伯族饮食文化中富有特色的一种。用羊心、羊肝、羊肺、羊大肠、羊肾、羊舌、羊眼、羊耳、羊肚、羊蹄、羊血等羊的全部杂碎及大米、调料等,煮入锅里,用清水温煮,每一种杂碎做一种带汤的菜,共有十二道菜,每道菜的做法都很考究,风味不一,做起来很费工,其中要数灌羊肠难度大,需要把握火候。一顿全羊席大约要吃上两个多小时。
5.锡伯族蝴蝶舞:2008年列入自治区级非遗名录,属民间文学类别。蝴蝶舞,锡伯语称“多木多昆马克辛”。蝴蝶舞一开始表演者由寻找蝴蝶开始,继而急切地前去捕捉。当捉住蝴蝶捏在手指上啧嗪欣赏的时候,蝴蝶突然出其不意地飞走了。于是又开始第二次或第三次以至若干次的捕捉。由此形成一系列的表演程式,直到最终捕捉住蝴蝶为止。在这整个表演过程中,渗透着捕捉者的喜怒哀乐、迷芒、惆怅、惊讶、激动,充分显示出寻觅的苦恼、追求的艰辛,以及获得后的欢乐之情。蝴蝶舞的音乐节奏明快活泼,一个节拍结束时略带停顿,再开始第二拍节。音律由弱惭强,开始时比较缓轻,随着舞情的发展,渐趋快重,由柔腻抒情渐变刚韧有力,庄重热烈。
6.锡伯族杭西:2008年列入自治区级非遗名录,属民俗类别。锡伯族在一年当中过三次杭西,即一年之中要过三次杭西,一年当中三次上墓地祀祭死去的亲人,即农历三月、农历七月、农历十月各一次,这个习俗一直沿袭了下来。在三个杭西当中,最为隆重的是农历三月的“尼木哈杭西”,以鱼食为主要祭品,让死者尝尝新鲜的“开河鱼”。这种祭祀方式源于锡伯族在黑龙江流域生活时期形成古老的传统。锡伯族的三个杭西都是向死者表达怀念的一种方式,它体现出“崇孝敬祖,尊重生命”的核心价值观。祭祀祖先主要是追思先民们创造文明、造福子孙的事迹,并且“心祭重于形祭”。
锡伯族的杭西,展示出锡伯族独特的民族特性和在特定环境中生成的风俗习惯,包涵着热爱祖国、倡导礼仪的优良传统,传承着尊老爱幼的孝文化。锡伯族的杭西扎根在锡伯族民间,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杭西所传导的美德,可让人们学会感恩和报答,可用来教育后人,具有重要的教育价值。
7.锡伯族书法:2007年列入自治区级非遗名录,属艺术类别。锡伯文属于拼音文字类型,行款直书。锡伯族接受满语言文字以后,对满文字加以改进和创新,开创了锡伯族书法的六种篆体,即相望篆、琼楼篆、绝壁篆、玉筋篆、幽静篆、垂露篆,逐步形成了区别于满文的锡伯族语言文字和书法艺术。之后在民间出现锡伯文的草书,又创制出锡伯文的楷书和正、草、隶、篆体系。传承发展挖掘锡伯族书法艺术对研究锡伯族的语言文字和历史文化具有重要的价值。
8.锡伯族抹黑节:2010年列入自治区级非遗名录,属岁时节令与少数民族传统节日类别。抹黑节,锡伯语称“苦得热依能额”,是以抹黑为内容的一个饶有风趣、独具特色的节日,来自于关于古代锡伯族人浪费粮食,巡天神下凡,惩罚锡伯族人种的小麦生了黑穗病的故事,民间流传有多种版本。
抹黑节的仪式是;大年正月十六日天刚发亮,男女老小就争相起床,相互抹锅底灰。在抹黑节当夜,各家都点上供神用蜡烛,绕屋一周检查,然后还到仓库房中照一照,以免受盗窃之灾。传说,这一天,人们互相往脸上抹黑,认为人们替五谷承受了黑祸,祈求五谷之神免掉。人们清早起来,把晚间准备好的抹黑布(抹锅底灰)或毡片带上,走上街头,相互往脸上抹黑,也有成群结队挨家串户去抹黑。见到老年人,先请安,后下跪,再向老人额头上抹一小黑点,以示尊敬。然后平辈之间争相乱涂,有的抹的面目全非,但彼此之间从不伤和气。每个人在“抹黑节”这一天往自己的脸被抹上黑,认为是一个吉祥的兆头,不仅可以消灾避难,而且能够祈望粮食丰收。抹黑节后来逐渐成为叔嫂、姐夫、小姨间的一种娱乐性活动。随着社会的发展,民间已见不到抹黑节仪式了。抹黑节具有重要的民俗学价值。
9.锡伯族民间故事:2008年列入自治区级非遗名录,属民间文学类别。锡伯族的民间故事以口传心授的方式传播于民间,目前已搜集到500余则故事。这些故事大致分为风俗故事、神话故事、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传说故事、生活故事、机智幽默故事、童话故事、动物故事及有关狐仙、俗神帮助人类的魔法故事等种类。所传故事寓意明晰,脉络清楚,易讲易记,具有鲜明的艺术特色。艺术结构单纯完整,故事发展有头有尾,脉络清楚,构思巧妙,既有现实的真实反映,又带有浓厚的幻想成分。还喜欢用情节反复和对比描写的手法,增强故事的条理性和艺术魅力。故事的叙事方式中有许多对比中的艺术反复,在这种反复中对比、描写、叙事,产生了强烈的艺术效果,深化了主题思想,增强了故事的艺术魅力。
过去,在锡伯族农村,有众多的故事老人,向人们讲述故事。讲故事时不受时间和地点的限制,讲述人可以即兴演讲,可以在田间地头讲,亦可在家里讲,还可在节假日、民间聚会等公共场合讲。用本民族语言锡伯语讲述的民间故事,具有鲜明的语言表达特色,更能吸引众多的听众。
锡伯族的民间故事的讲述和传播依赖于口头语言,说起来顺口,富有表现力,形成了较为固定的格调和套语,很多故事在流传过程中由一个作品演化成许多大同小异的作品,形成不同的版本。反映了本民族的文化身份和语言特征,以及共同心理、意识形态、生产生活方式和习俗特征,具有深刻的思想性和优美的艺术力量,具有重要的民俗学价值。
锡伯族的民间故事,以讲故事的形式反映了锡伯族的族源、发展历史和各个时期的社会生活,展示了锡伯族人民多姿多彩的风情画卷,不仅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鲜明的思想内涵,而且具有较强的艺术感染力。
目前,已整理或翻译出版《锡伯族民间故事集》(锡伯文,1—13集)、《锡伯族民间故事集》(汉文)、《锡伯族民间故事选》、《中国民间文学三套集成·锡伯族民间故事》,(锡伯文)、《新编锡伯族民间故事》(汉文)等文本。
10.锡伯族射箭:2010年列入自治区级非遗产名录,属属传统体育与竞技类别。锡伯族素负“好骑善射”之盛名,早期的狩猎生活时期就以弓箭为其主要的狩猎用具。在锡伯族军民戍边生活中,锡伯族八旗官兵尊崇箭射传统,将射箭作为武举考试的重要科目,在挑选“武克辛”时(披甲)往往以骑射为主。过去,锡伯族每个牛录都有箭场,家家有弓箭。至后来,军事上的射箭转换成为传统体育项目。过去,每个牛录每年都举行一至两次射箭比赛。先在本牛录内举行选拔赛,即按街坊选出数名射手,集中十几日练习,再牛录范围内比赛,夺魁者受到官府奖励,牛录群众亦捐助奖励,输方备丰盛宴席请赢方。席间,赢方长者将礼品如弓箭、靴、箭袋等发给获奖者。旧式的箭靶用马皮和毛毡制成9靶上粘蓝、黄、绿、黑、紫、红六色布环圈,红圈为靶心。参赛箭头呈圆锥形,上有四小孔,箭一离弦,啸声震耳,使观者精神振奋,乐趣倍增。
20世纪70——80年代,继承射箭传统的一批锡伯族射箭运动员脱颖而出,在国内外现代射箭比赛中先后夺得近百枚金牌、百余枚银牌和铜牌,创造了一段箭坛神话,极大地促进了我国射箭运动竞技项目的发展,而这一切都源自于锡伯族古老强键、善骑善射的文化传统。
1979年,在察布查尔锡伯自治县建立射箭厅,作为射箭竞技传习场地。2004年,在该县建立国家惟一的射箭体育运动学校,为国家培养射箭运动员的后备人才。2012年建立中华弓箭文化博物馆。察布查尔锡伯自治县现已成为中国的箭乡。锡伯族的弓箭文化蕴藏着深厚的历史文化资源,已成为锡伯族地区旅游文化的一个重要内容。2012年,察布查尔锡伯自治县成功举办第二届全国传统弓比赛。
11.锡伯族东布尔艺术:2008年列入自治区级非遗名录,属传统音乐类别。 东布尔琴分胡乐东布尔(用葫芦做的弹拨乐器)和木制东布尔两种,都是锡伯族的一种古老民间乐器。胡乐东布尔的琴身用葫芦制作,以葫芦的形状定形,琴长约68.5厘米,琴的形状呈葫芦状。木制东布尔由琴箱、琴杆和琴头等部件组成,琴身长约85厘米,全木质(大多用优质无疤杉木制作),挖槽,琴箱蒙薄木板,颈细长,无品位,以两根羊肠为弦,琴弓由竹子和马尾制成。
东布尔作为一种弹拨乐器,大多用于锡伯族民间舞蹈贝伦舞曲的演奏,形成其独特的弹奏艺术。贝伦舞有十多种独立的舞曲,由于舞曲节奏欢快,只有东布尔琴适合弹奏。锡伯族的布尔布艺术富有民族特色,弹奏方式灵活多样,音色丰富、纯正,可演奏各种不同的高音和中音,便于音乐爱好者使用,对于传承锡伯族音乐具有重要价值。
12.锡伯族拔火罐传统疗法:2010年列入自治区级非遗装饰品录,属于传统医药类别。锡伯族的祖先在自己的生产生活中,积累了维护自己健康的许多民间医疗知识和医疗方法,拔火罐疗法就是其中的一种。传统的拔火罐疗法,就是用火来拔罐治疗因受寒湿引起的各种疾病。锡伯族祖先在使用烧柴取暖或烧石取暖过程中,发现了因受寒湿引起的病变,可使用拔火罐的方法来减轻某些疾病的症状,可以通过温热刺激治疗疼痛性疾病,锡伯人拔火罐多用于感冒不舒服、风湿疼、顽固性肌肉疼等病。过去,无论男女老少,一且感冒就要拔火罐,并让其捂被出汗,从来不求医生。拔火罐现在也是锡伯族老人经常使用的治疗器具,家家都备有大小不等的数个火罐。由此拔火罐在民间成为家喻户晓的简便疗法,每当腰疼腿疼、感冒咳嗽时都有采用拔火罐的疗法自行治疗。在现代医疗技术高度发达的今天,民间仍在使用传统的拔火罐疗法。
三、地州(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主要名录简介)
1.锡伯族服饰:2008年列入乌鲁木齐(地市级)非遗名录,属民俗文化类别。锡伯族渔猎生活时期的服饰衣料是以鹿、犴等兽皮为主,注重防寒保暖功能。元代前的锡伯族服饰保持了鲜卑族的特点,并受蒙古族服饰文化的影响,清代以后深受满族八旗服饰文化的影响。近代的服饰受维吾尔、哈萨克、蒙古等民族的影响,其服饰文化形成了兼收并蓄、为我所用的特点。现当代锡伯族已改穿现代服装,过去那种长袍式服装已不常见,使富有特色的本民族服饰特色正在消失或变异,特别是现代生活方式的不断改变,促使锡伯族传统服饰文化的继承、传承出现了严重危机,为此需要对其进行保护和传承。
2.锡伯族礼仪:2008年列入乌鲁木齐(地市级)非遗名录,属民俗文化类别。锡伯族的人生理念和道德操守中,将礼仪作为修身的最高境界,自小孩出生起父辈们就开始敦敦教诲,直至终身。有清一代,在八旗文化制度下,锡伯族建立起一整套礼仪文化体系,对规范社会道德行为、赋予本民族成员典雅的语言,优美的举止,和谐融洽的人际关系和道德观念都起到积极的作用。
锡伯族的礼仪主要体现在人际关系中的礼仪、救死扶伤礼仪、节日礼仪、商业道德礼仪、社会交往礼仪、个人品德礼仪、现实生活中的礼仪等多个方面。形成其亲族称谓、祖孙、父子、兄弟之礼、婆媳之礼、夫妻之礼、闺媛之礼、家教性礼仪、见面问候礼、待客礼仪、尊师重教礼、乡里社会之礼、人生礼仪、节日礼仪、礼仪语言等内容众多的表现形式。这些礼仪贯穿于锡伯族的日常生活当中,写入锡伯族哈拉莫昆的家规家法之中,还形成礼仪文化中的众多禁忌,对人们的不道德、不规范行为产生约束作用。
锡伯人以自己的礼仪文化为核心,形成了完整的伦理道德思想体系和礼貌行为,其中的众多积极因素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有相通之处,对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开展精神文明建设具有重要价值。
目前,锡伯族人的礼仪受现代文化的强烈冲击,许多年轻人已基本不懂得本民族的传统礼仪和礼节,过去的家规家法已名存实亡,不尊重老人的事情时有发生,本民族的传统礼仪已经出现无人传承的局面。为此通过项目保护,传承锡伯族礼仪文化具有重要的意义。
3.锡伯族丧葬:2008年列入乌鲁木齐(地市级)非遗名录,属人生礼俗类别。丧葬是锡伯族人生礼仪中最为重要的一种民俗文化表现形式,充分体现出锡伯族的人生观和世界观及其众多的民俗事象,每当有人去世,众多亲戚和乡邻都纷纷前往吊唁,对遇到丧事的人家给予各方面的同情和帮助,丧事按规定礼节办理得非常隆重且繁文缛节很多,传统丧葬习俗因不同对象而异,形成了多种不同的丧葬处理方式,一直为沿袭至今。主要处理方式有:天葬方式、火葬方式、土葬方式;对喇嘛、萨满和巫师的丧事处理;对非正常死者的丧事处理;丧事中哈拉莫昆的作用;墓地建立入划分及迁坟、保护;丧事办理及全过程;葬用品及其用途等。
锡伯族的丧葬习俗充分展示出锡伯族的人生理念、对生和死的解读、注重礼节,提倡孝廉观,体现出一家有丧,大家都来帮助,共渡难关的协作精神。
4.其他名录共21项:喜利妈妈的传说;海尔堪玛发的传说;尼山萨满的传说(满文记录);锡伯族叙事史诗(锡伯文数种长诗整合);锡伯族谚语;锡伯族萨满歌(满文);锡伯族情歌(田野歌、街头歌、敖都尔之歌);锡伯族民间音乐(民歌和民间舞蹈音乐);锡伯族狩猎舞(含舞乐);锡伯族萨满舞(计为4种单舞);锡伯族棋类游戏(两种传统棋类游戏;锡伯族嘎尔出库游戏(多种游戏);锡伯族庙宇壁画(水彩画);锡伯族雕刻(木雕、石雕、铁雕);锡伯族民间图案设计;锡伯族民间剪纸艺术;锡伯族吊篮制作技艺;锡伯族木轮车制作技艺;锡伯族香袋制作技艺;锡伯族民间乐器制作技艺;锡伯族花花菜制作技艺等。
四、锡伯族非物质文化名录保护传承和基地建设
(一)文本传承
文本传承是锡伯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一种重要保护方式同,也是以文本方式流传给后人的文化遗产。截止现在已经编写出版的有关锡伯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方面的著作有:《锡伯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佟加庆夫、文健编著,新疆人民出版社2010年1月出版,书中收录41个非遗名录和300幅图片;《锡伯族汗都春艺术》肖学俊、韩芸霞、文小龙等编写,佟加庆夫为历史与民俗顾问, 2011年9月新疆人民出版社出版;《锡伯族古迁节》,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文化厅编,主编佟加庆夫,2013年9月新疆青少年出版社出版;《新疆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图典》(一),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文化厅编著,新疆青少年出版社2012年6月出版,书中收录锡伯族国家级和自治区级非遗名录及图片;《新疆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新疆自维吾尔自治区文化厅编,新疆人民出版社2006年5月出版,书中收录佟加庆夫所撰《新疆锡伯族西迁节》一文;《新疆的文化瑰宝》——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非物质文化遗产集萃,新疆自维吾尔自治区对外文化交流协会编,新疆青少年出版社2013年1月出版。书中收录了《锡伯族西迁节》《锡伯族萨满舞蹈音乐》《新疆锡伯族贝伦舞》《新疆锡伯族汗都春》《新疆锡伯族朱伦呼兰比和更心比》《锡伯族弓箭制作技术》《锡伯族西迁节》等国家级和自治区级非遗名录。
(二)锡伯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保护传承基地建设
2013年,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文化厅启动了非物质文化名录项目的保护传承基地建设项目,本着“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指导方针,坚持以保护、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为核心,以政府为主导,充分发挥社会力量和各类机构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生产、研究、教学、宣传、展示的积极作用,建立和完善适应现代社会发展要求、符合人民群众发展需求、顺应非物质文化遗产自身规律的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加强国家级和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的保护,积极开展活态传承,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优势资源合理利用和可持续发展。基地建设内容是:依托当地国家级、自治区级等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名录项目和代表性传承人,有组织、有计划、有目标地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实践、展览展示活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的显著成果。根据这一精神和项目申报要求,笔者会同察布查尔锡伯自治县文化馆,编写申报了如下10个锡伯族非遗名录保护传承基地项目,均自治区文化厅批准立项。
1.锡伯族西迁节节庆活动保护基地:为国家级非遗名录西迁节及民族传统节日保护基地,基地建设内容:以挖掘、传承西迁节的优秀文化内涵和民俗艺术的本真性为核心,开展一年一度的西迁节实践活动,突出西迁节文化主题和民族特色,宏扬西迁节所蕴含的爱国主义精神和核心文化价值,促进节日活动与时代的发展进程相适应。实现目标:通过节日实践活动,宏扬锡伯族的西迁历史文化,宏扬爱国主义精神和核心文化价值观;节目活动拥有文化空间的传播能力,具有鲜明的区域性文化特色;对西迁节及其民俗艺术的内涵深入挖掘、研究、阐释、扬弃、宣传,促进其实践活动健康发展;建立一支熟悉西迁节文化内涵、节日程序、民俗事项、组织规则等知识的传承人队伍;拥有一支熟练掌握节日各项民俗活动技能的传承人群体;民众参与西迁节实践活动的覆盖率达80%以上。
2.察布查尔锡伯自治县扎库齐乡贝伦舞传承基地:本基地以国家级非遗名录贝伦舞为重点保护传承、传播和展示对象,已在察布查尔锡伯自治县扎库齐乡建立贝伦舞传习所的基础上,建立其传承基地,对锡伯族贝伦舞名录项目进行整体性保护和传承。开展该项目的文本传承、教育传承、民间传承、专业机构传承和现代化媒体传承等方面的传承活动,建立其文字、图片、音频、视频档案和代表性传承人档案以及数字资源库等。建立固定的保护和传承场所,购置相关的基础设备,建设约60人左右的一支较稳定的传承人队伍,有组织、有计划、有目标地开展贝伦舞的传承实践、展览展示活动,出版图书、电子影像、多媒体等产品,定期举办保护成果展示活动,使贝伦舞的保护传承工作取得显著成果。
3.锡伯族刺绣生产性保护基地:2010年,锡伯族刺绣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成立于2008年的察布查尔锡伯刺绣总协会,会同项目申报单位察布查尔锡伯自治县文化馆,共同担负起该名录的生产性保护责任和义务。刺绣总协会在锡伯族人口比较集中的城镇、爱新舍里镇、孙扎齐乡、堆齐牛录乡和纳达齐乡建立了分会。2012年,又在上述5个乡镇建立了刺绣传习所,作为开展该名录生产性保护工作的基层传习点。传习所的工作统一由县刺绣总协会进行管理,各乡镇传习所的传习基地分别设在各乡村委会院内,各传习所的基地加起来共有6000平米左右的面积。近两年来,刺绣总协会和县文化馆多次举办刺绣产品展览、展示和销售活动,较好地保护、传承和展示了国家级非遗名录锡伯族刺绣的保护成果,取得显著的社会、经济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