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十一五”时期的文化体育事业发展情况
察布查尔锡伯自治县作为全国唯一的锡伯族自治县,是全国锡伯族语言文字和传统文化的富集地,承担着保护和传承我国锡伯族文化的重任。西迁的锡伯族250多年来,与察布查尔各民族和睦相处、团结奋进,共同建设、保卫着祖国的西北边陲,在长期的相互学习、交往过程中,形成了锡伯、汉、维吾尔、哈萨克等民族语言和文化并存、互补、交汇的察布查尔独特的人文环境,使县域文化更具多样性、交互性,彰显其鲜明的地域文化特征。
“十一五”时期,察布查尔锡伯自治县文化建设紧紧围绕中心工作,坚持“现代文化引领,提升软实力”, 以繁荣发展文化体育事业为宗旨,以创建民族团结进步模范县、文化旅游强县为主线,以构建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为目标,加快文化市场体系建设,大力推进全民健身运动,实施“东风工程”和“农家书屋”,组织开展喜闻乐见,寓教于乐的群众文化体育活动,抓紧抢救保护锡伯族文化遗产,文化体育建设成果显著。
(一)公共文化基础设施不断完善
“十一.五”时期,察布查尔锡伯自治县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投入达到4970万元。新建了18个文化活动中心、老年活动中心和青少年活动中心,改扩建了图书馆、博物馆、影剧院、民族风情园等4个标志性的文化建筑物。其中,新建县文化广场占地面积约50000平米,该广场已成为集休闲、娱乐、举办各种庆典和文化活动为一体的重要文化活动场所;新建锡伯族民俗风情园,新建锡伯族民俗博物馆,占地面积60亩;新建县图书馆,建筑面积1184平米;新建县宣传文化活动中心,建筑面积1980平米;新建射箭运动学校教学楼、学生公寓和食堂;修缮县影剧院、射箭厅;新建青少年户外活动中心;新建老年活动中心,建筑面积3000平米;改扩建全民健身文化广场;新建2处乡镇文化广场和7个乡镇文化站、改扩建24个村文化室;对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靖远寺进行修缮维护。
(二)文化体育活动丰富多彩
“十一五”时期,察布查尔锡伯自治县累计投入260万元,先后组织开展了健康向上、民族特色浓郁的群众文体活动。组织开展了民族团结教育“八个一”(读一本民族团结题材的好书,唱一首民族团结新歌,看一部以民族团结为内容的电教片(电影或电视),听一次民族团结教育报告会,写一篇以民族团结为主题的文章(心得体会),办一期民族团结教育板报或墙报,举办一次民族团结知识竞赛或演讲比赛、歌咏比赛)活动。先后举办了 “七一”千人大合唱、全县中小学生文艺汇演及美术、书法作品展览等系列活动;在2010年首次举办春节文艺晚会,举办了“第四届基层组织建设杯”农牧民文艺汇演,充分展示了察布查尔锡伯自治县新农村建设成果和广大农牧民的精神风貌;举办多个场次的百日广场文艺演出和百日乡村文化活动,将其与全县各单位、各乡镇(场)的文艺演出、体育竞技、全民健身、图片展览、宣传教育等活动有机结合起来,呈现出主题鲜明、内容丰富、氛围浓郁、群众积极参与,保证天天有娱乐、周周有节目、月月有活动的生动局面。
锡伯族西迁节、哈萨克族阿肯弹唱会、维吾尔族麦西来甫表演、回族花儿演唱会等也已成为察布查尔锡伯自治县城乡文化互动、群众广泛参与和喜爱乐见的文化品牌。据初步统计,“十一.五”时期,察布查尔锡伯自治县举办西迁节等重大节庆活动20场次,百日文化广场文艺演出200场次,基层组织建设杯文艺活动234场次,参与活动的群众演员达16124人次,观众22万余人次。
一年一度的锡伯族西迁节成为纪念锡伯族人民戌边屯垦伟业、宣传和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展示锡伯族传统文化魅力、加深与全国锡伯族相互交流的重要平台,一年比一年办得好,节庆期间举办了射箭比赛、贝伦舞大赛、朱伦念说比赛、烹饪比赛以及刺绣品展示等,使锡伯族的传统文化艺术通过西迁节这一文化空间得到充分展示和传播。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西迁节,已经发展成为全县各民族群众共同参与的重要节日。
2010年,为纪念锡伯族西迁246周年,举办了以“弘扬西迁精神、加强民族团结”为主题的西迁节系列庆祝活动,庆祝活动丰富多彩,射箭比赛扣人心弦、民族服饰刺绣、名优特农产品展销琳琅满目、挤牛奶、锡伯特色小吃等比赛更是热火潮天,大型文艺晚会和烟火晚会将整个庆祝活动推向了高潮,为全县人民献上了一份精美的文化大餐,整个庆祝活动充分展示了自治县社会稳定、经济发展、民族团结的大好局面。
射箭是锡伯族的传统竞技项目。2010年,察布查尔锡伯自治县10名射箭运动员参加了在吐鲁番市举办的全疆射箭比赛,荣获3金2银2铜奖项,并荣获男子团体第三名的好成绩;组队参加了全国重点射箭运动学校射箭锦标赛、自治区全运会、民运会,都取得了较好成绩,在自治区第七届民运会上,察布查尔锡伯自治县代表队在射箭和射弩项目上荣获2金1银7铜奖。
文化体育活动不仅振奋了各民族群众奋发向上的精神,弘扬了各民族的文化艺术,而且激发了个县各族干部群众积极投入到经济社会建设和保持稳定、脱贫致富奔小康的热情,在满足广大群众的文化多样性需求、丰富广大群众精神文化生活的同时,对外幅射,加强文化交流,进一步提升了锡伯族传统文化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三)农牧民健身工程、“东风工程”、“农家书屋”惠及于民
“十一.五”时期,察布查尔锡伯自治县高度重视农牧民健身工程,作为新农村建设重要工作来抓,全县已累计完成5个乡镇和22个行政村农牧民健身工程建设项目。“东风工程”和“农家书屋”作为新农村文化建设的基础工程、民心工程,察布查尔锡伯自治县将其作为检验“思想解放大讨论活动”的一项重要举措,认真组织实施,有效缓解了农牧民群众“看书难、借书难”。 已累计为7个乡镇(场)配送1000余种图书6000册,价值10万。在绰霍尔乡波斯坦村等14个行政村挂牌成立了“农家书屋”,配送了21000册图书及DVD、书柜、报,价值49万元。
县图书馆举办以“倡导全民阅读,构建学习型社会”为主题的读书竞赛活动,参加人数达300余人;利用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为广大读者提供电子阅读服务;开展图书进学校、进社区、进企业和送书下乡活动,分别在县一小、三小举办儿童阅读活动;帮助坎乡坎村建农家书屋,赠送500册维吾尔文图书;派业务骨干赴各乡镇(场),指导帮助乡村做好30000余册图书的登记、分类、上架工作。“东风工程”、“农家书屋”文化惠民工程,以及图书进学校、进社区、进企业和进乡村等活动, 帮助农牧民提高思想道德水平和科学文化素质,为促进农业增收、农民致富奠定文化基础。
(四)文化市场管理规范有序
察布查尔锡伯自治县始终坚持“一手抓繁荣、一手抓管理”方针,按照“守土有责、属地管理”原则,进一步加大文化市场、新闻出版市场监管执法,2010年出动执法人员160余人次,检查经营场所91家(娱乐场所39家、网吧30家、音像出租零售场所7家、新闻出版印刷场所15家)。积极发展文化产业,认真落实文化市场准入政策,培育多元市场主体,扶持健康有益的文化经营活动,促进了文化市场的进一步繁荣和发展。
(五)努力打造锡伯族文化艺术精品
“十一五”时期,察布查尔锡伯自治县以“弘扬主旋律、提倡多样性”为主导思想,按照“三贴近”的原则,在打造民族文化艺术精品上下功夫,创编一批富有民族特色和地域文化特点的文艺作品,满足广大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2010年,察布查尔锡伯自治县民族歌舞团编排的锡伯族萨满舞、贝伦舞等舞台艺术作品,不但受到广大群众青睐,而且参加国家和自治区文艺会演,文艺作品、书法美术摄影作品先后荣获国家级7个奖项、自治区级5个奖项。如:2004年,在全国首届民族民歌大赛中获得5人组合铜奖;2004年,歌唱演员关永兰在新疆首届声乐新人新作大赛中获专业组民族唱法优秀奖;2004年,12名学生参加第二届“华夏杯”全国中小学书画摄影大赛,3名学生分获一、二、三等奖;2006年,自治区首届民间艺术,《萨满舞》和《贝伦舞》分别获得“金手鼓奖”和“优秀奖”。2006年,全国第三届少数民族文艺汇,萨满舞《乌亚拉依耶》荣获“金奖”;同年该节目参加首届CCTV中国民族民间歌舞盛典晚会,荣获“优秀奖”;2007年,县文化馆副馆长关德光创作的油画作品《清水湾》获自治区“群星奖”和“优秀奖”;县文化馆美术干事舒峰的书法作品获全国校园书画大赛银奖。
察布查尔锡伯自治县在20世纪60—70年代是新疆农民画创作基地,与麦盖提县齐名,有多幅农民画荣获奖项,后来由于各种原因农民画创作出现低谷。为重振农民画创作,县文体部门积极创作条件,鼓励农民画创作,使农民画创作呈现新的活力。目前,全县农民画家已创作农民画90幅,其中40多幅先后在广州、深圳、乌鲁木齐等地展出,获得好评,为察布查尔锡伯自治县的文化建设增添了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六)文化遗产保护成效显著
察布查尔锡伯自治县作为全国锡伯族文化遗产的富集地和重点保护传承区域,认真贯彻执行《文物保护法》和《非遗保护法》。
在文物保护方面,对县域自治区级、县级文保单位和其他野外不可移动文物古迹按属地保护原则,与乡镇(场)签订了安全保护责任书;划定11处自治区级文物保护单位的保护范围及建设控制地带;“靖远寺抢救性保护修缮项目”上报国家文物局;加强新建企业建设范围的文物保护,对新汶、潞安煤化工企业建设区域进行考古调查。
锡伯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是锡伯族西迁200多年来口传心授传承下来的宝贵精神财富。它作为锡伯族的“集体记忆”,涵盖着锡伯族的社会实践、观念表述、表现形式、知识、技能以及媒介语言、表演艺术、社会实践、礼仪、节庆活动、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的知识和实践、传统手工艺及与上述表现形式相关的文化空间等,是锡伯族文化的精华,锡伯族智慧的象征,锡伯族精神的结晶。在察布查尔锡伯自治县保护和传承锡伯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就是保护和传承全国锡伯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世界及我国满—通古斯语族的语言文化血脉,责任十分重大。
察布查尔锡伯自治县根据国务院关于民族文化“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十六字方针,着力进行保护和传承工作。自2005年以来,县文体部门通过实地调研,在搜集大量民俗事象,采集民俗实物和资料的基础上,建立了96大项、242子项的锡伯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县级档案。与此同时,在专家学者的大力支持和帮助下,先后组织申报了地(州)级、自治区级和国家级锡伯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已有西迁节、贝伦舞、弓箭制作技艺、刺绣等4项被列入国家级名录;萨满舞蹈音乐、朱伦呼兰比、汗都春、东布尔、杭西等17项被列入自治区级名录。列入国家级和自治区级的名录,挂牌成立了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各乡镇(场)文化站所成立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点,确定了各个名录的代表性传承人。
2008年启动规划建设锡伯文化生态保护区,与沈阳市沈北新区签订了共建锡伯族文化生态保护区框架协议,并启动项目前期。编辑出版了《锡伯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一书。让更多的人了解、认识锡伯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独特魅力及其历史文化、科学价值,增强人们热爱民族文化、保护民族文化的意识,使锡伯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更好地得到保护和传承。
二、“十二五”规划期间的文化事业发展情况
(一)公共文化基础设施不断完善
“十二五”规划实施以来,察布查尔锡伯自治县投入资金15000 万元,不断加强县乡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新建县体育馆、广播电视发射中心,海努克乡琼布拉克村文体活动中心、加尕斯台乡村民服务中心、县体校和爱新舍里镇2座灯光球场。改扩建县人民广场、文化广场、锡伯民族博物院、影剧院和射箭运动学校射箭场。阔洪齐乡文体活动中心主体完工。县博物馆和歌舞排练厅开工建设。实行“两馆一站”免费开放,图书馆荣获首届“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公共电子阅览室示范点”。 建成农家书屋63家,2012年孙扎齐村“农家书屋”荣获全国示范农家书屋。
全县15个乡镇(场)全部新建400平米文化站,配齐音响设备、投影、电脑等设施。为13个乡镇文化站配置电子阅览室,每站配备6套电脑、桌椅、服务器等。
实现全县67个行政村文化室室均面积达到300平米以上。完成行政村农牧民健身工程,实现67个村级农牧民健身活动场地、器材全覆盖。
(二)群众文化丰富多彩
以第十二届、第十三次百日广场文化活动和第七次、第八次乡村百日文体竞赛活动为载体,组建乡村文艺宣传队,仅2013年开展文艺活动237场次,群众演员9659人,观众35540人;举办全县农牧民文艺汇演16届(次);2011年起成功举办了五届“锡伯族西迁节暨西迁经贸文化旅游节”,在2012年西迁经贸文化旅游节上,10934农牧民群众齐跳贝伦创下上海大世界基尼斯纪录;举办锡伯族民歌大赛2届、锡伯族贝伦舞大赛8届、锡伯族朱伦呼兰比大奖赛2届;业余歌手大奖赛和美术书法摄影展览等大型活动数次。举办春节联欢晚会、元宵节晚会、现代文化促进月、嘎善歌舞乡村行等活动。参加和举办哈萨克族阿肯弹唱会14届,维吾尔族麦西来普 3届;嘎善歌舞乡村行、春晚、纳吾肉孜节、农牧民文艺汇演等活动丰富多彩;邀请新疆木卡姆艺术团为山区乡演出6场,让农牧民享受文化盛宴。邀请新疆阿迪力达瓦孜艺术团来我县表演达瓦孜并宣讲去极端化,现场观众达20000人。2014年累计开展活动205场次,群众演员7835人次,观众达98760人次,文化活动投入资金496万元(其中社会资金189万元)。连续获得自治区第十二次百日广场文化活动先进县和第六次、第七次乡村文体竞赛活动先进县称号,爱新舍里镇等五个乡镇获先进乡称号。我县农民画作品在全疆“去极端化”农民画大赛获两个三等奖和优秀组织奖,出版发行《察布查尔农民画选》;我县创作的小品获州级去极端化小品大赛汉语第一名民语第二名。农家书屋延伸至乡村巴扎、理发店、农家乐、公交车等122个延伸点。代表伊犁州在全疆十三届全运会获射箭项目16金3银5铜;自治区民运会获射箭项目3个二等奖7个三等奖,射弩项目获10个二等奖7个三等奖;自治区残疾人运动会囊括男女个人2枚金牌。代表伊犁州在2014年新疆首届“共青杯”VBA乡村篮球联赛获北疆片区总决赛冠军;国家体育总局于2013年12月27日授予我县“中国箭乡”称号。
(三)文艺精品创作持续发力
编创锡伯族原生态组歌舞《走出兴安岭的锡伯人》,参加自治区文艺调研,荣获了“创新节目奖”和“最受群众欢迎奖”。邀请知名画家创作《西迁》国画长卷。 创作完成锡伯族首部交响乐《跟着太阳走》。电影《箭乡少女》央视播出。根据中共察布查尔县委第三任书记袁新事迹创作的音诗画舞剧《我们的好书记》全县巡演,深受群众欢迎。
(四)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纵深推进
文物保护方面,编制完成《察布查尔锡伯自治县文物保护总体规划(2013一2020)》。2013年5月,全县七处卡伦和纳达齐关帝庙、娘娘庙列入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使县域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达到3家,自治区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9处。全县122处文物点全部建立了保护档案,树立了保护标志牌,设置了保护控制地带。投资600万元完成靖远寺抢救性修缮工程。投资166万元完成孙扎齐乡关帝庙、娘娘庙修缮工程。投资70万元修缮锡伯族文化名人何耶尔柏林故居并对外开放。投资50万元修缮爱新舍里镇百年民居。
非遗产保护方面,制定了《察布查尔锡伯自治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管理办法》和《察布查尔锡伯自治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管理办法》,公布县级非遗产名录和代表性传承人。搜集整理锡伯族濒危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108个,整理民间家谱240宗,建立267名民间艺人档案。全县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5项(西迁节、锡伯族贝伦舞、锡伯族刺绣、锡伯族弓箭制作技艺、锡伯族民歌)、自治区级非遗项目17项、州级非遗项目30项。建立了扎库齐牛录乡“贝伦舞”传习所、堆齐牛录乡“汗都春”传习所、爱新舍里镇“西迁节”传习所、城镇“弓箭制作技艺传习所”、纳达齐牛录齐乡“锡伯族刺绣”传习所;爱新舍里镇成为首批自治区级锡伯文化生态保护试验区;县第一中学等八个单位成为首批新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基地。西迁节等非遗项目得到较好的传承保护和发展,每年的西迁节纪念活动已经发展成为每年一届的“纪念锡伯族西迁暨西迁经贸文化旅游节”,海内外各界友人广泛参与,“卡伦祭拜”、“图伯特纪念”等民间活动已成为全县性的爱国主义教育活动;
(五)文化交流与合作不断深化
在《察布查尔与沈阳沈北新区共建锡伯族文化生态保护区框架协议》下,双方文化交流不断加深,沈阳市出资为察布查尔县培养32名舞蹈、器乐专业演员,为县歌舞团注入新的艺术活力。与伊犁师范学院共同建立了“中国锡伯语言文字研究中心”。县民族歌舞团“阿尔笋”少儿艺术团创编的节目《奇妙的回声》在香港星光照耀2013校园综艺盛典中获表演金奖及艺术教育先进单位。2013年11月30日,在台湾 “阿里山杯”舞蹈服饰合唱艺术盛典上,县“呜呼哩民间艺术团”锡伯族民歌联唱《呜呼哩》获最高奖,锡伯族《蝴蝶舞》获银奖,“呜呼哩民间艺术团”获组织金奖。在察布查尔举办匈牙利·察布查尔锡伯自治县非遗图片展、新疆·陕西户县农民画画展和“箭乡风情”油画展。2012年在大连第十二届全国中老年艺术节上,察布查尔锡伯自治县民间艺术团表演的锡伯族原生态萨满歌舞《神歌灵舞萨满风》获表演金奖、最佳创作奖。2013年,国家文化部艺术家文艺小分队来察布查尔县慰问演出,著名作家、文化部原部长、中国作协原副主席、自治区政府文化顾问王蒙等文化名人参加。2014年6月,察布查尔县先后在中国人民大学举办锡伯文化节,江苏盐城市举办“西迁圣地.和谐箭乡”锡伯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展演活动。
(六)文化产业初具雏形
编制完成《察布查尔锡伯自治县文化产业发展总体规划(2013——2022)》,通过地州级和自治区级专家评审。注册资金1.35亿元,成立了“西迁文化旅游产业发展有限责任公司”,公司优良资产和投入资金达到1.5亿元。投资2500万元完成锡伯民俗博物院提升改造工程。2013年,投资9.8亿元启动大型文化旅游项目《锡伯古城》。注册成立了“察布查尔锡伯自治县天山弓坊有限责任公司”,依托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锡伯族弓箭制作技艺”,实行生产性保护,研制开发出传统弓箭、鸣镝、扳指、弓箭袋等文化旅游商品。依托锡伯族刺绣这一国家级名录,在纳达齐乡创办以研发锡伯族刺绣服饰的新疆兰派服饰有限责任公司。投资2.2亿元实施“1764文化体育公园”项目。利用旧粮库改造,使之成为伊犁河谷比较时尚的包含室内篮球、网球、羽毛球、沙狐球、壁球等多项球类场馆、锡伯特色餐饮、KTV等内容的综合性文化体育休闲场所。完成影剧院抗震加固和内部装修改造工程。总投资1800万元,包含3D影厅三个、室内游乐场、特色快餐等。
(七)文化市场监管有序
着力加强文化市场日常管理,与文化经营场所业主签订《文化娱乐场所安全生产责任书》,通过以会代训的方式,确保文化经营场所安全。认真开展打击非法销售、安装卫星地面接收设施、校园周边环境、治理“三非”及宗教极端化等有害文化传播专项整治工作。规范动漫游戏厅管理,动漫游戏城游戏币加大数量,减少币值,把上分线剪掉,用投币一元钱10个板,磅数调到100磅,杜绝赌博行为。规范管理动漫城营业时间早上10点至晚上8点。2014年共检查网吧335家次、歌舞厅85家次、电子游戏室235家次,音像店65家次,印刷企业68家次,收缴盗版书刊120本,盗版音像制品1286盘,取缔无证游戏室4家,切实维护了我县文化市场、新闻出版市场的安全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