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锡伯族资料库
>
专题库
>
文化篇
>
察布查尔锡伯族传统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建设(佟加·庆夫)(上)
察布查尔锡伯族传统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建设(佟加·庆夫)(上)
发布时间:2023-04-16 15:22
440

 2012年,新疆启动了全区4个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建设项目,即莎车维吾尔木卡姆保护实验区、塔什库尔干塔吉克传统文化保护实验区、新源哈萨克传统文化保护实验区和察布查尔锡伯族传统文化保护实验区。笔者受察布查尔锡伯自治县的委托,于2012年9月,经过田野调查和搜集相关资料,主笔完成了《察布查尔锡伯族传统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建设总体规划》。项目于年底批准立项,目前正在实施保护工作。本文就该项目的总体情况介绍如下。

  一、保护原则

 察布查尔锡伯族传统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以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为核心,对锡伯族历史文化积淀丰厚、分布较为集中、存续状态及自然生态环境和人文生态环境良好,具有较高历史、文化、科学价值和鲜明区域特色、民族特色的锡伯族传统文化形态进行整体性保护;建设生态环境优美、各类硬件设施和软硬件条件齐全、社会广泛认同、群众积极参与,聚集全国锡伯族原生态文化资源为一体的保护实验区;建立当地人民政府重视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工作,保护措施有力的实验区;将保护实验区建设纳入《察布查尔锡伯自治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2011年——2015),将其置于“三极四区”(弘扬和发展以爱国主义为核心,以锡伯民俗第一村、图伯特英雄故地、西迁故里为主要承载的锡伯族西迁文化)规划范围和本地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之内,发挥政府主导作用,加大资金投入,建立专家咨询机制,加强指导检查,调动社会各方面力量参与保护实验区建设。

 二、保护地点

 察布查尔锡伯自治县爱新舍里镇依拉齐牛录村(原清代锡伯营正白旗)和乌珠牛录村(原清代锡伯营镶黄旗)。包括爱新舍里镇依拉齐牛录村西迁纪念广场及其周边锡伯族民居集中的村落。总规划面积4.7平方公里,其中核心区建设面积2平方公里。  

 三、保护内容

(1)锡伯族传统文化资源整合、聚集。

(2)锡伯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四级代表作名录)的保护、传承与生产性保护。

(3)锡伯族传统文化成果陈列馆(西迁纪念馆)建设。

(4)保护实验区辅助设施建设(水、电、邮、讯、路及绿化等)。

(5)保护实验区的外延区文化项目建设(西迁故里范围内的相关文化建设项目)。

(6)锡伯族传统文化青少年信息教育基地建设(10TB资源、支撑技术、基础平台、门户网站等,项目单列申请)。

(7)满文翻译培训基地(项目单列申请)

(8)锡伯语言文字环境保护示范地(项目单列申请)。

 四、保护规划分期工作方案

 分本期建设和二期建设,本期建设期为2013——2017年,60个月。二期建设期为2018——2022年,60个月。本期建设以挖掘和整合锡伯族传统文化资源为目标,使其得到有效保护、传承和发展,同时兼及生产性保护和开发利用;二期建设以巩固、提升和生产性保护与开发利用为主。

五、保护实验区所在地爱新舍里镇概况

(一)历史沿革

 清乾隆三十一年(1766)设立伊犁锡伯营镶黄旗(乌珠牛录)和正白旗(依拉齐牛录)。1938年废除旗营制,设立河南县,乌珠牛录、依拉齐牛录和堆依齐牛录(包括察布查尔托布)合设为三区。三区革命时期(1944——1949)苏木尔县政府就设在依拉齐牛录村。新中国建立后,乌珠牛录、依拉齐牛录和堆依齐牛录设为三区,区政府驻地设在依拉齐牛录。1958年成立金泉公社。1984年11月政社分设为爱新舍里镇至今。

(二)地理位置和自然环境

 爱新舍里镇位于察布查尔锡伯自治县西端,东经80°47′—80°50′,北纬43°47′—43°49′之间。地貌单元复杂,境内海拔550—1800米之间。四季分明,年平均气温8.1℃,年降水量147.3毫米,无霜期150天。镇政府所在地依拉齐牛录距离县城30公里,距离伊宁市48公里,距离国家一级陆路口岸都拉塔口岸18公里,是伊宁市经县城至都拉塔口岸的必经之地。东临堆依齐牛录乡,南靠乌孙山,隔山与昭苏县接界,西与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农四师67团接壤,北濒伊犁河与霍城县隔河相望,交通便利。

(三)自然资源

 土地资源:全镇土地总面积288平方公里。辖区内有耕地、园地、林地、牧草地和湿地等,其中耕地面积7.55万亩,天然草场面积23.5万亩,镇区建设用地总面积4平方公里。

 水资源:爱新舍里镇处于伊犁河灌区的察布查尔大渠下游地段。察布查尔大渠是其主要供水水源,目前最大灌溉流量为3.5立方米/秒。辖区内露头泉水较多,地下水储量丰富,镇区内有深层承压含水资源。水质达到国家饮用水标准。

 森林资源:全镇森林面积1.94万亩,主要是山区森林和河谷次生林。其中天然林1.8万多亩,人工林1万多亩。

 其它资源:野生动物有马鹿、黄羊、野猪、狼、野兔、野鸡、狐狸、旱獭、雪鸡等。野生植物有芦苇、椒蒿、野麻。药材植物有麻黄、甘草、贝母、红花、雪菊、雪莲等。

(四)人口、居住、民族

 爱新舍里镇管辖四个村民委员会,一个牧场。据2011年统计数据,全镇现有总人口9388人,3410户,锡伯族人口4476人,占全镇总人口的47.6%,是新疆范围内锡伯族人口最为密集的居住区。之外汉族2552人,占总人口的27.03%,哈萨克族1785人,占总人口的18.91%,其他有维、回、柯尔克孜族等民族,占全镇总人口的4.46%。

(五)镇域经济社会发展概况

2011年,全镇工农业总产值完成25883.01万元,同比增长24.96%;其中农业总产值16542.01万元,同比增长43.8%;工业总产值4967万元,同比减少0.52%;第三产业4374万元,同比增长2.7%;全年完成社会固定资产投资5009万元;农民人均收入9052元,同比增加1431元。2012年上半年全镇农村经济总收入2625.49万元,其中一产2056.29万元,二产102万元,三产467.2万元;预计小麦总产量达9268多吨。

(六)十二五规划发展目标

 生产总值达到3.8亿元,年均增长16.7%。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达到2亿元,年均增长20%。其中:(1)人均生产总值达到38000元,年均增长25.4 %;镇级财政一般预算收入达到4955265.7元,年均增长1.11%;(2)镇域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3000元,年均增长14.1%;(3)农牧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3000元,年均增长14.1%;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14‰以内;(4)文化产业附加值达到全镇GDP的3%。

(七)镇域文化事业发展概况

 1.文化基础设施建设。爱新舍里镇广播站始建于1970年,文化站始建于1978年,2006年广播站与文化馆合并为文化广播站。全镇广播基本实现全覆盖,按照早、中、晚三个时间段准时播放,并保证每周有一期自办节目。                                                                                                                                               2.农家书屋建设。2010年依拉齐牛录村成立“农家书屋”,2011年纳旦芒坎村、乌珠牛录村、安巴贴村成立“农家书屋”,并投入使用。四个村农家书屋图书藏书量达7600册,镇文化站图书室藏书量达6180余册,全镇藏书量达到13780余册。农家书屋成立以来,保证村级每周开放3天以上,文化站每天开放,农牧民“借书难、读书难、看书难”的瓶颈初步缓解。

 3.群众性文化活动。(1)在小学1—6年级阶段设置锡伯文课程;将锡伯族贝伦舞编排成广播体操为学生的课间操;利用农闲时间在干部和群众当中开设锡伯文培训班一期,邀请本地精通锡伯文的文人进行授课,使全镇在职锡伯族干部基本掌握了锡伯文的初步知识;(2)2011年全镇开展文化活动10次,参与县级活动4次,镇级活动6次。每周日举办民间赛马比赛活动。2012年开展文化活动21次,县级活动6次,镇级活动15次;周三、周六日的老年协会活动正常化;组织举办阿吉贝伦少儿艺术团寒暑假培训及演出活动;开展大型文化活动31次,小型文化活动384次,参与人数达6500余人,全镇会跳锡伯族贝伦舞人数达3000余人。

 六、保护实验区历史文化生态资源

 保护实验区建设地爱新舍里镇是察布查尔锡伯自治县境内锡伯族人口最为密集居住的地区,该镇的锡伯族人自乾隆三十一年(1766)南渡伊犁河后就一直在这一地域定居,从未变迁过。由此在长达248年的历史长河中,该地的锡伯族人在独特的八旗制度和特定的自然生态环境下,创造出独具本民族特色的文化。不但一直保留着崇拜大自然的原始文化遗产、萨满文化遗产和八旗文化遗产,而且在戌边屯垦进程中生成了以忠诚、英勇、开放、包容、创新、勤劳为核心价值的锡伯族传统文化体系。同时学习使用满语、汉语、维吾尔语、哈萨克语、蒙古语和俄语等语言,以开放的精神吸纳满、蒙古、维吾尔、哈萨克、俄罗斯等民族的优秀文化成分,生成并发展了本民族的多元文化。还建设了绿色、环保、宜居、人文、幸福的家园。该镇现存锡伯族传统文化资源主要有:

 1.原生态渔猎文化遗产的存续。在当地锡伯族人当中依然留存着锡伯族创世纪的神话、发生在西迁路上的故事和传说、族谱和信仰等;遗留着自然崇拜、图腾崇拜、祖先崇拜等多种形态的原生态文化;依然保留着冬季打猎、春季捕鱼的渔猎习俗。在保护实验区的北侧,长有祈年树一棵,为锡伯族人特意加以保护,作为自然崇拜的实物性标志。过去,在每年的端午节,牛录佐领邀集萨克达(资深望重的老人)和群众来树下联欢,供奉活羊祭祀这棵古树,以示祈求五谷丰登之意,由此折射出锡伯族人自然崇拜的遗风遗俗。

 2.萨满文化遗产的存续。在当地锡伯族人当中留存的萨满文化遗产内容较为丰富,在民间依然遗留着萨满跳神仪式、攀刀梯仪式以及《艾辛哈准》、《嚯里色》、《扎嘿也朱嘿也》等20余种萨满歌。萨满跳神音乐已成为锡伯族民间音乐的一个组成部分。萨满跳神时用的帽子、裙衣、腰铃、铜镜、铁矛、皮鼓以及萨满神像图等,成为造工精美的手工艺品。根据萨满跳神原生态歌舞创作的《额姆琴舞》、《铃鼓舞》、《鼓舞》等舞蹈曾在国家级、省区级文艺汇演中获奖。

 萨满教产生于原始社会,贯穿于无文字时代,存在时间较长,内容丰富,但形成文字的材料非常少,到目前为止,多是一些散见于各种古籍文献的零星记载和后人调查及笔录的材料。因此,锡伯族当中留存的萨满教文化遗迹、资料和实物等,对萨满教神的信仰,对探究中国北方民族的历史文化、见证民族的起源、保存历史记忆,对保持锡伯族传统文化生态的延续性及人文传统等都具有其独特价值。

 3.历史文化名人资源的存续。在爱新舍里镇依拉齐牛录村和乌珠牛录村,历史上曾涌现出诸如塔尔巴哈台领队大臣博勒果苏(1799——1865)、建威将军喀尔莽阿(1816~1882)、锡伯营领队大臣色布西贤(1837——1907)、胜福(镶蓝旗骁骑校)、穆伦布(镶黄旗佐领)、三区革命时期民族军锡伯族独立骑兵连连长那拉·巴彦图(1907——1968)、骑兵连排长鄂国(1919——1945)、原察布查尔锡伯自治县政协副主席、伊州政协常委佟荣昌(1909——1989),原自治区政协常委萨拉春等英雄人物和文化名人。还涌现出诸如西特合尔、伊塔儿珲、常林、全唐、柯西春、裴特克苏、寿谦、巴图尔拜、郭富昌、兴里山、嘎尔图、吴景石、桂枝尔、塔琴台、月香、佟铁山、何耶尔·全福、文芳、郭淑珍、顾新生、春尔、音德梅、郭晓玲一大批著名民间艺人,他们当中的有些人仍健在,依然活跃在民间文艺活动的第一线。他们在锡伯族的发展进程中留下极为珍贵的历史文化资源。

 4.“朱伦呼兰比”念说活动的存续。锡伯族人通过文学翻译这一媒介,将大量汉族古典文学作品翻译成满文或锡伯文的同时,为在民间欣赏这些作品,创造了别具风格的一种文学欣赏形式—“朱伦呼兰比”。用来念说满译或锡译的章回演义小说主要有:《三国演义》《西游记》《水浒》、《红楼梦》《东周列国志》《隋唐演义》《清史演义》等一百多部,由此在民间涌现出许多朱伦念说艺人。

“朱伦呼兰比”在长达二百多年的时空里为锡伯族人民提供了丰富的精神食粮,它涵盖了清代新疆和伊犁地区多元文化的有机成份,是一种文化融合的表现形式。像《三国之歌》《小乔哭周瑜》《张良之歌》等民间说唱就是在特定的地理环境和人群中产生和发展的,它为锡伯族传统文化的发展提供了不竭的源泉和动力。

 5.汗都春戏曲艺术的存续。汗都春戏曲,锡伯语称“秧歌儿”,是一种有曲牌、唱腔和曲调,有生、净、旦、服饰、化装和道具,既可以在民间表演,又可以在舞台演出的传统民族戏曲。汗都春源自陕西“曲子”(越调)、兰州“鼓子”(鼓子调)、青海“平弦”(平调)以及西北地区的小曲子,系与锡伯族的音乐艺术融合而形成的地方戏曲,既可用汉语演唱,又可用锡伯语演唱。目前存续的平调曲目有30多种,越调曲目有近40种。2007年,汗都春列入自治区级非遗名录,2012年初成立汗都春传习所,成立了汗都春业余剧团,举办了汗都春专场演出,使这一濒临消亡的传统戏曲得到了有效保护。

 6.锡伯族传统歌舞音乐的存续。保护实验区里的依拉齐牛录村和乌珠牛录村,是远近闻名的歌舞之乡,在当地锡伯人当中一代接代一地传承着锡伯族民歌、民间音乐、贝伦舞、蝴蝶舞等多个种类的表演艺术,有人数众多的民间艺人演唱和表演,每当节假日就自发地举行文艺演出活动,成为当地的一大亮点。现已成立国家级非遗名录贝伦舞传习所,进行生产性保护和传承。

 7.锡伯族民间文学和民间美术作品的存续。在当地锡伯族人当中存续并流传着内容丰富、种类齐全的诸如神话、传说、民间故事、谚语、歇后语、谜语、叙事长诗以及民间绘画作品等口头传承的作品和美术作品。

 8.传统手工技艺及相关制品的存续。在当地锡伯族人当中存续着传统弓箭制作技艺(2012年成立国家级非遗名录弓箭制作技艺传习所,进行生产性保护)、传统生产工具制作技艺、生活用具制作技艺、交通工具制作技艺、草织扎制技艺、皮具制作、金属制作工艺(金银铜饰品制作)、民间乐器制作工艺等传统手工技艺。

 9.传统剌绣工艺的存续。近几年经过政府部门的扶持和培训、传授,几近失传的锡伯族传统剌绣工艺得到恢复,并开始生产性保护和开发,目前在保护实验区里已拥有2个家庭作坊,5个剌绣点,135余名剌绣工艺人。刺绣制品种类达数十种,近两年共销售刺绣作品700余件,收入在4-5万元左右,人均收入达1000-2000元不等。近两年举办6期刺绣技能培训班,参训人数中有60%妇女为贫困妇女,让更多的弱势群体能掌握1-2项技能,以此来推动全镇贫困家庭的脱贫致富。

 10.衣食住行消费习俗的存续。在当地锡伯族人当中依然留存着传统服饰、传统饮食、传统房屋、交通习俗、传统生产消费习俗等。在保护实验区范围内拥有数十家锡伯族风味特色的餐饮店和农家乐。

 11.岁时节令传统习俗的存续。在当地锡伯族人当中依然留存着观看日月星辰的习俗、与生产生活和祭祀相关的习俗、节日传统习俗等。每年农历四月十八日举行的西迁节,成为当地锡伯族人富有吉祥意义的欢乐聚会。

 12.民间知识的存续。在当地锡伯族人当中依然留存着物候天象、天文、历法、医药卫生、计量(秤、升斗、绳量等)方面的民间知识。

 13.游艺、传统体育与竞技的存续。在当地锡伯族人当中依然留存着传统射箭、打嘎拉哈、荡秋千、放风筝打瓦拉、儿童游戏、抓石头游戏、毽子游戏、棋类游戏、举重(举麻袋、抬石磙、及其他重物)。传统射箭是当中最为流行的竞技项目,为国家培养出一批优秀现代射箭运动员。

 14.传统医药遗产的存续。在当地锡伯族人当中依然留存着传统中医药与治疗、接骨疗法、扎针、火针、奥多尔、拔火罐、消炎、乳腺治疗、民间药物(喇嘛药、民间偏方)医药文献(察布查尔中草药)等,有待挖掘整理。

 15.文物古迹的存续。在保护实验区里存续着安巴台(准噶尔王公墓葬)、锡伯族英雄人物喀尔莽阿陵园、关帝庙、百年民居、清代旧城墙等文物古迹,修复后可作为保护实验区内的重点文物利用。

 16.保护实验区外延区文物古迹存续。距离保护实验区南面5公里处,有清代军事哨所梧桐孜卡伦、头湖卡伦、纳旦木卡伦、阿布散特卡伦、多兰图卡伦、吐库尔浑卡伦、洪纳海卡伦等锡伯营官兵驻守过的7处卡伦遗址,是当年锡伯族官兵保卫祖国边疆的历史见证。目前卡伦处于即将倒塌状态,修复后可作为保护实验区的外延区古迹加以利用。

 17.边境文化资源。边境文化包括保护实验区上部乌孙山下通往哈萨克斯坦共和国的国家一级陆路口岸都拉塔口岸及其国门,清代锡伯营官兵防守过的7个卡伦遗址,乌孙山风光区等,综合而成为边境文化区,可作为保护实验区的外延区加以利用。

 七、保护实验区的前期工作基础

 察布查尔锡伯自治县人民政府及其保护实验区建设地区的爱新舍里镇人民政府,早已意识到保护锡伯族传统文化的重要性,早在2000年起就着手申报锡伯族传统文化保护区项目,迄今已向上级文化行政主管部门提交四次申请和项目建议书。在其之前和之后,做了如下前期准备工作,为保护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一)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中奠定的基础

 在20世纪80——90年代开展的中国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中,察布查尔锡伯自治县组织一批文化工作者,深入民间采访,搜集整理大量民间舞蹈、民间歌曲、民间音乐、民间故事、各类演唱材料和历史文献等。先后编辑出版《中国少数民族舞蹈集成·新疆卷》之锡伯族部分、《中国少数民族歌谣集成·锡伯族歌谣》《中国少数民族曲艺集成·锡伯族卷》《锡伯族民歌》(锡、汉文)、《锡伯族民间故事》(锡、汉文数种版本)、《锡伯族谚语》(锡、汉文数种版本)、《锡伯族汗都春》(锡、汉文数种版本)、《中国少数民族古籍总目提要·锡伯族卷》等多部著作和作品,为保护实验区建设奠定了前期资源基础。

2023年04月1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