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锡伯族资料库
>
专题库
>
文化篇
>
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新疆伊型察布查尔布哈农业系统(佟加 • 庆夫)(二)
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新疆伊型察布查尔布哈农业系统(佟加 • 庆夫)(二)
发布时间:2023-04-16 15:26
403

  四、遗产地结构

 (一)遗产地的自然生态结构

 本农业系统遗产地的自然生态结构主要指地形地貌和地面上所有自然景物和人工景物所构成的总体物象,包括土壤、植被、动物、水体、人工构筑物、气候特征和文化遗迹等。

 地理位置:遗产地处于县境内河谷二级至三级阶梯地,北至伊犁河漫滩以上,海拔590—650米,东起坎乡,通过全县腹地,西至爱新色里镇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六十七团,系全县重要的产粮区,也是察布查尔布哈的主要灌溉区域。 

 气候:遗产地属大陆性干旱气候,20世纪60-70年代平均气温8℃,近30年来平均温度9.1℃,总体温度上升了1.1℃,气候变暖,对遗产地及其周边的生态环境造成直接影响。

 土壤:遗产地不同地貌部位土壤的分布规律为:高山草甸土--亚高山草甸土--灰褐色森林土--山地黑钙土--山地栗钙土--灰钙土--盐土--沼泽土--草甸土(淋灌草甸土)。其中遗产地的核心区域以灰黄土为主。

 野生植被:遗产地药用植物资源有贝母、紫草、大黄、附子、防风、红紫胡、白芷、黄芩、乌参、党参、北沙参、雪莲、甘草、薄荷、红花、车前子、罗布麻、沙棘、蒲公英、水晶蒲、益母草等。野生植物资源有新疆锦鸡儿、蒿草、狐茅、鸡脚草、老鹳草、羊茅、白草、苔草、羽衣草、野葱、黄花、野苜蓿、糙苏、针茅、冷蒿、龙胆、伏地肤、扁穗冰草、角果藜、芨芨草、芦苇、马兰、苦豆子、獐茅、芦苇、芨芨草、红柳等。

 农林植被:农田作物主要有小麦、玉米、水稻、豆类。油料作物有油葵、红花等。经济作物有甜菜、棉花等。园艺作物有瓜、果和各种蔬菜等。布哈两岸分布有防护林、四旁林、用材片林、果园等,主要树种有杨树(新疆杨、钻天杨、箭杆杨、北京杨、杂交杨)、白蜡、复叶槭、白榆、刺槐、梓树、桑树、新疆云杉、雪岭云杉、山杨、山柳、山楂、花楸、忍冬、野苹果、山杏和圆柏等40余种。次生林树种较为丰富,共有18科60余种,主要有沙枣、沙棘、河柳、柽柳、白榆等。经济果树有苹果、葡萄、杏、桃、文冠果、沙枣等。

 野生动物:遗产地内有野生动物,鸟类有254种,其中16目36科96种,水鸟占优势,共57种。在伊犁河大桥地段拥有较丰富的鸟类种群。食肉类和有蹄类野生动物近80 种。主要有雪豹、野山羊、北山羊、盘羊、岩羊、黄羊、貂熊、棕熊、马鹿、猞猁、四爪陆龟、白鹤、天鹅、雪鸡、猎隼、灰鹤、玉带海雕、金雕、野狼等野生珍稀动物。近年来随着伊犁河谷生态环境的逐步改善,消失多年的鹤、鹳等野生动物开始栖息此处。

 畜养动物:畜养动物资源有伊犁良种牛、美利奴细毛羊、天山马鹿、獭兔、家禽等,建有良种繁育基地。随着伊犁河流域大量土地的开发,人工草场、农作物秸秆的增多将大大提高载畜量。今后可开发的项目有:良种畜繁育基地;专业养殖基地或综合养殖基地的开发;皮革加工;饲草料加工;牛、羊、马、马鹿、鸡、鸭、鹅、兔等肉加工;奶制品深加工;羊胎素制品加工;肉禽蛋出口贸易;动物脏器、血生物制药项目等。

(二)遗产地的生态结构

 农业生态结构:察布查尔锡伯自治县农业县,兼及畜牧业,是一个宜农、宜牧、宜林、宜渔、宜副的好地方。遗产地作为县域主要的产粮区,农林牧副渔基本上平衡分布,其中察布查尔布哈灌溉农田面积30余万亩,耕地开阔平坦,为水田型结构。光热资源丰富,水资源充足。气候温和,四季分明,冬春长,冬季寒冷,平均无霜期为150天,对水稻、玉米、瓜类等农作物的生长有利。降水春季为70—100毫米,夏季为50—120毫米,秋季为50—70毫米, 降雪最大积雪厚度为65厘米。察布查尔布哈两岸主要种植小麦、玉米、水稻、豆类等传统农作物。农作物品种较多,小麦品种达30多种,玉米有5个品种;水稻分无机水稻和有机水稻两类,近年来大力发展绿色农业,扩大有机水稻的种植面积。

 水利生态结构:伊犁河是察布查尔布哈引水的主要水源,根据《伊犁河流域水资源保护规划报告》,察布查尔布哈的位置处于伊犁河干流河段,伊犁河干流上设有三处水质监测站:雅马渡、木材厂和三道河子控制断面。在伊犁河流经伊宁市区段时沿途有数家工业企业将废水排入河道,另有伊宁市生活污水排入,河流水质受到很大影响,水体中氨氮和挥发酚含量个别测次出现超标,丰水期雅马渡段水质为Ⅲ类,PH值6.5—8.5,总硬度小于450mg/l;枯水期为Ⅱ类,PH值6.5—8.5,总硬度小于300mg/l;年平均水质为Ⅱ类。木材厂和三道河子段丰、枯水期均为Ⅲ类。

 草原及畜牧业生态结构:遗产地可资利用的夏草场57万亩,春秋冬草场50万亩。其中自然草场分优、良、中、劣四等,属草原草旬类和干荒漠类,中、劣草场占的比重大,包括26个植被型,主要牧草有苔草、蒿草、羽衣草、无芒雀麦、羊茅、针茅、冷蒿、伏地肤、芦苇、骆驼刺、甘草等。2004年起实施的退牧还草项目总投资4536万元,近三年来累计完成毒害草防除9万亩,鼠害生物防治33万亩,虫害防治100万亩。草场载畜量为16.8万羊单位。从2006年开始全面推行草原禁牧休牧,草畜平衡和基本草原保护制度,三年共减畜14.7万羊单位。从每年的9月上旬至11月上旬,转至布哈两岸地带大河灌区已收获的农田中放牧,下雪后转入舍饲,实现四季转场两季养牧方式。

 林业生态结构:遗产地林地面积156万亩,其中山区天然林33.5万亩,河谷林20万亩,平原人工林79.25万亩,森林覆盖率达到12%。今后可发展的项目有:林果资源苗圃基地开发;苹果、杏、红枣、葡萄酒加工、板材深加工等。

 渔业生态结构:分自然生态鱼类和养殖鱼类两种。其中河渠水中自然生长的鱼类42种,隶属8目13科39属,其中土著鱼类13科,移植鱼类26种。人工养殖鱼类主要有裸腹鲟、优质鲟鱼、商品鲟鱼等,2013年养殖水面1805亩,水产品总量853吨,其中捕捞产量为53吨,鱼种为129吨,渔业经济总产值1283万元。

 (三)遗产地的景观生态结构

 本农业系统遗产地由自然生态景观、农业生态景观、工业生态景观、旅游景区景观、特色村寨景观等综合组成。

 自然生态景观:察布查尔布哈老龙口及其周边地域方圆数十公里,由伊犁河湿地水景观、察布查尔布哈水景观、察南渠水景观(该渠亦从老龙口之侧开闸引水),老龙口四围的次生林、灌木丛、沙地红柳、沙枣林、沼泽地和湿地等相互映衬(从坎乡麻扎村自东往西至扎库齐牛录乡寨牛录察布查尔布哈南北两岸地带),互为依托,形成蔚为壮观的自然生态景观。之外沿岸还有清水湖度假村、吉快旅游度假村、米粮泉湿地生态公园、米粮泉蟠桃园、爱新色里镇水磨沟自然生态区等自然生态景观。

 农业生态景观:遗产地及周边有安班农业科技示范庄园、五千亩薰衣草种植基地、一万亩烟草种植基地、红花良种繁育基地、有机水稻科技高产示范田、三万亩优质牧草的种植基地等。

 新型工业园区生态景观:遗产地内目前已有中国电力投资集团、华电集团、伊泰集团、山东新汶集团等大企业集团,都入驻县内,在察布查尔布哈两岸地带落户。其中:伊泰集团年产540万吨煤制油,中电生产60亿立方米煤制天然气,新汶集团开发1000万吨矿井,伊泰矿业有限公司年产600—800万吨煤,国网伊犁二电发电2×66万千瓦,特变电工在察布查尔100兆瓦并网光伏发电。金龙水泥年产200万吨水泥,天山水泥年产200万吨水泥等。之外还有金华隆、金禾源、万德福、西迁米业等从事稻米、蔬菜、食品、肉制品、饮料加工的公司。

 旅游景区生态景观:遗产地内有五星级郝巴郎歌舞庄园、四星级贝伦农家乐、撒银农家乐等旅游景点、国家4A级景区锡伯民族博物院、锡伯古城城墙、喜利妈妈锡伯特色餐饮示范店、宾馆酒店(10余家)、70余家农家乐及庭院式宾馆、旅游纪念品生产厂家及购物点、山银哈达工业示范点、国家级工业旅游示范点、努拉洪国际滑雪场、爱新色里镇赛马场等。

 特色村寨生态景观:遗产地内有国家级旅游名村孙扎齐牛录民俗村、爱新色里镇依拉齐牛录特色村寨及乌珠牛录百年民居、纳达齐牛录何耶尔柏林故居及锡伯族八个牛录传统民居等。

 (四)遗产地的文化遗产生态结构

 物质文化遗产:遗产地内有图伯特纪念厅(在察布查尔布哈老龙口)、海努克古城及银顶寺遗迹(在海努克乡)、纳达齐牛录图公祠、纳达齐牛录关帝庙(2013年列入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和娘娘庙、孙扎齐牛录靖远寺(当年的伊犁九大寺庙之一,现为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锡伯族英雄人物喀尔莽阿陵园、锡伯城堡城墙遗迹(3000多米)以及准噶尔时期的安巴台和阿吉台、乌孙国时期的乌孙墓群等。 

 非物质文化遗产:遗产地现存的锡伯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大约有96个大类,242个小类。包括作为非物质文化载体的语言(满文和锡伯语文)、民间文学、传统美术、表演艺术(歌舞音乐和艺术)、民俗活动(风情习俗、礼仪、节庆等),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的民间传统知识和实践(民间知识、民间信仰、民间崇拜等);传统手工艺技能,传统农耕经验技术,以及与上述表现形式相关的文化空间等。目前,正在实施保护的项目有单项名录保护、保护实验区建设、传承基地建设等。

 在非物质文化遗产各单项名录中,现已列入国家级名录的项目有锡伯族西迁节(含西迁节保护示范基地建设)、锡伯族贝伦舞、锡伯族弓箭制作技艺、锡伯族刺绣、锡伯族婚俗、锡伯族民歌、锡伯文书法等7个名录已列入国家级名录项目;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项目有:锡伯族西迁节、锡伯族贝伦舞、锡伯族弓箭制作技艺、锡伯族刺绣、锡伯族婚俗、锡伯族萨满歌舞音乐、锡伯族朱伦呼兰比和更心比、锡伯族汗都春、锡伯族全羊宴、锡伯文书法、锡伯族民歌、锡伯族东布尔艺术、锡伯族杭西、锡伯族蝴蝶舞、锡伯族射箭、锡伯族民间故事、锡伯族抹黑节、锡伯族拔火罐传统疗法等共18个名录项目。之外,还有24多个地州级名录和约90个县级名录得到确认。

 察布查尔锡伯族传统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2012年已由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批准立项,目前正实施保护。该项目以对锡伯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整体性保护为目标,对察布查尔锡伯自治县爱新色里镇依拉齐牛录和乌珠牛录两个牛录的锡伯族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保护,总体保护面积4.7平方公里,核心区保护面积2平方公里。在该区域范围内对锡伯族传统文化资源进行整合、聚集;建设锡伯族传统文化成果陈列馆(西迁纪念馆);完善保护实验区辅助设施(水、电、邮、讯、路及绿化等);建立锡伯族传统文化青少年教育基地;建立满文翻译培训基地;建立锡伯语言文字环境保护示范基地等。

 锡伯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保护传承基地建设,包含锡伯族节庆活动保护基地、扎库齐牛录乡贝伦舞传承基地、锡伯族刺绣生产性保护基地、锡伯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传播基地(馆)、锡伯族弓箭制作技艺生产性保护基地、锡伯族汗都春艺术传承基地、锡伯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普及基地、锡伯族萨满歌舞音乐传承基地、锡伯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特色景区景点、锡伯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培训基地等10 个传承基地。2014年12月,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文化厅认定并命名其中的扎库齐牛录锡伯族贝伦舞、堆齐牛录乡的锡伯族汗都春以及锡伯族刺绣、锡伯族弓箭制作技艺、察布查尔锡伯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县文化馆、伊犁师范学院)、锡伯族西迁节、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普及基地、锡伯族弓箭制作技艺、锡伯族贝伦舞、锡伯文书法、锡伯族东布尔等为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基地。

 五、遗产地功能区划分

 (一)自然生态保护功能区划分

 以察布查尔布哈老龙口为中心,向周边幅射,包括伊犁河水景观、察布查尔布哈水景观、察南渠和绰霍尔渠水景观、沼泽地和湿地景观、次生林景观、人造林景观、荒漠植被景观以及各类野生动植物栖息地景观等,划分为自然生态保护功能区。

 (二)水利设施功能区划分

 对全长90公里的察布查尔布哈各类水利设施划分为水利设施功能区,包括干渠、支渠、闸口及其他水利设施,保证无污染引水用水,完善干渠、支渠、分渠及总闸、分闸等基础设施,改造土方工程,将布哈建设成为具有现代化功能的水渠。

 (三)农业生态功能区划分

 对遗产地13个乡镇场的现有农田,以保证不突破农业用地底线为前提,对布哈两岸的农业生产用地划分为农业生态功能区,对该区域内现有的优质水稻种植基地(有机水稻)、农产品加工基地、高效特色种植业红花种植基地、熏衣草种植基地)、特色林果业、人造林、经济林、草场及畜产品、生猪养殖基地、美利奴羊(新疆型)繁育基地等特色产业进行保护。在保护好的基础上,进行产业结构的调整,推动特色产业的新发展,并使之成为农耕历史文化区、农户设施区和农耕谚语节气区。与此同时,对遗产地内的传统耕作知识和技术进行系统整理和科学研究,留存于世。

 (四)文物古迹和特色村寨功能区划分

 将遗产地及其周边有乌孙古墓群、海努克古城和银顶寺遗迹、察布查尔布哈老龙口的图伯特纪念亭、纳达齐牛录图伯特祠堂、孙扎齐牛录靖远寺、纳达齐牛录和孙扎齐牛录的关帝庙和娘娘庙、爱新色里镇依拉齐牛录和乌珠牛录的喀尔莽阿陵园、准噶尔时期的安巴台和阿吉台、卡伦遗址(七处)、祈年树、牛录城墙遗址以及锡伯族居住八个牛录的传统故居、历史文化名人故居等划分为文物古迹和特色村寨功能区。

 (五)农耕文化遗产功能区划分

 将遗产地内锡伯族居住的八个牛录划分为农耕文化遗产功能区。在该功能区内,扎库齐牛录贝伦舞传承基地、纳达齐牛录“锡伯绣”(工艺美术品业)传承基地、察布查尔镇锡伯族弓箭制作技艺传承基地、堆齐牛录汗都春艺术传承基地、受新舍里镇依拉齐牛录和乌珠牛录的锡伯族传统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等文化遗产。

       (六)旅游景观功能区划分

       将遗产地内的孙扎齐牛录划分为旅游景观功能区,在该功能区内对锡伯族博物院等旅游景点进行保护和利用,放大资源优势,由自然风光游向人文民俗游倾斜,完成锡伯古城建设和关帝庙、娘娘庙的修复工作,增加新的旅游景点,使孙扎齐牛录成为县域旅游文化中心、伊犁地区一日游的首选之地,成为融文化展示、民俗体验、休闲观光为一体的历史文化旅游名村。进而实现人与自然、自然与文化的互动。并将其纳入整个伊犁地区“不到新疆不知祖国之大,不到伊犁不知祖国之美,不到察布查尔不知锡伯风情”的旅游文化宣传方略之中。

(七)新型工业园功能区划分

 遗产地内自东往西从纳达齐牛录乡至察布查尔镇察布查尔布哈南岸地带,划分为中国电力投资集团、华电集团、伊泰集团、山东新汶集团、山银哈达鹿业、西迁米业、君达稻米等大中型企业落户的新型工业园区,在园区内从事煤制油、天然气、矿井、发电、水泥生产、鹿制品、稻米加工、肉制品加工、果汁饮料加工、果蔬保鲜等产业。

 (八)特色景点功能区划分

 将遗产地外围的乌孙山风景区、白石峰、森林公园、滑雪场、伊犁河南岸综合水林景观和清水湖生态庄园景区、吉快度假村、青山公园等划分为遗产地外围的自然景观和旅游景区,在保护工作中加大开发和利用规模,协同发展。

 六、遗产的重要价值

(一)生态价值

 本农业系统具有丰富的生物多样性价值。遗产地所处位置南高北低、东窄西宽,两岸地形分别为山地、山前丘陵洪积区、倾斜平原、河谷低阶地平原、河漫滩地等多梯级型地貌单元。在不同的地貌单元内都生成各自不同的农林牧植被和野生、家养动物;气候属大陆性干旱气候,四季分明;土壤分别为以灰黄土为主的草甸土、灰褐色森林土、栗钙土、灰钙土、沼泽土、草甸土等;光热资源丰富,水资源充足。由此构成遗产地生态和生物的多样性。遗产地内宜农、宜牧、宜林、宜渔、宜副,是伊犁地区的主要产粮区。畜牧业可资利用的资源有春夏秋冬四季牧场,宜于发展畜牧业;林业宜于发展林材加工业;渔业自然鱼类和养殖鱼类种类繁多,宜于捕捞和养殖;遗产地内生成了以农耕文化为核心的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等两大类型的文化遗产。以上,对遗产地生态的保护,对传统农耕和技术的保护,对发展现代农业以及水土保持、水源涵养、气候调节与适应、病虫草害控制、养分循环等都具有重要的价值。

2023年04月1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