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发展规划
(一)生态产品开发
1.农业科技示范园和产业基地建设:以遗产地内的良繁场为中心,向周边幅射,建立农业科技示范园,并带动一批粮食油料示范区、大田园艺蔬菜示范区、设施农业示范区、特色农业示范区、新品种新技术示范区,在规划实施期间促使五个示范园区的面积达到10万亩。通过示范园区带动农户向高效、优质农业的方向发展。加快对现有农产品加工企业技改,提高生产能力,争创品牌。引进江苏省等地著名农产品加工企业入驻遗产地内,把遗产地的农业优势资源转换成商品优势。扩大经济作物种植面积,达28万亩(蔬菜10万亩,为设施农业、大田蔬菜),色素辣椒、酱用番茄、打瓜等种植面积达10万亩,甜菜达8万亩。努力争创国家级粮油生产基地、外向型设施农业基地。
2.畜牧业基地建设和畜产品开发:在本规划的第一阶段,奶类总产量达到11万吨,年均增长16%;肉类总产量达到30392吨,年均增长15%;绵羊毛总产量达到1661吨,年均增长5%,禽蛋7407吨,年均增长25%;各类牲畜存栏达到54.05万头(只),年均增长5%。以遗产地内的坎乡、米粮泉乡、绰霍尔乡、托布中心、纳达齐牛录乡、堆依齐乡、爱新色里镇等乡镇为重点,以伊犁河谷次生林和水稻基地为依托,大力发展养鹅业和稻田鸭养殖。以遗产地内的坎乡、扎库齐牛录乡、绰霍尔乡、孙扎齐乡、纳达齐牛录乡为主,发展商品禽蛋业。
3.巴口香系列肉制品加工品牌开发:2003年6月成立的新疆伊犁巴口香实业有限责任公司,位于遗产地内的伊南工业园区,是一家集养殖、屠宰、生产、研发、销售为一体的公司,也是国内唯一同时具备生产和出口牛、羊、马三大系列产品的卫生注册认证企业。现拥有年出栏牛6万头的育肥养殖基地、5万亩饲草料种植基地,拥有速冻库500吨(计600m2),7000吨肉制品冷库。巴口香公司现已形成集科研开发、产品深加工、市场营销为一体的冷冻(鲜)肉、肉串、牛肉干系列制品的产业体系。主营清真产品有“巴口香”系列冷鲜(冻)及精分割牛、羊、马肉,中高档西餐用肉、雪花牛肉、精制肥牛、牛肉干和“叼羊”牌牛羊肉串等(其中遗产地内的养殖基地每年供牛量为6000--7000头,每头牛平均600--700公斤重,产肉量为45%/(头),现已销往国内外各大城市、远销吉尔吉斯斯坦、乌兹别克斯坦、蒙古国、日本等国家和地区。本规划大力扶持该企业的发展,使之成为龙头企业。
4.系列鹿产品开发:遗产地内有天山马鹿养殖户620户,100头规模的鹿场2个,50头规模的鹿场3个,马鹿存栏3675头。其中:成年鹿2408头,育成鹿776头,仔鹿491头。年产鹿茸7吨,鲜茸平均市场价300元/公斤,鹿茸产值达210万元。已形成规模和品牌的鹿产品有山银哈达鹿业有限公司、伊犁惠远生物制品有限公司的鹿茸、鹿血酒等38个系列保健产品。本规划继续对系列鹿产品的开发和基地建设给予积极扶持。
5.良种繁育基地建设:在遗产地内成立合作社,养殖进区、挤奶进厅,提高牛奶质量;大力发展西门塔尔牛,引进德系西门塔尔冻精、法系西门塔尔性控冻精,对西门塔尔牛进行纯繁改良,提高西门塔尔存栏。在本规划实施的第一阶段,争取2015年达到6万头。组建6个乡镇农村专业合作社西门塔尔基地,打造全疆最大的西门塔尔牛核心群,建立和完善“公司+基地+合作社+养殖户”的经营模式。
6.特色林果业基地建设:依托目前正在实施的伊犁河谷百万亩生态经济林建设项目,以特色林果贮藏、保鲜与精深加工为目标,培育壮大一批起点高、规模大、带动力强的龙头企业。大力发展精深加工,提高农产品附加值。在遗产地内的13个林果业生产重点乡镇场,建成库容量达3000吨的小型气调保鲜库,在察布查尔镇建立5000吨中型气调保鲜库,并在此基础上建立相应的果品批发市场。
7.特色林果产品物流网络体系建设:在遗产地内积极培育基地生产、产品研发、加工贸易一体化经营的大型农业龙头企业,推进农产品标准化、信息化、品牌化,建立以绿色食品为主的展示交易、加工保鲜、仓储配送、科研开发、信息处理、金融服务等一体化的特色林果产品物流网络体系。
8.林果繁育栽培体系建设:采用林果繁育、栽培等方面的高新技术,积极研究和推广优良品种、现代集约化种植、丰产栽培技术、林果有害生物防治适用技术、林果产品储运深加工技术等,提高科技进步对林果业发展的贡献率,推进遗产地特色林果业由传统向现代的转变、从粗放经营向集约经营转变。在现有基础上,抓好优质苗圃和采穗圃建设,建立现代化苗木繁育和供应体系。
9.木材加工基地建设:根据遗产地木材资源分布状况,逐步淘汰装备和工艺落后、资源浪费严重、产品质量低劣、环境污染严重的家庭式木材加工企业,实现木材经营加工业规范化、制度化、法制化,有效遏制森林资源过度消耗。鼓励进口木材,发展速生用材林基地。
10.林木种苗基地建设:建立健全林木种苗生产供应体系、行政执法和质量监督管理体系、科技创新和良种选育推广体系、社会化服务体系。在本规划实施的第一阶段,种苗基地供种率达到70%,良种使用率达到45%,一级苗供种率达到80%以上,种子受检率达到90%。着力加强种苗产业化建设,将苗圃推向市场。逐步实行品种选育和纯良种生产。加强特色林果业良种苗木繁育体系建设,提高苗木产业化程度。加大优良品种选育力度,加快高标准采穗圃、品种基因库和种质资源汇集圃建设。
11.花卉业基地建设:充分发挥遗产地的资源优势,积极发展具有新疆特色的外向型花卉产业。创新生产经营机制,加快花卉产业基地化、规模化、专业化建设,大力发展花卉龙头企业和名、特、优、新花卉产品,建立完善的科技服务体系和市场服务体系,积极开拓周边国际市场,发展出口创汇型花卉,实现花卉产业化经营。
12.渔产品基地建设:在遗产地内绰霍尔乡防洪大堤南滩涂地上建设伊犁河野生冷水性鱼类养殖基地,规模250-500亩左右。在绰霍尔乡至托布中心伊犁河南岸湿地建设400-800亩左右的伊犁河水生生物自然保护区。在爱新色里镇、绰霍尔乡、堆齐牛录乡、托布中心等地利用河漫滩地,建设优质特种水产品养殖基地500-1000亩左右。在保护区内主要以裸腹鲟抢救、保护为主,经营范围包括裸腹鲟繁育、生产、销售;鲟鱼产品收购、销售、仓储;提供淡水鱼产业科技服务。
13.有机水稻产业:遗产地取得欧盟标准和国家标准双认证有机水稻面积达2615亩、有机转换水稻面积5179亩,已成为全国单体面积最大的有机水稻种植地区。本规划此基础上建立从田间到餐桌的有机水稻标准化生产体系,计划有机水稻亩均效益达2400元,高出常规水稻1400多元,带动农牧民增收。
14.红花产业:红花是遗产地农民的传统种植作物,具有良好的发展基础,可成为农民增收致富的主导产业,目前全县山区红花种植面积达20万亩,其中遗产地6万亩,成为全国面积最大、单产、总产最高的县,花丝总产已占全国三分之一。红花亩均效益达1200元以上,红花已成为遗产地农民增收致富的主导产业。本规划将大力推进红花产业的新发展。
15.高档食用菌产业: 遗产地内以工厂化高档食用菌生产基地建设为龙头,形成总规模达千万袋食用菌生产基地。以松茸菌为代表,黄伞、白灵菇、姬菇等高档食用菌生产基地正在形成,本规划将建设新疆乃至西北地区最大的外向型高档食用菌生产基地。
16.设施蔬菜产业:在遗产地内将施蔬菜生产作为增收致富的重要产业来抓,把设施农业作为平抑物价、满足城乡居民需求的重大民生工程来抓。加大投入力度,出台一系列扶持设施农业的政策,促进设施农业发展。设施深冬生产难题得以破解。2014年茄果类深冬蔬菜生产温室可达242座,总产近千吨,可有效缓解深冬时令蔬菜供应紧张问题。
17.生物制药产业:近年来遗产地内的中药材产业得到了快速发展。目前,人工种植中药材主要有薰衣草、贝母、黄芪、万寿菊、罗马甘菊、甜叶菊等20多种,总面积达1.8万亩。今后薰衣草种植面积达5300多亩,建设集中连片的薰衣草生产基地。
18.榛子产业:榛子是世界四大坚果树种之一,素有“坚果之王”的美誉,主产土耳其和辽宁省。2011年引进在遗产地内种植,现已形成3.26万亩种植模,陆续进入挂果期,进入盛果期后,亩均效益8000至10000元,是经济林中效益最高的一种。
19.景观苗木:在遗产地内将景观苗木产业打造成为县域农牧民增收的支柱产业,按照上市底盘运作,组建国有独资的森源景观绿化苗木公司,通过公司+基地+合作社+农户的方式,建设景观绿化苗木基地3万亩,建成高标准扦插育苗温棚246座,完成花灌木、竹柳扦插育苗2170万株。
20.有机牛羊肉养殖:遗产地内做大做强西门塔尔牛、萨福克肉羊、多胎羊养殖扩繁和哈萨克羊的提纯复壮,提升有机牛羊肉品牌,拓展市场,实现畜牧业扩量增质,为打造伊犁规模最大,集繁育、养殖、销售为一体的肉羊、肉牛生产基地打下坚实基础。目前国家级龙头企业巴口香的两个万头西门塔尔核心牛群已形成;新兴际华、新疆果业、向新、秦牧、伊能顺风等企业公司投资建设的肉羊养殖项目正在建设,到2016年将形成40万只肉羊养殖规模。
21.竹柳产业:2014年在遗产地内全面启动竹柳林浆纸一体化全产链建设,年内达到2万亩规模。依托嫩硬枝扦插扩繁技术,年繁苗能力达3000万株,力争2015年实现竹柳苗木自给。努力把生物制浆产业培育成农牧民长期持续稳定增收的民生产业。
(二)文化产业发展
1.图伯特纪念馆:建设地点在纳达齐牛录村,纪念馆作为缅怀当年倡导挖察布查尔布哈的锡伯营总管图伯特的不巧功绩,传承锡伯族屯垦历史的特定场所和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还可作为文化旅游点对外开放,产生一定的社会、经济效益。图伯特纪念馆总建筑面积2130平方米,设锡伯族守卫边疆建设边疆历史展厅,图伯特开挖布哈、兴修水利展厅等。配套基础设施,含水暖电、围墙、大门、绿化、道路、亮化、景区服务中心、停车场等。配套包括消防、安防设施、文物、标本的保存设备、文物保养基本设备、文物存放控制设施、设备等。
2.关帝庙、娘娘庙修复与开发利用:关帝庙位于纳达齐牛录北街,占地面积约24000平方米,建筑面积约300平方米,建于1907年,1994年由当地居民集资,进行一次轻度维修。1999年列入自治区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3年列入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娘娘庙在关帝庙之侧,壁画内容丰富,艺术精湛。关帝庙和娘娘庙等按其原状复原后,以物质载体形式展示锡伯族宗教文化和绘画艺术,并将其作为旅游景点开发和利用。
3.美食一条街:以遗产地锡伯族居住的八个牛录为主体,在每个牛录都规划一条美食街,投资者自行决定风格类型,突出休闲娱乐功能,利用一条街的空间,吸引更多的人流,充分展示美食、点心、烧烤和本土特色小吃,使美食一条街成为美食献艺街。本项目采用以以餐饮协会驱动、特色乡村资源驱动以及公司+农户、政府+公司+农村旅游协会+旅行社、农户+农户等开发模式,形成“公司+基地+农户+精加工+营销网络+物流中心”的产业链条,建立集产、供、销于一体的配送体系。
4.农家乐发展:遗产地内数量众多的农家乐(初步统计已有70余家)已成为乡村旅游消费的一大亮点,向人们展示着本地的特色风味。但尚未形成完整的产业链,就餐环境普遍较差,部分农家乐不注重形象和包装,缺乏质量保证,极有必要改进管理模式,提升品牌经营理念,增强产品技术和服务功能。本项目制定相关规范标准,出台相关扶持政策,对各家农乐进行规范,提升经营档次,增加文化内容,把农家乐美食看作是创意产业,突出特色,发展产业链条。
5.古建筑的修复和开发利用:对纳达齐牛录乡、孙扎齐镇和爱新色里镇现存关帝庙、娘娘庙进行修复利用;对爱新色里镇旧城墙、古墓群、敖包等古建筑进行修复并开发利用,将其转化为旅游资源,发展旅游新业态,并改善农民住房,改善村容村貌,以此带动农民就业,改善民生,增加收入,帮助群众致富。
6.特色村寨建设:依据《关于做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保护与发展试点工作的指导意见》(民办「2009」315号文),依据《文化部“十二五”时期文化产业倍增计划》,对依拉齐牛录和乌珠牛录内的百年民居和传统民居先行修复利用,使之成为锡伯族民俗和风土人情的实物展示景点。保护锡伯族特色村寨的建筑风格、建筑工艺和与自然相和谐的乡村风貌。以特色民居保护为重点,扶持和发展特色产业项目,发展旅游业纪念品、艺术品、工艺美术品等制作业,带动依本地区走特色文化、差异化、集聚化发展的道路。
7.赛马场建设与开发利用:维吾尔、哈萨克、柯尔克孜、蒙古、锡伯等少数民族都喜爱赛马运动,生活在遗产地内的各少数民族,每逢喜庆之日都举办赛马比赛,成为各民族群众开展悠闲娱乐活动的一大亮点。
赛马场设在爱新色里镇南部的平坦地带,占地1000多亩。目前已形成伊犁州八县一市的赛马者云集此处,在每周日自发地举办赛马比赛活动的局面。本项目拟修建跑道、看台、围栏等主体工程,同时修建供居住、娱乐和贸易活动用的房屋和相关设备,开辟活畜交易、民间贸易、餐饮、悠闲娱乐等市场,为当地民众和前来赛马的人员提供悠闲娱乐、购物、交易场所,可产生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8.“锡伯绣”产业化发展:锡伯族刺绣于2010年列入国家级非遗名录项目,按照项目生产性保护要求,整合现有的刺绣协会(已成立刺绣总协会和六家分协会)、多家集体或私人作坊的资源,动员本地区妇女积极参与,扩大规模,丰富品种,拓展就业和致富渠道。本项目以旧楼房改造的方式,以政府支持、民间协助等多种形式,在纳达齐牛录建立刺绣生产性保护基地(含刺绣培训中心),建筑面积为2000平方米。打造“锡伯绣”品牌产品,使之成为本地区知名品牌,促进锡伯族刺绣面向市场化发展。
9.弓箭制作技艺产业化发展:锡伯族弓箭制作技艺于2007年列入国家级非遗名录项目,本项目在察布查尔镇建设总面积为800平方米弓箭制作坊,既用于国家级非遗名录弓箭制作技艺项目的保护和传承,还要用于传统弓箭的生产性制作,开发相关产品,开辟传统弓箭和工艺品市场,将传统弓箭打造成遗产地独具特色的文化品牌。同时,结合弓箭制作技艺的生产性保护,在现有锡伯民俗文化一条街的基础上(已投资160万元修建民俗餐饮、民俗文化、刺绣、商铺等民俗文化一条街,现已开业农家乐5家,刺绣1家,民俗风情小吃1家,商店2家),发展餐饮企业,打造特色鲜明、餐饮、购物、娱乐功能齐全,服务设施一流、环境整洁卫生、管理科学、汇集各民族特色餐饮文化的美食一条街,形成美食产业聚集的格局,使县城所在地成为名符其实的“美食之镇”。
10.射箭运动中心:锡伯族的传统射箭和现代射箭运动,为我国和自治区射箭运动事业和竞技体育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同时也借助弓箭这一传统工具,使锡伯族的善射传统在国内外重大赛事中得到充分展示,起到中国和世界了解锡伯族历史文化的重要载体作用。射箭运动中心建设地点设在察布查尔镇城南新区,划拨100亩建设用地,建设多功能教室、宿舍、食堂、电子图书室、停车场等,适宜于运动员教学、训练及大型赛事举办。
11.中华弓箭历史文化主题园:在孙扎齐牛录进行建设,面积400亩左右。主题园外部以清代卡伦为原型,按13倍放大后形成长520米宽481米“中华弓箭历史文化主题园”外围造型与隔离带,内以中国弓箭博物馆为核心,新建5000平方米中国弓箭博物馆,3000平方米中国弓箭射礼馆,5000平方米中国弓箭射艺场。将其建设成为“以文化铸魂、历史民俗融合、旅游兴旺”的文化旅游产业高地。
12.塔兰奇文化产业园区:在坎乡和阔洪奇乡塔兰奇文化园区,内设塔兰奇文化展区、表演区、综合活动区、各功能区等;对富有塔兰奇文化特色的古民居及近代民居进行改造;对两个乡民俗的主街道两侧居民院落进行绿化、美化,改造成富有维吾尔族特色的旅游景区。
13.动漫业及相关产品:以展示“中国箭乡·锡伯家园”文化名片为目标,以弘扬锡伯族传统体育和西迁精神为主线,创作 54集原创励志动画作品《弓箭传奇》,15分钟/集,共810分钟。作品以重现锡伯族历史、文化艺术为背景,以典型人物故事,讲述锡伯族西迁及射箭体育健儿为国争光的故事等。整个作品贯穿锡伯族文化元素和符号。本项目通过“动漫生产——动画片播出——衍生产品开发——衍生产品销售——收益——再生产”的商业模式,将其作为衍生产品的市场进行开发,研制锡伯族吉祥物、手工艺品、服装饰品和传统食品等制品。并与杂志、媒体、通信、少儿教育、服装等产业联姻,将衍生品延伸到图书、音像、手机动漫、文具、童鞋、服装、钟表、食品、饮料、电子用品等多个行业。由此可产生电视收视、版权、音像制品、广告收益等经济效益。
14.中国·察布查尔“西迁”经贸文化旅游节:锡伯族西迁节2006年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2011—2012年,在遗产地内成功举办了第一、第二届中国·察布查尔“西迁”经贸文化旅游节活动,取得成功经验,为经贸文化旅游活动的常态化奠定了坚实基础。本项目利用一年一度举办的“西迁”经贸文化旅游节活动,使之成为宣传、推介遗产地的文化名片,扩大影响,为本地区文化经济贸易综合发展提供一个重要交流平台。
15.旅游商品制作基地:将锡伯族非物质文化的相关产品商业化、品牌化,作为旅游纪念品生产和销售,满足游客的购买需求;精选刺绣、弓箭制作等有代表性的非遗项目,采取传统、集中、细分的手工作坊模式,保持传统手工艺的精髓,生产各类工艺品的同时向游客展示制作过程,让游客直观地了解锡伯族的非物质文化,吸引游客强烈的购买欲望;对开发产品进行统一的保护,注册“中国箭乡·锡伯家园”产品商标,进行品牌宣传,使之成为遗产地的知名品牌之一。
16.文学艺术摄影作品创作基地:在遗产地建立文学艺术创作基地和摄影作品创作基地,为前来进行艺术创作的作家、诗人、音乐家、画家、摄影家、设计师等各类艺术工作者提供创作、住宿、消费、游览等服务;同时将他们创作的作品转化为一种文化产业资源,进行多元化运用;也可开办商业展览、艺术展览及艺术沙龙等,产生衍生文化产品。
17.影视作品创作和拍摄基地:在遗产地建立影视创作和拍摄基地。遗产地自然资源和文化资源丰富多样,可以满足不同影视题材的拍摄需求,而近几年来也不断有影视剧组前来拍摄影片,遗产地的影视资源也逐渐被内地一些影视机构所认识。邀请影视作品创作和拍摄领域的知名人士,对遗产地各种影视资源进行普查;以文字、图片、影像等多种形式对我县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进行拍摄,制作相关手册、书籍、光碟进行针对性传播;允许剧组在不破坏自然环境和历史原貌的基础上对拍摄场景进行再建,并给于政策和人员上的支持;再造的影视景观资源既可以重复利用,又可成为新的文化产业亮点。
18.创意设计业:鼓励发展高等级研发机构、专业化的创意设计公司,入驻遗产地,发展农业设计、工业设计、工艺设计、广告设计、建筑设计、平面设计等,将创意设计广泛应用于文化产业领域,提升传统产业的文化附加值。培育壮大一批本地区的创意设计企业,引进一批知名的创意设计机构,力争把创意设计业培育成为遗产地文化产业的支柱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