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锡伯族资料库
>
专题库
>
文化篇
>
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新疆伊型察布查尔布哈农业系统(佟加 • 庆夫)(五)
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新疆伊型察布查尔布哈农业系统(佟加 • 庆夫)(五)
发布时间:2023-04-16 15:29
209

19.文化演艺业:打造察布查尔盛宴文化演艺品牌。利用遗产地丰富民间艺术的优势,扶持具有本地特色的艺术团体,创新剧种剧目,增加演出场次和收入。拟创作的主要节目有:拍摄反映锡伯族西迁爱国历史的50集电视连续剧。以丰富的故事情节、精彩的画面展现锡伯族西迁的恢弘历史,向世人展示锡伯族爱国奉献的民族精神。建设占地400亩复古式影视城,集影视、观光旅游、民俗体验为一体的复古城堡建筑。实现与产业文化的有效对接,通过影视传播的影响力,吸引国内外游客前来观光、旅游体验、住宿和消费;歌舞剧“世世代代铭记毛主席的恩情”:以歌舞音乐形式展现锡伯族人民的文化生活、西迁壮举、戍边屯垦以及两个多世纪以来与各民族群众在保卫边疆、建设边疆的主题,讴歌“热爱伟大祖国 建设美好家园”的主旋律。可与遗产地的文化旅游产业有机结合,满足不同层次旅游群体文化艺术消费的需求,创造良好的社会、经济效益;大型电视专题片“印象·察布查尔”:系重点推介和宣传遗产地形象的大型歌舞音乐电视系列片。在艺术元素的组合上,根据时代特点、遗产地特色和锡伯族传统文化特征,采用“全景式、大舞台、总调度”的构想,立足于源远流长的锡伯族文化艺术资源和遗产地山水景观、旅游胜地,把山、水、天、景、服、饰、歌、舞、乐、光、人、畜、动植物等各种要素创造性地组合起来,把有效的文化产业投资与对民间民族艺术精品的追求结合起来,使之成为集唯一性、艺术性、民族性于一体的艺术精品,成为宣传中国箭乡·锡伯家园·察布查尔的神奇画音。在产业要素的组合上,采用政府先导性投资和综合扶持相结合,建设一支多梯队专业艺术队伍与文化产业建设相结合,开发山水景观舞台与拉动遗产地旅游及相关产业相结合,带动本地区农民富裕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相结合,形成遗产地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生态等多方面的综合效益。

20.生态旅游业:以遗产地历史文化遗存为主导,打造旅游文化品牌。适应旅游市场需求,坚持物质文化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齐头并进,促进文化与旅游产业相互融合,丰富旅游产品的文化内涵,使遗产地历史、文化更具活力。挖掘研究遗产地文化内涵,保护利用文化资源,传承弘扬遗产地人文精神,营造历史文化氛围,提升遗产地文化生活品味。让历史资源更好服务于经济社会发展,让遗产地真正成为全民的文化认同。挖掘、整理、开发遗产地历史文化、宗教文化、民俗文化、生态农业文化资源,利用现代科技手段、现代体验方式、现代商业模式打造文化旅游新业态。

(三)休闲农业发展

 1.农业景观参观区:在遗产地休闲农业生态园内建设农业景观参观区,将其作为遗产地休闲农业生态园区的重要区域,以其独特而神秘的特点吸引大量游客,在休闲园区建设中也将其作为重点区域,重点结合遗产地农业景观和传统农耕特色,利用色彩及三维等方式打造更加神奇美丽的农田画面,让遗产地的种植业以艺术的姿态呈现在民众面前。

  2.农耕文化展示区:在遗产地休闲农业生态园的休闲体验区内建设农耕历史文化区,内设文化展厅,展厅内划分出不同的文化展示区域,包括农作物展示区、农业工具展示区、特色产品展示区、锡伯族传统工艺美术展示区、锡伯族表演艺术展示区等,让游客们在游玩的同时更能够感觉到当地文化的韵味。另外,文化展示区贯穿整个遗产地休闲农业生态园区,除在区内道路设有锡伯族文化标志牌、特色产品展示柜等设施,宣传当地农业文化遗产外,还设立农耕体验及农事拓展活动区。

  3.植物长廊区:在休闲农业生态园内建立植物长廊,植物长廊全部以原有道路为基础,架设可供植物攀爬的木制长廊,并预种植葫芦、丝瓜、葡萄等藤类植物,不仅起到为来客遮阳的目地,更能展示遗产地的农业文化,给人以美的享受。

 4.立体养殖区:在休闲农业生态园内的特色农业示范分区和新品种新技术示范分区内建设立体养殖区,占地约为500亩,分别建立牛羊养殖区、家禽养殖区、鱼田区养殖区和野生动物养殖区。立体养殖区的设立充分利用遗产地农田种植与动物之间的生态关系,既可避免农业物受损害,又可利用养殖生态健康的动物培育出绿色无污染的有机水稻及绿色产品,实现生态环境改善与经济双丰收的目标。

 5.水上餐厅区:水上餐厅设立在休闲农业生态园内察布查布哈较宽的沟渠之上,并设有一系列节能减排及污水处理设施,在为来客提供方便的同时,不忘保护环境。另外,餐厅内提供的食物均为园区所产,来客可以自已到田间捡鸡、鸭蛋,到菜地摘取蔬菜,也可以到田里抓鱼、鸭等拿来烹调,更可以品尝锡伯族特色食物,不仅让来客品尝到乡村、民族美食,更让他们体会到劳动的快乐。

 6.高空看台及滑索:配合田野观光,在遗产地休闲农业生态园内建设高达30米的高空看台,从高处俯看农田,让游客能够更加真切的感受到农田画面的壮观及奇妙。而且从高空看台外延出百米长的高空滑索,让游客身临农田的海洋,体验探险的快乐。

 7.观赏浮桥:在遗产地休闲农业生态园内察布查尔布哈渠段上面建设观赏浮桥,全长100米,其Logo形态为锡伯族的原始图腾——鲜卑瑞兽和锡伯族的吉祥物——白马。浮桥采用木制工艺,力求达到亲近自然,与自然景观浑然一体的效果。并在整座浮桥在建设中不占用任何公共区域,立于察布查尔布哈之上,即不影响农田生长也不防碍正常的农事活动,并为来客游览提供方便。

 8.广场休息区:在遗产地休闲农业生态园内建设广场休息区,广场休息区不仅可以为游客提供休息,也可为上百人的露营、聚餐等集体活动提供广阔空间。

 9.工艺美术作坊区:在遗产地休闲农业生态园内建设工艺美术作坊区及作坊,以锡伯族的传统工艺美术和民风民俗为主体,以锡伯族的刺绣、传统弓箭制作等工艺为主导,以独特的乡土气息提供热情周到服务,吸引国内外宾客来此观光旅游并亲自体验。

 10.农耕文化艺术表演区:在遗产地休闲农业生态园内建设以锡伯族表演艺术为主导的农耕文化艺术表演区,建立文艺表演舞台,创编各类舞台文艺节目,将富有特色的锡伯族歌舞音乐搬上舞台,让游客在欣赏遗产地田园牧歌风光的同时,还可以享受到文化盛宴。

       11.乡村能源区和游客接待中心:在遗产地休闲农业生态园内创建农村能源服务机制,充分利用新能源,拓展休闲区能源开发领域,积极推进农村沼气工程和生物质气化工程,大力推广太阳能热应用技术,改善休闲区的人文环境和生态环境,促进休闲区的生态文明建设。

 12.会员活动区:遗产地休闲农业生态园内的整个会员活动区,由会员休息区、会员农作物认领区、会员农业工具认领区、会员特色产品认领区、会员传统工艺美术认领区、会员表演艺术认领区多个区域组成,整片区域的设置以打造会员私密空间为出发点,为会员营造轻松愉快的氛围。会员活动区建筑以锡伯族传统民居造型为主。

       13.其他区域:除了上述比较明显的功能区,在遗产地休闲农业生态园内,借助自身优势,利用原有部分道路作为射箭场地,并提供专业的射箭设备和专业技术指导人员。园区内设有秋千、仿木坐凳、循环水喷泉、凉亭等设施,为部分来客过夜需要准备可移动木屋及帐篷等设备,使来客带着期望而来,带着满意而归。此外园区还为游客提供遮阳竹伞,让来客在体验出游乐趣的同时,免受日晒之苦。

       十、保障措施

(一)法律法规建设

 健全法制是本农业系统有效管理和保护生态环境的基础,首先需要建立一套适应性强、易于执法、遵循自然规律的法律体系,因此要加快本农业系统保护管理的立法进程,由当地政府发布制定操作性强的管理规章,使本农业系统保护工作走上法制管理轨道。其次要加大执法力度,对违反法规破坏本农业系统生态环境的单位和个人,可以运用行政和经济手段对他们进行惩罚和教育;对于破坏生态环境严重者及不符格规定乱上项目者,要重点予以打击;对于遗产地管理人员的失职行为也应予以追究。同时为保障本农业系统的健康发展,法制管理要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

(二)优惠发展政策

本农业系统管理机构可以对遗产地内进行以生态旅游为重点的资源适度经营,当地政府和有关部门应予以资金、技术、税收政策优惠,提高本农业系统的自养能力。

       当地政府和有关部门要积极支持和正确引导,合理开发、利用遗产地自然资源,提高本农业系统的自身活力,促进村落、社区和当地经济的发展。当地政府应积极研究出台有利于本农业系统健康有序发展的优惠政策,提高发展能力。本农业系统保护应坚持“保护第一,适度开发”的原则,以可持续发展思想为指导,结合遗产地实际情况,选择适合自身特点的经营项目,统一规划,统一管理,认真制订发展规划,大力发展有机种养殖业、绿色食品和生态旅游业。同时,对遗产地居民进行生态环境教育,鼓励居民积极参与多经营种和旅游业发展,从中受惠。

       (三)建立生态补偿机制

 本农业系统在保护传统生产方式的同时,通过适度开发,可以使遗产地生态环境和生物多样性得到很好的保护,并能提供良好的生态服务。为此要制定生态补偿机制,生态补偿机制要根据“谁受益,谁补偿”的原则和公平交易原则,为受益者和受影响者制定一个大致平衡的补偿政策和相关标准,将一部分受益返还给建设者中的“受影响者”,补偿其损失。生态补偿组织体系由补偿政策机构、补偿计算机构、补偿征收、管理机构、补偿流通网络等部分组成,以解决补偿主体、补偿依据、补偿数量、补偿形式、补偿途径、补偿征收、补偿使用、补偿监管等诸多环节的问题。建立生态补偿机制建立的重要基础是资源价格反映价值,定额使用资源,超额加价,资源合理价格形成机制和科学收费机制,同时又能使这种保护变成有利可图,能够盈利,吸引社会资本流向生态补偿领域。   

(四)建立专门的保护部门

 根据本农业系统保护与发展要求,建立专门的保护部门,配备专门的管理人员。建立健全、高素质人员配备等硬件条件,为部门发挥正常的职能提供组织保障。本农业系统保护机构的主要职能包括如下几个方面:一是贯彻国家有关法律法规,编制本农业系统的保护管理制度,统一管理遗产地的保护工作;二是调查遗产地农业生物多样性资源情况并建立档案,组织环境监测,切实保护好遗产地的生态环境;三是做好遗产地内物种资源的保护管理,会同有关部门检查指导产业结构调整、病虫害防治、检疫和行政执法工作;四是组织协调有关科研工作;五是不影响遗产地自然环境和资源的前提下,组织开展生态旅游、进行绿色产品、有机食品开发生产,发展遗产地内的经济,增加农牧民收入;六是进行本农业系统保护的宣传教育工作;七是负责承办和管理本农业系统保护与发展的对外交流及经济技术合作。

(五)探索保护与发展的管理模式

 一是建立和完善领导体制,充分发挥农业、旅游、国土、文化、交通、乡镇企业局等各部门的作用,分工负责,协调管理;二是严格执行本农业系统的农业发展标准,规范住宿设施、饮食设施、卫生设施、安全设施等建设标准,从资源、环境、市场、服务、交通、效益等多方面进行规范管理;三是根据规范标准,定期进行评估,制定扶优扶强和奖励支持制度;四是建立合理的农业生产经营体制,依法管理和科学引导土地流转,引导发展农民合作经济组织,逐步实行专业化生产、企业化管理、社会化服务的农业生产经营体制;五是发挥农牧民专业合作社的行业引导作用,做好信息服务、协调服务、规范服务质量工作、资源交流共享;六是加强人员培训,严格人员上岗、安全卫生保障、价格制定、经营管理、接待服务等规章制度,提高管理人员的服务意识、业务能力服务水平。

(六)建立技术保障体系

 为了让遗产地的广大农牧民掌握新技术,需要编制以栽培技术、施肥技术和病虫害防治技术为核心内容的农产品生产规程,并做好技术集成和示范。充分利用国家资金支持的有利条件,开展本农业系统综合科学考察,摸清保护和发展对象,制定保护和发展标准,综合保护和发展经验。并注意联合区内外、国内外有关技术力量,吸引各科研、教育等部门的专家学者积极参与,提高科研水平和技术支撑能力。特别是制定有关奖励办法,鼓励、支持科研院所开展科学研究,开展本农业系统生态定位观测和生物多样性监测,加强科技设备,努力提高本农业系统保护的科技含量,切实发挥好遗产地物种、基因研究、生态教育的功能。

(七)建立资金保障体系

 拓宽资金渠道,是本农业系统得以顺利开展、实现动态保护的重要途径。一方面本农业系统可以产生一些产品和服务,可从中获取一部分资金用于遗产地的生态保护。并在保护的基础上,合理开发利用自然资源,提高自培能力;另一方面积极探索各种筹资渠道,吸引各方资金投入到遗产保护工作中来。之外,以建立农业系统生态补偿机制为突破口,按照“谁受益,谁补偿”的原则筹措资金。

 由于本农业系统是公益项目,项目保护经费主要通过自治区和国家项目资金扶持来解决,所以应积极申请自治区和国家项目,获得资金支持。2014年12 月,中共中央国务院提出了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25条意见。农业系统的保护和发展工作,应紧密结合《意见》中提出的关于“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大力发展现代农牧业、民族手工业、旅游业特色产业,努力提升民族品牌培育和企业质量水平”,“要推进基础设施建设和城镇化进程,加快建设交通、水利、信息、能源、科技、环保、防灾、减灾等项目”的部署,积极争取相关项目,为本农业系统的保护与发展取得更多项目和资金的支持。

 十一、行动计划

本系统的保护与发展工作按第一阶段(2015—2019年)、第二阶段(2020—2022年)、第三阶段(2023—2025年)等三个阶段,制定由政府主导、多部门分工负责、全社会参与的能力建设行动计划。

(本文根据《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新疆伊犁察布查尔布哈农业系统保护与发展规划》改编)

2023年04月16日